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研院發布:2015-2017年儒學研究十大熱點
2017年9月20日,在曲阜開幕的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hui) 上,發布了近二年(2015-2017)儒學研究十大熱點。以下為(wei) 十大熱點評選結果:
1. 兩(liang) 辦印發《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儒學為(wei) 代表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正式升格為(wei) 國家戰略

經過近四十年的高速發展,當代中國在物質上早已解決(jue) 溫飽問題,與(yu) 此同時,“心歸何處”的問題開始變得格外突出。作為(wei) 填補信仰缺失、重建精神家園的努力,進入21世紀以來,以儒學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文化在學界和民間日益呈現出強勁的複興(xing) 態勢。在此背景下,以習(xi) 近平為(wei) 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ti) ,先後通過視察曲阜中國孔子研究院等一係列行動和講話,向全社會(hui) 釋放出鼓勵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的信號。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著力構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體(ti) 係”被確立為(we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至此,複興(xing) 傳(chuan) 統文化正式升格為(wei) 執政黨(dang) 和中央政府的整體(ti) 戰略,一個(ge) 世紀以來“反傳(chuan) 統”傾(qing) 向占據主流的局麵就此終結。
2. 重建中國的政治哲學,“賢能政治”引發全球熱議

改革開放以迄21世紀初期,中國憑借特有的政治治理模式,以令世人矚目的步調推進了工業(ye) 化、市場化和城市化轉型與(yu) 發展。而以“普選”為(wei) 特征的歐美政壇近年來卻異動頻現,民族主義(yi) 與(yu) 民粹主義(yi) 大行其道,“歐洲一體(ti) 化”等“全球化”理念遭遇空前挫折。在此背景下,加拿大籍學者貝淡寧《賢能政治——為(wei) 什麽(me) 尚賢製比選舉(ju) 民主製更適合中國》一書(shu) 的英文及中文版於(yu) 2015、2016年相繼麵世。作者指出:源自傳(chuan) 統的政治尚賢製更有助於(yu) 中國這樣的大國有效規避普選民主的“反智主義(yi) ”風險。此論一出,旋即在海內(nei) 外引起“賢能政治”與(yu) “民主政治”孰優(you) 孰劣的激烈爭(zheng) 論。支持者認為(wei) ,必須以儒家原則為(wei) 基礎徹底重建中國的政治哲學,儒家思想“尊重人的差異性並強調人的可塑性,從(cong) 而為(wei) 賢能施教預留了充足的空間”。“賢能政治”能否最終提供一種全麵替代“民主政治”的製度設計,人們(men) 拭目以待。
3. 鉤沉逝去的禮製禮俗,為(wei) 儒家古禮再返現代生活重新奠基

傳(chuan) 統中國在儒家思想的主導下,形成了一整套豐(feng) 富而成熟的禮製與(yu) 禮俗。然而近代以降,隨著西風東(dong) 漸與(yu) 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中國社會(hui) 一方麵在各種場合幾乎盡數移用西式禮節,另一方麵卻又因信仰門檻而無法照搬西式宗教禮儀(yi) 。傳(chuan) 統禮儀(yi) 尤其是喪(sang) 葬祭祀之禮的淪喪(sang) ,已經在中國人的精神和生活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缺失。
近年來,婚喪(sang) 嫁娶、祠堂祭祀等傳(chuan) 統禮儀(yi) 開始重新回歸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與(yu) 此相應,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相繼成立禮學研究中心,分別從(cong) 文獻整理、古禮複原、中西比較、跨學科研究等進路組織學術活動,推動禮學研究的全麵恢複。上述研究雖尚未進入“製禮作樂(le) ”的實踐階段,但作為(wei) 守先待後的古禮鉤沉和具有理論深度的當代解釋,無疑有助於(yu) 儒家古禮再返現代生活,進而重鑄中國社會(hui) 文化的獨特風貌。
4. 安樂(le) 哲《儒家角色倫(lun) 理學》中譯本出版,西方學界呼籲“第二次啟蒙”

