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隱公元年(5)

欄目:經學新覽
發布時間:2024-07-05 18:53:31
標簽:

《春秋》三傳(chuan) 通讀入門之隱公元年(5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初二日壬寅

          耶穌2024年6月7日

 

[春秋]秋,七月,天王使宰咺(xuān或xuǎn)來歸惠公仲子之賵(fèng)。

 

天王,是對周王的尊稱。此處的天王,就是周平王。使,即派出使者。宰咺,是對這位使者的稱呼。“咺”是名,官職為(wei) “宰”。歸,通“饋”,是贈送的意思。惠公,前麵說了是魯國的上一任國君、魯隱公的爸爸魯惠公。但仲子是誰,出現了爭(zheng) 議,這個(ge) 後麵再細說。賵,是葬禮時用來陪葬助祭的車馬等物品。《春秋》這條記錄意思說,魯隱公元年秋天,七月,周天子派宰咺作為(wei) 使者,給魯國送來了作為(wei) 魯惠公和仲子助葬品的“賵”。

 

這在今天看來很讓人費解,《春秋》隻有兩(liang) 萬(wan) 多字要記錄二百四十多年的曆史,家國大事哪件不重要了,為(wei) 何把這件今天看起來沒什麽(me) 用的事鄭重其實的記載下來?但後麵就會(hui) 看到,《春秋》很重要的一項內(nei) 容就是關(guan) 於(yu) 周天子、諸侯甚至諸侯夫人的葬禮記錄。當然,這條記錄的特殊性不在於(yu) 記錄了此事,更重要的是,它有其他的微言大義(yi) 。

 

《左傳(chuan) 》對這條記錄的解釋如下:

 

緩,且子氏未薨,故名。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贈死不及屍,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禮也。

 

“緩”,即周王室這件事情做的遲了,遲了就意味著失禮;“子氏未薨”,意思說《春秋》經裏提到的這位“仲子”此時尚未去世;“故名”,則是對《春秋》此處特意記錄“宰咺”的名“晅”的解釋。後麵看《春秋》類似記錄就知道,對於(yu) 王室使者,一般都是尊稱其職位而不稱名,直接稱名在當時往往有貶斥之意。所以這條記錄裏,作為(wei) 周王室使者的宰咺其名被直接記錄下來,意味著《春秋》經裏對宰晅——更準確說,其實是對使者宰晅所代表的王室——做的這件事有不滿之意。

 

但這個(ge) “緩”,實際上隻是針對“歸惠公之賵”而言。為(wei) 什麽(me) 說針對魯惠公的葬禮來說,周王室這件事做的遲了呢?《左傳(chuan) 》對此做了解釋,“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意思說按照禮節,周天子去世以後停靈七個(ge) 月才下葬,這段時間裏服從(cong) 天子的諸侯都要參加葬禮;諸侯去世停靈五個(ge) 月後下葬,跟這個(ge) 國家是同盟國的其他諸侯都要參加葬禮;大夫去世了停靈三個(ge) 月後下葬,跟死者地位相同的都要來參加葬禮;一般的士去世了,停靈一個(ge) 月以後下葬,逝者的姻親(qin) 要來參加葬禮。所以,既然《春秋》一開始就說了“元年春,王正月”,按前麵對改元的解釋,此時已經是魯惠公去世第二年了,周王室“歸惠公之賵”的時候已經是魯隱公元年的“秋,七月”了,無論怎麽(me) 算,距離魯惠公去世都超過“諸侯五月”的時限了,所以就魯惠公葬禮相關(guan) 事宜而言,周王室這件事確實遲了,失禮了。

 

但是,《春秋》裏記載的很明確,周王室這次是“歸惠公仲子之賵”,同時給兩(liang) 個(ge) 人送助葬品的。按照《左傳(chuan) 》此處的說法,就“歸仲子之賵”而言,這件事又做的太早了——為(wei) 什麽(me) 呢,因為(wei) 前麵《左傳(chuan) 》記載說“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wei) 魯夫人’,故仲子歸於(yu) 我。”所以《左傳(chuan) 》認為(wei) 《春秋》這條“歸惠公仲子之賵”記錄裏提到的仲子,就是魯惠公的夫人、魯桓公的母親(qin) 仲子。所以此處《左傳(chuan) 》特意強調了一下“子氏未薨”——仲子還沒有死啊,人都沒死呢,你送這助葬品啥意思?咒人家早死啊?除非兩(liang) 家有仇,正常人家誰能幹出這種事啊!

