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隱公六年

欄目:經學新覽
發布時間:2024-07-05 20:43:13
標簽:

《春秋》三傳(chuan) 通讀入門之隱公六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十四日甲寅

          耶穌2024年6月19日

 

[春秋]六年,春,鄭人來輸(渝)平。

 

夏,五月,辛酉,公會(hui) 齊侯盟於(yu) 艾。

 

秋,七月。

 

冬,宋人取長葛。

 

魯隱公六年,公元前717年。

 

春天,《春秋》隻記載了一件事。但三傳(chuan) 引述《春秋》原經時記錄不同,《榖梁傳(chuan) 》和《公羊傳(chuan) 》都是“六年,春,鄭人來輸平。”《左傳(chuan) 》則是“六年,春,鄭人來渝平。”平,杜預注解說“和而不盟曰平。”意思說,當時諸侯間棄怨和好,但未舉(ju) 行正式的結盟儀(yi) 式稱為(wei) “平”。三傳(chuan) 的差異,在於(yu) “輸”和“渝”——但這一字之差,意思截然相反。

 

先看持“輸平”說的《榖梁傳(chuan) 》和《公羊傳(chuan) 》。《榖梁傳(chuan) 》解釋如下:

 

輸者,墮(huī)也。平之為(wei) 言,以道成也。“來輸平”者,不果成也。

 

墮,同“隳”,意思是毀壞。這段解讀意思說,輸,就是毀壞。平,就是從(cong) 道義(yi) 角度出發達成的口頭和平協議。《春秋》這裏記錄說“來輸平”,就是最終沒有達成(口頭和平協議)。

 

《公羊傳(chuan) 》解釋的更多些:

 

輸平者何?輸平猶墮成也。何言乎墮成?敗其成也,曰:“吾成敗矣,吾與(yu) 鄭人末有成也”。吾與(yu) 鄭人則曷為(wei) 末有成?狐壤之戰,隱公獲焉。然則何以不言戰?諱獲也。

 

輸平就是破壞和平協議。為(wei) 何說破壞?因為(wei) 破壞了之前達成的協議。(我們(men) 魯國人)說:“我們(men) 前期達成的協議被破壞了,我們(men) 跟鄭國人之間從(cong) 未有和平協議了。”為(wei) 何說魯國跟鄭國之間從(cong) 未有和平協議,是因為(wei) 之前雙方發生的狐壤之戰,當時魯隱公被鄭國俘虜了。那為(wei) 何沒有記錄這次戰爭(zheng) ?為(wei) 尊者諱,避言魯隱公曾被俘獲一事。

 

狐壤之戰,史書(shu) 上記載不詳,隻能知道發生在鄭國和魯國之間。狐壤,在今河南省長葛西。狐壤之戰時魯隱公尚未攝政,還是公子。這次戰爭(zheng) 魯國失敗了,當時身為(wei) 公子的魯隱公被鄭國俘獲。按照零散的記錄,鄭國把他關(guan) 押在大夫尹氏家裏。但魯隱公賄賂並說服了尹氏,兩(liang) 人一起逃離了鄭國回到魯國。據說在被拘押期間魯隱公一直向尹氏供奉的神靈祈禱,後來果然平安回去,於(yu) 是他就認為(wei) 這個(ge) 神很靈驗,後來就經常祭祀——類似於(yu) 我們(men) 今天說的皈依了某個(ge) 教派。

 

按《榖梁傳(chuan) 》和《公羊傳(chuan) 》的說法,魯國和鄭國之間此前有過口頭達成的和平協議,但這次鄭國主動派人上門,撕毀雙方的口頭約定。從(cong) 《公羊傳(chuan) 》特意提到狐壤之戰看,也許就是狐壤之戰後雙方曾經口頭達成過休戰協議。但為(wei) 何鄭國會(hui) 主動來撕毀和平協議?從(cong) 《春秋》這段時間的記錄看,我覺得唯一解釋就是魯隱公四年“秋,翬帥師會(hui) 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一事,激怒了鄭國。但這有一個(ge) 疑點:已經過去兩(liang) 年了,要翻臉也應該早翻臉,而且此時鄭國還麵臨(lin) 著長葛被宋國圍困的壓力。以鄭莊公的英明,他怎麽(me) 可能故意這會(hui) 來挑釁魯國給自己再加一個(ge) 對手?除非他腦子進水了。

 

