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莊公二十七年

欄目:經學新覽
發布時間:2024-08-13 20:55:57
標簽:

《春秋》三傳(chuan) 通讀入門之莊公二十七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七月初八日丁未

          耶穌2024年8月11日

 

[春秋]二十有七年,春,公會(hui) 杞伯姬於(yu) 洮。

 

夏,六月,公會(hui) 齊侯、宋公、陳侯、鄭伯同盟於(yu) 幽。

 

秋,公子友如陳,葬原仲。

 

冬,杞伯姬來。

 

莒慶來逆叔姬。

 

杞伯來朝。

 

公會(hui) 齊侯於(yu) 城濮。

 

魯莊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7年。

 

《春秋》春季的記錄讓我個(ge) 人覺得還是蠻溫情的,“二十有七年,春,公會(hui) 杞伯姬於(yu) 洮。”春季,魯莊公在洮地與(yu) 杞伯姬相見。這位杞伯姬,就是前年——即魯莊公二十五年六月,“伯姬歸於(yu) 杞”那條記錄中出嫁到杞國的伯姬。洮,是當時魯國的城邑,有說在今天山東(dong) 省泗水縣一帶。

 

這次會(hui) 麵記錄,《公羊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都沒有關(guan) 注,《左傳(chuan) 》則簡單注釋了下並順便介紹了一下當時的一些禮節規定:

 

二十七年春,公會(hui) 杞伯姬於(yu) 洮,非事也。天子非展義(yi) 不巡守,諸侯非民事不舉(ju) ,卿非君命不越竟。

 

這段話裏的“事”,指的是以諸侯身份要處理的民政之事。“非事也”,即不是為(wei) 了這些事——則就是純粹的私事,純粹是親(qin) 人之間的會(hui) 麵而已——這也是為(wei) 何我覺得這條記錄蠻有溫情的緣故所在。展義(yi) ,即宣揚道義(yi) ;巡守,即巡視天下。“天子非展義(yi) 不巡守,諸侯非民事不舉(ju) ,卿非君命不越竟”意思說,天子出巡是為(wei) 了宣講道義(yi) ,諸侯不是因為(wei) 政事一般不出行,大夫未經諸侯許可不能擅自前往他國。

 

按照《左傳(chuan) 》的觀點,魯莊公此次的行為(wei) 似乎是不符合禮製的,因為(wei) 是為(wei) 了私事而出行——不過,我個(ge) 人是堅決(jue) 支持魯莊公的,爸爸思念出嫁的女兒(er) 了,人之常情。

 

夏季,《春秋》的記錄是公事,“夏,六月,公會(hui) 齊侯、宋公、陳侯、鄭伯同盟於(yu) 幽。”在魯莊公十六年,有過一次諸侯會(hui) 盟於(yu) 幽的記錄,那次會(hui) 盟也是魯國、齊國、宋國、陳國、鄭國都參加了,除了魯莊公是否出席存疑外,其他國家都是國君參加。不過相比較那次會(hui) 盟而言,此次會(hui) 盟記錄有三個(ge) 顯著變化:一是明確魯莊公參與(yu) ;二是鄭國國君由鄭厲公變成鄭文公;三是上次與(yu) 會(hui) 的許國、滑國和滕國未參與(yu) 此次會(hui) 盟。

 

關(guan) 於(yu) 這次會(hui) 盟記錄,《公羊傳(chuan) 》未關(guan) 注,《左傳(chuan) 》秋季的記錄隻是簡單一句話:

 

夏,同盟於(yu) 幽,陳、鄭服也。

 

這次會(hui) 盟,是因為(wei) 陳國和鄭國表示順服。

 

