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晚林】經典誦讀與校園文化建設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2-05-24 08:00:00
標簽:
張晚林

作者簡介:張晚林,號抱經堂,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北大冶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在湖南科技大學哲學係任教,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哲學與(yu) 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兼職湖南省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著有有《徐複觀藝術詮釋體(ti) 係研究》《赫日自當中:一個(ge) 儒生的時代悲情》《美的奠基及其精神實踐——基於(yu) 心性工夫之學的研究》《“道德的形上學”的開顯曆程——牟宗三精神哲學研究》《荀子譯注(選本)》等。於(yu) 2009年以自家之力量創辦弘毅知行會(hui) ,宣揚儒學聖教,踐行“知行合一”之精神。


 



經典誦讀與校園文化建設
——在湖南科技大學隱山哲學社國學文化月閉幕式上的講辭
作者:張晚林(湖南科技大學副教授)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發表
時間:西曆2012年5月23日



    在隱山哲學社國學文化月即將謝幕之際,社長孫謙讓我講一下“經典誦讀與校園文化建設”這個題目,以此作為國學文化月的閉幕詞。這是一個很好的提議,再加上我幾年來的努力也多在此,於是欣然應允。
    
    
    在進入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荊楚網”的一則報導:
    
    
    中南民族大學一些畢業生分別在自己的宿舍樓上懸掛大幅標語。男生的標語為:“妹子,609爺們走了,力爭三年高富帥!”而女生也不敢落後,回應道:“爺們,403妹子走了,力爭三年嫁個高富帥!”另外,尚有諸如“揮一揮手,不帶走一個學妹”之類,不一而足。這些畢業宣言或告白,被相關教育專家說成是:“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大學生們文明素質的提升,他們表達感情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另類畢業標語’的出現正是表現之一。應該說,這是一種有創意地表達感情的方式。”這些所謂“另類畢業標語”被當爲“大學生文明素質提升”的標誌,正反映出了當今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混亂與無序。這種混亂與無序體現我們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存在嚴重的誤區,這裏不妨略加說明。
    
    
    第一,當今的校園文化多隻注重學生業餘生活的豐富,未關注業餘生活之質量。這樣,僵硬的形式性的東西多,而軟圓的精神性的東西少。於是,我們可以看到校園裏無處不在的表演與儀式。在湖南科技大學第十教學樓,這樣的表演與儀式長年不間斷。可以說,我們現在的校園文化建設,多隻讓學生盡情展示其表演天才,似乎希望把每個人往明星的路子帶。在加上明星出風頭,身價高,於是學生樂此不疲,即便是表演才能差強人意的人,也竭力勉強為之,而把正常的學習與生活拋之腦後。但是,明星依賴其獨特的天才與創造,並非每個人都可能的。於是,這樣的校園文化最後隻落得熱鬧一場,正如《紅樓夢》裏所寫的那樣:“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凈!”熱鬧過後,大家反而更加空虛與蒼涼,不知自己該幹什麽了。
    
    
    第二,當今的校園文化多隻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鮮去關注普遍價值傳統。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個性自由成為了人們不懈追求的目標,而大學更成了培養個性自由的基地與搖籃。這樣,一切與自身個性相違背、相抵觸的東西都被視為非法而須掃蕩殆盡。由此,個性自由在現實上成為了沒有任何邊界的為所欲為,一句流行語是:我的地盤我作主。於是,“求包養者”出自校園,“我爸是李剛者”亦出自校園。展示個性者情形各具。可以說,校園與市井已經沒有什麽差別。如此一來,誰宣揚共同的倫理規範,就被斥之為專製與獨裁。
    
    
    第三,當今的校園文化多之注意成功,未關注成德。本來,講“成功”未必不對,中國傳統也講“立德、立功、立言”,但這裏的成功都是之福國利民。然而,現在的成功是純個人意義上的,美其名曰“成功學”,實則成功不過是名車、豪宅及顯赫之地位。現在充斥在校園中無處不在的“成功學”或類似“成功學”的講座,都隻是告訴你如何抓住機會,如何推銷自己,人自身成了廣告。這樣,文化的外在的技術的成份多,而內在的質地之修煉與德性之培養甚少。
    
    
    造成這種誤區的根本原因,乃在於對“文化”之誤解。“文化”一詞,中國傳統早已有之,出自《易經》“賁”卦之“象辭”,其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見,“文化”不但要有“文”,更要有“化”,即是說,以“文”來“化成天下”。何謂“化”?許慎《說文解字》謂:“教行也。”段玉裁注曰:“教行於上,則化成於下。賈生曰:‘此五學者旣成於上,則百姓黎民化輯於下矣。’”這是文化的基本功能與表現,故文化重在化民成俗,形成一種厚重、博遠而優雅的精神風尚。但現在人對文化的理解多之落在“文”上而不落在“化”上,或許說,重“文”而輕“化”,甚至有“文”而無“化”。簡言之,就是校園文化活動很多,而之於人身心之提升者甚少,故華麗的形式與喧鬧的場麵多,而靜默的體悟與精審的砥礪少。可以說,現在的校園文化建設,尚不是在一個基本而統一的理念上進行的。
    
