【王蒼龍】寫在世界儒學大會之“少兒讀經論壇”之前

欄目:少兒讀經
發布時間:2017-09-20 09:28:53
標簽:
王蒼龍

作者簡介:王蒼龍,男,西元一九八六年生,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hui) 學博士。現為(wei) 英國布萊頓大學社會(hui) 學係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為(wei) 儒家教育複興(xing) 的文化、社會(hui) 及政治影響,長期關(guan) 注儒學與(yu) 中國公民身份研究。

寫(xie) 在世界儒學大會(hui) 之“少兒(er) 讀經論壇”之前

作者:王蒼龍(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hui) 學係博士研究生)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八月初一庚戌

          耶穌2017年9月20日


  


承蒙柯小剛教授的邀請,有幸在曲阜參加兩(liang) 年一度的世界儒學大會(hui) ,更為(wei) 具體(ti) 地說,是參加其中的一個(ge) 專(zhuan) 題論壇,主辦方冠之名曰“少兒(er) 讀經利弊得失檢討”。昨天,參與(yu) 此次論壇的發言人以及發言題目被公布出來。看到這個(ge) 名單後,我很快在朋友圈裏寫(xie) 下這麽(me) 一句話,以表達我最直接的感受:“這次讀經教育專(zhuan) 題討論的參與(yu) 者的構成和安排,頗有深意,甚為(wei) 有趣。”

 

之所以說“頗有深意”,是因為(wei) 這次論壇的受邀者大都參與(yu) 了去年春夏之際那場有關(guan) “老實大量純讀經”的網絡爭(zheng) 議。在那場爭(zheng) 議中,一方為(wei) “老實大量純讀經理論”(後文簡稱“讀經理論”)的創造者與(yu) 追隨者(謂之“正方”),一方為(wei) 由學者和讀經家長組成的對該理論的批評者(謂之“反方”)。據說那場爭(zheng) 議發生後,《伟德线上平台》有意促成正反兩(liang) 方的“意見領袖”進行一次直接對話,但後來不了了之。此次論壇,借“世界儒學大會(hui) ”之盛名,在姚中秋教授的倡議下,終於(yu) 成行。寬泛而言,此次論壇可以算作去年那場軒然大波的延續罷。

 

然而,這又是非常”有趣“的。既然這次論壇並非憑空產(chan) 生而是去年爭(zheng) 論的延續,而那場爭(zheng) 論已經展現出論辯雙方的意見與(yu) 立場之不可調和性,那麽(me) ,似乎不難想象此次論壇可能會(hui) 以一種什麽(me) 樣的局麵收場。根據筆者的妄測(盡管筆者並不希望它真的發生),可能仍然隻是自說自話——

 

“正方”仍會(hui) 繼續宣稱自己的讀經理論“最高明”,具有“籠罩性和全幅性”,並且繼續強化讀經理論與(yu) 讀經實踐之間的區分和邊界,聲稱讀經實踐之所以出現問題是因為(wei) 學堂未能準確把握讀經理論之精妙;

 

“反方”則會(hui) 繼續擺陳讀經實踐中的負麵實例(根據筆者的調研,類似的例子確實存在),質疑正方在讀經宣導、學堂開設、教學實踐、師資配備、公益募捐等方麵的資質乃至誠信,批評“純讀經”是一種“野蠻讀經”乃至“毒經”,敦促正方對讀經實踐中的問題進行反思並承擔責任。

 

總之,正方會(hui) 繼續在理論的高深與(yu) 精妙中自圓其說;反方則繼續為(wei) 孩子們(men) 在讀經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痛心疾首。陽明先生曰“知行合一”,這一理念後來被抽象化為(wei) “理論與(yu) 實踐的統一”。如今,在讀經教育的爭(zheng) 論中,“理論”與(yu) “實踐”之張力與(yu) 分離如此顯著,想來不免令人唏噓扼腕!

 

