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曉林作者簡介:黃曉林,北京大學社會(hui) 學係畢業(ye) 。曾用名惠林、複齋、一複。出版有《日用常行》。 |
日用常行
作者:黃曉林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六月廿四日庚戌
耶穌2016年7月27日
日用常行
“日用常行”這四個(ge) 字,是我近年來一直在優(you) 遊涵泳的一個(ge) 詞。出處是王守仁的《別諸生》一詩,“不離日用常行內(nei) ,直造先天未畫前。”
“日用常行”,講的是宇宙的大規則,不在天上,不在宮廷,也不在往聖經典裏,那在哪裏呢?就在我們(men) 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百姓天天用的,像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常常做的,像仁義(yi) 禮智信,琴棋書(shu) 畫等;也包括詩歌辭賦、天文曆算、農(nong) 桑水利、醫藥、百工。
《周易》裏有,“百姓日用而不知”,其實老百姓不是不知,既然做了,哪能不知呢!隻是不說而已,改為(wei) “百姓日用即道”,這樣大家就明白了。
日子還得一天天過,2015年又要到了。
雷山小過卦有句話:“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正好合於(yu) “日用常行”四個(ge) 字,百姓日常生活的事都是“小事”,但大道理大智慧就蘊含在其中。
《象》曰:
行人路過獨木橋,
心內(nei) 惶恐眼裏瞧。
爽利保你過得去,
慢行一定不安牢。
可謂盡人合天,體(ti) 神化不測之妙於(yu) 人倫(lun) 日用之中。大哉!美矣!
(2014年12月24日星期三於(yu) 北京西城)
續“日用常行”
——百姓日用即“道”
作者:黃曉林
今天想講點什麽(me) 呢?
今年年初,也就是2015年年初,我寫(xie) 了一篇文章叫“日用常行”,“日用常行”這個(ge) 詞也是我這幾年一直思考的問題,想來想去也沒想出什麽(me) 特別的東(dong) 西,但是一直琢磨這個(ge) 事。我本來的想法是十年之後開始講“日用常行”,但有一個(ge) 朋友建議,現在就以“日用常行”為(wei) 主線講,可以講十年,我接受了這個(ge) 建議。
這些年看書(shu) ,隻有一次在看有關(guan) 介紹王陽明的一本書(shu) 中,看到了“日用常行”這個(ge) 詞,而且是一位現代作者,但是沒有做過多的解釋,也就是一筆帶過。我想既然把“日用常行”這四個(ge) 字提出來了,就用“日用常行”寫(xie) 了一個(ge) 四百字的卷首語。卷首語刊登以後,包括我們(men) 單位的一些人,外麵一些朋友,在微信圈也轉發了,也有很多反饋。有的說寫(xie) 的不錯,境界挺高的,有的說寫(xie) 的不咋樣搞得看不懂,不知道咋回事。其實對於(yu) 我個(ge) 人來說,我有一個(ge) 感覺,寫(xie) 了這篇400字的文章以後,還是有點言猶未盡、意猶未了、情猶未終的感覺,我今天就想以“日用常行”這篇文章為(wei) 主線,展開講一下。所以,我今天講的題目叫做“續日用常行”,或者叫做“百姓日用即道”。也權作是為(wei) 即將付梓的《日用常行》這本書(shu) 做個(ge) 序吧!