自齊桓公稱霸以來,鄭國雖然明麵上是在以齊國為(wei) 首的諸侯聯盟之內(nei) ,但此前鄭厲公時代不時會(hui) 搞點窩裏反的事情刷刷存在感。所以這次鄭國的“服”,顯然是表示徹底向這個(ge) 諸侯聯盟的首腦齊國順服的意思。鄭國此時之所以願意做出低姿態,我覺得有兩(liang) 方麵的原因,一個(ge) 可能是鄭文公本人對戰爭(zheng) 沒有其父那樣的狂熱——這點從(cong) 他的諡號就看得出來,所以不想再與(yu) 諸侯之間發生衝(chong) 突;另一方麵則是得益於(yu) 鄭國先君鄭厲公的去世,否則有擁立周惠王複辟這樣的大功在身,以鄭厲公的性格不再折騰出事情才怪,甚至很有可能他會(hui) 蠢蠢欲動挑戰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但是,陳國此前一直是齊國的跟班,此次陳國的“服”怎麽(me) 理解呢?我個(ge) 人以為(wei) ,這裏陳國“服”的對象應該是魯國,而且依據《左傳(chuan) 》這裏的信息結合此前《春秋》的相關(guan) 記錄推測,嚴(yan) 格說,這次會(hui) 盟應該是為(wei) 了解決(jue) 兩(liang) 個(ge) 問題,一是讓鄭國真正安心於(yu) 做聯盟內(nei) 的小弟;二是進一步鞏固一下魯國和陳國雙方的關(guan) 係——這點從(cong) 魯莊公二十五年《春秋》的兩(liang) 條記錄可以作為(wei) 佐證,“春,陳侯使女叔來聘”和“冬,公子友如陳”,就是魯國和陳國關(guan) 係緩和的表現。這次會(hui) 盟不過是把雙方已經向好的外交關(guan) 係,進一步在聯盟內(nei) 部統一強調一下而已。所以,陳國這裏用“服”,其實不太準確的,有點魯國人給自己臉上貼金的感覺——畢竟這種化幹戈為(wei) 玉帛,一般情況下需要雙方都做出一定的讓步,單方麵施壓取得的成果那屬於(yu) 強迫。

 

《榖梁傳(chuan) 》則另有解讀:

 

同者,有同也,同尊周也,於(yu) 是而後授之諸侯也。其授之諸侯何也?齊侯得眾(zhong) 也。桓會(hui) 不致,安之也。桓盟不日,信之也。信其信,仁其仁。衣裳之會(hui) 十有一,未嚐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兵車之會(hui) 四,未嚐有大戰也,愛民也。

 

“於(yu) 是而後授之諸侯”,這裏的“於(yu) ”,是“從(cong) ……時候開始”的意思;是,表示指代,即“是盟也”。“衣裳之會(hui) ”,用我們(men) 今天話說就是穿著正式嚴(yan) 肅的朝服參與(yu) 會(hui) 盟以示重視此事。“兵車之會(hui) ”,則說明與(yu) 會(hui) 各方處於(yu) 敵對狀態且互不信任,有隨時爆發戰爭(zheng) 的危險。

 

這段解讀意思說,《春秋》這條記錄裏之所以用了“同”字(注:即“同盟於(yu) 幽”而非“盟於(yu) 幽”),是因為(wei) 與(yu) 會(hui) 的各國諸侯有共同的理念即尊奉周王室正朔,從(cong) 這次會(hui) 盟之後,參與(yu) 會(hui) 盟諸侯的(領導權)就授予了(齊桓公)。為(wei) 何授予齊桓公呢?是因為(wei) 齊桓公得到了大家的擁護與(yu) 認可。與(yu) 齊桓公會(hui) 盟,《春秋》不記載(魯國國君)回國的日子,是因為(wei) 他去會(hui) 盟一定會(hui) 安全歸來的;齊桓公主持的會(hui) 盟,《春秋》不記載會(hui) 盟的日子,是因為(wei) 大家都信任達成的盟約。相信他做事有誠信,敬仰他的仁德。齊桓公一共參加了十一次正式的會(hui) 盟,從(cong) 來沒有要歃血起誓,是因為(wei) 大家相信他的誠信厚道。齊桓公參與(yu) 過四次有兵車保護的會(hui) 麵,從(cong) 未發生過大戰,是因為(wei) 他愛護人民。

 

