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莊公二十八年

欄目:經學新覽
發布時間:2024-08-13 20:57:46
標簽:

《春秋》三傳(chuan) 通讀入門之莊公二十八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七月初九日戊申

          耶穌2024年8月12日

 

[春秋]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齊人伐衛。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

 

夏,四月,丁未,邾(婁)子瑣卒。

 

秋,荊伐鄭,公會(hui) 齊人、宋人(、邾婁人)救鄭。

 

冬,築微(郿)。

 

大無麥、禾。

 

臧孫辰告糴於(yu) 齊。

 

魯莊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

 

春季,《春秋》隻有一條記錄,“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齊人伐衛。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沒有提魯國,說明這次戰爭(zheng) 隻是齊國攻打了衛國,也說明去年冬天城濮之會(hui) ,魯國大概率並未同意出兵參與(yu) 此次伐衛——衛國終於(yu) 為(wei) 當初的錯誤抉擇付出了代價(jia) ,齊桓公的“尊王”,看來不隻是喊喊口號。

 

《左傳(chuan) 》春季的記錄也是關(guan) 於(yu) 此事:

 

二十八年春,齊侯伐衛。戰,敗衛師。數之以王命,取賂而還。

 

魯莊公二十八年,齊桓公帥軍(jun) 隊討伐衛國,與(yu) 衛國開戰,打敗了衛國,然後遵照周王的命令數落衛國的罪狀,收取了衛國的禮物之後班師回齊。

 

一邊義(yi) 正辭嚴(yan) 的痛斥衛國當初擁立王子頹叛亂(luan) 是如何的大逆不道,要求衛國要深刻反思檢討,另一方麵收受賄賂後大事化小,這兩(liang) 麵落好假公濟私的手法,齊桓公玩的很溜嘛。

 

《榖梁傳(chuan) 》對這條記錄解讀如下:

 

於(yu) 伐與(yu) 戰,安戰也?戰衛。戰則是師也,其曰人,何也?微之也。何為(wei) 微之也?今授之諸侯,而後有侵伐之事,故微之也。其人,衛何也?以其人齊,不可不人衛也。衛小齊大,其以衛及之,何也?以其微之,可以言及也。其稱人以敗,何也?不以師敗於(yu) 人也。

 

《春秋》在這裏用了“伐”又用了“戰”,是在哪開戰的(注:安,表示疑問)?是在衛國開戰的。既然開戰,就應該說是“師”才對,為(wei) 何這裏說是“(齊)人”?是表示鄙視他(注:聯係後文看應該是指輕視齊桓公)。為(wei) 何鄙視他?既然之前已經承認他是諸侯之長了,現在又有了侵伐衛國這件事,因此鄙視他。為(wei) 何衛國也說是“人”?是因為(wei) 既然齊國稱“人”了,則衛國也就不能不稱“人”。衛國是小國齊國是大國,為(wei) 何《春秋》這裏說是“衛人及齊人戰”(注:即本來應該是“齊人及衛人戰”)?是因為(wei) 鄙視齊國所以這裏說是“衛人及齊人戰”。這裏說“衛人敗績”是為(wei) 何?表示不是衛國的軍(jun) 隊(而是衛國的民眾(zhong) )敗給齊國人了。

 

《公羊傳(chuan) 》解讀如下:

 

伐不日,此何以日?至之日也。戰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至之日也。《春秋》伐者為(wei) 客,伐者為(wei) 主,故使衛主之也。曷為(wei) 使衛主之?衛未有罪爾。敗者稱師,衛何以不稱師?未得乎師也。

 

“戰不言伐”,原因見前麵魯莊公十年,《公羊傳(chuan) 》有“戰不言伐,圍不言戰,入不言圍,滅不言入,書(shu) 其重者也”。“《春秋》伐者為(wei) 客,伐者為(wei) 主”,前一個(ge) “伐者”表示發起攻伐的一方,既然是發起戰爭(zheng) 則是主動去攻打別的國家,那對於(yu) 他們(men) 所侵入的土地而言,自然就是客;後一個(ge) “伐者”表示“被攻伐的一方”。“未得乎師也”,呼應前麵說的齊國一到就開戰,打了衛國一個(ge) 措手不及,這是批評齊桓公不講武德啊。

