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徐梓:傳統文化應該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不能開設成第二門德育課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2-02-25 12:51:59
標簽:傳統文化教育
徐梓

作者簡介:徐梓,本名徐勇,1962年12月生於(yu) 湖北京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山東(dong) 省大中小學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工程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主任。主要從(cong) 事中國傳(chuan) 統教育、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研究,出版學術著作《元代書(shu) 院研究》《中華蒙學讀物通論》《中華文化通誌·家範誌》《現代史學意識與(yu) 傳(chuan) 統教育研究》《傳(chuan) 統蒙學與(yu) 蒙書(shu) 研究》《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十五講》等,主編《蒙學輯要》《中國傳(chuan) 統訓誨勸誡輯要》《名人家風叢(cong) 書(shu) 》等。

原標題:我對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理解——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研究名家徐梓教授訪談錄

作者:徐梓  瘦竹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走進孔子》2021年第12期

 



【受訪人】徐梓,本名徐勇,1962年12月生於(yu) 湖北京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山東(dong) 省大中小學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工程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主任。


主要從(cong) 事中國傳(chuan) 統教育、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研究,發表學術論文百餘(yu) 篇,出版學術著作《元代書(shu) 院研究》《中華蒙學讀物通論》《中華文化通誌·家範誌》《現代史學意識與(yu) 傳(chuan) 統教育研究》《傳(chuan) 統蒙學與(yu) 蒙書(shu) 研究》《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十五講》等多部,主編《蒙學輯要》《中國傳(chuan) 統訓誨勸誡輯要》《名人家風叢(cong) 書(shu) 》等多種,主編《曆史》《國學》《傳(chuan) 統文化》《中華傳(chuan) 統文化》《育靈童國學課堂》等中小學教材和教學軟件多套。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國務院參事室委托項目“中國國學中心教育館主題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優(you) 先關(guan) 注)“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活動的內(nei) 容及實施途徑研究”和“中小學教科書(shu) 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作用研究”、中國教育學會(hui) 委托項目“中小學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指導標準研製”等多項。


2017年被評為(wei) 北京師範大學教學名師,所講授的“傳(chuan) 統蒙學與(yu) 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統家訓與(yu) 傳(chuan) 統文化”“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原典研究”“中國教育史”(合作)“教育的曆史發展”(合作)均獲得大成國學獎教金。所講授的“中國傳(chuan) 統啟蒙教育”被評為(wei)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


現在的主要學術兼職有中國教育學會(hui) 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分會(hui) 理事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hui) 童蒙文化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會(hui) 長、中國書(shu) 院學會(hui) 副會(hui) 長等。



【訪談人】瘦竹,本名宋立林,教授,碩士生導師,山東(dong) 省泰山學者青年專(zhuan) 家,曲阜師範大學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中華禮樂(le) 文明研究所所長,兼任喀什大學國學院院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



瘦竹:感謝徐老師接受我們(men) 的訪談。首先請您談談您是什麽(me) 時候開始關(guan) 注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為(wei) 什麽(me) 會(hui) 關(guan) 注傳(chuan) 統文化的教育?這與(yu) 您從(cong) 事的學術研究工作有什麽(me) 聯係?


徐梓:早在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讀本科的時候,我就立誌以了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了解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為(wei) 自己的學術目標。因為(wei) 特別喜歡中國古典,所以讀研的時候,我就報考了曆史文獻學專(zhuan) 業(ye) 。在華中師範大學跟著張舜徽先生讀研的這三年,對於(yu) 我來說是一個(ge) 夯實基礎、開闊眼界、同時確立曆史文獻學基本功和一定理論素養(yang) 的時期。我本科和研究生學的都是曆史學,我認為(wei) 一個(ge) 人在計劃終身從(cong) 事某項學術研究的時候,應該對這個(ge) 學科的性質和意義(yi) 有所了解。所以,我那個(ge) 時候關(guan) 注最多的是史學理論,我最早發表的學術論文,也都是一些關(guan) 於(yu) 史學理論的文章。直到現在,我在給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講授的課程中,還包括有“曆史的意蘊與(yu) 意義(yi) ”“曆史有什麽(me) 用”這樣的內(nei) 容。


獲得碩士學位之後,我回到北師大古籍研究所工作,在這裏工作了18年。在北師大古籍所工作的時候,主要是和古書(shu) 打交道,做古代文獻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但是我本科時確立的終身學術計劃一直沒有改變。因為(wei) 我受過曆史文獻學的訓練,所以我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研究,不是從(cong) 哲學或者其他視角,而是從(cong) 曆史文獻學的角度。我認為(wei) ,中國古代社會(hui) 的每個(ge) 階層,都有它特定的道德約束,就是皇帝也不能隨心所欲,有所謂的帝範,而官員有官箴,兒(er) 童有蒙學,婦女有女誡,讀書(shu) 人有士鑒,商人有商道,在家有家訓,在鄉(xiang) 有鄉(xiang) 約。當時我計劃用一輩子的時間,為(wei) 這每一個(ge) 係列都編一個(ge) 目錄,編一套資料,寫(xie) 一部專(zhuan) 著。編一個(ge) 目錄,這是文獻學的功夫,如果是單篇文章,它的出處在哪裏;如果是專(zhuan) 書(shu) ,它又有什麽(me) 樣的版本;如果這個(ge) 版本是稀見本,那它藏在哪個(ge) 圖書(shu) 館。除了這個(ge) 目錄之外,還要編一套資料,將中國曆史上最典型的帝範、官箴、家訓、蒙學、女誡、士鑒、商道等文獻收錄起來,各自編一本資料。最後還要寫(xie) 一部關(guan) 於(yu) 這類文獻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關(guan) 係的專(zhuan) 著。我現在在北師大麵向全校本科生開設有兩(liang) 門公共選修課:一是“傳(chuan) 統蒙學與(yu) 傳(chuan) 統文化”,二是“傳(chuan) 統家訓與(yu) 傳(chuan) 統文化”,其實就是我整個(ge) 計劃中的兩(liang) 個(ge) 方麵。