如果帶著這個(ge) 疑點看《左傳(chuan) 》,似乎能找到另一個(ge) 答案,前麵說了,《左傳(chuan) 》引用《春秋》時,這一條作“六年,春,鄭人來渝平。” 《左傳(chuan) 》春季的記錄如下:

 

六年,春,鄭人來渝平,更成也。

 

翼九宗五正頃父之子嘉父逆晉侯於(yu) 隨,納諸鄂。晉人謂之鄂侯。

 

第一段解釋“鄭人來渝平”一事。渝,是改變的意思。“至死不渝”的渝就是這個(ge) 意思。如果僅(jin) 從(cong) 字麵意思理解,那“渝平”就是改變之前雙方達成的口頭友好相處協議——這似乎跟《榖梁傳(chuan) 》和《公羊傳(chuan) 》意思一樣。但從(cong) 我查閱的相關(guan) 資料看,都解釋說“渝平”是“達成‘平’”的含義(yi) ,似乎“渝平”是那個(ge) 時代的一個(ge) 專(zhuan) 有名詞,“渝平”實際表示的是“渝之以平”的意思,即“改變(之前不好的)以使雙方口頭達成友好合作協議”。《左傳(chuan) 》這段意思說,魯隱公六年春天,鄭國派人來消弭雙方的怨恨,雙方修好,稱為(wei) “更成”——這跟《榖梁傳(chuan) 》和《公羊傳(chuan) 》的說法完全相反。

 

杜預注解《左傳(chuan) 》到這的時候,也是持此觀點,他說:“渝,變也。公之位公子,戰於(yu) 狐壤,為(wei) 鄭所執,逃歸,怨鄭。鄭伐宋,公欲救宋,宋使者失辭,公怒而止。忿宋則欲厚鄭,鄭因此而來,故《經》書(shu) ‘渝平’,《傳(chuan) 》曰‘更成’。”杜預也認為(wei) 魯鄭之間的舊怨在於(yu) 狐壤之戰。但是鄭人伐宋,魯隱公因宋使言辭失禮而不救,讓鄭國看到了魯國在宋、鄭之間更偏向鄭國,於(yu) 是乘此機會(hui) 派使來修好。

 

杜預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ge) 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先賢,他的政治眼光和文學素養(yang) 都非常人可比。他對於(yu) 此條的解釋我是非常認同的。此前宋、衛、陳、蔡等國結成同盟,反複跟鄭國過不去,鄭莊公不可能還給自己再樹敵人。魯國雖然有過公子翬帥師參與(yu) 伐鄭一事,且不說那不是魯隱公同意的,即使當時同意,這次不救宋已經表明了魯國的態度,此一時彼一時,說明魯宋之間已經有了裂痕。鄭莊公一世梟雄,當然知道借機逐個(ge) 擊破敵人聯盟,所以他怎麽(me) 可能在麵臨(lin) 長葛被圍的同時還去魯國挑釁?

 

綜合三傳(chuan) 的解讀,在這條記錄上,我對《榖梁傳(chuan) 》和《公羊傳(chuan) 》的說法持反對態度,更認可《左傳(chuan) 》。杜預的解讀,不僅(jin) 能解答我對《榖梁傳(chuan) 》和《公羊傳(chuan) 》說法的疑惑,也更符合鄭莊公做事的風格。

 

第二段記錄繼續講述曲沃代翼。九宗五正,是當時晉國的官職,按杜預的解釋“唐叔始封,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遂世為(wei) 晉強家。五正,五官之長。九宗,一姓為(wei) 九族也。”此處的晉侯,指此前逃往隨的翼侯。

 

第二段意思說,當時晉國的九宗五正名是頃父,他的兒(er) 子嘉父從(cong) 隨地迎回了晉侯,把他安置在鄂,所以後來晉人稱他為(wei) 晉鄂侯。

 

對於(yu) 這位鄂侯的身份,杜預解釋說,“前年桓王立此侯之子於(yu) 翼,故不得複入翼,別居鄂。”認為(wei) 晉鄂侯是此時晉國國君晉哀侯的老爹,之所以沒回翼住,就是因為(wei) 兒(er) 子已經在那為(wei) 君了,所以他隻能避居在鄂。

 

夏季,《春秋》也隻有一條記錄,“夏,五月,辛酉,公會(hui) 齊侯盟於(yu) 艾。”艾,杜預注釋說“泰山牟縣東(dong) 南有艾山。”大致在今天的山東(dong) 省濟南市萊蕪區西南一帶。

