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還鄉做“農夫”,退休官員變身新鄉賢

欄目:中國傳統與社會自治
發布時間:2016-03-25 19:39:00
標簽:


 

 

市長還鄉(xiang) 做“農(nong) 夫”,退休官員變身新鄉(xiang) 賢

作者:沈洋(半月談記者)

來源:半月談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二月初四日癸巳

           耶穌2016年3月16日

 

 

 

編者按:在當下新鄉(xiang) 賢中,有一個(ge) 群體(ti) 引人注目。一些官員在城市退休後,選擇回歸田園。他們(men) 中有農(nong) 業(ye) 口的技術型官員,也有非農(nong) 口的領導幹部,以各種方式參與(yu) 推動鄉(xiang) 村建設,續寫(xie) 人生篇章。

 

退休官員具有“跳出農(nong) 村看農(nong) 村”的優(you) 勢,較高的文化層次、豐(feng) 富的從(cong) 政閱曆使他們(men) 在觀察和解決(jue) “三農(nong) ”問題時視野更寬、辦法更多。同時,回歸田園奉獻桑梓,也為(wei) 退休官員們(men) 找到了一條延伸價(jia) 值、發揮餘(yu) 熱、大有可為(wei) 的新出路,開啟了人生第二季。

 

2016年1月22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離退休幹部工作的意見》,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發揮離退休幹部的政治優(you) 勢、經驗優(you) 勢、威望優(you) 勢,充分凝聚和釋放正能量。

 

新春伊始,半月談記者深入山西、江西、重慶、四川、湖南、湖北、江蘇、浙江、甘肅、貴州等地,走訪退休返鄉(xiang) 官員,了解他們(men) 變身新鄉(xiang) 賢後的作為(wei) 和收獲,探討還鄉(xiang) 路上的阻力與(yu) 困難,探尋有效路徑和對策。

 

  

 

南昌市原市長李豆羅和西湖李家村民們(men) 一起插秧

 

市長還鄉(xiang) 做“農(nong) 夫”

——退休官員變身新鄉(xiang) 賢(人物篇之一)

 

“無論官有多大,不論你走多遠,不管你掙多少錢,總是要葉落歸根的。”2010年,告別政壇後,生在農(nong) 村、長在農(nong) 村、長期從(cong) 事農(nong) 村工作的李豆羅,回到江西南昌市進賢縣前坊鎮西湖李家,帶領當地村民建設美麗(li) 家鄉(xiang) 。

 

6年來,按照“先村容,後文化,再產(chan) 業(ye) ”的步驟一步步推進,西湖李家“樹繞村莊,水滿陂塘”的村容村貌基本形成;在孝悌文化、節慶文化熏陶下,敬老愛幼、文明禮讓、鄰裏和睦蔚然成風;以農(nong) 耕文化、民俗風情為(wei) 特色的鄉(xiang) 村旅遊產(chan) 業(ye) 紅紅火火。

 

二十離家六十回,田間戴月荷鋤歸

 

20多歲離開西湖李家,從(cong) 鄉(xiang) 鎮黨(dang) 委書(shu) 記一直幹到南昌市市長,最後又擔任南昌市人大常委會(hui) 主任。2010年1月,結束最後一場報告,李豆羅當天下午就返回家鄉(xiang) 。用他自己的話說:“從(cong) 農(nong) 民到市長,走過了40年;從(cong) 市長到農(nong) 民,隻用了4小時。”

 

擔任市長時,他的足跡遍及千家萬(wan) 戶,在任上清理整治了940條大街小巷,被市民親(qin) 切地稱為(wei) “平民市長”。做回農(nong) 民,他不是想當隱士,而是要續寫(xie) 40年前未盡的規劃,把西湖李家建成宋朝著名詞人秦觀的詞《行香子·樹繞村莊》所描述的那樣: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遠遠圍牆,隱隱茅堂。颺青旗、流水橋旁……正鶯兒(er) 啼,燕兒(er) 舞,蝶兒(er) 忙。

 

6年彈指一揮間,如今,走進這個(ge) 青嵐湖邊的小村莊,馬頭牆巍聳,紅石路蜿蜒,路旁、山岡(gang) 、塘畔、湖灘,處處綠樹成蔭,夢想中的江南水鄉(xiang) 不過如此。