“道尊於(yu) 勢”
“續日用常行”,大家都理解,就是接著“日用常行”講,或者說是深入展開講。“百姓日用即道”,我就想把“道”這個(ge) 字先解釋一下。“道”在中國文化裏麵,一直在用,今天早上,我看錢穆的書(shu) 《中國曆史精神》中的解釋,“道”就是中國文化,中國人說“道”就是中國文化中最有價(jia) 值的,最有代表性的一些東(dong) 西。當然老子在《道德經》也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前兩(liang) 年理解“道法大自然”就是道效仿自然界的樣子,其實還有一個(ge) 理解,就是“道”法它自己本來的那個(ge) 樣子。樹就遵循樹的法則,房子遵循房子的法則,鳥遵循鳥的法則,人遵循人的法則,這樣對“道法自然”的理解,比道法大自然還更好一點,這是我對“道”字的理解。
對於(yu) “道”,剛才有錢穆的解釋,有我們(men) 自己的理解,還有老子的道法自然。但是,還有一種理解,“道”是一種不變的永恒的東(dong) 西,你想增添或減損也好,說他好或說他懷也好,都沒有用,都動搖不了他,這就是“道”的概念,我就在這講順便解釋一下。
在中國文化裏麵還有個(ge) 概念叫“道尊於(yu) 勢”,勢是什麽(me) 呢?就是政府,或者就是權力,或者就是什麽(me) 呢?就是當官的或者就是金錢,這些很利益性的東(dong) 西都是勢,當然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道永遠是尊於(yu) 勢的。打個(ge) 比方說北宋的二程程顥程頤,他們(men) 有時候給皇帝講課,在中國古代,為(wei) 帝王為(wei) 講論經史而特設的禦前講席,叫經筵,就是給皇帝講課。小程子程頤每次給皇帝講課的時候,他就坐在那裏講,聽課的皇帝必須站著,這都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國曆史上有好多類似的現象,不像現在,隻要是官員一來,就大大咧咧地坐在上座,自己不說話,其他人誰也不敢吭氣,都老老實實的站著。其實,講課的人代表的不是自己,代表是中國文化,是在那裏傳(chuan) 道,皇帝尊的也不是這個(ge) 人,尊的是道,是中國文化。
因為(wei) 我今天講的題目就是“續日用常行——“百姓日用即道”。“日用常行”這幾個(ge) 字,最終體(ti) 現的也是以上幾個(ge) 意思,“道”就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是這個(ge) 意思,所以在事前我就多講了點。現在我們(men) 就回到“日用常行”這篇文章本身這裏麵,我就順著講。
寬著期限,緊著課程
你們(men) 都看到了,這篇文章的第一句話就是:“日用常行”這四個(ge) 字,是我近年來一直在優(you) 遊涵泳的一個(ge) 詞”。我女兒(er) 看到後就說,爸,你用“優(you) 遊涵泳”這個(ge) 詞是什麽(me) 意思啊?在那裏拽,你就用琢磨不行嗎?其實,我就是想用琢磨這個(ge) 詞,但是為(wei) 什麽(me) 要用“優(you) 遊涵泳”呢?我當時是有想法的,“優(you) 遊涵泳”這個(ge) 詞的意思是什麽(me) 呢?就是從(cong) 容探索深刻體(ti) 會(hui) ,心態上特別放鬆,但是又仔細下工夫體(ti) 會(hui) 這個(ge) 東(dong) 西。為(wei) 什麽(me) 我用這個(ge) 詞,不用琢磨這詞,是我當時想到了朱熹讀書(shu) 法,朱熹讀書(shu) 法很有意思,大家有時間都去可以去關(guan) 注一下。
朱熹讀書(shu) 法裏麵有好多內(nei) 容,我就講一個(ge) 體(ti) 會(hui) 比較深刻的,他有一句話叫著“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大家聽懂這四個(ge) 字沒有?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也不知道是什麽(me) 這意思,不是太理解,最後我仔細琢磨琢磨,為(wei) 什麽(me) 要“寬著期限”?就是我們(men) 讀書(shu) 的目的是什麽(me) ?不是為(wei) 讀書(shu) 而讀書(shu) ,僅(jin) 僅(jin) 為(wei) 了學點所謂的知識,知道比別人多一點,而是要學會(hui) 做人,提高自己的境界。這不是用一年兩(liang) 年的時間,做為(wei) 任務去完成,而是作為(wei) 一生的追求。
