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興國學以支撐中華崛起——試評建設國學門的爭論(皮介行)

欄目:國學、國學院、國學學位
發布時間:2010-03-13 08:00:00
標簽:
皮介行

作者簡介:皮介行,男,民國四十四年暨西曆一九五五年生於(yu) 台北,卒於(yu) 二零一一年,父祖為(wei) 浙江人,百多年前為(wei) 湖北省隨州市皮家灣人士。畢業(ye) 於(yu) 東(dong) 吳大學政治係。曾任《大學雜誌》主編、《前進周刊》編輯,《南洋周報》主編、《民主報》編輯、《民眾(zhong) 日報》記者、《在野雜誌》總編輯、環球通訊社副總編(一九八七年十月,以此名義(yi) 采訪中共十三大,為(wei) 首次公開接觸中共中央之記者。返台後遭開除)、三極高工教務主任、台商廣東(dong) 龍眼焊材廠副總經理。致力於(yu) 推動“大愛中華”社群活動,強化文化中國之互愛互信,以壯大中華民族之光明願景。


 


現代學術的一個重大弊端,就是人學的物化,人文學的物理化,科技化,實證化。因為科技能力.物理學.實證哲學,具有可見可觸,有用有力的實體特質,更因為科技對近百年來全球生活的有力統治,使製造物用的能力及學問,具備了無可質疑的真理性,成了人間一切學問與是非的評鑒表尺。從而使一切人學都成了物理學的分支,都以物理學的眼光.數據與評量標準來表述自己,證明自己在學術上的合法性。最明顯的就是馬客思主義,他以物用的生產技術定義人類的曆史,把全部人類曆史看成物用創造的曆史,把人類的所有關係看成,依賴物用而變化的“上層建築”,其結論就是解決人類在物用上的生產及占有關係,就解決了人類根本問題。這一個以想象中物質實體為基核的思維,出之以一種嚴謹而無可爭議,物質實證的論述方式,立即贏得了科技虛弱國家的青睞,在他們飽受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欺淩之餘,馬客思主義提出一種,對人類全史,對人類全麵關係的一種“科學解說”,並斷言西方的文明處於資本主義階段,而超越資本主義的曆史必然就是共產主義。正當曆經淩辱而悲憤莫名的中國人,落難沉淪找不到出路的時候,蘇聯老大哥為我們送來這麽一個現代上帝,政治經濟曆史的科學真理,超英趕美,揚眉吐氣的科學快捷方式,怎不讓中國人欣喜若狂,趨之若鶩?這些中國人為了救國救民,其信仰.其奉獻.其流血悲歌的奮鬥史,真足以驚天地而泣鬼神,然而真實的曆史,真實的人間,卻不可能被一個學者在圖書館裏的空想所匡定,不可能被全體中國人超英趕美的悲誌所撼動,更不可能被人們頭腦中所想象的“科學”論述所宰製。這個教訓是慘痛的,但也是無可逃避的!經曆千辛萬苦,種種磨難,有頭腦的中國人終於想通了,所以有聯產承包,有白貓黑貓,有改革開放,有摸石頭過河,這一切都以尊重市場機能,尊重個人求富的意誌而展開,三十年來,其成就是巨大的。伴隨經濟成長的同時,也激起中國人的思古幽情,激起中國人重建中國學術體係的豪情壯誌,於是有國學熱的興起,各大學紛紛辦起國學院,擺在麵前的就是如何建設國學學科以及如何授予國學學位的問題。

去年11月27日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等人在人民大學逸夫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一場討論會,就專門討論國學學科及學位問題。   

對這個重大問題,南開大學的劉澤華依然還生活在過去,發表〔關於倡導國學幾個問題的質疑〕“以下簡稱關文”一文,用唯物史觀批評中華文化的複興,從而引起學界的相關爭論,做為民間儒者似乎也不應該保持沉默。因此也願就識見所及進行評說,此評說分為三個部門:其一為評劉澤華。其二為建議設想。其三為結語。