 

40多年的官員生涯,李豆羅不改本色,犁田耕地、種菜打糧,樣樣農(nong) 活都會(hui) 幹。回到家鄉(xiang) ,他沒有“適應期”,人生第二季春意盎然。“樸居烏(wu) 崗山邊,勝似隱士神仙,滿眼青山綠水,更有空氣新鮮,餐餐時令蔬菜,睡到太陽升天。”這句順口溜是他如今生活的寫(xie) 照。

 

“老幹部療養(yang) ,團拜活動,我一概不參加。”李豆羅說,退休就要退得徹底,他就安心在家鄉(xiang) 做個(ge) 農(nong) 夫。

 

農(nong) 村就是農(nong) 村,農(nong) 村就要像農(nong) 村

 

在西湖李家,李豆羅的頭銜是新農(nong) 村建設總顧問。這位一輩子沒脫離農(nong) 民身份的官員,看到了當前農(nong) 村存在的種種弊端,也找到了改變鄉(xiang) 村麵貌的思路和辦法。

 

“別人搞新農(nong) 村,是搞城鎮化、工業(ye) 化、現代化,我的理念是山水化、田園化、農(nong) 耕文化。”李豆羅說,“農(nong) 村就是農(nong) 村,農(nong) 村就要像農(nong) 村。”

 

西湖李家有600多年的曆史,很多老房子破敗不堪。李豆羅不搞大拆大建,而是請來精通古建的施工隊,修舊如舊。400棟房子全都加了馬頭牆,修了紅石門樓,保留了古宅的建築風格。原本泥濘的村道,鋪設了一層紅石,甭管天晴下雨,均方便出行。

 

上世紀70年代,村裏的樹木砍伐殆盡。李豆羅帶領村民植樹造林,房前屋後、田邊路旁、荒坡山地,前前後後種了50多萬(wan) 棵樹。

 

“上半年水漫金山,下半年如同火焰山。”西湖李家降雨量極不平衡,十幾口山塘是重要的調節器。“所有山塘水庫都深挖了一遍,雨季蓄住更多的水,旱季有更多水源。既防汛又抗旱,和當前國家倡導的海綿城市理念一致。”李豆羅說。

 

和很多村莊一樣,西湖李家以前也是人畜混居,村民的房屋周圍搭建牛欄、豬圈、狗窩、鴨棚,不僅(jin) 有礙觀瞻,更影響衛生。改變千百年來的傳(chuan) 統談何容易?李豆羅和村民鬥智鬥勇,硬是把牛欄、豬圈等附屬設施拆除了,在村外集中建牛欄8處,實現人畜分離。農(nong) 戶家庭建造三格式化糞池,還新建了12座公共廁所。

 

回憶這幾年,李豆羅總結說,房屋修了一遍,道路鋪了一遍,山塘水庫挖了一遍,田地平整了一遍,荒山綠了一遍。當初提出“紅石路、馬頭牆、碧綠水、滿村樹”,字字不落空。

 

傳(chuan) 承文明,留住鄉(xiang) 愁

 

數千年的農(nong) 耕文化是華夏文化之魂。曆時3年,足跡遍布方圓數百裏,收集了3000多件展品,西湖李家的農(nong) 博館濃縮了中國農(nong) 耕文化的精華。

 

從(cong) 犁、穀耙、鐮刀、水車等各類農(nong) 具,到蓑衣、木桶、竹筐等各種用具;從(cong) 搖籃、花床等各種寢具,到飯蒸、茶壺、水缸等各類飲食用具;從(cong) 米鋪、茶鋪、匠鋪到碾房、油坊等各類作坊,一應俱全。

 

李豆羅說,要讓城裏人來了有看頭,鄉(xiang) 下人看了有想頭,老年人看了回味無窮,年輕人看了長知識。

 

農(nong) 博館之外,“農(nong) 夫草堂”也是西湖李家一道風景線。占地1800多平方米,上下三層,全由紅石建造。草堂建成之後,成了村裏的文化藝術中心,不僅(jin) 收藏了數千冊(ce) 圖書(shu) ,還藏有眾(zhong) 多文化名家的書(shu) 畫作品和國際友人的題詞。2013年,第四屆國際楹聯文化藝術節的舉(ju) 辦,讓西湖李家的“農(nong) 夫草堂”享譽全國。