 

所以《左傳(chuan) 》對此評論說“贈死不及屍,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禮也。”豫,通“預”,就是“預先”的意思。意思說周王室使者來的時間實在不對,向死者魯惠公贈送助葬品、向生者魯隱公表達吊唁哀悼,都沒有趕在合理的時間內(nei) ,而且還向尚在世的仲子送了助葬品,這是非常不吉利的。總而言之,王室這一係列行為(wei) 都不符合禮儀(yi) 。

 

該早來的不早來,來晚了;不該提前送的偏偏提前送,來早了——周王室在這件事情上做的確實讓人覺得沒法說,失禮的不是一點點。周禮周禮,周王室應該是認真貫徹執行周禮的表率,怎麽(me) 能這麽(me) 做呢?——除非周王室這麽(me) 做是故意想惡心魯國。

 

既然周王室失禮了,魯國當然要表達一下不滿了,但由於(yu) 周王室屬於(yu) 上級,這種不滿又不能直接表現出來,怎麽(me) 辦呢?後人解讀這段話的時候認為(wei) 孔子很巧妙的用了一個(ge) 手段,奧妙就在“宰咺”二字。前麵說了,直接稱名是不禮貌的行為(wei) ,《春秋》直接稱呼人名,一般都是隱含著批評的意思,所以《左傳(chuan) 》在這條記錄裏一開始就解釋說“緩,且子氏未薨,故名”——強調《春秋》之所以直接稱呼使者的名“咺”,就是批評周王室失禮。

 

孔子一直推崇的周禮,說白了是當時社會(hui) 規範運轉的法則,作為(wei) 這套法則運行表率的王室,都嚴(yan) 重不遵守法則,那麽(me) 天下誰還遵守這套法則?從(cong) 這個(ge) 角度而言,這件事帶來的影響確實非常大,當然值得記載一下。

 

但《榖梁傳(chuan) 》有不同看法:

 

母以子氏,仲子者何?惠公之母,孝公之妾也。禮,賵人之母則可,賵人之妾則不可。君子以其可辭。受之,其誌不及事也。賵者何也?乘馬曰賵,衣衾曰襚,貝玉曰含,錢財曰賻。

 

《榖梁傳(chuan) 》認為(wei) 《春秋》這條記錄裏的“仲子”並不是魯惠公那位娶自宋國的妻子仲子,而是魯惠公的母親(qin) 、魯孝公的妾——那就是魯隱公的奶奶輩人士了。按周禮,給別人的母親(qin) 送“賵”是可以的,給別人的妾室送“賵”則是不可以的。所以君子認為(wei) 這是可以推辭掉的——因為(wei) 仲子是魯孝公妾。但魯國還是“受之,其誌不及事也”——“受之”,即接受了。“誌”,是記載下來。“不及事”,表示“來晚了”。如果仲子真的如《榖梁傳(chuan) 》而言是魯惠公的母親(qin) 魯孝公的妾,那得確定一下老太太啥時候去世的,若去世已經好幾年了,這時候來給她送賵那確實太遲了。

 

《榖梁傳(chuan) 》在這裏特意還解釋了幾個(ge) 專(zhuan) 有稱謂的含義(yi) 。“乘馬曰賵,衣衾曰襚,貝玉曰含,錢財曰賻”,送給死者的車馬叫做“賵”,衣被叫做“襚”,珠玉寶貝叫做“含”,錢財叫做“賻”——古漢語裏有很多專(zhuan) 有名詞,指稱對象是非常精準的。

 

《公羊傳(chuan) 》的觀點又有不同:

 