“寬著期限,緊著課程”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這個(ge) 目標就是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ang) ,成為(wei) 聖賢之人,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其次,不能急功急利,要有從(cong) 容不迫的態度,就是所謂的“優(you) 遊涵泳”。最後,“緊著課程”是什麽(me) 意思呢?我每天都要做這事,不放鬆,一定要有精進不懈的治學態度。“寬著期限,緊著課程”看似簡單的幾個(ge) 字,其實體(ti) 現了一個(ge) 非常高的境界。
當然,作為(wei) 寫(xie) 文章,在這裏用“優(you) 遊涵泳”這個(ge) 詞不一定很好,可能用“琢磨”這個(ge) 詞反而要好些,當時是為(wei) 了表達一下朱熹讀書(shu) 法“寬著期限,緊著課程”的思想,我才用了“優(you) 遊涵泳”這個(ge) 詞,這是要解釋的第一個(ge) 問題。
乾隆的“道南正脈”
第二個(ge) 要展開講解的是下麵一句話:出處是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別諸生》一詩,“不離日用常行內(nei) ,直造先天未畫前。”我們(men) 先看“不離日用常行內(nei) ”這句話,是什麽(me) 意思呢?大致的意思就是那些平常說的大道理,就在(不離)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都在老百姓說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或者說就在百姓與(yu) 身俱來(先天)的行為(wei) 習(xi) 慣裏,就是個(ge) 人品質的體(ti) 現,所以道德修養(yang) 方麵的向內(nei) 用功一刻都不能放鬆。
你們(men) 看“不離日用常行內(nei) ”這句話,前麵四個(ge) 字“不離日用”是一個(ge) 意思,後麵的三個(ge) 字“常行內(nei) ”是一個(ge) 意思,一般的情況下都是這樣斷句。我現在一反平常的思路,把“不離日用”的後兩(liang) 個(ge) 字和“常行內(nei) ”的前兩(liang) 個(ge) 字組在一起,就變成了“日用常行”。
當然,這也不是我的發明,都是有典故的,什麽(me) 典故呢?我給大家講一講。
在東(dong) 漢時期,有兩(liang) 位大學者,一位是馬融,一位是鄭玄。馬融是長安人,就是現在的西安,馬融當時已經名滿天下,弟子三千。鄭玄是山東(dong) 那邊人,到40歲左右的時候,才去拜馬融為(wei) 師學習(xi) 經學。去了之後沒多長時間,就顯出很高的經學造詣,水平並不在馬融之下。過了一段時間學成回去,馬融臨(lin) 走的時候,送了他一句話,“鄭生今去,我道東(dong) 矣”。意思就得鄭玄今天要走了,我的思想要向東(dong) 邊傳(chuan) 播了。就是說他的弟子,鄭玄要把他的思想帶到山東(dong) 去,從(cong) 山東(dong) 到西安,應該是到東(dong) 邊去。鄭玄回到山東(dong) 後,設帳授徒,為(wei) 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死後配享孔廟。
到了北宋的時期,二程的弟子一個(ge) 叫楊時,還有一個(ge) 叫遊酢。程門立雪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講的就是他們(men) 倆(lia) 。他們(men) 倆(lia) 學成後要到南方去,當時二程在潁川,就是現在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一帶,二程也說了一句話“吾道南矣”,也是延續了“吾道東(dong) 矣“的說法。意思是我的理學的思想要向南方傳(chuan) 播了。