◎評劉澤華

1.首先應該談一下學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問題。我們知道世界的整體必然包括中國,中國不能離開世界,世界的完整也不可能離開中國,中國是世界太極內含之一。經過五千年文明所誕育的中華民族,自有他的人類學特質,也有他不可取代的文化特質,世界文明如果喪失中國文明,必將殘缺而黯然失色,中國文明如果沒有世界各國文明的交融,也必定會走向孤陋而僵化。因此在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問題上,應該是共立共成,互涉互入,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多元合和。可是因為中國在清末慘遭欺淩的痛史,嚴重摧毀中國人的自信心,在中國人心理上形成嚴重的殖民地意識,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看得是天生奴才,看得一無是處,以為世界文明與中國文明是兩元對立體係,世界文明就是西方文明,就是英美文明,就是遠遠高於中國的高端文明。中國文明必須全麵放棄自己,全麵向西方學習,中國的出路就是把中國文明完全西方化,就是把自己變成西方,變成為英美文明的同構物。五四新文化運動既是中國人求新求變的大事,也是殖民地弱小意識的一次大暴發,在他們殖民地受虐意識與自賤心態的觀照下,中華文明除了一片專製獨裁,野蠻落後之外還能是什麽?

然而如果我們還良知未泯,還有一點血性與正義感,應該不難看到,英美文明對自然界進行嚴重的破壞與汙染,對弱小民族進行貪婪的剝奪.奴役.侵略.殺戮,這個以科技生產力,以高端殺人武器為代表的文明,是一個毀滅生態,毀滅弱小民族,非常有害而殘酷的文明!站在人類良知與正義的立場上必須譴責這樣的文明!而中國做為13億人的大國,不可能再走英美通過侵略.殺戮與掠奪以行崛起的道路。中國要崛起絕不能複製英美模式,中國的崛起必須依托中華文明,走一條合乎生態,合乎正義,合乎世界弱小民族共同願望的路。中華文化的靈性寶庫,正隱藏著大國崛起的密碼,隱藏著中國人揚眉吐氣,重振雄風的無上神功!天可憐見,這些神功密碼卻在殖民地自虐意識的關照下,成了人間最醜陋不堪的魔鬼!試問正當中國人奮勇拚搏,期待風雲再起之時,中國的學者教授,怎麽可以悍然自許,繼續張揚殖民地自虐意識?

2.文明是人文創造的總體,文化則是指向人文創造中傾向心靈.思想.精神.生活樣式的部分。百萬年無數聖哲.無數人心性靈慧的凝聚,成就了我們的文化。它浩大深遠而多層多方,借此以支撐億萬人之總體生活需要與幸福追求。每一代人都受益於文化所施予的德惠,每一代人也繼續進行文化的修補與創造。這種創造不是自然本有的一種力,而是一種人為之力,手腦並用之力,心性靈慧之力。因此,心性手腦是創造力之本源,各種器具與規章體製則是心性創造的成果。心性之學正是鍛煉思想,提振心性,開拓人類慧命之學。東西各民族分別在自己的種性與地文條件上,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體係,固然中國在物用創造上不如西方,有需要向西方學習,但這絕不意味中華文化就一無是處,就一片黑暗。做為浩蕩幾萬年的中華文明,自有他淵深廣厚,不可企及的地方。但五四運動以物用為真理,以西方為上國,提出德賽兩先生的口號,斷然將中華文明視為野蠻.落後.黑暗而一無是處,從廢文字.禁中醫.改信仰.破傳統.到全盤西化,其激烈的狂飆,甚至導演成文革破四舊的慘劇。

如今痛定思痛,我們應該認真反省五四以降全麵反傳統的危害性,應該明白唯物史觀以物的觀點,宰製人文.曆史.人性.人倫的危害性。但是劉澤華等人依然還停留在反傳統的惡浪裏難以自拔,在〔論儒家文化的“人”〕一文中,他們斷言:
   「在儒家文化的規範之下,人們生來就是君父的子民,實則成為封建專製治下的馴民。」,他們認為儒學聖人之道必導致「泯滅個性,否定自我。」…。到現在這篇“關文”所說「王體道,王就是道,道從王出。」,可以說一以貫之的執行五四戒命,以全盤西化的五四執迷,做為心性思維的定盤金針,並以此心性迷執,想象儒學的黑暗,醜化王道之崇深。問題是:五四年代中國處於次殖民地時代,文革時代則處於動亂時節,那時的悖逆顛倒當是理有固然。可是現在的中國麵臨大國的崛起,正走向世界強國的道路上,再用五四心態,文革思維指導中國的學術建設,顯然是荒唐錯謬的。

