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隱公元年(6)

欄目:經學新覽
發布時間:2024-07-05 18:54:37
標簽:

《春秋》三傳(chuan) 通讀入門之隱公元年(6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初三日癸卯

          耶穌2024年6月8日

 

[春秋]九月,及宋人盟於(yu) 宿。

 

這條記錄雖省略了主語,但還是很容易推測出主語就是“我”——即魯國人。宋人,即宋國人。宋國在前麵簡單講述過,是殷商後裔,國都商丘(今天的河南商丘)。按《漢書(shu) ·地理誌》說法,“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陽、濟陰、東(dong) 平及東(dong) 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宋國的疆域覆蓋今天的河南東(dong) 部、江蘇西北部和山東(dong) 西南部等,是當時比較大的諸侯國。宿,是風姓諸侯國,據說周武王滅商後分封伏羲氏的後人於(yu) 宿,即今天的山東(dong) 東(dong) 平縣東(dong) 。這條記錄意思說,魯隱公元年九月,(我們(men) 魯國人)和宋國人在宿舉(ju) 行了會(hui) 盟。

 

從(cong) 地理位置而言,本次會(hui) 盟涉及的魯、宋、宿三地,恰好呈三足鼎立之勢。春秋慣例,當事國往往在第三國會(hui) 盟商談政事——這個(ge) 也好理解,就好像今天會(hui) 盟雙方之前有過節,在第三方中立國談判一樣。

 

這是魯隱公時代,魯國第二次有記載的外交活動。之所以說是“魯國”而不說是“魯隱公”,是因為(wei) 這裏並沒明確說魯隱公是否參加了這次會(hui) 盟。

 

有人可能會(hui) 質疑了:雖然《春秋》沒有明確記載魯隱公是否參加,但也可能魯隱公參加了隻是這裏省略主語了呢?如果魯隱公沒參加,那這次會(hui) 盟就不算重要,幹嘛還要記載呢?

 

魯隱公還真的很可能沒參加這次會(hui) 盟。為(wei) 什麽(me) 我這麽(me) 認為(wei) 呢?因為(wei) 對照“三月,公及邾儀(yi) 父盟於(yu) 眛”就明顯看出差異了——上次和邾國國君會(hui) 盟,因為(wei) 魯隱公參加了,所以《春秋》明確記載是“公及邾儀(yi) 父盟於(yu) 眛”。因此,既然這裏沒有明確提到魯隱公,我認為(wei) 魯隱公就沒有參加這次會(hui) 盟,而且宋國的國君也沒有參加這次會(hui) 盟。

 

其實不光我如此看,《公羊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也是如此看。《公羊傳(chuan) 》對《春秋》這條記錄的解讀僅(jin) 八個(ge) 字:

 

孰及之?內(nei) 之微者也。

 

內(nei) ,指的就是魯國。意思是,誰去參加的這場會(hui) 盟?是魯國國內(nei) 身份地位(相對於(yu) 國君)卑微的人。

 

《榖梁傳(chuan) 》對《春秋》這條記錄闡釋說:

 

及者何?內(nei) 卑者也。宋人,外卑者也。卑者之盟不日。宿,邑名也。

 

跟《公羊傳(chuan) 》的觀點一致,認為(wei) 代表魯國參加會(hui) 盟的人,身份地位不高。比《公羊傳(chuan) 》多說了一些,認為(wei) 代表宋國參加會(hui) 盟的人身份地位也不高,所以記錄說是“宋人”。正因為(wei) 會(hui) 盟的雙方都身份地位不高,所以連會(hui) 盟的具體(ti) 日期都不記載了。

 

這就有點奇怪,既然會(hui) 盟雙方地位不高,那又為(wei) 何特意把這件事記載下來呢?在《左傳(chuan) 》裏好像能找到答案:

 

八月,紀人伐夷。夷不告,故不書(shu) 。

 

有蜚。不為(wei) 災,亦不書(shu) 。

 

惠公之季年,敗宋師於(yu) 黃。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於(yu) 宿,始通也。

 