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皇帝為(wei) 表彰嶽麓書(shu) 院在弘揚理學方麵的的貢獻特賜牌匾“道南正脈”,“道南”兩(liang) 字,就是出自“吾道南矣”和“吾道東(dong) 矣”,都是用的一句話中間兩(liang) 個(ge) 字,這也是中國文化裏的一個(ge) 典故, “日用常行”者四個(ge) 字,也是從(cong) 這個(ge) 思路過來的。
“日用常行”最開始我一直以為(wei) 是出自王陽明這首詩“不離日用常行內(nei) ”。過了一兩(liang) 年之後,我在網上又查了一下,不是這樣的,那最早的出處在哪呢?在慧能的《壇經》裏,《壇經》裏有句詩“日用常行饒益”,在這句詩裏,“日用常行”的意思和我剛才講得差不多,但是慧能的理解可能更深一點。他說“日用常行”就是人的佛性,就是人本來俱足的,人們(men) 在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佛性,按儒家的說法就是人的“良知,良能”。它可以讓我們(men) 在生活中做的事情都非常順暢、非常的合理,對我們(men) 都有好處。“饒益”就是對每個(ge) 人每件事都是有好處的。
但是,慧能是唐朝人,王陽明是明朝人,差了好幾百年,我說“日用常行”的出處是王陽明的《別諸生》,是有很大問題的,所以我們(men) 寫(xie) 文章,如果能回頭一看,有好多地方都是不夠嚴(yan) 謹的,也說明學習(xi) 是無止境的。
王艮的“百姓日用之學”
“百姓日用”這句話出自《周易·係詞》:“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道鮮矣。”我改成“百姓日用即道”,這也不是我的發明,這又是誰呢?是王陽明的弟子王艮,這個(ge) 人幾乎是沒上過學,是自學成才。他就是煮鹽工,古代叫灶丁,工作特別的辛苦。後來學習(xi) 儒家經典,接受了孔子的思想,還拜王陽明為(wei) 師,最後創立了泰州學派,影響挺大,包括你們(men) 比較了解的,像思想狂人李贄,還有大畫家徐渭徐文長,都受王艮泰州學派的影響。王艮一生就傳(chuan) 播一種理念:“百姓日用即道”。
“百姓日用”一詞,在古代儒家雖然提出過,但被“大儒們(men) ”說成百姓是不知道“用”的。這就是說:道,隻有天生的君子、聖人甚至“神”,才可以認識它、掌握它、運用它,凡夫俗子——百姓,是絕不可能知道“道”的。王艮不這樣認為(wei) ,他一反經典的傳(chuan) 統和說教,認為(wei) :“百姓日用即道”,“愚夫愚婦”都“能知能行”。他具體(ti) 地形容:一個(ge) 茶童,平時端茶倒水,一言一行,都做的很好,這就是“道”,此乃“即事是學,即事是道”。他還把“百姓”和“聖人”放在等同的地位。
王艮的學生大多為(wei) 下層群眾(zhong) ,有農(nong) 夫、樵夫、陶匠、鹽丁等。王艮不信“生而知之”的天才論,而強調後天學習(xi) 的重要性。這是他自學成才的切身體(ti) 會(hui) 。由於(yu) 他沒有受過所謂的正規教育,一生文詞著述很少,著重口傳(chuan) 心授,使“愚夫愚婦”明白易懂,這成了泰州學派的特色之一。他認為(wei) 百姓做的事,就是天下的大道理,他也不信什麽(me) 聖人、也不信神,更不信什麽(me) 當官的,就是一個(ge) 狂狷之人,大家如果有興(xing) 趣也可以關(guan) 注一下。
中國文化的偉(wei) 大處
下麵我再給大家介紹一個(ge) 人,就是近現代的大學者錢穆。
錢穆對我們(men) 講的“日用常行”或者“百姓日用即道”有怎樣的說法呢?前段時間,我看錢穆的書(shu) ,有一段話印象比較深,他說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比,西方文化是向外的,中國文化是向內(nei) 的。錢穆說:“西方人遇要解決(jue) 問題,或表現其文化偉(wei) 大,每好從(cong) 遠大艱難處,人所難能而己所獨能處著意用力。”我也有這樣的感覺,西方文化表現其文化偉(wei) 大,就是我能做到,別人做不到。像登山運動、汽車拉力賽、破世界紀錄、包括奧運精神,都是在顯示一種外在力量。