3.世界是個總體存在,但如何認識世界的存在,卻依賴於存在物的心性能力。

   人通過心性能力形構出一個安身立命的價值與意義之源,同時在自然宇宙中創造出一個人文宇宙,用以承載及導引一切人文創造。心性是人慧命之源,也是人各種想象與創造的基點,人通過觀照.覺察.反省.戒持以成就此心,此心走向浩大而靈覺,才足以對人間事物進行更深更透的觀照。現代理論思維所依賴的隻是一種機械靜態方法與觀察角度,捉住一個角度一種立場,將之固化推演,以為人間真理盡在於是,完全遺忘心性靈動的存有,遺忘萬事萬物.生命生機生氣的多樣纏繞。以這種理論論說人類生命事物,就很容易失真失準.片麵僵化。劉澤華在”關文” 中所表現出來的問題正是思維僵化的問題。唯物論說以物質生產力匡定人類曆史文明之所是,已經在慘痛的失敗中證明其謬誤,劉澤華卻不肯回頭轉腦,依然以其偏愛的唯物史觀為真理,還以這種唯物思想評說中華文化。如此這般,遺忘心性在文明創造裏的巨大作用,一味執著於生產力,以物用為上帝而評斷一切,都是一種迷執的想象與戲論,全不相應。

其實人類生產力的噴發,正是心性能量的一種示現,生產力固然能影響人的生活及思維,但支撐生產力壯大的正是人類心性的創造力。不提人類心性的創造力,卻把生產力獨立化.萬能化,當神來崇拜,說到底也隻不過是一種拜物教的迷信而已!有何“科學”之可言?

以心性思辯方法來看,人建構其認識心,以認識心之投射照察世界,這個照察世界,隻是該認識心借世界以變現自己而已!世界不會成為他之一心,他之一心也無能於匡定世界之所是。人如果想要更多更深的探索世界,就需要不斷批判其心識,調整其心識,高大深厚其心識,這也就是莊子與禪宗哲學的核心要旨所在。可是劉澤華年歲老去,已經失去思維的融通性,失去自我批判.自我改造的能力,他的思維框架還停留在唯物的孔眼裏,可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換了人間,中國做為崛起中的大國,已經不能再做馬列的附庸,唯物的曆史命定論,既不能指導中國認識他自己,也不能指導中國聯合國內外諸力量,走向大國的崛起。做為中國大學的教授,對中國三十年的變化,缺乏感知,也不能調整自己跟上時代腳步,還妄想螳臂擋車,妄想用老一套命定論,反對文化複興的大潮,實在是可憐可悲的。

◎建議.設想

從幾位大學校長就國學學科及學位問題的討論來看,現行學位學科製度,甚至中小學教育體製,都是學習與模仿西方的結果,要複興中華國學,要在學製上給國學安排一個位子,都是茲事體大,困難重重。做為體製內的大學校長,當然隻有從現實出發,摸石頭過河,想方設法,在接受現體製的前提下,為國學找出一個位子,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做為民間儒者,不在其位可以不謀其政,盡不妨提出一些大膽設想,目的不在處理國學學科及學位問題,而在思考如何在學術上迎接中國的崛起,如何更有力道複興文化的問題。

1.重建中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這也正是中共17大的號召。中國人經過百多年的苦難.戰爭.鬥爭.死亡,其核心追求就是驅逐帝國主義的欺淩,促成中國的強大與複興。為了國家的強大,中國人奉獻出億萬的個體生命,犧牲奮鬥,家破人亡,驚天地!泣鬼神!現在的中國終於超越救國圖存的曆史階段,走向大國崛起。當年為了救國而統一意誌,而犧牲個人,雖然悲慘,卻也是無可奈何的曆史命運,但是強國不是一群奴才可以建成的,當中華民族的曆史命運走向崛起的時候,大家都應該認識到犧牲個人不是曆史的正道,再繼續強化黨國意誌,必定違逆曆史大勢,喪失天心民意的歸往。在迎接中華複興與崛起的大道上,可以繼續強化的應該是解放思想,重建一個大國家大國民的人生觀與世界觀。這個重建不能是全麵複古的冬烘僵化,不能是唯物思維的教條堅持,不能是西方自由思維的簡單模仿,而應該是站在中國天道.天德.天人.天下.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上,吸納西方乃至世界各國的文化精華,綜合融通,成就出新一代的中華文化,成就出合乎曆史要求的新國民.新人生觀.新世界觀。所謂道在山林,學在民間,要建設一個強國的軟實力,要締造新國民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再走黨國主導,一個命令一個動作的方式,顯然是不能成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為學術鬆綁,在學術界的學院.報刊.網絡上,盡可能的容許並鼓勵思想的討論與創新。同時應該設立基金或獎項,鼓舞中華人文的研究與創作,解放腦子,恢宏氣度,團結世界華人,為中華學術之振興盡心盡力。