 

這段解讀意思說,討伐一個(ge) 國家《春秋》一般不記錄日子,這裏為(wei) 何記錄?是表示記錄下(齊國軍(jun) 隊)到達衛國的日子。用“戰”就不用說“伐”,這裏為(wei) 何還用了“伐”?是因為(wei) 齊國軍(jun) 隊一到衛國就立刻開戰了。《春秋》的記錄裏,攻伐的一方是客,被伐的一方是主,所以記錄裏以衛人為(wei) 主(注:即後麵記錄的“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都是衛人為(wei) 主語),為(wei) 何使衛人為(wei) 主人呢?因為(wei) 就這次戰爭(zheng) 而言,當時的衛國並沒有罪。戰敗的軍(jun) 隊稱“師”,為(wei) 何這裏沒有稱“衛師”(注:即正常這裏應該記錄為(wei) “衛師敗績”),因為(wei) 衛國軍(jun) 隊還沒來得及列好隊伍迎戰。

 

當時的戰爭(zheng) ,遠遠不像後來戰爭(zheng) 那麽(me) 複雜殘酷,很多放今天看,就是一群人械鬥。就像我們(men) 形容日本的戰國時代是幾個(ge) 村子之間互相打架一樣,春秋戰國時代,不少戰爭(zheng) 其實也差不多。

 

夏季,《春秋》唯一的記錄是“夏,四月丁未,邾(婁)子瑣卒。”這位瑣跟之前的邾子克是兄弟關(guan) 係還是父子關(guan) 係或者別的什麽(me) 關(guan) 係,已經不可考了。這條記錄三傳(chuan) 也均未關(guan) 注。

 

《左傳(chuan) 》夏季的記錄,依然是晉國的事:

 

晉獻公娶於(yu) 賈,無子。烝於(yu) 齊薑,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於(yu) 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晉伐驪戎,驪戎男女以驪姬。歸生奚齊。其娣生卓子。驪姬嬖,欲立其子,賂外嬖梁五,與(yu) 東(dong) 關(guan) 嬖五,使言於(yu) 公曰:“曲沃,君之宗也。蒲與(yu) 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無主。宗邑無主則民不威,疆埸無主則啟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國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與(yu) 屈,則可以威民而懼戎,且旌君伐。”使俱曰:“狄之廣莫,於(yu) 晉為(wei) 都。晉之啟土,不亦宜乎?”晉侯說之。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絳。二五卒與(yu) 驪姬譖群公子而立奚齊,晉人謂之“二耦(ǒu)”。

 

這段記錄說晉獻公“烝於(yu) 齊薑”,則齊薑本來應該是晉獻公的長輩,杜預認為(wei) 是晉武公的妾,從(cong) 稱呼看應該是娶自齊國,按《史記·晉世家》的說法,齊薑是齊桓公的女兒(er) ,不過早早就死了。齊薑為(wei) 晉獻公生的女兒(er) 後來嫁給了秦穆公,所以稱秦穆夫人,兒(er) 子申生則成為(wei) 了晉獻公的太子。另有兩(liang) 位戎人女子為(wei) 晉獻公生下了重耳和夷吾——這也是為(wei) 何後來重耳避難的時候選擇前往戎人那裏的原因所在。重耳的母親(qin) 是狐姬,說明其母族是狐氏,《左傳(chuan) 》後麵記載重耳稱呼狐偃為(wei) “舅範”,所以有認為(wei) 重耳的母親(qin) 就是狐突的女兒(er) 。驪戎,是戎人的一支,杜預注釋說“在京兆新豐(feng) 縣,其君姬姓,其爵男也。”則大致就是在今天的臨(lin) 潼一帶,估計之所以稱“驪戎”,跟驪山有點關(guan) 係。“驪戎男女以驪姬”,這裏的“驪戎男”指的就是驪戎的首領,“女”是動詞,表示把女孩子送給晉獻公,驪姬就是對這個(ge) 女子後來的稱呼。驪姬為(wei) 晉獻公生的兒(er) 子是奚齊,跟隨她一起嫁給晉獻公的妹妹,為(wei) 晉獻公生了兒(er) 子卓子。驪姬很受晉獻公的寵愛,所以想要讓晉獻公立卓子為(wei) 繼承人,於(yu) 是她就拉幫結派,賄賂了晉獻公的兩(liang) 位寵臣梁五和東(dong) 關(guan) 嬖五——這裏說這倆(lia) 人是“外嬖”,楊伯峻先生認為(wei) 就是男寵,如果是則晉獻公男女通吃,但我覺得也許隻是晉獻公跟前比較得寵的大夫罷了。

