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姚中秋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陝西人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現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yi) 傳(chuan) 統》《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yi) 之省思》《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論語大義(yi) 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大義(yi) 》等,譯有《哈耶克傳(chuan) 》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cong) 》等。 |
更化精英教育
作者:秋風
來源:原載於(yu) 《澎湃新聞》
時間:甲午年十一月初十
西曆2014年12月31日
中國文化正在複興(xing) ,包括儒家。儒家塑造的中國之教化體(ti) 係不是宗教,不是神教,而是文教。複興(xing) 文化中國,最為(wei) 便捷、也最為(wei) 重要的下手處,就是更化教育。
百年中國教育的大問題在於(yu) 習(xi) 近平主席在北師大所說的“去中國化”,更化教育之要點,就是“去‘去中國化’”,就是回到中國,也即,中國文化進入校園。其關(guan) 鍵則在,以四書(shu) 五經為(wei) 中心的中國經史子集經典,循序漸進,進入各級學校教育體(ti) 係中。
2014年四月,教育部已發布《完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各地教育部門已為(wei) 中小學重訂課綱,編寫(xie) 傳(chuan) 統文化教材。可以預計,到2015年秋季學期開學,將會(hui) 有若幹相互競爭(zheng) 的教學體(ti) 係出現。數年後,中小學可初步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的中國文化教育體(ti) 係。
令人遺憾的是,《綱要》對大學的中國文化教育內(nei) 容語焉不詳,而中國文化之傳(chuan) 承,尤其是其根本的士君子之養(yang) 成,在大學階段,其實最為(wei) 重要。
大學通識教育當有文化自覺
儒家文教之目標在養(yang) 成士君子。士君子不隻是“好人”,更是社會(hui) 領導者。這是儒家文教體(ti) 係不同於(yu) 西方一切教育之處:古希臘教人哲學思辨,中世紀教人神學,現代教人專(zhuan) 業(ye) 技術。其所培養(yang) 的人,都有所偏至,不能貫通社會(hui) 治理之各個(ge) 領域,致其社會(hui) 治理不能不訴諸權利和利益之持續不斷的鬥爭(zheng) 。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治理思路之獨特處正在於(yu) ,經由文教,源源不斷地養(yang) 成士君子。“君子不器”,他們(men) 不僅(jin) 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好人,更有領導社會(hui) 之德行和技藝,在公共領域也罷,在私人領域也罷、在國家中也好,在社會(hui) 中也好,均可發揮領導作用。
如此士君子之教育,恐怕隻能在成年之後係統進行。少年兒(er) 童時代之文教,在養(yang) 成孩子性情趨於(yu) 平正,大可多誦讀優(you) 美典雅之古典詩文,多參加合群有序之禮樂(le) 活動。一個(ge) 人,隻有在進入青年時代,開始相對獨立地走自己的人生路,對社會(hui) 有一定認識之時,才有可能理解士君子之角色,並自覺地通過文教,自我養(yang) 成。你給一個(ge) 十歲的孩子講“為(wei) 政以德”或者“禮之用和為(wei) 貴”,難說有什麽(me) 效果;但一個(ge) 有誌向的二十歲青年,就完全可以理解這些社會(hui) 治理之大道了。
因此,教育更化之重點,實在大學。就中國文化之傳(chuan) 承而言,很多事情確實可以從(cong) 娃娃抓起:性情陶冶,禮儀(yi) 養(yang) 成,愛國情感塑造、表達能力訓練等等。但儒家文教之核心——士君子之養(yang) 成,則隻能主要在大學階段重點展開。
士君子養(yang) 成以經典研讀為(wei) 主,同時鼓勵學生展開廣泛的學生自治、校園自治與(yu) 社會(hui) 服務,學而時習(xi) 之,且學以致用。
近十年來,中國大學紛紛嚐試通識教育,但基本上處在摸索階段,尚無成熟模式。問題的關(guan) 鍵在於(yu) ,通識教育製度設計者普遍缺乏中國文化自覺,從(cong) 而把通識教育降格為(wei) 無所不學的所謂素質教育。
在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目標應是養(yang) 成士君子,最起碼,應以培養(yang) 學生具有士君子自覺作為(wei) 目標。為(wei) 此,通識教育階段的重點,應當是理解中國文明和中國社會(hui) ,為(wei) 此,必須把研讀中國經典作為(wei) 教學主體(ti) ——在此基礎上,研讀包括西方在內(nei) 的各文明經典,並理解其文明。關(guan) 於(yu) 這個(ge) 問題,筆者有專(zhuan) 文論述(《論通識教育之文化自覺》,刊《教育學報》2014年第2期)。
近年來,筆者所服務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yu) 社會(hui) 科學高等研究院在這方麵有所嚐試。其中一門核心課程是《論語》研讀。筆者既給文科生上過這門課,本學期則給工科生上過這門課,應當說,同學們(men) 是極感興(xing) 趣的。筆者也給文科實驗班上過兩(liang) 輪《尚書(shu) 》研讀,另有老師上《樂(le) 記》研讀。在外人看來,這些都屬於(yu) 高難課程。但幾節課下來,同學們(men) 完全可以接受,並覺得,先賢的道理確實可謂平實而高明,每個(ge) 年級都有若幹學生產(chan) 生了進一步研究中國思想的興(xing) 趣。