盡管這次讀經論壇的安排看上去“頗有深意”(延續去年的爭(zheng) 議)也似乎很“有趣”(明知論辯雙方立場的不可調和性而仍然為(wei) 之),卻隱含著一種“危險”。這種危險性在我看來倒不是對於(yu) 雙方達成某種“共識”或“和解”的悲觀(事實上,“共識”是不可能達成的,即使能,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沒有多大意義(yi) ),而是一種社會(hui) 異質性的強化、文化排斥的增強和教育邊界的固化。尤其是考慮到這樣一個(ge) 事實,這種危險性就更令人擔憂:儒家古典教育之當代複興(xing) 剛剛開始,它的影響力和涉及範圍遠未如媒體(ti) 所呈現出來的爭(zheng) 議和張力那麽(me) 大。因此,如果任由這種“自說自話”和“求同存異”繼續下去,受損或受益的不是正方或反方中的某一方,而是“儒家古典教育”複興(xing) 這個(ge) 整體(ti) 。沒有零和博弈,隻有一損俱損。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現在被經常爭(zheng) 論和批評的所謂“讀經教育”(目前已經演化為(wei) “老實大量純讀經”的教育)隻是諸多儒家古典教育或國學教育類型中的一種。“儒家(古典)教育”或“國學教育”的涵蓋範圍遠比“讀經教育”寬泛得多。(今天在火車上跟爸爸打電話,他說與(yu) “讀經教育”相比,他更傾(qing) 向於(yu) 接受“國學教育”或“儒家教育”這樣的稱謂,前者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宗教,後者則具有一種“政治正確”,因為(wei) 國家在提倡。這讓我意識到稱謂的重要性,因為(wei) 它涉及到“正名”這樣的大問題。)在當代中國民間的教育場域裏,存在著形態各異卻分享著諸多共同性的儒家教育實踐。然而,當這場不可調和的爭(zheng) 議呈現在公眾(zhong) 麵前時,如何避免人們(men) 不把“讀經教育”混同為(wei) “儒家教育”,進而把前者連同後者都貼上“有問題的”標簽而敬而遠之呢?因此,這場爭(zheng) 論,沒有也不應該有“贏家”或“輸家”,因為(wei) 擺在正反兩(liang) 方麵前的是一個(ge) 共同的、核心的、棘手的問題:如何讓更多的人參與(yu) 到讀經活動中來?如何讓更多的人認同儒家教育?如何讓更多的孩子讀經?

 

不論怎樣,此次論壇能夠成真,想必組織者下了一番苦心,相信應邀參會(hui) 者也都是帶著平等商討的初衷。此次讀經論壇不同於(yu) 以往:它不是讀經宣導會(hui) ,不是為(wei) 了鼓動人們(men) 把孩子送到讀經學堂。它試圖跳出“讀經教育”的內(nei) 部而站在它的邊界上,以一種既抽離又嵌入的方式對讀經教育進行反思。這個(ge) 反思,有的人會(hui) 以批評既有的實踐和問題為(wei) 出發點,有的人會(hui) 從(cong) 宣傳(chuan) 多年的理論和哲學建瓴。但不管怎麽(me) 樣,經過這個(ge) 論壇之後,大家至少都能明白一件事情:自己所宣稱或相信的那個(ge) 並不是世間唯一的,甚至都不是世間唯一“正確”的;大家能夠意識到一個(ge) 作為(wei) 批評者的平等他者的存在,以他者為(wei) 鏡,期待重塑一個(ge) 新的自己,而這個(ge) “自己”不僅(jin) 關(guan) 乎個(ge) 體(ti) ,也關(guan) 乎民族。

 

補記:

 

讀經教育發展到現在,舊的問題還沒有解決(jue) ,新的問題卻已經迫在眉睫。所謂“舊的問題”便是眾(zhong) 多私塾的合法性問題,這個(ge) 問題至今仍然困擾著讀經私塾。所謂“新的問題”便是,在儒家教育內(nei) 部出現的紛爭(zheng) 反諷性地動搖了讀經教育自身的合理性。在可預期的未來,這兩(liang) 個(ge) 問題將會(hui) 繼續糾纏在一起,共同主導著未來讀經教育的發展。

 

最近這兩(liang) 年,儒家古典教育發展的一個(ge) 基本情況便是內(nei) 部邊界性的增強。似乎一夜之間迸發出不同類型的儒家教育,這些類型之間各自宣稱自己的“儒家性”或“中國性”,方式卻是消解對方的“儒家性”或“中國性”。這一文化排斥的增強一方麵反映出儒家古典教育內(nei) 部正在趨向複雜化和多元化,另一方麵也增強了達成共識的不可能性。因此,一個(ge) 吊詭的事情是,儒家教育發展到今天,卻亟需培植一種相互包容、相互容忍的自由主義(yi) 土壤,盡管儒家本身便是向往於(yu) 自由之境的。

 

不過,除了包容和容忍似乎還遠遠不夠。還需要一種切實的行動,這行動不僅(jin) 來自於(yu) 民間社會(hui) ,還來自於(yu) 政府部門。此次論壇可算作一次民間自發的反思行動,但這還不夠。在未來,政府的監管可能會(hui) 變得越來越必要。相關(guan) 的立法需要跟進,當地教育部門也要作為(wei) 起來。政府的監管將會(hui) 麵臨(lin) 一種社會(hui) 治理的思維創新,需要在下麵兩(liang) 方麵尋求平衡:一方麵,如何為(wei) 一種不同於(yu) 國家義(yi) 務教育體(ti) 製的教育形式創造一個(ge) 可供操作的、合法的自由空間;另一方麵,如何通過監督和管理切實保障在這些讀經私塾和學校裏的學生、家長和老師們(men) 的合法權益。這將是考驗中國教育體(ti) 製改革的又一個(ge) 難題。

 

明天我的發言題目為(wei) Individuality, Hierarchy, and Dilemma: the Making of ConfucianCultural Citizenship in a Contemporary Chinese Classical School(個(ge) 體(ti) 性、等級性與(yu) 困境:當代讀經教育如何塑造儒家文化公民?)。這是一篇去年發表的學術論文,下麵是這篇論文的鏈接: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