 

梁五和東(dong) 關(guan) 嬖五於(yu) 是在晉獻公前進言說:“曲沃,是先君宗廟所在的城邑。蒲(注:杜預注釋說“今平陽蒲子縣”,即今天的山西隰縣一帶)與(yu) 二屈(注:即南屈和北屈,今天的山西吉縣一帶),是國君的邊疆重鎮。這幾個(ge) 地方不能不安排重要人士去管理。宗廟所在地沒有人主管,則人民就不知道國家的威嚴(yan) ,邊疆重地無人主管則戎人就會(hui) 產(chan) 生異心。戎人生了禍心,人民又輕慢政府,這都是國家的隱患。不如安排太子去主管曲沃,讓重耳、夷吾去主管蒲和屈,這樣就可以讓老百姓知道政府的威嚴(yan) ,也讓戎人產(chan) 生懼怕,還能宣揚國君您的功勞(注:“旌君伐”,杜預注釋說,“旌,章也;伐,公也。”)。”又讓他倆(lia) 一起去對晉獻公說:“戎狄的土地廣大,晉國可以在那裏建立都邑(注:即派重耳、夷吾去主管蒲和屈,還有開疆拓土的意思)。晉國的疆域得到拓展,這不是好事嗎?”晉獻公很高興(xing) 。夏季,安排太子去了曲沃,重耳去了蒲城,夷吾去了屈。其他的公子都去了偏遠的城邑,唯獨留下驪姬和她妹妹所生的兩(liang) 個(ge) 孩子在絳陪伴晉獻公。梁五和東(dong) 關(guan) 嬖五於(yu) 是和驪姬在晉獻公麵前不斷進讒言誣陷群公子,最後晉獻公立了奚齊為(wei) 繼承人,晉人因此稱梁五和東(dong) 關(guan) 嬖五為(wei) “二耦”。

 

這段記錄,為(wei) 後麵晉國長期的內(nei) 亂(luan) 埋下了伏筆。

 

《國語·晉語》裏,第一個(ge) 記錄是《武公伐翼止欒共子無死》,講述的就是《左傳(chuan) 》魯桓公三年春季的汾隰之戰。接著用了大量篇幅講述晉獻公時代的事情——而晉獻公時代事情的肇始,就是《史蘇論獻公伐驪戎勝而不吉》,對應到《左傳(chuan) 》在這裏的記錄,則有《史蘇論驪姬必亂(luan) 晉》《獻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優(you) 施教驪姬遠太子》《優(you) 施教驪姬譖申生》等,較之《左傳(chuan) 》和《史記》,多出了很多細節上的描述,有興(xing) 趣的推薦去閱讀下,可以更好的了解古人筆下對於(yu) 晉國這段驚心動魄往事的記述。

 

拋去這段記錄中關(guan) 於(yu) 政治鬥爭(zheng) 的內(nei) 容不說,單看晉獻公娶的女人,似乎晉國在當時並不是很在乎什麽(me) 華夏和蠻夷的區分,即使是國君,與(yu) 戎人狄人通婚也很常見了,而且還能娶同為(wei) 姬姓的賈國女子,看來並不是很講究什麽(me) 同姓不婚。說明晉國雖然是周王室的嫡係,但在執行周禮這一方麵,似乎相對開明,也可能是入鄉(xiang) 隨俗被當地少數民族影響甚至同化了。

 

