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傳(chuan) 通讀入門之隱公三年(1)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初七日丁未
耶穌2024年6月12日
[春秋]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三月庚戌,天王崩。
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
春季,《春秋》記錄了兩(liang) 件事。一是“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這是《春秋》的第一條特殊天象記錄。魯隱公三年春天,二月己巳,魯國觀測到日食。
關(guan) 於(yu) 這次日食記錄,《公羊傳(chuan) 》解釋如下:
何以書(shu) ?記異也。日食,則曷為(wei) 或日或不日,或言朔或不言朔?曰“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其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後。失之前者,朔在前也;失之後者,朔在後也。
朔,指每個(ge) 月的初一日。晦,指每月最後一日。這段話倒沒拿天象來亂(luan) 發揮解釋人間事,隻是說了一下當時人對日食的認識。正常情況下日食應該發生在農(nong) 曆每個(ge) 月的初一。所以後麵會(hui) 看到《春秋》的日食記錄,正常情況下是“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但實際上《春秋》經裏的日食記錄還有類似此處這種的“某月某日,日有食之”——這也是此處為(wei) 何《公羊傳(chuan) 》要解釋一下“或言朔或不言朔”的原因。因為(wei) 有時候實際發生日食的不一定在初一,有可能是這個(ge) 月的最後一天,有可能是這個(ge) 月的初二,之所以會(hui) 出現這情況,要麽(me) 是記載有誤,要麽(me) 是曆法有誤。《春秋》這條日食記錄沒有明確說發生在朔日,按照《公羊傳(chuan) 》的理論,要麽(me) 己巳日是二月朔日的後一天即二月初二,要麽(me) 是二月的晦日(注:即三月朔日的前一天),兩(liang) 個(ge) 似乎都可能。
這段解讀意思說,《春秋》之所以記載這次日食,是因為(wei) (日食)不常見。《春秋》記載日食,有時明確記錄是哪一天,有時不明確說是哪一天,有時明確說發生在朔日,有時並不明確說發生在朔日。如果記錄為(wei) “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是因為(wei) 日食正好發生在朔日。有時明確記錄日期,有時不明確記錄日期,是因為(wei) 日食發生的日子(較之朔日,)要麽(me) 錯前,要麽(me) 錯後。錯前的,是朔日在前;錯後的,朔日在後。
《榖梁傳(chuan) 》對這次日食的解釋則針對性更強一些也更具體(ti) 一些:
言日不言朔,食晦日也。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內(nei) 壤,闕然不見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內(nei) 辭也,或外辭也。有食之者,內(nei) 於(yu) 日也。其不言食之者何也?知其不可知,知也。
很確定指出這次日食之所以沒有說是發生在朔日,就是因為(wei) 是發生在晦日。壤,指太陽本體(ti) 。“吐者外壤,食者內(nei) 壤,闕然不見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內(nei) 辭也,或外辭也。有食之者,內(nei) 於(yu) 日也”這幾句話我理解大致意思說,當太陽被吐出時,本體(ti) 可以被看到;當太陽被吞掉時,本體(ti) 在內(nei) (不可見)。看不見太陽本體(ti) 的時候,就是發生了日食。
然後介紹了一下當時人對日食發生的原因的認識:發生日食,有的說是內(nei) 部的(太陽自身的原因),也有說是外部的原因。這次記載“有食之”,是指太陽本體(ti) 被吞掉了。但之所以沒有說是被什麽(me) 吞掉,是因為(wei) 記錄者(也許就是孔夫子本人)確實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這是一種智慧的表現——“知其不可知,知也”中,前兩(liang) 個(ge) “知”都作“知道”講,最後一個(ge) “知”則通“智”。
