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吹劍】中式學位服和畢業典禮,合情合理值得肯定

欄目:國服暨當代中國公禮服
發布時間:2014-06-26 14:24:44
標簽:
杜吹劍

作者簡介:任重,曾用網名“讀書(shu) 吹劍”,筆名杜吹劍,伟德线上平台創辦人暨主編。


中式學位服和畢業(ye) 典禮,合情合理值得肯定

作者:杜吹劍(首都師範大學儒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原載:新京報

時間:西曆2014年6月26日 


 


近些年,很多高校探索具有中國傳(chuan) 統特色的學位服,不斷引發社會(hui) 關(guan) 注。


今年,江蘇師範大學連續第三年舉(ju) 行研究生漢服畢業(ye) 典禮,因有教育部的官員應邀出席,所以格外引人注意,也激起了熱議。


當下社會(hui) 廣為(wei) 熟悉的學位服包括學位帽、流蘇、學位袍和垂布四部分組成, 1994年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審定通過,並下發《關(guan) 於(yu) 推薦使用學位服的通知》,稱這種學位服“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世界慣例”,將之作為(wei) 統一規範的學位服,向全國學位授予單位推薦使用,同時要求其他樣式的學位服一律廢止。


可是,引發質疑和詬病的是,這種學位服中國元素很少,西方特色突出,基本上照抄自歐美學位服。


歐美學位服源於(yu) 中世紀的歐洲教會(hui) 大學,本是基督教的教士袍。鴉片戰爭(zheng) 以後,西方文化強勢進入中國,對中國教育製度帶來巨大影響同時,西式學位服也由此傳(chuan) 入國內(nei) 。


近代以來,伴隨國勢衰微,國人一度唯西方文化馬首是瞻,陷入了整體(ti) 性反傳(chuan) 統的文化迷局,在割裂和和否定本民族文化傳(chuan) 統的同時,也將傳(chuan) 統服飾作為(wei) 腐朽落後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一起予以否定。


在經曆了全民綠軍(jun) 裝、“灰螞蟻”的時代後,隨著國力恢複,中華文化終於(yu) 漸進複歸,這同時催生了國服複興(xing) ,其中,“漢服運動”最為(wei) 引人注目,傳(chuan) 統中式學位服則是其中一項重要內(nei) 容。


按理說,長期反傳(chuan) 統文化的慘痛教訓,應使得我們(men) 麵對中國高校探索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學位服時,不再將其當成一個(ge) 問題,遺憾的是,在今天的中國,這仍然是一個(ge) 引發巨大爭(zheng) 議的文化問題。


不得不說,這是中國在遭遇千年未有之變局的過程中,遭受西方文化全麵侵襲之後,留下的後遺症之一。


百年來,中國的知識精英受西方中心論和曆史進化論的影響,仍然持有一個(ge) 根深蒂固的觀念或偏見:


傳(chuan) 統中國一直處於(yu) 停滯不前的狀態,文化很落後,曆史很黑暗,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是現代化轉型的巨大障礙,中國要實現現代化,還要繼續啟蒙、告別傳(chuan) 統。


由此,導致當下很多知識精英心態自卑,主動拋棄自家衣冠,自賤卻做自得狀,可鄙複可憐。


文化是國家精神的集中體(ti) 現,是民族複興(xing) 的標誌,衣冠具有最鮮明的文化象征意義(yi) 。


《國語》雲(yun) :“服者,心之文也。”穿著何種服裝,就體(ti) 現何種心境。因衣冠具有民族文化身份識別功能,可促進文化認同,所以唐代孔穎達有“中國有禮儀(yi) 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的說法。


茲(zi) 事體(ti) 大,故而,古今中外的重大國際外交場合,各國俱高度重視如何著裝。


探索中國傳(chuan) 統特色學位服和畢業(ye) 典禮,江蘇師大等高校的做法值得肯定和稱讚。


在穿越了百年曆史文化迷霧之後,我們(men) 應該認識到,斬斷本國傳(chuan) 統,於(yu) 理不通,於(yu) 情不合,於(yu) 國不利,亟需徹底反省、撥亂(luan) 反正。


(發表於(yu) 2014年6月26日新京報,標題被改為(wei) 《傳(chuan) 統中式學位服合情合理》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