 

這條記錄《榖梁傳(chuan) 》和《公羊傳(chuan) 》都未關(guan) 注。《左傳(chuan) 》夏季的記錄如下:

 

夏,盟於(yu) 艾,始平於(yu) 齊也。

 

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

 

往歲,鄭伯請成於(yu) 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qin) 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為(wei) ?”遂不許。

 

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quān),從(cong) 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商書(shu) 》曰:‘惡之易也,如火之燎於(yu) 原,不可鄉(xiang) 邇(ěr),其猶可撲滅?’周任有言曰:‘為(wei) 國家者,見惡如農(nong) 夫之務去草焉,芟夷(shān yí)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第一段講述艾之盟。按《左傳(chuan) 》此處記錄推測,此前齊魯之間應該是有過齟齬的,雙方關(guan) 係並不融洽——大概率是鄰居之間利益紛爭(zheng) 引發的矛盾。這次會(hui) 盟,標誌著雙方關(guan) 係修好。

 

這是齊僖公在《春秋》裏第二次出現,魯隱公三年冬天,齊、鄭之間已有石門之會(hui) ,此次齊魯雙方修好,一定程度上意味著魯國和鄭國的關(guan) 係進一步得到緩和。所以這次齊、魯的會(hui) 盟,後麵是不是有鄭莊公的推動,就真不好說了。畢竟宋、齊、魯都是當時的大國,宋國已經站到鄭國的對立麵了,如果能把齊、魯拉到自己一方,對鄭莊公來說收獲大大。

 

第二段意思說,五月庚申——就是齊魯會(hui) 盟的前一天——鄭莊公率軍(jun) 隊攻打陳國,大獲全勝。

 

第三段交代鄭國和陳國為(wei) 何有矛盾。勸諫陳桓公的五父,是陳文公的兒(er) 子、陳桓公的弟弟,也稱公子佗。成,杜預注解說:“成,猶平也。”成,也是口頭達成友好協定的意思。這段意思說,之前,鄭莊公曾主動向陳國請求交好,但是陳桓公不接受鄭國的好意。五父向陳桓公進諫說:“跟鄰國搞好關(guan) 係,這對自己的國家很重要。您應該跟鄭國修好。”陳桓公說:“宋國和衛國才是我們(men) 實實在在的難處(不能得罪),鄭國又能怎樣呢?”於(yu) 是不願意跟鄭國交好。

 

第四段是君子評論此事。悛,是悔改的意思。鄉(xiang) ,通向。邇,接近的意思。鄉(xiang) 邇即相向而行靠近的意思。芟夷,即除草。蘊崇,是聚集、堆積的意思。殖,是繁殖壯大意。君子評論此事時提到的《商書(shu) 》,是《尚書(shu) 》中的一部分,不過今本的《尚書(shu) ·盤庚》篇中隻能看到“若火之燎於(yu) 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幾句,與(yu) 這裏君子引用的相比,沒有“惡之易也”四個(ge) 字。這句話意思說,(惡的蔓延擴大)就像大火燎原,人想靠近都難,怎麽(me) 可能撲滅。周任,是古代著名的史官,以智慧著稱,後麵還會(hui) 在《左傳(chuan) 》裏看到很多人引用他的話語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第四段意思說,君子說:“不能丟(diu) 棄善,不能助長惡,這說的就是陳桓公啊!助長惡的一方而不知道悔改,就會(hui) 自取其禍。即使別人想救助他,能有什麽(me) 用呢!《商書(shu) 》說‘惡之易也,如火之燎於(yu) 原,不可鄉(xiang) 邇,其猶可撲滅!’周任也說了,‘治理國和家,遇到惡的事物,就像農(nong) 夫看到草一樣務必除去,把它們(men) 除掉後聚集起來,斷絕它們(men) 的根,不讓其再繁殖,這樣善的事物才可以發展壯大。’”

 