這段記錄,是《榖梁傳(chuan) 》給齊桓公唱讚歌了,按照《榖梁傳(chuan) 》的解讀,次會(hui) 盟才徹底意味著齊桓公取得了諸侯聯盟的領導權——而非魯莊公十五年的鄄之會(hui) 盟。

 

秋季的記錄,是魯國派人參加陳國大夫葬禮,“秋,公子友如陳,葬原仲。”原仲是陳國的大夫,一般情況下別的國家諸侯葬禮《春秋》有可能會(hui) 記錄,但這是一個(ge) 大夫而已,為(wei) 何記錄?《左傳(chuan) 》解釋說:

 

秋,公子友如陳,葬原仲,非禮也。原仲,季友之舊也。

 

認為(wei) 公子友此行是不符合禮製的,解釋了一下原仲的身份,原來這個(ge) 人雖然是陳國的大夫,但是與(yu) 公子友有舊交——參加一下老朋友的葬禮,我們(men) 今天覺得也很正常,為(wei) 何說非禮?否則除非這次出行未得到魯莊公的許可,違反了“卿非君命不越竟”的原則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榖梁傳(chuan) 》則解釋了一下這件事背後的深層原因:

 

言葬不言卒,不葬者也。不葬而曰葬,諱出奔也。

 

《春秋》這裏直接就記錄了葬禮,但在這之前沒有記錄原仲什麽(me) 時候去世,是因為(wei) 這裏本來不應該記錄原仲下葬。不該記錄但記錄下來了,其實是避諱直接說公子友是出奔陳國了——言下之意公子友此次如陳,參加原仲葬禮隻是借口而已。

 

魯國發生了什麽(me) 變故導致公子友要借助葬禮出奔?《公羊傳(chuan) 》做了解釋:

 

原仲者何?陳大夫也。大夫不書(shu) 葬,此何以書(shu) ?通乎季子之私行也。何通乎季子之私行?辟內(nei) 難也。君子辟內(nei) 難而不辟外難。內(nei) 難者何?公子慶父、公子牙、公子友皆莊公之母弟也。公子慶父、公子牙通乎夫人,以脅公,季子起而治之,則不得與(yu) 於(yu) 國政,坐而視之則親(qin) 親(qin) 。因不忍見也,故於(yu) 是複請至於(yu) 陳,而葬原仲也。

 

季子即公子友,私行指出奔。“君子辟內(nei) 難而不辟外難”,我理解意思說,內(nei) 部矛盾盡量緩和化解,但遇到別的國家施加的壓力時則要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故於(yu) 是複請至於(yu) 陳”之所以說“複”,是因為(wei) 此前魯莊公二十五年公子友已經有過一次入陳的記錄。

 

這段解讀意思說,原仲是誰?是陳國的大夫。一般情況下大夫去世葬禮不記錄,為(wei) 何此處做了記錄?因為(wei) 參加原仲葬禮和季子為(wei) 私事出行是一起的。為(wei) 何說與(yu) 季子為(wei) 私事出行是一起的?是因為(wei) 季子出奔陳國是為(wei) 了躲避魯國內(nei) 亂(luan) 。君子躲避國內(nei) 的災難而不躲避國外施加的災難。魯國的內(nei) 難是什麽(me) ?公子慶父、公子牙、公子友都是魯莊公同母的弟弟。公子慶父、公子牙跟夫人(即哀薑)有私情,威脅到了魯莊公,季子想采取行動整治,但自己的權勢地位不足與(yu) 他們(men) 抗衡,如果坐視不管,看著骨肉親(qin) 情自相殘殺又不忍心。於(yu) 是請求再次前往陳國,借口說去參加原仲葬禮。

 

哀薑嫁過來是魯莊公二十四年,距離此時不過三年,與(yu) 公子慶父、公子牙的私情已經發展到威脅魯莊公的地步了,說明這樁婚姻在婚禮後沒多久就事實上破裂。魯莊公與(yu) 哀薑之間沒有感情必然冷落了哀薑,而公子慶父、公子牙作為(wei) 魯莊公的弟弟,有出入宮禁接觸哀薑的便利,據史書(shu) 說,公子慶父長得也是高大威猛帥氣,所以哀薑與(yu) 公子慶父(注:按《公羊傳(chuan) 》說法還包括公子牙)便有了私情。而慶父一直覬覦著國君之位,兩(liang) 人之間能結成聯盟,也許哀薑是有感情上的寄托需要,但慶父可能更多是政治利益需要。

