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遠筍 著《有教無類:學以成人的教育理念》出版暨前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2-07-24 13:28:39
標簽:教育理念

 謝遠筍 著《有教無類:學以成人的教育理念》出版暨前言



謝遠筍:《有教無類:學以成人的教育理念》(“跨越時空的中國詞”叢(cong) 書(shu) 之一)

北京:外語教學與(yu) 研究出版社,2022年

 

郭齊勇教授推薦語:


“跨越時空的中國詞”叢(cong) 書(shu) ,以通俗的語言係統展示中國傳(chuan) 統學術,深入淺出,趣味盎然,生命的學問躍然於(yu) 紙上。


編輯推薦


“跨越時空的中國詞”叢(cong) 書(shu) 以中華思想文化史上影響較大的文化關(guan) 鍵詞為(wei) 主題,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闡發每條文化關(guan) 鍵詞的曆史背景、基本含義(yi) 、思想源流及當代價(jia) 值,行文中穿插引人入勝的曆史故事,實現了思想性、知識性和可讀性的有效結合。“成人”與(yu) “成才”的區別是什麽(me) ?什麽(me) 是“為(wei) 己之學”“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孔顏樂(le) 處”?“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並進”在古代教育中是怎樣體(ti) 現的?古人如何理解“師友之道”“經世濟民”及體(ti) 育思想?古代的學校和書(shu) 院又是什麽(me) 樣子,有什麽(me) 樣的製度和理念?在這本書(shu) 裏都能找到答案。本書(shu) 以“學以成人”為(wei) 線索,係統講述中國傳(chuan) 統教育理念及古代教育製度。內(nei) 容全麵,知識權威,通俗簡明,幫助讀者在輕鬆閱讀中領略豐(feng) 富而影響深遠的中國古代教育智慧。

內(nei) 容簡介


《有教無類:學以成人的教育理念》以“學以成人”為(wei) 線索,係統講述了中國傳(chuan) 統教育理念及古代教育製度。在介紹中國古代學校、學院、科舉(ju) 製度等的發展史的基礎上,重點解讀了“有教無類”“為(wei) 己之學”“師友之道”“因材施教”“學思並進”“格物致知”“知行關(guan) 係”“孔顏樂(le) 處”“經世濟民”“強身健體(ti) ”等傳(chuan) 統教育思想和智慧。本書(shu) 文字通俗簡明,可幫助讀者理解影響深遠的中國古代教育智慧,對現代教育理念亦可提供有益借鑒。

作者簡介


謝遠筍,哲學博士,曾從(cong) 事曆史學博士後研究,現為(wei)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國學院教師,主要從(cong) 事儒家哲學與(yu) 現代新儒學的教學與(yu) 研究工作,論文見於(yu) 《哲學研究》《哲學與(yu) 文化》《中國哲學史》等刊物。 


目錄

 

第一章 有教無類


一、學而知之 

二、有教無類 

三、博雅教育

 

第二章 庠序之教

 

一、學校的萌芽 

二、六藝 

三、官學的演變 

四、科舉(ju) 製 

五、近代學校

 

第三章 書(shu) 院興(xing) 衰

 

一、書(shu) 院曆史 

二、四大書(shu) 院 

三、鵝湖之會(hui)  

四、現代書(shu) 院

 

第四章 為(wei) 己之學

 

一、為(wei) 己之學 

二、致良知 

三、從(cong) 遊

 

第五章 師友之道

 

一、親(qin) 師取友 

二、學無常師 

三、以友輔仁

 

第六章 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 

二、循循善誘 

三、教學相長

 

第七章 學思並進

 

一、學問思辨 

二、尊德性與(yu) 道問學 

三、博文約禮

 

第八章 格物致知

 

一、大學之道 

二、格致 

三、科學

 

第九章 知行關(guan) 係

 

一、曆史淵源 

二、知行合一 

三、知行相須 

四、知行相資 

五、知難行易

 

第十章 孔顏樂(le) 處

 

一、孔顏樂(le) 處 

二、充實之謂美 

三、文質彬彬

 

第十一章 經世濟民

 

一、利用厚生 

二、經世濟民 

三、經濟

 

第十二章 強身健體(ti)

 

一、射箭 

二、投壺 

三、蹴鞠 

四、武術 

五、導引 

六、體(ti) 育

 


前言

 

謝遠筍

 

《有教無類:學以成人的教育理念》是一本關(guan) 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教育的書(shu) 。筆者教學、做研究主要集中在現代新儒學和儒家哲學,初看起來與(yu) “教育”並不直接相關(guan) 。因為(wei) 通常我們(men) 對這個(ge) 術語的理解,主要是著眼於(yu) 其“教育學”的意義(yi) 。“教育學”作為(wei) 一門現代學科,它是研究教育原理、教學方法及學校管理等問題的科學。

 