到了秋天,戰爭(zheng) 再次爆發。關(guan) 於(yu) 這次戰爭(zheng) 的記錄,在引述《春秋》時《左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都是“秋,荊伐鄭,公會(hui) 齊人、宋人救鄭。”《公羊傳(chuan) 》則是“秋,荊伐鄭,公會(hui) 齊人、宋人、邾婁人救鄭。”參與(yu) 救鄭國的多了邾婁。《公羊傳(chuan) 》對這條記錄沒有關(guan) 注,《榖梁傳(chuan) 》簡單解讀了一下:

 

荊者楚也。其曰荊,州舉(ju) 之也。善救鄭也。

 

荊就是楚國,這裏稱之為(wei) “荊”,是用州指代。之所以《春秋》記錄此事,是嘉許魯莊公救援鄭國。

 

《左傳(chuan) 》則詳細說了一下楚國這次為(wei) 何打鄭國:

 

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wei) 館於(yu) 其宮側(ce) ,而振《萬(wan) 》焉。夫人聞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習(xi) 戎備也。今令尹不尋諸仇讎,而於(yu) 未亡人之側(ce) ,不亦異乎!”禦人以告子元。子元曰:“婦人不忘襲仇,我反忘之!”

 

秋,子元以車六百乘伐鄭,入於(yu) 桔柣(dié)之門。子元、鬥禦疆、鬥梧、耿之不比為(wei) 旆(pèi),鬥班、王孫遊、王孫喜殿。眾(zhong) 車入自純門,及逵市。縣門不發,楚言而出。子元曰:“鄭有人焉。”諸侯救鄭,楚師夜遁。鄭人將奔桐丘,諜告曰:“楚幕有烏(wu) 。”乃止。

 

第一段講述楚國為(wei) 何攻打鄭國引發戰爭(zheng) 。蠱,即引誘、勾引的意思。文夫人,就是之前提到的息媯。令尹子元,是楚文王的弟弟。萬(wan) ,是舞蹈的名字,《左傳(chuan) 》在魯隱公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時候提到過,據說跳這個(ge) 舞蹈的時候一邊跳一邊振動鈴鐺打節拍,所以這裏說“振萬(wan) ”。

 

第一段意思說,楚國的令尹子元,想要引誘楚文王夫人,於(yu) 是在息夫人的宮室旁邊建造館舍,在裏麵搖動鈴鐺並且跳《萬(wan) 》舞。息夫人聽到之後,就哭泣說:“先君當年用這個(ge) 舞蹈來演習(xi) 戰備。而今令尹大人不想著去複仇,心思反而在我這個(ge) 未亡人身邊,這不對啊!”侍奉的人把這話告訴了子元。子元說:“婦人尚且不忘複仇,我反而忘了這件事!”

 

楚國此時的國君是楚成王,在楚文王去世之後,楚國也經曆了一次內(nei) 亂(luan) 。楚文王去世之後即位的是兒(er) 子熊囏(注:《史記·楚世家》稱“莊敖”,也稱“楚堵敖”),是息夫人的兒(er) 子。按《史記·楚世家》的記載,他在位第五年的時候,想要殺掉弟弟熊惲——這是他的同父同母的親(qin) 弟弟。熊惲出奔隨國,帶領隨國軍(jun) 隊殺回楚國弑莊敖而立,就是楚成王。

 

息夫人口裏提到的“先君”是楚文王,但楚文王是死於(yu) 魯莊公十九年攻打黃國回師途中。楚國如果要報仇,按說應該去攻打黃國才對,不知為(wei) 何這次要打鄭國?感覺鄭國這次挨揍挨得有點莫名其妙。

 

第二段講述諸侯救鄭。桔柣之門,是鄭國都城的城門。鬥禦疆、鬥梧、耿之不比、鬥班、王孫遊、王孫喜都是楚國的大夫。旆,本意是旗子,這裏引申為(wei) 執旗前行引導,與(yu) 後麵的“殿”對應。杜預注釋說“純門,鄭外郭門也。逵市,郭內(nei) 道上市。”說明楚軍(jun) 一直攻入鄭國都城。“縣門不發,楚言而出”的縣通“懸”。縣門不發,則隻是閉門,並未表現出如臨(lin) 大敵的樣子。杜預注釋至此說“鄭示楚以閑暇,故不閉城門,出兵而效楚言,故子元畏之,不敢進。”則“楚言而出”的意思是有人說著楚國方言從(cong) 城裏出來——感覺後來諸葛亮的空城計有點像鄭國人這一招。桐丘,杜預注釋說“許昌縣東(dong) 北有桐丘城”,大致在今天的河南省扶溝縣一帶。