 

哀薑與(yu) 公子慶父之間的私情最終導致在魯莊公死後,引發了魯國一係列內(nei) 亂(luan) ,所謂的“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是此——當然這是後事,到時候再說。但此時已經露出了危機的苗頭,所以公子友無奈之下選擇了借原仲葬禮出奔,我覺得這個(ge) 可以稱為(wei) “葬遁”吧。

 

冬季,《春秋》一共有四條記錄。第一條是“冬,杞伯姬來。”關(guan) 於(yu) 這件事,《榖梁傳(chuan) 》沒多做注解,《公羊傳(chuan) 》解釋了一下用詞:

 

其言來何?直來曰來,大歸曰來歸。

 

我查資料看到有說“直來,無事而來也。諸侯夫人尊重,既嫁,非有大故不得來。”這裏的事,應該是指比較正式重大的事情,不包括想家人了回去探親(qin) 。大歸,即被休了此後不再回夫家。

 

這段解讀意思說,為(wei) 何《春秋》這裏用“來”?無事而來叫直來,如果被休回到娘家就寫(xie) 作“歸”。

 

但《左傳(chuan) 》的觀點則不同:

 

冬,杞伯姬來,歸寧也。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於(yu) 某。

 

歸寧,即回家探親(qin) 的意思。出,即遺棄、休棄的意思。諸侯的女兒(er) ,出嫁後回來探親(qin) 寫(xie) 作“來”,被夫家休掉寫(xie) 作“來歸”。諸侯的夫人回來探親(qin) 寫(xie) 作“如某(國)”,被夫家休掉回娘家寫(xie) 作“歸於(yu) 某(國)”

 

顯然認為(wei) 這次杞伯姬來,就是正常的一次探親(qin) 而已。

 

冬季,《春秋》第二條記錄是“莒慶來逆叔姬。”莒慶,是莒國大夫。按杜預注釋《左傳(chuan) 》至此的說法,“卿自為(wei) 逆則稱字”,言下之意《春秋》如果記錄卿來逆女時,對其稱呼是字,則意味著這位大夫是來為(wei) 自己迎親(qin) 的,所以“慶”就是這位大夫的字了。

 

《左傳(chuan) 》沒再關(guan) 注此事,《榖梁傳(chuan) 》解讀如下:

 

諸侯之嫁子於(yu) 大夫,主大夫以與(yu) 之。來者,接內(nei) 也,不正其接內(nei) ,故不與(yu) 夫婦之稱也。

 

諸侯如果把女兒(er) 嫁給大夫,會(hui) 讓我們(men) 國內(nei) 的大夫為(wei) 之主婚送嫁。《春秋》這裏說“來”,是表示迎親(qin) 的人一直到了我們(men) 魯國國內(nei) ,認為(wei) 這樣是不正確的,所以這裏沒有用認可他們(men) 為(wei) 夫婦的文字記錄此事。

 

《榖梁傳(chuan) 》為(wei) 何這裏會(hui) 說《春秋》的這條記錄是“不與(yu) 夫婦之稱”,我沒有想明白,難道正常情況下,這條記錄應該是“莒慶來逆女”?顯然不應該是這樣,因為(wei) 魯隱公二年“九月,紀履緰(裂繻)來逆女”,都認為(wei) 是大夫來替國君迎親(qin) ,如果這裏也寫(xie) 成了“莒慶來逆女”,則意味著也是大夫替國君來迎親(qin) 了。所以《榖梁傳(chuan) 》這裏說“不與(yu) 夫婦之稱”到底是什麽(me) 意思,給我留下一個(ge) 疑問,到現在也沒有想明白。

 

《公羊傳(chuan) 》解讀如下:

 

莒慶者何?莒大夫也。莒無大夫,此何以書(shu) ?譏。何譏爾?大夫越竟逆女,非禮也。

 