2.學院體製事關重大,不宜全盤大變動,但盡可以藏學於民,在民間地帶做各種創新或複古的試驗。秋風在〔國學建設的中道〕一文中說道:“國學不應當是一門專門之學,而更多地是一種開明的古典主義的學術取向、知識精神:即學者對古典保持開放心態,願意麵向永恒問題,尊重古聖先賢的主題和範式。….今人運用現代知識資源,完全可以基於儒家的主題和範式,發展出具有說服力的社會理論、政製理論、財政理論甚至國際關係理論。….狹隘的學術規劃顯然不利於古典思想、學術的複興、再建。

   從這個角度看,現代大學中的國學院,似可有意向古代書院模靠攏。它應當招收各個學科的高級研修生,透過對經典的研讀,透過與導師的親密接觸,深入中國古典的思想、價值與學術世界,融入其主題和範式。….這樣的學術精神和由此生產、積累的知識體係,將構成中國現代學術、文化秩序重建的重要部分。”[注1]

秋風這個主張我完全讚成,並且更應擴大其適用領域,就是中華國學重建問題不應限縮在大學國學院的狹窄範圍內,而應該讓國學經典全麵進入各級學校,列為共同必修,列為考試科目,為中國人進行國學補課。

   各級政府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鼓舞民間讀經運動。比如許多閑置的建築.故居.紀念館,應該適當適時的提供出來,用做民間文學研討及讀經講經活動的場地。各地應該認真探索恢複部份書院的可能性,在書院中試行祭學合一體製,既有祭祀空間,又有讀書與藏書地方。

   全國各地尚有許多孔廟,應該將其部份空間撥交孔氏家族或地方儒學社群,用做儒學研究.討論.傳播的場所。隻有上下同心,共同擁抱中華文化,複興古典再開新花,才可能重建中華民族的軟實力,以支撐大國之崛起。

◎結語

國學經典是曆經萬年風霜考驗的先民心靈結晶,具有淵深廣厚的天人內函,值得中國人永遠愛護與尊重。傳統經典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成為現代中國人的能量依托。經典是活的,需要曆代人物參與創造,共生共成,共感共應。通過後人的參與閱讀.詮釋與再創造,經典才能匯入曆代哲人之慧命,成為中國人精神.智慧與氣度的寶庫。

由於清未以來,國家的動亂與衰敗,國學倍受否定,全民族的腦子被西方征服。這也就是祝家華教授引杜維明的論述所說的:中國知識分子完全被西方啟蒙理性心態所征服,無條件地接受了啟蒙的無神論和科學主義、現實主義、實證主義,還一直認為這些都是進步思想。 [注2]可是,一個悠久浩蕩的中國,不可以也不可能永遠臣服在西方理論模型中,中國必將躍升,必將風雲再起,而支撐中國崛起的核心力量必定是文化的力量.思想的力量.重建國魂的力量!

當此中華文明崛起的大時代,兩岸的中國人所共同麵對的問題,就是中華民族的團結與重建,而其核心就是中華文化的重建,也就是國學複興問題。如何依據中國傳統的國學資源,在當前全球化的世界條件下,在中國自身的政治經濟社會需要上,進行價值創造、思想更新與體製重建,進而在資源枯竭,生態惡化,戰亂頻仍的世界上,推出中國的創新思維與價值模式,在西方道路之外,也推出中國的發展道路與夢想,這不僅能對世界人類的發展,提出更多的選擇與貢獻,也可以對中國的和平統一,精神家園的重建,國家的富裕.自由與強大,創造出堅實有力的基礎。


[注1.]該文發表於《先鋒國家曆史雜誌》,2010年1月號,

[注2.]見南方學院祝家華博士〔尋找新文明秩序與儒家德治民主——從“開出民主論”到接著牟宗三而講〕一文。


孔子2561年2月16日[10]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