錢穆還有一句話說的好,就和我們(men) 討論的“日用常行”或“百姓日用即道”有相似之處。
錢穆說“中國人又不然,遇要解決(jue) 問題,或表現其文化偉(wei) 大,隻從(cong) 日常親(qin) 切處,細微輕易處,人所共能處下手。”大家可以體(ti) 會(hui) 一下,“日常親(qin) 切處”就是人與(yu) 人之間交往,顯得親(qin) 切、家常、放鬆,我就不再多解釋了。“細微親(qin) 易處”就是人與(yu) 人的情感特別的細膩,讓人感覺特別舒服的那種,中國文字中的“小”字,或許能夠很好的表達這種意思。“人所共能處”就是你能做我也能做,大家平等的生活在這個(ge) 世界裏這才是偉(wei) 大的地方。雖然我對錢穆說的這句話還有待細細體(ti) 會(hui) ,但已經感覺到他說的非常好,中國文化的偉(wei) 大就從(cong) “日常親(qin) 切處,細微親(qin) 易處,人所共能處”體(ti) 現。
這幾年我看錢穆的東(dong) 西,感覺有好多我們(men) 在生活中想不明白的東(dong) 西,在他的書(shu) 裏麵都解釋的非常好。包括他解釋中西文化偉(wei) 大的不同表現,對更好的理解“日用常行”或“百姓日用即道”都是很有啟發的。
開封的猶太人
關(guan) 於(yu) “百姓日用即道”,我還想說一下開封猶太人的事。大家都知道猶太民族自己的文化內(nei) 涵特別強大,他們(men) 前些年顛沛流離有一千多年,但是他文化的本質沒有改變。按亨廷頓的說法“文化的內(nei) 核”非常堅硬,但是在北宋時期,在當時的汴梁,就是現在的開封,來了一批猶太人,北宋到現在也就一千年的時間,在開封的定居下來的猶太人到現在等於(yu) 說沒留下任何猶太人的痕跡。
前些年,還有國際上的一個(ge) 猶太人組織,專(zhuan) 門到開封,想在開封把猶太人的信仰習(xi) 慣回複起來,但是因為(wei) 遺留下的猶太人的實物太少了,當地被稱為(wei) 猶太人後裔的人,也沒有了猶太文化的基因了,完全被中國文化同化了,這個(ge) 現象是特別怪異的現象,在學術界應該也是挺有意思的。這種現象說明什麽(me) 呢?這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表現吧!這些猶太人,在與(yu) 中國人長期的交往過程中,通過言談舉(ju) 止吃喝拉撒,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變成中國人了。最後,甚至到了去找猶太人的後裔,做點猶太人習(xi) 慣信仰方麵的事情,他們(men) 都沒有這個(ge) 興(xing) 趣和個(ge) 想法了,等於(yu) 說徹底放棄了猶太信仰,或者說被徹底漢化了。
這也是我當時寫(xie) 到“百姓日用而不知”或“百姓日用即道”時想到的一些中國曆史上發生的事情。
小過卦的啟示
我要展開說明的還有我在文章中提到的小過卦。因為(wei) “日用常行”這篇文章是2015年1月的卷首語,我就用2015這四個(ge) 數字起的一個(ge) 卦,上卦是震下卦是艮,是第六十二卦雷山小過卦。再一看卦的原文有一句話:“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我感覺和我們(men) 講的“日用常行”四個(ge) 字還是有點聯係。
這件事又讓我聯想到什麽(me) 呢?就是這些年我看書(shu) 、學習(xi) 、思考問題,有這樣一種感覺,好像冥冥中有一個(ge) 安排,就是今天遇到的一件事情,或者正在討論和思考的問題,還沒有完全搞明白,但是很快就會(hui) 又遇到同樣的問題。
有一次我們(men) 老鄉(xiang) 聚會(hui) ,飯前有一位在看雜誌,就對我說,你看這段話寫(xie) 得好。我一看是這樣一段話:“人生最快樂(le) 的事情有三個(ge) ,一個(ge) 讀書(shu) ,一個(ge) 是戀愛,一個(ge) 是寫(xie) 作”,這位老鄉(xiang) 說很讚同這個(ge) 說法。我當時就說不太認可這個(ge) 說法,因為(wei) 要吃飯了,這件事情也就沒有說完。但是這個(ge) 事,在我腦子裏留下了記憶。