現代西方是一個(ge) 個(ge) 體(ti) 主義(yi) 大行其道的世界,社群與(yu) 人際關(guan) 係被視作人之為(wei) 人的非必要條件。一段時期以來,經濟上的自由放任導致貧富不均在全球範圍內(nei) 不斷加劇,追求自我實現的人生觀則消解著家庭的傳(chuan) 統功能。有鑒於(yu) 此,美國學者安樂(le) 哲等人呼籲在當代世界進行“第二次啟蒙”,“儒家角色倫(lun) 理學”在許多人看來有望成為(wei) 取代“個(ge) 體(ti) 自由主義(yi) ”的可靠選項。
安樂(le) 哲《儒家角色倫(lun) 理學——一套特色倫(lun) 理學詞匯》一書(shu) 的中譯本於(yu) 2017年問世。該書(shu) 通過開掘儒家傳(chuan) 統所強調的“人際關(guan) 係賦予當事人以具體(ti) 的社會(hui) 角色”這一基本事實,嚐試發展一種“基於(yu) 直接經驗的具有整體(ti) 性的倫(lun) 理生活觀”。讚賞者認為(wei) 該書(shu) 為(wei) 解決(jue) 全球性倫(lun) 理困境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批評者則認為(wei) 過於(yu) 強調具體(ti) 角色反而會(hui) 遮蔽儒學的普遍性與(yu) 終極性。“儒家角色倫(lun) 理學”是否足以為(wei) 西方世界“第二次啟蒙”提供充分的學理支撐,還有待於(yu) 時間的檢驗。
5. 國際學者對中國哲學方法論進行階段性反思,中西比較在角力中前行

長期以來,籠罩在“中西比較”範式之下的海外中國哲學研究,時常被質疑能否準確呈現“中國哲學”的基本特質。而在漢語學界,隨著本土化意識的日漸增強,中國哲學研究者開始不斷對“反向格義(yi) ”表達不滿。如何處理中國哲學與(yu) 世界哲學、漢語學界與(yu) 國際學界的關(guan) 係,成為(wei) 一個(ge) 突出的方法論問題,一大批海內(nei) 外中西哲學史研究者就此進行了階段性反思。總的來說,學者們(men) 一致反對“觀念先行”(尤其是特定的西方哲學觀念先行)的研究路數。在強調中西比較對等性前提的同時,學者們(men) 亦不得不正視在西方世界從(cong) 事中國哲學研究所麵臨(lin) 的“需切入西方哲學研究主流”等多重約束。盡管如此,若幹學者仍然試圖憑借傳(chuan) 統中國哲學資源,作出獨樹一幟的世界性貢獻。基於(yu) 對西方哲學某些困境的診斷,“德性倫(lun) 理學”、“孝慈現象學”等帶有中國傳(chuan) 統思維色彩的新概念、新命題正在國際學界嶄露頭角。
6. 學界爭(zheng) 奪“大陸新儒家”定義(yi) 權,儒學研究應否允許多派並存?

近年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勢頭高漲,從(cong) 不同立場認同儒學的大陸學者群體(ti) 不斷壯大。出現於(yu) 20世紀90年代、原本在批評意義(yi) 上命名的“大陸新儒家”概念,日益轉變為(wei) 一個(ge) 光榮的頭銜,究竟誰才是“大陸新儒家”之代表或正統的問題,開始浮出水麵。
在2015年的“陸台新儒家之爭(zheng) ”中,李明輝仍將蔣慶、陳明等人視為(wei) “大陸新儒家”之代表,這種“窄化定義(yi) ”深深刺激了大陸其他儒學研究者的學術自尊。有學者拒絕將“大陸新儒學”與(yu) “大陸新儒教”畫上等號,也有學者從(cong) 自身立場出發檢閱大陸儒學的研究成果,試圖據此“為(wei) 大陸新儒家正名”。上述爭(zheng) 鳴的實質在於(yu) 爭(zheng) 奪當代儒學的主導權與(yu) 正統地位,但問題在於(yu) ,儒學研究是否隻有在某種一尊獨大的局麵下才能走向繁榮,還是應當充分容納多元?在儒學尚未真正複興(xing) 之時,儒家內(nei) 部的黨(dang) 同伐異又將對複興(xing) 大業(ye) 造成何種傷(shang) 害?值得學界深思。
7. 儒學所主導的社會(hui) 形態再定性:“傳(chuan) 統中國專(zhuan) 製說”是否成立?