 

百善孝為(wei) 先。在西湖李家,新修的馬頭牆和紅石門樓上,刻上了“二十四孝”、“三字經”和“李氏名人”圖像和故事,潛移默化,弘揚傳(chuan) 統美德。“村規民約”、“文明村民八不準”陸續頒布,村史、家譜逐步完善。每年一次的“好婆媳”、“好父子”、“長壽老人”、“優(you) 秀村民”、“優(you) 秀少年”等表彰評優(you) 活動,更讓敬老愛幼、和諧禮讓蔚然成風。

 

年輕人愛過“洋節”刺痛李豆羅的心。在李豆羅的張羅下,50多年沒劃過的龍舟重新劃起來了,30多年沒舞的板凳龍又舞起來了。如今,清明節有集體(ti) 祭祀,端午節有龍舟賽,中秋節有燒聖塔。最熱鬧的要數大年初一,早上9點開始團拜,團拜之後是評優(you) 表彰會(hui) ,接下來慈善募捐和百桌年飯,下午上族譜,晚上舞龍燈,到後半夜才能平靜下來。

 

好苦、好累、好氣,好欣慰

 

500多戶2200多人,品行性格各異,想法千奇百怪。麵對揣測、質疑,沒有堅強的毅力、坦蕩的胸懷,像李豆羅這樣沒有本村戶籍、田產(chan) 的退休官員,很容易選擇一走了之。

 

“好苦、好累、好氣。”回想起返鄉(xiang) 6年的各種經曆,李豆羅脫口而出。

 

好苦,苦的是沒錢做事、沒人做事。“當市長時,打個(ge) 電話,就有人把事情落實好。回來之後,除了幾個(ge) 老夥(huo) 計,沒錢誰也指揮不動。”因為(wei) 到處籌措建設資金,李豆羅自嘲現在是南昌市最大的乞丐。

 

好累。“白天抓進度,晚上忙調度,半夜找思路,早上想出路。”李豆羅說,他就像一個(ge) 哨兵、一隻老鷹,所有項目都要盯著。

 

苦和累都不算什麽(me) ,一些村民的不理解和無端揣測最傷(shang) 他的心。有的人甚至說,李豆羅退休了在外麵撈不到錢了,現在又回村子裏繼續貪了。

 

“所有資金不進西湖李家,讓鎮財政所管賬,信用社管錢。工程款最後要鎮長簽字,財政所開轉賬支票才能提現。”經曆過大風大雨的李豆羅在管錢的問題上毫不含糊。為(wei) 避嫌,他還規定西湖李家的人可以打工,但不可包工程。

 

而他本人,不領一分錢工資,住林場的集體(ti) 宿舍,一日三餐在食堂吃。有些人想來西湖李家看李豆羅的“別墅”,總是失望而歸。

 

“不過,最大的感受是好欣慰。”幾句牢騷後,李豆羅話鋒一轉,“是非終有日,公道自在人心。”

 

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西湖李家鄉(xiang) 村旅遊業(ye) 蓬勃發展,不久前被授予4A級景區。鄉(xiang) 村旅遊帶動餐飲業(ye) 和土特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村民人人有事做,個(ge) 個(ge) 有錢賺。另外,每考取一名大學生,村集體(ti) 給予5000元獎勵,老人去世給予2000元喪(sang) 葬補貼。

 

更讓李豆羅欣慰的是,民風更加淳樸了:“村裏隻有上大學的,沒有蹲大牢的;隻有互相幫助的,沒有打架鬧事的;隻有尊老愛幼的,沒有不認爹娘的。”

 

“產(chan) 業(ye) 還沒真正發展起來,過完春節大部分年輕人仍然外出經商、務工,西湖李家還隻是個(ge) ‘半空心村’。”談到缺憾,李豆羅說,建設尚未掃尾,管理還沒開頭,產(chan) 業(ye) 沒摸到頭,“水隻燒到70度,還差30度”。

 

“古村神韻,田園稻香,塘中蓮藕,山間鷺翔,農(nong) 家飯菜,湖邊泳場。”為(wei) 了心目中的西湖李家,李豆羅這位新鄉(xiang) 賢還在繼續努力著。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