莒慶,是莒國的大夫。莒國沒有(經周天子冊(ce) 封任命的)大夫,為(wei) 何此處記錄他?表示譏諷。譏諷什麽(me) 呢?作為(wei) 大夫跨越國境去別的國家迎娶女子,不符合禮製——言下之意,按禮製,應該是魯國派大夫護送叔姬,進入莒國境內(nei) 了莒慶再去親(qin) 迎。

 

冬季,《春秋》的第三條記錄是“杞伯來朝。”杞國的國君來魯國進行訪問,見了魯莊公——也許順便把媳婦接回去吧。三傳(chuan) 對此也均未關(guan) 注。

 

冬季,《春秋》的第四條記錄是“公會(hui) 齊侯於(yu) 城濮。”三傳(chuan) 對此依舊均未關(guan) 注,所以我們(men) 無法確知這次會(hui) 麵所為(wei) 何事。城濮,在今天山東(dong) 鄄城西南,當時屬於(yu) 衛國,三十五年之後,這裏發生了一場改變春秋時代曆史的戰爭(zheng) ,史稱“晉楚城濮之戰”。

 

《春秋》這年的記錄到此結束。《左傳(chuan) 》額外記錄了兩(liang) 件事情:

 

晉侯將伐虢,士蒍曰:“不可,虢公驕,若驟得勝於(yu) 我,必棄其民。無眾(zhong) 而後伐之,欲禦我誰與(yu) ?夫禮樂(le) 慈愛,戰所畜也。夫民讓事樂(le) 和,愛親(qin) 哀喪(sang) 而後可用也。虢弗畜也,亟戰將饑。”

 

王使召伯廖賜齊侯命,且請伐衛,以其立子頹也。

 

第一段講述士蒍勸阻晉獻公攻打虢國。畜,是具備的意思。饑,指不得民心士氣不振。這段意思說,晉獻公準備攻打虢國,士蒍勸諫說:“不可以。虢公驕橫,如果跟我們(men) 打仗一旦得勝,必定拋棄他的子民。等他沒有擁護者了再去攻打他,誰肯替他抵禦我們(men) ?禮樂(le) 慈愛,是打仗之前要具備的基本條件。人民生活之中互相謙讓和諧,對親(qin) 人愛,為(wei) 逝者哀,然後才可以使用。虢國不具備這些,多次發動戰爭(zheng) ,很快就會(hui) 沒有人心士氣了。”

 

士蒍此時顯然已經成為(wei) 了晉獻公的重要謀士。他說的“驟得勝於(yu) 我”指的是去年兩(liang) 次主動挑釁晉國,虢國至少名義(yi) 上占了便宜,所以此時虢國士氣正旺,不宜正麵與(yu) 之硬碰硬,避其鋒芒坐等虢公“棄其民,無眾(zhong) 而後伐”顯然是更好的抉擇。

 

第二段是周惠王派召伯廖給齊桓公賜封,並請齊國討伐衛國,以懲罰衛國當年擁立王子頹一事。召伯廖,是王室的卿士。“賜齊侯命”,應該是周王室給了齊桓公一些更高的榮譽性禮節待遇,使得齊桓公的諸侯霸主地位進一步得到法理上的鞏固、加強。“且請伐衛”則是召伯廖這次來的另一項使命,這時候我們(men) 也就明白《春秋》前麵記錄的魯莊公與(yu) 齊桓公在城濮會(hui) 麵的原因了:就是商討攻打衛國的事情。

 

衛國擁立王子頹作亂(luan) 是在衛惠公時代,此時衛惠公已經去世兩(liang) 年多,距離衛惠公當初擁立王子頹作亂(luan) 已經八年,距離周惠王複位已經六年,王室這次為(wei) 了衛惠公當初擁立王子頹作亂(luan) 而討伐衛國,這位周惠王還真能忍,周惠王報仇,六年不晚——不過我覺得吧,如果衛惠公還在世,這種報複還說得過去,衛惠公都死了,你說是為(wei) 了當年的事情去打衛國,這事有點冷幽默啊。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