對於(yu) 這次日食,《左傳(chuan) 》並無相關(guan) 記載,但杜預在給《左傳(chuan) 》做注的時候,提了一句,認為(wei) 這次日食發生在二月朔日,之所以沒明確寫(xie) 是朔日,是“史失之”——史官失職了所以沒記錄。
所以,盡管這次日食有明確時間記載,但那天到底是朔日還是晦日,《公羊傳(chuan) 》含含糊糊不明確,《榖梁傳(chuan) 》確定是晦日,《左傳(chuan) 》雖未關(guan) 注,但是《左傳(chuan) 》研究專(zhuan) 家杜預則認為(wei) 發生在朔日。我查資料,楊伯峻先生注釋說這天是公元前720年2月22日,按農(nong) 曆算是二月初一,與(yu) 杜預說法吻合。
盡管細節上還有爭(zheng) 議,但《春秋》的這條日食記錄,是我國能考證的、連續幹支紀日的開始——之前魯隱公元年《春秋》所有的記錄都沒有明確日期;魯隱公二年隻有“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於(yu) 唐”有具體(ti) 日期,又缺乏其他資料來佐證日期是否正確。但這條記錄,則因為(wei) 這次日食記錄可以被科學驗證準確無誤,故而日期是被證實非常精準可信。當然,史書(shu) 中也有早於(yu) 這個(ge) 時期的幹支紀日的記錄,說明幹支紀年紀月紀日,至少在周時就已經很普遍了——但之前的此類記錄不連續。
春季,《春秋》記載的第二件事是“三月庚戌,天王崩。”
天王,就是周平王,前麵已說過不少他的事。這一年是周平王五十一年。他的兒(er) 子洩父本來是太子,但早於(yu) 他去世,於(yu) 是他去世後,洩父的兒(er) 子林即位,史稱周桓王。
《榖梁傳(chuan) 》對周平王駕崩這條記錄闡釋如下:
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天子之崩,以尊也。其崩之,何也?以其在民上,故崩之。其不名何也?大上,故不名也。
這段話先是解釋了一下“崩”的字麵意思,然後闡述了一下為(wei) 何《春秋》在記錄這件事的時候用了“崩”字。之所以會(hui) 有“其不名何也?”一問,後麵看到《春秋》諸侯去世的記錄就明白了,因為(wei) 諸侯去世,《春秋》記錄時會(hui) 明確說其名,例如很快就會(hui) 看到的宋穆公去世記錄,《春秋》就是“宋公和卒。” 和,就是宋穆公的名。隨後又針對這一問做出了解釋,說“大上,故不名也。”大,通太。大上就是太上,即(身份地位)最高最尊貴的意思——所以不用刻意寫(xie) 他的名,因為(wei) 大家都知道。
這段解讀意思說,高的(倒了)叫“崩”,厚的(塌了)叫“崩”,地位很尊貴的(人死了)叫“崩”。說天子去世為(wei) “崩”,就是因為(wei) 他地位尊貴。《春秋》記錄天子崩,是因為(wei) 他在萬(wan) 民之上。之所以沒有記載他的名字,是因為(wei) 他是身份最尊貴的一個(ge) 人,所以不用記錄他的名字(大家也知道是誰)。
《公羊傳(chuan) 》跟《榖梁傳(chuan) 》關(guan) 注點差不多,也是摳字眼:
何以不書(shu) 葬?天子記崩不記葬,必其時也。諸侯記卒記葬,有天子存,不得必其時也。曷為(wei) 或言崩或言薨?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解釋了一下為(wei) 什麽(me) 後麵《春秋》沒有記載周平王下葬的信息,是因為(wei) 對於(yu) 周天子隻需要記錄駕崩的時間,不用記錄下葬的信息,(因為(wei) 周天子)必定會(hui) 按照規定的禮製來下葬的(注:按規定天子死後七日入殮,七個(ge) 月下葬)。而諸侯之所以去世要記錄具體(ti) 時間和下葬的信息,是因為(wei) 有周天子在上,可能會(hui) 因為(wei) 一些意外的事情導致諸侯的葬期不得不調整(注:例如周王室給的諡號一時半會(hui) 確定不下來導致葬禮延期),諸侯就不一定能按照規定時間下葬(所以要特意記錄明確)。然後解釋了一下,對於(yu) 不同社會(hui) 階層人去世的不同稱謂:天子去世了用“崩”,諸侯去世了用“薨”,大夫去世了用“卒”,士去世了用“不祿”。
