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隱公二年(2)

欄目:經學新覽
發布時間:2024-07-05 19:01:17
標簽:

《春秋》三傳(chuan) 通讀入門之隱公二年(2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初五日乙巳

          耶穌2024年6月10日

 

[春秋]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於(yu) 唐。

 

九月,紀履緰(裂繻)來逆女。

 

秋天,《春秋》有兩(liang) 條記錄。一是“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於(yu) 唐。”秋季,八月庚辰日,魯隱公在唐地跟戎人會(hui) 麵,雙方舉(ju) 行了正式結盟儀(yi) 式。唐,在今天的山東(dong) 省魚台縣一帶。唐的正東(dong) 不遠,是費伯擅自修築的郎,西南處不遠是費伯的封地費,正北是春季魯隱公和戎人會(hui) 麵的潛。唐和潛相比,離魯國統治核心區域更遠一些,則應該離戎人更近,意味著戎人活動的地方大致在魯國西南方。結合前麵《春秋》及《左傳(chuan) 》相關(guan) 記錄,有理由認定這次會(hui) 盟是春天雙方見麵的後續。

 

這是《春秋》記錄最詳細的第一次會(hui) 盟,有年有月有日。但按杜預說法,魯隱公二年“八月無庚辰,庚辰,七月九日也。日月必有誤。”我對曆法不熟,所以後麵遇到了《春秋》經記錄中提到的幹支紀年、月、日時,都直接引用,不去考證應該對應到哪一天。

 

《公羊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都默契的無視了這次會(hui) 盟,不知道是因為(wei) 這條記錄太簡單沒有發揮空間,還是因為(wei) 結盟對象是戎人,導致這兩(liang) 派有所不滿,認為(wei) 丟(diu) 了我華夏正統的臉?

 

《春秋》秋季的第二條記錄,是一次政治聯姻。但三傳(chuan) 在引述《春秋》時略有差異。《公羊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都是“九月,紀履緰(xū)來逆女。”《左傳(chuan) 》則是“九月,紀裂繻(xū)來逆女。”紀,是紀國。這是紀國在《春秋》裏第一次出現,但在《左傳(chuan) 》的魯隱公元年就有“八月,紀人伐夷”的記錄。履緰(裂繻),是奉命來魯國的使者名。逆,是迎娶的意思。女,這裏特指國君的女兒(er) ,一般都認為(wei) 這位女子是魯惠公的女兒(er) 魯隱公的姐妹,後麵《春秋》經裏她還會(hui) 以“紀伯姬”的稱呼出現。九月,紀國的履緰(裂繻)來魯國迎娶魯國公室的女子——不過參考三傳(chuan) 相關(guan) 注解就明白,這位紀履緰(裂繻)是作為(wei) 使者為(wei) 他的國君來迎親(qin) 。為(wei) 何確定這位前來迎親(qin) 的使者紀是紀國的卿而非國君?後麵讀《春秋》多了就能明白,因為(wei) 如果是國君的話,《春秋》的這條記錄就應該是“九月,紀侯來逆女”才對。

 

既然是大夫替國君來迎親(qin) ,按說挺正常。但《榖梁傳(chuan) 》對此做了闡發,說:

 

逆女,親(qin) 者也,使大夫,非正也。以國氏者,為(wei) 其來交接於(yu) 我,故君子進之也。

 

意思是說,迎親(qin) 應該是國君來的,但紀國這次派了大夫,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夫子記載這件事的時候,在他名字前麵冠以“紀”這個(ge) 國名,是因他代表自己國家來我們(men) 魯國迎親(qin) ,故而以此來提高他的身份。

 

《公羊傳(chuan) 》對此條的解釋更詳細一些:

 

紀履緰者何?紀大夫也。何以不稱使?婚禮不稱主人。然則曷稱?稱諸父兄師友。“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幣”,則其稱主人何?辭窮也。然則紀有母乎?曰有。有則何以不稱母?母不通也。外逆女不書(shu) ,此何以書(shu) ?譏。何譏爾?譏始不親(qin) 迎也。始不親(qin) 迎昉於(yu) 此?前次矣。前此則曷為(wei) 始於(yu) 此?托始焉爾。曷為(wei) 托始焉爾?《春秋》之始也。女曷為(wei) 或稱女,或稱婦,或稱夫人?女在其國稱女,在塗稱婦,入國稱夫人。

 

先是介紹了紀履緰的身份,就是紀國的大夫。然後解釋了一下“何以不稱使”——這個(ge) 關(guan) 注點後麵讀《春秋》經多了就明白,因為(wei) 正常情況下,這件事的標準記錄方式應該是類似這樣的:

 

九月,紀侯使履緰(裂繻)來逆女。

 

但《春秋》沒有這樣記錄,所以這裏就特意做了解釋。原因在於(yu) “婚禮不稱主人”——主人即新郎官,意思說不能直接說是新郎官自己想要娶親(qin) ——似乎是想避嫌不至於(yu) 顯得新郎太猴急。從(cong) 後麵的“稱諸父兄師友”來看,我猜之所以使者要稱是新郎父兄師友的使者,一者可以顯得這次婚姻大事是新郎遵照尊長者的意願;二者是為(wei) 了用身份地位更高一些的人的使者名義(yi) 來迎娶新娘,可以顯示出新郎家對新娘尤其是娘家人的尊重。

 