第一、二段是有傳(chuan) 無經兩(liang) 件事。第一段裏的紀人,就是紀國人。紀國是薑姓諸侯國,封地在今天的山東(dong) 壽光一帶。夷,是妘姓諸侯國,封地大致在今天的山東(dong) 青島市即墨區一帶。但史書(shu) 中的夷人,多數情況下是對當時東(dong) 部少數民族的統稱,謂之東(dong) 夷。與(yu) 之並列的還有西戎、南蠻、北狄等,都是對當時中原四方少數民族的蔑稱。第一段意思說,八月,紀國人出兵討伐攻打夷國。因夷人沒有來告知(魯國),所以《春秋》沒記載——由此推出似乎魯國當時和夷人有盟約,如果夷人來告,魯國就有出兵救助的義(yi) 務。

 

第二段的“蜚”這個(ge) 字一看就明白,應該是某種害蟲。考慮到春秋時代農(nong) 業(ye) 的重要地位,這裏能記載此事,說明“蜚”應該是某種對莊稼造成不利影響的害蟲——按“八月”這個(ge) 時間推測,似乎就是蝗蟲一類。不過這次蟲災雖有一定影響,但沒造成大麵積災害,所以《春秋》也沒記錄。

 

第三段記錄,是《左傳(chuan) 》對《春秋》經裏“九月,及宋人盟於(yu) 宿”的注解。伯、仲、叔、季,兄弟排行中季指最小的;一年有四季,每一個(ge) 季節都分三段,如春季依次又分孟春、仲春、季春,季春就是春天的末尾。這裏的季年,就是後麵幾年的意思。黃,在今天的河南省民權縣東(dong) ,這個(ge) 地方離魯國相對遠一些離宋國更近,魯惠公晚年,能在此打敗宋國,意味著他帥軍(jun) 打到宋國家門口了,故而雙方結下梁子。

 

魯隱公攝政後,可能需要一個(ge) 安穩的內(nei) 外部環境,因此想跟宋國緩和一下關(guan) 係,所以“公立而求成焉”——說明是魯國主動求和。也就能更好的理解為(wei) 何會(hui) 盟的地方在第三方宿——中立國對戰爭(zheng) 雙方來說當然是更好的選擇,雙方都能接受。

 

但為(wei) 什麽(me) 這次會(hui) 盟雙方的國君都沒參加呢?我猜也許這次都隻派了大臣,互相溝通了一下彼此的底線吧,畢竟,之前還在交戰,要一步到位把酒言歡說不過去。因此先派個(ge) 大夫之類的勾兌(dui) 一下,談的差不多了雙方國君再出麵,簽訂一下協議皆大歡喜。就像我們(men) 今天的談判一樣,往往是事情已經談好了,雙方的大佬才出麵。

 

這次會(hui) 盟之後,魯宋雙方的關(guan) 係得到了極大的緩和,《左傳(chuan) 》說“始通也”——會(hui) 盟之後,雙方才又重新恢複正常的往來。

 

我讀《左傳(chuan) 》到此,唯一疑惑的是,魯惠公晚年為(wei) 何會(hui) 與(yu) 宋國發生戰爭(zheng) ?畢竟按前麵記載,魯惠公的夫人仲子就是宋國國君宋武公的女兒(er) ,這屬於(yu) 女婿打老丈人啊。《左傳(chuan) 》裏沒有記載戰爭(zheng) 的原因,這個(ge) 問題,交給史學家去解答吧,不是我的關(guan) 注點了。當然,除了正史,我們(men) 也可以大膽猜測一下,也許有一個(ge) 人民群眾(zhong) 相對比較喜聞樂(le) 見的緣故,引發了魯宋雙方這次戰爭(zheng) ,好比特洛伊戰爭(zheng) 雖然殘酷,但如果是因為(wei) 美女海倫(lun) 的因素,就顯得浪漫多了。譬如我卑鄙地八卦一下:宋武公的女兒(er) 仲子本來說好是要嫁給魯惠公的兒(er) 子息(即魯隱公)的,結果被魯惠公截胡做了他的夫人,宋國對此有怨氣導致雙方起了齟齬發生戰爭(zheng) ?——至於(yu) 是不是這樣,就不知道了。不過老爹搶了兒(er) 子媳婦的事情,春秋時代不隻這一件,後世也很多,典型的就是李隆基跟楊玉環。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