大學完全可以進行一次根本改革:建立以中國經典研讀為(wei) 根本的通識教育體(ti) 係。當然,這涉及到課時安排問題。一個(ge) 可行的方案是,對目前在新生課程中占用大量時間的政治公共課進行結構性調整,辟出時間來,由老師帶領學生研讀中外經典,了解中國文化。學生對現有的政治公共課很不滿意,相關(guan) 教育的效果很差,甚至適得其反。完全可以經典研讀替換部分內(nei) 容。這樣,師資問題也較容易:相關(guan) 公共課教師經過中短期培訓,也可以轉向經典教育。
經過這樣的通識教育,大學生應當多少具有士君子自覺,其中有些人的程度較高,完全可以成長為(wei) 德能兼備的、合格的社會(hui) 領導者。
重要的問題是教育幹部
大學中有一些特殊而重要的專(zhuan) 業(ye) ,與(yu) 社會(hui) 治理直接相關(guan) ,尤其需要重視士君子養(yang) 成之教。
比如法學院。法律人的處理對象是人及其關(guan) 係,需要判斷人的行為(wei) 及其關(guan) 係的好壞是非曲直,而這樣的價(jia) 值內(nei) 生於(yu) 文明中。法律人要妥善地定分止爭(zheng) ,就必須深刻地體(ti) 認中國人的價(jia) 值與(yu) 中國治理之道。否則,法律人就可以拿著他者的標準判斷中國人,如此執法,法律不可能維持秩序,反而破壞秩序。
法學教育應當更化。法學院應當安排低年級學生係統研讀《論語》、《禮記》、《尚書(shu) 》部分篇章,對中國主流價(jia) 值、中國治理之道有所體(ti) 認。也應當研讀中國古典和當代的案例,從(cong) 中理解中國文明脈絡中的司法之道。在此基礎上,再學習(xi) 法條,才有可能培養(yang) 出在生活脈絡中妥善解決(jue) 糾紛的法律人。
在本科之外,目前存在著大量MBA、MPA教育、黨(dang) 校、行政學院等職業(ye) 教育,由此培養(yang) 的公務員、商人、企業(ye) 管理者等,乃是國民中的精英,其價(jia) 值決(jue) 定著整個(ge) 社會(hui) 的價(jia) 值,其行為(wei) 方式廣泛影響普通民眾(zhong) 的行為(wei) 。他們(men) 如何運用自己所掌握的權力、法律、財富,決(jue) 定著社會(hui) 秩序的好壞。
這些領域的教育目標,也應當明確為(wei) 養(yang) 成士君子,其教育更應當紮根於(yu) 中國文化。
可喜的是,最近十年,商界、政界人士最為(wei) 深切地感受到體(ti) 認中國價(jia) 值的必要性、重要性,對中國文化有極高學習(xi) 熱情。目前,在黨(dang) 校,在商學院,“國學”課程是極受歡迎的。這些學習(xi) 者殷切地期望運用中國價(jia) 值於(yu) 為(wei) 人處世、企業(ye) 管理、行政管理中。因此,在相關(guan) 職業(ye) 教育體(ti) 係中係統建設經典教育課程,已有很好的基礎。
這類精英職業(ye) 教育體(ti) 係中的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知識程度,也有相對豐(feng) 富的人生閱曆,故這個(ge) 階段的經典教育可以較為(wei) 深入地研讀中國經典,比如,研讀《論語》、《尚書(shu) 》等關(guan) 乎治道的經,研讀《史記》、《資治通鑒》等史書(shu) ,研究曆代政典,研究諸子百家等。
尤其重要的是,對這些人員進行中國案例教學:從(cong) 史籍上選擇一些故事,進行中國治理之道的案例教學。選擇古代、尤其是二十世紀上半期成功的商業(ye) 案例,進行企業(ye) 管理的中國案例教學。
這樣的中國經典教育及與(yu) 之配套的案例教育,至少可有兩(liang) 個(ge) 效果:首先,養(yang) 成相關(guan) 人員的職業(ye) 倫(lun) 理,比如商人倫(lun) 理、政治倫(lun) 理。進而,也可讓他們(men) 把握中國價(jia) 值,體(ti) 認中國治理之道,從(cong) 而在社會(hui) 治理、企業(ye) 管理等領域中,自覺地運用中國之道,創造中國式現代政體(ti) ,中國式現代企業(ye) 管理體(ti) 係。
總之,中國文化複興(xing) ,教育是根本。目前這方麵的工作,可謂百廢待興(xing) ,相比較教育而言,成年人帶有補課性質的中國文化教育要比少年兒(er) 童按部就班的更為(wei) 緊迫,掌握著資源的精英的再教育要比普通民眾(zhong) 的文化普及更為(wei) 重要。
媒體(ti) 報道,曲阜在全市各鄉(xiang) 村開設“鄉(xiang) 村儒學講堂”,以便教化農(nong) 民。熱情值得肯定,路徑不算很好。儒家塑造良好社會(hui) 秩序的路徑,向來是社會(hui) 領導者先行,上行而下效。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小人指普通民眾(zhong) ,君子指社會(hui) 領導者。在上者不學,不自覺,隻在下者學,是沒用的。而且,從(cong) 根本上說,儒學是君子養(yang) 成之學,最值得各個(ge) 領域中擔當領導責任的人學習(xi) ,隻有他們(men) ,才能學而時習(xi) ,用有所得。
因此,複興(xing) 中國文化,重建文教體(ti) 係,重點不是教育農(nong) 民、農(nong) 民工、普通市民,而是教育領導幹部,教育公務員、法官、檢察官,教育教師、醫生、企業(ye) 家,教育在社會(hui) 上掌握著權力、財富和知識的人。這其中,政府官員的再教育,最為(wei) 關(guan) 鍵。他們(men) 具有文化自覺,中國文化就會(hui) 複興(xing) 。他們(men) 自我約束,社會(hui) 秩序就會(hui) 好轉。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