新文化運動將近代中國落後挨打的局麵歸咎於(yu) 傳(chuan) 統儒學所捍衛的“封建專(zhuan) 製”製度,“打倒孔家店”、否定傳(chuan) 統儒學與(yu) 批判專(zhuan) 製製度、倡導社會(hui) 革命,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wei) 一體(ti) 之兩(liang) 麵。
在中國人文學術本土化轉向不斷加劇的背景下,學界圍繞“傳(chuan) 統中國專(zhuan) 製說”掀起了新一輪的爭(zheng) 鳴。反對者將此說判定為(wei) 典型的“學術殖民”和“自我殖民”話語,並指出,儒學素懷“天下為(wei) 公”之理想,“君相分權”等製度設置不乏製約君主專(zhuan) 權之功效;“傳(chuan) 統中國專(zhuan) 製說”的提出者孟德斯鳩認為(wei) “貴族可以製衡君主”,與(yu) 之相較,傳(chuan) 統士大夫雖無世襲封邑,然其製衡君主的角色與(yu) 功能卻堪比西方貴族。因此,傳(chuan) 統儒學不僅(jin) 不是專(zhuan) 製製度的設計者或幫凶,而且還是培養(yang) 士大夫自主人格的基本憑依。“專(zhuan) 製說”的支持者則圍繞製衡機製究竟是否真的有效提出爭(zheng) 辯,儒學所主導的社會(hui) 形態再定性問題正在進入新一輪的拉鋸戰。
8. “五經”“四書(shu) ”何者為(wei) 本?“漢宋之爭(zheng) ”進入新的輪回

在儒學史上,漢學重“五經”,宋學崇“四書(shu) ”。進入現代之後,新儒學所處理的是宋學延續下來的學術命題。與(yu) 此同時,經學在辛亥革命之後退出政治舞台,遁化為(wei) 學術領域內(nei) 的經學史研究。其經世的旨趣和抱負基本被拋棄殆盡,思想與(yu) 社會(hui) 影響力也遠遜於(yu) 有著“現代宋明儒學”之稱的現代新儒家。
盡管“宋學”在現代儒學史的第一個(ge) 輪回中壓倒了“漢學”,但就原始性與(yu) 豐(feng) 富性而言,兼含義(yi) 理與(yu) 製度的“五經”之學似乎更接近儒學本原。劉夢溪主張“國學為(wei) 六藝之學”,便旨在強調“五經”的原發性地位。在當今中國拒絕照搬西方製度而趨於(yu) 複興(xing) 傳(chuan) 統的情勢下,經學中的製度內(nei) 容重新引起學人關(guan) 注。受政治儒學與(yu) 製度儒學思潮激蕩,試圖從(cong) “五經”中抽繹出現實治理之道,構成了新經學研究的基本動力。“回到經學去”的呼聲一時高漲,“漢學”、“宋學”之爭(zheng) 由此進入新的輪回。
9. 王陽明研究迅速升溫,“知行一體(ti) ”的心學思想被用來針砭空談流弊

2016年以來,“人類智慧與(yu) 共同命運——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等會(hui) 議相繼召開,陽明學研究機構在各地陸續成立,強調“知行一體(ti) ”的心學思想熠熠重光。新中國成立初期,王陽明曾作為(wei) “主觀唯心主義(yi) ”的典型代表而飽受詬病。但實際上,以“心”為(wei) 本乃打通知行關(guan) 係的關(guan) 鍵所在,心學因此獲得了較理學更為(wei) 突出的實踐品格,一度成為(wei) 針砭朱學“知行分離”弊病的良方。有學者據此斷言,王陽明的心學就是實學。
20世紀80年代起,林林總總的思潮在中國大地上交相激蕩,在活躍思想氛圍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如“理論脫離實際”的弊病。缺乏“實學”品格的理論空談無法支撐起現實的繁榮,國家的複興(xing) 有待“在事上磨煉”的心靈不斷推動,生活的福祉亦須在“知行合一”的實踐中持續開拓。作為(wei) 儒家經世致用精神的哲學升華,陽明思想遂複起於(yu) 當下。
10. 部分馬克思主義(yi) 學者強調“儒馬之辨”,儒學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地位有待進一步厘定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儒學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文化日益成為(wei) 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資源,並為(wei) 思想宣傳(chuan) 工作和社會(hui) 整合提供了新的力量。上述動向一度給思想界造成一種印象,即儒學將被接納為(wei) 主流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
但近兩(liang) 年來,這一印象有漸趨模糊之勢。盡管有學者或指陳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儒學在諸多方麵存在深刻的相通之處,或主張兩(liang) 者完全可以二元並存、相輔相成,但鑒於(yu) 部分儒家學者在論述中存在“複古更化”的傾(qing) 向,一些馬克思主義(yi) 學者還是對儒學采取了非常嚴(yan) 厲的態度。他們(men) 強調,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不等於(yu) 馬克思主義(yi) 儒學化,儒學在當代中國隻能從(cong) 屬於(yu) 馬克思主義(yi) 。如何進一步厘定儒學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地位,以便充分發揮以儒學為(wei) 主幹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對於(yu) 國家建設和改革的積極作用,已經成為(wei) 當下思想文化領域一個(ge) 尖銳的理論問題。
撰稿: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儒學熱點”整理小組
主持人:王學典
執筆人:鄒曉東(dong) 、李梅、李揚眉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