我們(men) 知道,中國傳(chuan) 統教育將立德立人放在首位,其主要目的並不在於(yu) 培養(yang) 各種專(zhuan) 門的人才。如果說前者對應的是成“人”的教育,那麽(me) 後者對應的則是成為(wei) “某種人”(成才)的教育。特別是儒家的教育,從(cong) 教的方麵來說,重在教人成德,所以稱為(wei) “成德之教”;從(cong) 學的方麵來說,它強調人的內(nei) 在德性的自覺,所以稱為(wei) “為(wei) 己之學”。 

 

成德之教、為(wei) 己之學在中國哲學中屬於(yu) 工夫論領域,用現代學術語言來說,它們(men) 是就道德哲學的方法論而言的,類似康德在《道德底形上學》(Metaphysik der Sitten)中所講的“倫(lun) 理學方法論”,並非教育學意義(yi) 上的教學方法。因此本書(shu) 所述主要是哲學的,而不是教育學的,雖然二者並不能決(jue) 然分開。

 

所謂“性相近,習(xi) 相遠”,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yu) 習(xi) 染不同才有了差別。因此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主張“學而知之”,意思是說,無論是哪一類人,都應該受教育,隻有學習(xi) 才能讓人性得到完善和發展。“性相近”說明人皆有成德的可能性,“習(xi) 相遠”則凸顯教育的重要性。

 

“學”可以獲得知識,發展智力,但“學”並不限於(yu) 知識之學,學習(xi) 的過程也是成人的過程。所謂“為(wei) 己”是指成就自己的人格,孔子所說“匹夫不可奪誌也”,孟子所言“大丈夫”,荀子所謂“成人”,都是對人安身立命的內(nei) 在價(jia) 值而言的,是對人不受外物所役的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肯定。當然成就人格,並不是以自我為(wei) 中心,而是要推己及人,與(yu) 社會(hui) 他人和諧,最終與(yu) 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

 

有教無類、學以為(wei) 己等教育理念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一直延續至今。在中國曆史上,“有教無類”“舉(ju) 賢才”的理念落實在製度中,先後經曆了薦舉(ju) 製、九品中正製、科舉(ju) 製等形式,逐步建立了健全的教育機構和完備的人才選拔製度,對中國社會(hui) 的發展和文明的演進產(chan) 生了重大影響,在近代實現了向現代學校與(yu) 考試製度的轉變。在現代社會(hui) ,教育普及化的程度已非常高,社會(hui) 分工也愈來愈細,劃分科係的技術性、專(zhuan) 門性教育大行其道,成才的教育日益興(xing) 盛,成人的教育日漸萎縮。

 

與(yu) 源自西方的現代教育相比,中國傳(chuan) 統教育有自身的特色,其中不乏可資借鏡之處,本書(shu) 從(cong) 中提取十二個(ge) 關(guan) 鍵詞,分章介紹其主要內(nei) 容,目次如下:

 

第一章論述“有教無類”思想的基本內(nei) 容及其實踐情況,揭示其“博雅教育”的意涵;第二章“庠序之教”介紹中國傳(chuan) 統學校教育的發展演變,以及它向現代學校的轉變過程;第三章分析書(shu) 院興(xing) 衰及其現代轉型;第四章解讀“為(wei) 己之學”教育理念的主旨;第五章詮釋傳(chuan) 統是師友之道;第六章介紹“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和方法;第七章辨析學與(yu) 思,指出二者均為(wei) 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可偏廢;第八章疏解傳(chuan) 統“格致”理論,以及它如何向現代“科學”轉變;第九章詮解中國傳(chuan) 統知行理論;“孔顏樂(le) 處”章闡發安貧樂(le) 道、自得其樂(le) 的處世態度與(yu) 人生境界,並簡述“美學”概念的引入;第十一章闡釋傳(chuan) 統經世濟民思想,梳理它向現代“經濟”概念的轉變曆程;第十二章介紹中國傳(chuan) 統體(ti) 育及其現代轉型。

 

毫無疑問,源自西方的分科式的現代教育體(ti) 係,對中國教育從(cong) 傳(chuan) 統到現代的轉型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但也造成了分科的單一化、知識的平麵化等諸多問題。教育竟然忘記了它最為(wei) 根本的宗旨,即我們(men) 在成為(wei) “某種人”之前,先要成為(wei) “人”。當然,提倡中國傳(chuan) 統教育,並不是要否定近代以來中國建立起來的現代教育體(ti) 係,而是以其合理之處糾現代分科教育之偏。

 

中國傳(chuan) 統的教育是廣義(yi) 的教育,就像前麵提到的,我們(men) 可以從(cong) 哲學、教育學、曆史學等各個(ge) 層麵、各種角度對它加以解讀,其中的很多專(zhuan) 題,學界已經做了深入的研究。作為(wei) 這方麵的一本普及讀物,本書(shu) 隻能擇要述其大意,對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多有參考,這是筆者要特別指出來的。如果說有什麽(me) 新意的話,筆者自認為(wei) 本書(shu) 以“學以為(wei) 己”的線索,將十二個(ge) 主題連貫起來,構成一個(ge) 整體(ti) ,並做出深入淺出的論述。是否真的做到了這一點,尚祈博雅君子,不吝賜教。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