 

第二段意思說,秋天,子元帥兵車六百乘攻打鄭國,攻入了桔柣之門。子元、鬥禦疆、鬥梧、耿之不比為(wei) 前軍(jun) ,鬥班、王孫遊、王孫喜殿後。軍(jun) 隊從(cong) 純門進入,到了大路上的街市。鄭國的城門並沒有放下來,楚國人有點疑慮,大家討論了一會(hui) 還是退了出來。子元說:“莫非鄭國這是有能人啊。”諸侯聯軍(jun) 也來救助鄭國,楚國軍(jun) 隊連夜退走。鄭國人本來都準備逃往桐丘,鄭國的探子來報告說:“楚軍(jun) 的帳篷上有烏(wu) 鴉停駐。”於(yu) 是鄭國人知道楚國留下的是空營人都已經撤走了,所以也沒有再逃奔。

 

冬季,《春秋》記錄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修築了一個(ge) 地方的城池。但是關(guan) 於(yu) 這個(ge) 地方是哪,三傳(chuan) 說法不同。《左傳(chuan) 》記錄是“冬,築郿。”《公羊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則是“冬,築微。”具體(ti) 這兩(liang) 個(ge) 地方是今天的哪裏,也說法不一,有人認為(wei) 這兩(liang) 個(ge) 地方就是同一地,出現差異就是讀音差異所致。不過與(yu) 之前的修築城池記錄比,這裏的動詞變成了“築”而非“城”。

 

這條記錄《公羊傳(chuan) 》未關(guan) 注。《左傳(chuan) 》則解讀了一下動詞的含義(yi)

 

築郿,非都也。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築,都曰城。

 

可見這個(ge) 地方,沒有設置安放魯國先君神主的宗廟。

 

《榖梁傳(chuan) 》則解讀如下:

 

山林藪(sǒu)澤之利,所以與(yu) 民共也。虞之,非正也。

 

藪,是沼澤。虞,本意是名詞,指古代掌管山林川澤之官,這裏做動詞講。山川林木沼澤出產(chan) 的東(dong) 西,應該是人民共有的(即人民可以隨意去獲取使用),設置了官員來管理(注:即禁止人民隨意進入獵取)是不正當的——按《榖梁傳(chuan) 》這裏的觀點,言下之意是說這次築城,目的是設立了一個(ge) 類似我們(men) 今天的關(guan) 卡。

 

冬季,《春秋》記錄的第二件事是“大無麥、禾。”發生了饑荒,麥子和黍稷稻穀等(即禾)都嚴(yan) 重歉收。《公羊傳(chuan) 》對這條記錄的解讀跟前一條築城的事情聯係了起來:

 

冬既見無麥禾矣,曷為(wei) 先言築微而後言無麥禾?諱,以凶年造邑也。

 

為(wei) 何《春秋》先說“築微”而後才說“無麥禾”?是避諱說災害之年還修城。

 

《榖梁傳(chuan) 》強調了一下為(wei) 何用“大”:

 

大者,有顧之辭也,於(yu) 無禾及無麥也。

 

之所以說“大”,是把全年的農(nong) 業(ye) 收成回顧了一下放到一起說的,冬季,確定黍稷稻穀等是嚴(yan) 重歉收了,然後回顧到(之前夏季)麥子也嚴(yan) 重歉收。

 

災難發生之後,魯國也積極采取了一些措施以緩解災情,《春秋》冬季記錄的第三件事即是此,“臧孫辰告糴於(yu) 齊。”臧孫辰,即魯莊公十年在《左傳(chuan) 》曾經出現過的臧文仲。《左傳(chuan) 》對這件事的解讀如下:

 

冬,饑。臧孫辰告糴於(yu) 齊,禮也。

 