    
    那麽,校園文化建設那個基本而統一的理念到底應如何確立呢?我們知道,現在的大學科係分得很細,學生於課堂上獲得的知識專業性很強,這些知識是為他們日後工作和職業準備的。這樣,課堂之外的校園文化不應該再限於一種專業性的教育,而應是一種成人的教育。所謂“成人”就是成為一個整全而有品格的人。這樣,大學畢業時才真正是德智雙修,既有專業知識,又有人文教養。
    
    
    然而,一種深厚的人文教養隻可能來自自身的文化傳統,不可能出自於當下消費式的文化快餐。簡言之,人文教養來自於經典。因為“經典”不隻是一種風格或一個時期的描述詞,它的價值不是一個現在已過去和失落的時代的價值,它遠比某種時代概念或某種曆史性的風格概念有更多的內容。因此閱讀經典的過程,就是通過愈來愈更新的證明,允許某種真的東西存在於其中的曆史性保存過程。孔子講“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就是表達這種意思。現在人多以為,文化乃隨著技術的發展而變化,根本是對文化極大的誤解。
    
    
    那麽,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之於人文教養,有哪些助益呢?筆者以為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修身養性,使個人挺立。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內聖而外王,內聖是根基,人隻有在此挺立住,方可向外作為,不然,就是妄作妄為。所以,《大學》從“誠意”、“正心”、“修身”一線下來,既而講“齊家”、“治國”、“平天下”。依照儒家文化傳統,人人皆有“四端之心”,所謂“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修身養性就是使四端之心呈露發用,這是人人皆可且人人必須之事。之所以“皆可”,乃因為四端之心為人人所固有;之所以“必須”,乃因為不使四端之心呈露,則“非人”。具體來講,修身養性既要有“學”,也要有“養”。孔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學之不講”是指“學”,“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指“養”。“學”“養”並重就是知行合一,就是儒家所講的“工夫”。學生在課堂之外,當盡此種“工夫”。
    
    
    第二,擔當人倫,使社會諧和。中國傳統文化講“五常”與“五倫”,“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五倫”是指父子、兄弟、夫婦、君臣與朋友,且由“五常”而達於“五倫”。即在人之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性下,必定會“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君臣關係雖然現在沒有了,但上下級關係依然存在。若人倫關係果能至此,將是和諧社會之威臨。但現代人卻把“三綱五常”作為封建毒瘤予以徹底鏟除,個人完全鬆散為自由的個人,人與人之間不再有倫理道義上的關聯,隻有利益上的訴求。於是,父子失恩,君臣(上下級)失義,夫婦無別,長幼無序,朋友無信,社會之亂象正由此而成,其事例不勝枚舉。如果我們能重拾“五常”、“五倫”之大義,必將有利於社會之和諧與穩定。
    
    
    第三,文化自立,生愛國之情。愛國主義教育在中國國民教育中並不是一個陌生的理念,但到底什麽是“愛國”呢?或者說,你“愛”的“國”到底是指什麽呢?這樣一問,很多人是茫然的。由此可知,我們講愛國主義這麽多年了,其實質多流於空乏。我們必須知道,國家是一種曆史的文化的傳承,而不隻是一種當下的存在。這樣,愛國就意味著傳承過去,挺立現在,開辟未來。所有這些,如果沒有文化傳統的貫穿,是不可思議的。由此,愛國首先意味著愛自家的文化傳統,任何一個時代,如果完全割裂傳統,就意味著對自身國家特性與曆史的放棄,這是最大的不義與賣國。所以,愛國首要者即在守住自家文化的自性,一個沒有文化自信與自立的人,是很難做到真正愛國的。因為國家是一種文化傳承,故國家的生命是無限的,相對於有限生命的個人而言,具有絕對性。這意味著,愛國是一個人的必然義務。顧亭林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講的。
    
    
    以上所說,是本人多年研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一點認知與體會,隻不過就其犖犖大者而言,實則經典之於當代人之意義決不止於此,然限於篇幅,不及詳論,本人在其他文章中,亦多有述及。自2009年以來,隱山哲學社弘毅知行會也是秉承上述理念與認知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盡管這四年以來從未間斷,共舉辦了經典誦讀一百多次,但依然沒有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流。本人希望通過這次國學文化月活動,引起人們對經典的重視,並關注隱山哲學社弘毅知行會這種校園文化形式,使之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棵奇葩。有心者,亦當使此星星之火,日後成燎原之勢。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