宰者何?官也。咺者何?名也。曷為(wei) 以官氏?宰士也。惠公者何?隱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何以不稱夫人?桓未君也。賵者何?喪(sang) 事有賵。賵者,蓋以馬以乘馬束帛。車馬曰賵,貨財曰賻,衣被曰襚。桓未君,則諸侯曷為(wei) 來賵之?隱為(wei) 桓立,故以桓母之喪(sang) 告於(yu) 諸侯。然則何言爾?成公意也。其言來何?不及事也。其言惠公仲子何?兼之,兼之非禮也。何以不言及仲子?仲子微也。

 

按《公羊傳(chuan) 》的說法,這裏的仲子,是魯桓公的母親(qin) ,而且確實這時候已經去世了。雖然魯桓公這時候還不是國君,但周天子之所以也按照國君母親(qin) 喪(sang) 事的禮節來對待仲子的喪(sang) 事,是因為(wei) 魯隱公代替魯桓公攝政,也代替魯桓公把仲子去世一事訃告周王室和諸侯了,這意味著魯隱公承認仲子是國君母親(qin) 的身份——如果真是《榖梁傳(chuan) 》記載的這樣,仲子確實這個(ge) 時候去世了,那周王室給送賵就合情合理了。正常情況下,諸侯有喪(sang) 事都要給王室和盟國告知的,然後對方才會(hui) 按禮節派人參加喪(sang) 禮。所以,這裏我還是比較認可《公羊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的觀點,這個(ge) 被贈賵的“仲子”,確實是一位已經逝世的人。至於(yu) 是《榖梁傳(chuan) 》認為(wei) 的魯惠公的母親(qin) 魯孝公的妾那位仲子呢,還是《左傳(chuan) 》和《公羊傳(chuan) 》認為(wei) 的就是魯桓公的母親(qin) 仲子,撲朔迷離,我也沒法判斷——從(cong) 後世對仲子的身份之爭(zheng) 上,我們(men) 也不得不承認一點:身份實名製,太重要了!

 

《公羊傳(chuan) 》對這件事其他細節上還有不同於(yu) 《左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的觀點。例如《公羊傳(chuan) 》認為(wei) 之所以強調宰咺的名字,是因為(wei) 他職位就是個(ge) 宰士——這個(ge) 職位較之諸侯太低了,所以作為(wei) 使者來魯國辦理此事是不合適的,是失禮的,因此這裏就直接稱呼他名字了,以示批評。《春秋》之所以記載這件事,是為(wei) 了成全魯隱公的心意——意思說魯隱公以諸侯母親(qin) 喪(sang) 禮待仲子,隱含的意思就是把魯桓公當國君看待的。之所以《春秋》 用“來”字,是為(wei) 了表明王室來晚了。同時說“惠公仲子”,是王室把本來應該分開辦的兩(liang) 件事合在一起辦了,雖然省事,但是不合禮儀(yi) 。而沒有說“惠公及仲子”,是因為(wei) 仲子的地位(較之魯惠公)卑微。

 

我相信孔夫子修《春秋》惜字如金,不會(hui) 無緣無故記載此事,肯定有他的想法,但是到底是三傳(chuan) 哪個(ge) 解釋得才對,不好說了。

 

另外補充一點,為(wei) 何《左傳(chuan) 》說“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我解釋“同軌”就是代指服從(cong) 天子的諸侯。同軌,好理解,即我們(men) 後來說的“車同軌”,這件事最有名的就是秦始皇的“車同軌、書(shu) 同文、統一度量衡”。車同軌,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表示大家對統一標準的認可,這種標準,既是一種製度或者文化,更是政治理念和行為(wei) 規範,重大。我記得二十多年前我去山西玩,在閻錫山家鄉(xiang) 附近,還看到了窄軌火車道,據說當年蔣介石想修鐵路到山西,本來要求用南京政府定的軌道標準,但閻錫山故意提前動手,山西自己製定了較窄的軌道標準並修了鐵路,導致執行南京標準的火車沒法在山西的鐵道上跑——所以閻錫山是軍(jun) 閥,軍(jun) 閥的意思就是實質上是獨立的小王國,不完全服從(cong) 中央的統一管理。車同軌的重要意義(yi) 就在於(yu) 此,這也是為(wei) 何我認為(wei) “同軌畢至”就是指代服從(cong) 周王室統一管理的諸侯的原因所在。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