“天子曰崩”的例子,本條就是;“諸侯曰薨”的例子,後麵會(hui) 遇到很多(注:諸侯夫人去世也稱“薨”);“大夫曰卒”的例子,魯隱公元年十二月公子益師去世記錄就是;“士曰不祿”的例子,在《春秋》經裏沒有,因為(wei) 士這個(ge) 階層雖然比平民和奴隸高,但在《春秋》經裏已經地位非常低下了,不值得記錄。士去世了之所以叫“不祿”,我猜因為(wei) 士是服務大夫而領取俸祿的,“不祿”意思就是不能再領取俸祿了,以此委婉的表示人去世了。低於(yu) 士的社會(hui) 階層去世了怎麽(me) 說呢?《公羊傳(chuan) 》沒有說,因為(wei) 當時默認的能讀書(shu) 的人至少也是士及以上階層的。我們(men) 今天一直說“死”,應該就是對應士以下階層的去世。但是我老家的方言裏,對於(yu) 老人去世有一個(ge) 字“歿(mò)”,我覺得比直接用“死”好像更文雅些,應該是古漢語的殘存。
《左傳(chuan) 》春季的記錄如下:
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書(shu) 之。
赴,就是訃告的意思,即王室派人到諸侯國報喪(sang) 。按此處說法,周平王駕崩的日子其實是壬戌日,而非庚戌日,之所以《春秋》記載是庚戌,是因為(wei) 王室報喪(sang) 的訃告上寫(xie) 的是庚戌,《春秋》就這樣記錄下來了。
但對於(yu) 這樣一個(ge) 重要的日子,為(wei) 何王室會(hui) 有意去修改並告知諸侯,《左傳(chuan) 》沒有解釋,倒是杜預後來對此做了解釋,說“欲諸侯之速至,故遠日以赴。《春秋》不書(shu) 實崩日而書(shu) 遠日者,即傳(chuan) 其偽(wei) 以懲臣子之過也。”意思說,王室希望諸侯都能早點去參加周平王的葬禮,所以把周平王駕崩的日子往前寫(xie) 了幾天。《春秋》之所以沒有按照真實駕崩日期記載,就是為(wei) 了彰顯諸侯不尊重王室沒有迅速奔喪(sang) 。
對於(yu) 周平王駕崩到底是庚戌日還是壬戌日,無外乎兩(liang) 種可能:一種就是《春秋》記錄的沒問題,就是庚戌日;另一種,則如《左傳(chuan) 》說的周平王實際駕崩日期是壬戌日,孔子寫(xie) 錯了寫(xie) 成了庚戌日,《左傳(chuan) 》為(wei) 孔子找個(ge) 借口說是“赴以庚戌”來解釋孔子為(wei) 何寫(xie) 錯——但這又引出我前麵說的問題,就是《左傳(chuan) 》沒有繼續解釋王室為(wei) 何要在訃告裏修改周平王駕崩的日期,所以杜預後來又給發揮了一下來強為(wei) 解釋以證明孔子的春秋筆法——我覺得《左傳(chuan) 》和杜預的解釋都很牽強。按“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的標準,較之於(yu) 七個(ge) 月而言,提前十來天(注:庚戌到壬戌之間十二天)其實沒有多大意義(yi) 。王室在訃告裏修改周平王真實的駕崩日期可能性幾乎為(wei) 零,所以,我更傾(qing) 向於(yu) 周平王真實去世的日期就是《春秋》寫(xie) 的庚戌日。
東(dong) 周第一位天王就這樣駕崩了,駕崩後還留給我們(men) 一個(ge) 謎團就是他具體(ti) 哪天駕崩的——不知道二月己巳的日食,是不是就是暗示三月周平王駕崩呢?
延伸聊幾句閑話:中國古代對天文學非常重視,無論是迷信角度,還是科學角度而言,天文學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都始終占據重要地位。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天上的日月星辰運行對應著地上的家國大事。因此對於(yu) 一些特殊的天文現象非常重視,史書(shu) 中有很多類似的記錄——甚至後世考證,有不少異常天文現象記錄其實是造假的,造假的目的是通過對異常天象的附會(hui) 解釋,從(cong) 而打擊特定的政治對手,達到某些政治目的。黃一農(nong) 先生的《社會(hui) 天文學史十講》裏有很詳細論述。另外,馮(feng) 時先生的《中國天文考古學》,從(cong) 考古學角度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做了比較全麵的介紹,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書(shu) 。有興(xing) 趣的可以去看看這兩(liang) 本書(shu) 。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