魯國發生了大饑荒,臧孫辰求助齊國購買(mai) 糧食,是符合禮製的。

 

《公羊傳(chuan) 》則解釋了一下:

 

告糴者何?請糴也。何以不稱使?以為(wei) 臧孫辰之私行也。曷為(wei) 以為(wei) 臧孫辰之私行?君子之為(wei) 國也,必有三年之委。一年不熟,告糴,譏也。

 

告糴是什麽(me) 意思?就是請求購買(mai) 。為(wei) 何不說是派他為(wei) 使者去齊國購買(mai) (注:即《春秋》此處為(wei) 何沒有記錄為(wei) “使臧孫辰告糴於(yu) 齊”)?是把這件事當臧孫辰的私人行為(wei) 。為(wei) 何要把這個(ge) 行為(wei) 作為(wei) 臧孫辰的私人行為(wei) ?因為(wei) 君子治理國家,至少要有三年的備用之糧(注:委,即儲(chu) 備)。這次才一年沒收成就要向別國求助,這是譏諷魯國。

 

《榖梁傳(chuan) 》的說法與(yu) 《公羊傳(chuan) 》一致,解釋的更詳細了些:

 

國無三年之畜,曰國非其國也。一年不升,告糴諸侯。告,請也。糴,糴也。不正,故舉(ju) 臧孫辰以為(wei) 私行也。國無九年之畜,曰不足。無六年之畜,曰急。無三年之畜,曰國非其國也。諸侯無粟,諸侯相歸粟,正也。“臧孫辰告糴於(yu) 齊”,告然後與(yu) 之,言內(nei) 之無外交也。古者稅什一,豐(feng) 年補敗,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雖累凶年,民弗病也。一年不艾而百姓饑,君子非之。不言如,為(wei) 內(nei) 諱也。

 

一個(ge) 國家如果平時沒有儲(chu) 備足夠應付三年災情的糧食,就不是一個(ge) 合格的國家。如今一年收成不好,就得向別的諸侯求救。告,是請求的意思。糴,是買(mai) 進糧食。這是不正常的,因此說臧孫辰,以表示這是他的私人行為(wei) 。一個(ge) 國家的糧食儲(chu) 備不夠應對九年的災情,就稱之為(wei) “不足”。不夠應對六年災情的儲(chu) 備,就稱之為(wei) “急”。不夠應對三年災情的儲(chu) 備,就稱之“國非其國”。諸侯沒有糧食,其他諸侯相贈送糧食,這是正當的行為(wei) 。《春秋》記錄說“臧孫辰告糴於(yu) 齊”,先有“告”然後齊國才給,意思是說魯國缺乏良好的外交水平。過去收稅收十分之一,用豐(feng) 年的收成補充災年,不用向別的國家求助就可以君民上下都夠用。即使連年遭災(注:累,指連續),人民也不會(hui) 受到饑餓之苦。如今才一年歉收就導致百姓挨餓(注:艾,通“刈”,收割莊稼意思),所以君子認為(wei) 這是不應該的。不稱“如”,就是為(wei) 我們(men) 魯國內(nei) 部隱諱遮羞。

 

這段解讀,顯然是批判魯莊公治國失誤,應對災情的儲(chu) 備欠缺。

 

雖然《春秋》有些解讀確實有點燒腦,但這件事裏,我覺得《榖梁傳(chuan) 》與(yu) 《公羊傳(chuan) 》對魯國應對災情儲(chu) 備不足的批評還是非常正確的。即使到今天,糧食問題依然是國家的命根子,沒飯吃了天下必然大亂(luan) 。

 

臧孫辰告糴於(yu) 齊這件事,在《國語·魯語》裏有一段故事,詳細講述了魯國饑荒發生後,臧文仲主動向魯莊公請纓,以及如齊之後如何向齊國陳述請求的,其中提到臧文仲主動請纓時身邊人認為(wei) 他沒必要多事,他回答說:“賢者急病而讓夷,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國家無違。今我不如齊,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一個(ge) 大義(yi) 凜然主動擔當的正麵形象躍然紙上,不由得人肅然起敬。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