接著舉(ju) 了《春秋》一條類似事件的記錄是“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幣。”這件事發生在魯成公八年,《春秋》對宋共公婚禮的記錄。可以看出明顯跟此處的記錄手法不一樣。所以《公羊傳(chuan) 》針對二者的差異,提出一個(ge) 疑問“則其稱主人何?”然後做了解釋,說“辭窮也。”從(cong) 後麵特意強調說“然則紀有母乎”,可見這裏所謂的“辭窮也”,是強調宋共公的母親(qin) 當時也已經去世了。所以這裏的“有則何以不稱母”意味著這條記錄如果可以稱母,則大致應該是這樣的:

 

九月,紀侯之母使履緰(裂繻)來逆女。(注:嚴(yan) 格說“紀侯之母”稱謂不標準,應該是類似“鄭武薑”這種)

 

但之所以沒有這樣寫(xie) ,是因“母不通也”——母親(qin) 身份再尊貴,作為(wei) 女子是不能對外代表國家、代表家族的,否則在當時就是有違禮法。

 

然後強調了一下為(wei) 何《春秋》特意記錄此事,跟前麵無駭帥師入極一樣,“托始焉爾。”——我都有點反感《公羊傳(chuan) 》的這條理論了,按《公羊傳(chuan) 》說法,《春秋》的同類事裏第一條記錄都適用這個(ge) 理論。

 

這段解讀意思說,紀履緰是誰?是紀國的大夫。為(wei) 何《春秋》這條記錄沒有用“使”?是因為(wei) 按禮製,迎娶新娘不能以新郎的名義(yi) ,而要以其父兄師友的名字。那為(wei) 什麽(me) 後來“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幣”這條記錄裏,明確提到公孫壽就是宋共公派來迎親(qin) 的使者?原因是宋共公已經沒有“父兄師友”類的人。紀國國君父親(qin) 不在了母親(qin) 還在,為(wei) 什麽(me) 使者不以他母親(qin) 名義(yi) 呢?因為(wei) 母親(qin) 不能(在名義(yi) 上)代表國家與(yu) 他國發生外交往來。正常情況下,別國來迎親(qin) ,史書(shu) 不記載,此處之所以記載,就是為(wei) 了譏諷紀國失禮,開了一個(ge) 結婚人不親(qin) 自來迎親(qin) 的先例。結婚人不親(qin) 自迎親(qin) 其實也不是紀國這次開的頭,此前已經有了。《春秋》稱為(wei) “女”,是因為(wei) 還未出嫁,人在娘家;在出嫁途中,稱作“婦”(注:塗,通途,這一條也說明過去交通不發達,女孩子出嫁的路上會(hui) 耽誤的時間比較長);嫁出去了與(yu) 夫婿完成婚禮儀(yi) 式了,就稱 “夫人”。

 

《左傳(chuan) 》秋季的記錄如下:

 

戎請盟。秋,盟於(yu) 唐,複修戎好也。

 

九月,紀裂繻來逆女,卿為(wei) 君逆也。

 

第一段解釋唐之盟。戎人請求正式結盟,魯國同意了,結盟的目的,是為(wei) 進一步修複、加強雙方的聯盟合作關(guan) 係。與(yu) 上次潛之會(hui) ,戎人請求正式結盟被魯隱公婉拒大不同啊。

 

第二段交代“紀裂繻來逆女”。這裏特意強調“卿為(wei) 君逆也”,也就是明確指出,裂繻是紀國的卿大夫,這次是為(wei) 了他們(men) 的國君而來魯國“逆女”的。

 

顯然,這也是一樁政治聯姻,不過不知道這位魯國的公主嫁到紀國以後幸福不幸福,希望她幸福吧,婚後的生活不至於(yu) 如前麵提到的那個(ge) 向薑一樣悲慘。

 

這裏延伸說下當時的婚禮流程。童書(shu) 業(ye) 先生在《春秋史》裏,曾對此有一段論述:

 

周代的婚姻製度,貴族階級似乎是比較嚴(yan) 密的。戰國人所傳(chuan) 的《禮經》中有一篇《士昏(婚)禮》,記載著“士”階級的婚禮是很詳細,參考別種記載說起來的,大致是先由男家派人到女家求婚,是為(wei) “納彩”,亦稱“下達”。女家許了婚,男家的使人再問許婚的是哪一位姑娘,是為(wei) “問名”。男家得到女家允許的回音後,到廟裏去問卜,得到吉卜,派人去報告女家,是為(wei) “納吉”。“納吉”後男家派人去女家送訂婚的禮物,是為(wei) “納徵”,亦稱“納幣”(幣用五匹玄纁色的帛和兩(liang) 方鹿皮)。“納幣”之後,男方揀擇吉日,向女家請求定期,女家肯定,然後告知,是為(wei) “請期”。到了吉期,新郎親(qin) 自到女家去迎接新娘回家成婚,是為(wei) “親(qin) 迎”。從(cong) “納彩”到“親(qin) 迎”,謂之“六禮”。

 

這段記錄裏,也明確說了“親(qin) 迎”就是要新郎親(qin) 自到女家去迎接新娘回家成婚——但實際上我感覺對國君而言,並不是說要親(qin) 自到女方的國家去迎親(qin) ,而是在兩(liang) 國邊界的城邑迎接新娘即可,所以這次紀履緰(裂繻)來逆女被《公羊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反複批判說國君沒有親(qin) 迎非禮,應該是紀侯也沒有親(qin) 自來邊界迎接送親(qin) 隊伍。

 

我讀這段記錄感覺比較有趣的是“問名”,從(cong) 這個(ge) 環節可以看出當時結親(qin) ,更大程度上是雙方家族的彼此選擇,而非婚姻雙方具體(ti) 當事人的抉擇,對於(yu) 男方來說,隻知道要跟某家姑娘結親(qin) ,至於(yu) 是這家的哪位姑娘,隨機性很大——除非是獨生女。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