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朝明作者簡介:楊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東(dong) 梁山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學博士。現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山東(dong) 省政協常委,第十四屆中國民主促進會(hui) 中央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等社會(hui) 職務。出版《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八德詮解》等學術著作20餘(yu) 部。 |
天下為(wei) 公、天下大同
作者:楊朝明(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五月十四日庚申
耶穌2023年7月1日
編者按
近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列舉(ju) 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諸多重要元素——天下為(wei) 公、天下大同的社會(hui) 理想,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ti) 的大一統傳(chuan) 統,修齊治平、興(xing) 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yi) 利兼顧的經濟倫(lun) 理,天人合一、萬(wan) 物並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liang) 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qin) 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為(wei) 深入闡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即日起,本報將在“光明論壇·溫故”欄目,陸續刊發專(zhuan) 家學者解讀文章。
2023年6月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在談到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特性時,列舉(ju) 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諸多重要元素,首先說到了天下為(wei) 公、天下大同的社會(hui) 理想。
“天下為(wei) 公”“天下大同”,出自孔子之口,見於(yu) 《孔子家語》和《禮記》中的《禮運》篇。孔子回望曆史,認真研究“先王之道”,深刻反思現實,形成了他的這一社會(hui) 理想。在《孔子家語》的記載中,孔子對弟子子遊說:“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選賢與(yu) 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qin) 其親(qin) ,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養(yang) 。貨惡其棄於(yu) 地,不必藏於(yu) 己;力惡其不出於(yu) 身,不必為(wei) 人。是以奸謀閉而不興(xing) ,盜竊亂(luan) 賊不作,故外戶而不閉。謂之大同。”
孔子時代,天下無道,禮崩樂(le) 壞。他認為(wei) 堯、舜、禹、湯、文、武時代是一個(ge) “有道”之世,那時,人們(men) 以天下為(wei) 公。所謂“背私為(wei) 公”,“公”可理解為(wei) “共”,指人們(men) 的公共意識、公共道德。天下為(wei) 公,是人們(men) 都修為(wei) 自己的公德心,生活在一起的人們(men) 應休戚與(yu) 共,協同一致,強調要有明確的“社會(hui) 性”意識,努力做一個(ge) “成人”,做“大人”“君子”。所以孔子主張扶危濟困,互相關(guan) 心,而不是各行其是,自私自利,甚至損人害人,弱肉強食。
中國文化以孝悌為(wei) 根本,強調仁愛精神與(yu) 敬畏觀念。中國哲學可視為(wei) 關(guan) 於(yu) “家”的哲學,以家為(wei) 本位,由家而國,由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孔子主張由孝、悌培養(yang) 愛、敬,把孝與(yu) 悌看成“人之本”,把愛與(yu) 敬看成“政之本”。人們(men) 由家庭走向社會(hui) ,中國思想便打通了家庭倫(lun) 理與(yu) 社會(hui) 、政治倫(lun) 理,把父母對於(yu) 子女的自然情感進行社會(hui) 化應用與(yu) 理解,產(chan) 生了家國一體(ti) 的觀念。這是中國“天下大同”“天下為(wei) 公”理想追求的認知基礎。
天下為(wei) 公、天下大同,孔子還簡潔表述為(wei)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整理的《尚書(shu) 》中就有“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的說法,諸子百家也大都重視公義(yi) ,早期典籍有諸如“公者明”“無私者正”“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公生明,偏生暗”之類的表述。孔子的這一社會(hui) 理想影響很大,曆史上這樣的類似表述不勝枚舉(ju) 。孟子的“民貴君輕”學說,以及後來“公天下”的主張也都源自孔子。唐代有人說“心苟至公,人將大同”,“大同”崇尚和合,求同存異,這樣才能涵攝去取、中和位育。
天下為(wei) 公、天下大同是中華文化道德精神的根脈,是社會(hui) 公德的最高原則。從(cong) 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民族對這一理想的追求一以貫之,由此影響了數千年中國曆史的進程,鋪染了無數中華兒(er) 女的生命底色。明末思想家說“天下非一家之私”,把“天下為(wei) 公”的道德理想凝聚成為(wei) “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的個(ge) 人道德要求,激勵著無數誌士仁人。近代,麵對內(nei) 憂外患的民族危機,康有為(wei) 《大同書(shu) 》提出建立“大同之世,天下為(wei) 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的理想世界,孫中山提出“真正的三民主義(yi) ”,即“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天下為(wei) 公、天下大同的社會(hui) 理想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相通而契合。100年前,瞿秋白在《赤潮曲》中歌頌十月革命:“從(cong) 今後,福音遍天下,文明隻待共產(chan) 大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偉(wei) 大鬥爭(zheng) 將天下為(wei) 公的理想真正變成現實。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馬克思主義(yi) 精髓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神特質融會(hui) 貫通,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激揚中華文明新活力,在守正創新中構築中華文化新氣象,天下大同、天下為(wei) 公的思想也在開創黨(dang) 和國家各項事業(ye) 全新局麵中處處得到體(ti) 現。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yi) 的一個(ge) 基本目標,也是自古以來我國人民的一個(ge) 基本理想。”我們(men) 取得了脫貧攻堅的全麵勝利,實現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良好開局。再如,我國各民族之間不斷交流交融,緊密團結,守望相助,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深深植根於(yu) 各族人民的心靈深處。
在對外交往方麵,中國早就形成了“協和萬(wan) 邦”的理念,強調人與(yu) 人之間、邦國之間相互依存、休戚與(yu) 共、合作共贏,這都是“天下為(wei) 公”道德理想的凝聚。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人類應該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方向不斷邁進,共同創造更加美好未來。在邁向數字文明的新時代,在建立新型國際關(guan) 係,維護人類社會(hui) 持久和平與(yu) 共同繁榮過程中,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愈益彰顯出強大的影響力、生命力、感召力,成為(wei) 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前進方向的鮮明旗幟。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