非常巧,也就在第二天,我和另外一個(ge) 朋友聊天,就說到了這樣一個(ge) 話題:“每個(ge) 人對世界的感知都不一樣的”。我當時就想到了一句話“逢人對麵隔千山”,什麽(me) 意思呢?就是我們(men) 在一個(ge) 地方突然遇到了,或者有機會(hui) 坐在一起說話,在因緣上是很難得的,其實我們(men) 內(nei) 心世界可能是隔著千山萬(wan) 水的。所以說,人生最快樂(le) 的事情,隻是自己的感覺,並不能代表其他人也是這麽(me) 想。
這件事讓我印象很深刻,不能說是神通,但是真的有種貫通、神奇感覺。就是剛才說的話,還沒有特別理解,隨口說出來的,過了一天,或者過了兩(liang) 天,或者過了三五天,但是絕對不會(hui) 超過一個(ge) 星期,要麽(me) 在朋友這裏,要麽(me) 在雜誌上,要麽(me) 在書(shu) 上,要麽(me) 在某些地方可以看到。為(wei) 什麽(me) 呢?因為(wei) 平時這些地方都有這些東(dong) 西,你沒去想的時候都沒感覺到,等到你去想的時候再去看,可能感覺就特別深。
現在這種情況在我身上經常發生,這也就是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吧!也讓我真切的感受到“耕耘不問收獲,成功不必有我”的輕鬆和灑脫。這種通透舒適、信手拈來、遊刃有餘(yu) 的感覺真的很好。
歸乎吾儒,默與(yu) 道契
最後要說明的是文章的最後一句話,“真可謂盡人合天,體(ti) 神化不測之妙於(yu) 人倫(lun) 日用之中。大哉!美矣!”
這句話也不是我說的,是誰說的呢?是熊十力說的,大家都知道熊十力是中國儒學的三個(ge) 代表人物,一個(ge) 梁漱溟、一個(ge) 馬一浮。我對熊十力的東(dong) 西看的相對於(yu) 梁漱溟、馬一浮來說算是比較少的。熊十力走的是學院派的路子。他到了老年,出了很多書(shu) ,但是按梁漱溟的說法,他的書(shu) 有理障,就是在學理上有問題,但是他的弟子特別多,在中國哲學界影響特別大,像現在香港台灣包括國內(nei) 的學術界,都有他的很多弟子和再傳(chuan) 弟子。
熊十力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個(ge) 比較,讓我印象比較深,他有一段話:
夫思辨精密,莫善於(yu) 西洋;極論空有,蕩除知見,莫妙於(yu) 印度佛法;盡人合天,體(ti) 神化不測之妙於(yu) 人倫(lun) 日用之中,莫美於(yu) 中國。
遊乎西洋,慎思明辨;遊乎印度佛法,蕩一切執;歸乎吾儒,默與(yu) 道契。
大致的意思就是:對一件事情或一個(ge) 問題的分類、比較、分析、總結,就是較為(wei) 深入的研究,沒有超過西方的,這是西方人、西方文化的智慧。理解世界空和有,大和小等概念,蕩除心中的一些認識和想法,沒有印度佛法更徹底、更高妙的了。中國文化最後還是用美來體(ti) 現的,體(ti) 現在那裏呢?體(ti) 現在日常生活裏麵,就是歸到儒家,不一定非要去表達,默默的過好每一天的生活,就自然的與(yu) 大的道理結合在一起了,這還有比中國人這樣更美好的嗎?熊十力這一段話對我的影響很大,也是我看到的比較西方、佛家、儒家最精當的描述,真不愧儒家的三大代表性人物之一。
最後是“大哉!美矣!”其實這個(ge) 大字就是道的意思,“大”就是“道”,“道”就是“大”,“大哉!美矣!”,也是從(cong) 熊十力那邊延續過來的。
今天給大家把“日用常行”這一篇400字的短文展開講了一下,也把我寫(xie) 這篇文章的整體(ti) 思路,和在寫(xie) 作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向大家做了說明。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2015年7月7日下午2點——3點講座錄音)
(2016年4月11日整理成文字)
責任編輯:葛燦
【上一篇】《漢服歸來》到底談了什麽(me) ?
【下一篇】世界青年文明論壇邀請函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