鄭莊公能主動示好陳國,還是想分化瓦解宋、衛、陳、蔡聯盟。四國之中衛國和宋國相對較大,雙方之間的怨恨又更深一些(注:跟宋國有個(ge) 公子馮(feng) 的芥蒂,跟衛國有共叔段公孫滑的芥蒂),要突破的話陳、蔡顯然是更好的切入點。但在這件事上,鄭莊公的低姿態沒有得到陳桓公的善意回應。五父的建議雖然陳桓公沒有聽,但《左傳(chuan) 》借君子之口顯然對陳桓公是持批判態度的。五父之所以勸諫陳桓公與(yu) 鄭國修好,是因為(wei) 鄭國切切實實是陳國的鄰居——陳國的西邊挨著鄭國。而宋、衛二國中,陳的北邊緊挨著宋國,但衛並不是陳國的鄰國,衛國的西南邊緊挨鄭國,東(dong) 南邊緊挨曹國,曹國南邊緊挨宋國。也就是說陳、衛之間要麽(me) 得經過鄭國,要麽(me) 得經過宋國和曹國。我想五父之所以希望陳和鄭能修好,一方麵有地理位置的考慮,可能還有一個(ge) 原因,是鄭莊公當時還是周王室的卿士,政治身份高於(yu) 其他諸侯,某種程度而言,他能代表王室——即使王室當時已經衰微,但名義(yi) 上畢竟還是天下共主。

 

五父說的,陳桓公未必沒想到,但是他為(wei) 何依然不願與(yu) 鄭莊公修好?我想,是不是也是因為(wei) 鄭莊公卿士的這層身份——之前已經說了,王室有意想分鄭莊公的權,這事已經鬧得盡人皆知。而按照石碏之前給石厚的說法,陳桓公這時候在周桓王麵前正得寵,所以陳桓公跟鄭莊公過不去,背後也許有王室的撐腰,也許陳桓公還想乘機滅了鄭莊公取而代之為(wei) 卿士亦未可知。

 

秋季的記錄,是《春秋》迄今為(wei) 止最簡單一條記錄,隻有“秋,七月”三個(ge) 字。《榖梁傳(chuan) 》和《左傳(chuan) 》對這條記錄都沒關(guan) 注,倒是《公羊傳(chuan) 》特意解釋了一下:

 

此無事,何以書(shu) ?《春秋》雖無事,首時過則書(shu) 。首時過則何以書(shu) ?《春秋》編年,四時具然後為(wei) 年。

 

這個(ge) 季度雖然沒啥特殊事,《春秋》為(wei) 啥還要特意記錄一下呢?因為(wei) 《春秋》記事的體(ti) 例是,即使一個(ge) 季度沒啥大事,這個(ge) 季度的第一個(ge) 月也要特意注明一下。之所以該季度第一個(ge) 月要記錄下來,是因為(wei) 《春秋》是編年體(ti) ,四季都記錄了表示一年完備。

 

需要說明的是,類似“秋,七月”這種記錄後麵還會(hui) 看到,大多數情況下也確實如《公羊傳(chuan) 》這裏說的,但《春秋》經裏也偶爾有過一年四季並不完全具備的記錄,後麵看到了再說。

 

冬季,《春秋》唯一的記錄是“冬,宋人取長葛。”去年十二月,宋人伐鄭,圍長葛,到今年冬天終於(yu) 有了結果,宋國人奪取了長葛。

 

對這條記錄,《公羊傳(chuan) 》解釋如下:

 

外取邑不書(shu) ,此何以書(shu) ?久也。

 

《榖梁傳(chuan) 》持相同觀點:

 

外取邑不誌,此其誌,何也?久之也。

 

別的國家攻取城邑,正常情況下《春秋》是不記載的,這次之所以記載,是因為(wei) 圍攻長葛的時間太長了——按照《榖梁傳(chuan) 》之前提出的“伐不逾時”的觀點,確實,這次差不多一年了,是太長了。

 

《左傳(chuan) 》下半年的記錄如下:

 

秋,宋人取長葛。

 

冬,京師來告饑,公為(wei) 之請糴(dí)於(yu) 宋、衛、齊、鄭,禮也。

 

鄭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王不禮焉。周桓公言於(yu) 王曰:“我周之東(dong) 遷,晉、鄭焉依。善鄭以勸來者,猶懼不蔇(jì),況不禮焉?鄭不來矣。”

 

第一段解釋宋人取長葛。不過在引用《春秋》原經時,《左傳(chuan) 》也是“冬,宋人取長葛。”但在解讀這條的時候,《左傳(chuan) 》認為(wei) 這件事發生在秋季——對於(yu) 這個(ge) 差異,杜預解釋說因為(wei) “秋取,冬乃告也。”——宋國人是秋天拿下了長葛,但冬天才正式告知其他諸侯(注:即正式宣示對長葛的所有權)。

 

我覺得杜預這個(ge) 解釋有點牽強,三傳(chuan) 在引用《春秋》時,都是 “冬,宋人取長葛。”可見是無異議的。如果有異議,在引用《春秋》原文記錄的時候就會(hui) 出現差異(注:如紀子伯還是紀子帛、尹氏卒還是君氏卒)。而且杜預自己在說完“秋取,冬乃告也”之後,又說了一句“前年冬圍,不克而還,今冬乘長葛無備而取之。”如果真是這樣,那長葛之戰就是前後兩(liang) 次了,即使是前後兩(liang) 次,即使是“今冬乘長葛無備而取之”,那也是“冬”不是“秋”啊,畢竟,“今冬”也是“冬”。

 

《春秋》有沒有記錯?我傾(qing) 向於(yu) 沒有。但我認為(wei) 《左傳(chuan) 》注釋“秋”出錯的概率也不大。這個(ge) 矛盾,要找一種解釋的話,倒也不是不可能。譬如說,一開始解釋“元年春,王正月”六個(ge) 字中“正月”的時候就說了,《春秋》的正月,是按照周曆正月來說的,但當時還有用夏曆的,還有用商曆的。如果“宋人取長葛”這件事發生在周曆的十月或者十一月,對應夏曆就是八月或九月,《左傳(chuan) 》如果用夏曆,那就可能出現《春秋》在冬《左傳(chuan) 》在秋了——至於(yu) 是不是如此,我不敢確定,隻是列出來一種可能。

 

第二段講述魯國救濟王室饑荒。糴,是購買(mai) 。這段意思說,冬季,周都城(注:即雒邑,實際是代指周王室)派人來向魯國告知發生饑荒,魯隱公向宋、衛、齊、鄭四國請求購買(mai) 糧食,這是合乎禮法的。

 

京師(其實是王室)向魯國告饑,魯國為(wei) 何不拿出自己的糧食而是求助於(yu) 他國?可能跟去年九月魯國發生的“螟”有關(guan) 係,估計那次蟲災導致魯國也糧食歉收了,沒辦法隻能曲線救國了。

 

第三段講述鄭莊公首次朝見周桓王引發的風波。周桓公,是周王室的卿士。按照史書(shu) 的記載,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去魯國就封,次子則世襲周公爵位。與(yu) 其類似的有召(shào)公奭(shì),他的長子就封北燕,而次子則世襲召公爵位。曆代周公和召公均是周王室的卿士,有“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dong) ,周公主之”一說。周桓公就是當時的周公,也稱周公黑肩。“王不禮焉”的禮,做動詞,是以禮相待的意思。周桓公之所以說“周之東(dong) 遷,晉、鄭焉依”,是因為(wei) 鄭國和晉國是當時東(dong) 周王室最主要的支持者,在地理位置上也確實對王室起著拱衛屏障的作用。蔇,是來的意思。

 

第三段意思說,鄭莊公去了周王朝都城,首次朝見周桓王。周桓王對鄭莊公未加禮遇。周桓公對周桓王說:“當初王室東(dong) 遷,依賴的主要就是晉國和鄭國。善待鄭國,有利於(yu) 給其他諸侯國做個(ge) 榜樣,就這還害怕人家不願意來朝見,豈能人家來朝見卻不以禮相待?鄭國今後估計不會(hui) 再來朝見了。”

 

此前周王室和鄭國事實上已經交惡,鄭莊公派人又是割麥子又是收穀子,周桓王估計早憋著一肚子氣,加上這一年已經是周桓王三年了,鄭莊公才來第一次朝見,可以說鄭莊公失禮在先,周桓王年輕氣盛,怎麽(me) 可能給你禮遇?

 

鄭莊公此時能放下身段朝王,肯定有他的打算,可能是想要回周鄭交質時押在王室的公子忽,也可能是想借助王室的名義(yi) 再做些什麽(me) 事——至於(yu) 具體(ti) 是什麽(me) ,隻能是猜測了。

 

魯隱公六年到此結束,這一年,魯國的外交政策出現實質性變化,明顯向鄭國一方開始傾(qing) 斜。國內(nei) 政局基本平穩,外部環境進一步改善。這一年對魯隱公來說,應該是挺開心的一年吧。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