在我萌生這樣一種想法並與(yu) 我的大學同學、好友琚林勇商議時,他表示可以由他來負責出版。上個(ge) 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出版一本書(shu) 特別難。我這一輩子特別幸運,在人生的各個(ge) 重要階段,都有師友熱心幫助。當時老琚在山西教育出版社工作,他建議我先編蒙學。我問他編多少本合適,他說你要編多少本都可以,反正你編多少本我給你出多少本。所以,在1990年我就編注並出版了《蒙學便讀》《蒙學歌詩》《蒙學須知》和《蒙學要義(yi) 》。後來,又應周洪宇兄的約請,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蒙學讀物的曆史透視》一書(shu) 。正因為(wei) 如此,大家就以為(wei) 我是專(zhuan) 做蒙學研究的。其實,蒙學隻是我整個(ge) 研究計劃中的一個(ge) 方麵,隻是由於(yu) 起步最早,相對於(yu) 其他係列,做的最係統和深入而已。


現在的家訓研究也是如此。比如,我今天剛剛錄製完了25集的《中國傳(chuan) 統家訓和家風》微課,以前曾經編過一本關(guan) 於(yu) 家訓的資料,叫做《父祖的叮嚀·家訓》,還參與(yu)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hui) 《中華文化通誌》的寫(xie) 作,承擔了《家範誌》的撰寫(xie) 工作。現在家訓和家風受到全社會(hui) 重視的時候,很多人也就認為(wei) 我就是做家訓研究的。因為(wei) 這些工作與(yu) 傳(chuan) 統教育關(guan) 係密切,所以,在工作了近10年之後,1995年我在職報考博士生的時候,就跨院係報考了教育學院,跟著王炳照老師學習(xi) 中國教育史。


到了2004年,在古籍所工作了18年之後,我從(cong) 北師大古籍所轉入北師大教育學院工作。剛調過來的時候,我特別不適應。教育學院比起古籍所來,我的工作環境和條件變好了,資源也多了。在古籍所,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xing) 趣選擇研究課題,但是沒有或很少科研經費,來教育學院這邊有經費支持,但是要跟著研究課題走。這樣我就陷入了兩(liang) 難,我怎樣才能既能恪守初衷、又能適應學科建設的需要呢?正好在這個(ge) 時候,有朋友找到我說:“你既學曆史,又學教育,那你編曆史教科書(shu) 應該沒問題”,讓我負責編寫(xie) 兩(liang) 冊(ce) 初中的曆史教科書(shu) 。我特別自信地接下了這個(ge) 活,帶著自己的學生編寫(xie) 。我們(men) 編的這兩(liang) 冊(ce) 教材,最後出乎意料地一次性通過了教育部的審查。


《義(yi) 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shu) ·曆史》的編寫(xie) 和出版,使我產(chan) 生了這樣的想法:我寫(xie) 一篇論文或者寫(xie) 一本書(shu) ,有100個(ge) 同行看就不錯了,而這個(ge) 教材,是幾十萬(wan) 個(ge) 孩子會(hui) 一個(ge) 字一個(ge) 字閱讀的。這啟發我,使我意識到做曆史教育、國學教育、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而且有意義(yi) 的事情。可以說,由此我開始了這方麵的研究。隨後,育靈童公司邀請我去兼職。在2008年和2009年擔任育靈童教育研究院院長期間,我根據公司的工作安排,主編了兩(liang) 個(ge) 產(chan) 品:一個(ge) 是《育靈童國學課堂》,一個(ge) 是《育靈童國學教材》。與(yu) 此同時,山東(dong) 省正好把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納入到了地方課程,我受齊魯書(shu) 社的委托,主編了山東(dong) 省義(yi) 務教育必修地方課程教科書(shu) 《傳(chuan) 統文化》8冊(ce) 。育靈童公司的兩(liang) 個(ge) 產(chan) 品的研發和山東(dong) 省地方課程《傳(chuan) 統文化》教材的編寫(xie) ,可以說讓我在傳(chuan) 統文化教育領域中進一步有了歸屬感。



總的來說,這些年我將主要精力用於(yu) 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其中有偶然的因素:就是我從(cong) 古籍所調到了教育學院後,科研工作要跟隨學科建設的節奏,要跟現實結成一種比古籍整理更加密切的關(guan) 係。另一個(ge) 是長期的、內(nei) 在的因素,就是跟我的初心或使命是吻合的,這就是要了解、弘揚中國傳(chuan) 統文化。

 

瘦竹:目前有一些專(zhuan) 家認為(wei) 應該,要單設一門傳(chuan) 統文化的課程,也有一些學者主張以在各門學科中滲透的形式展開。您能分別評價(jia) 一下這兩(liang) 種類型的課程模式嗎?2021年2月5日,教育部印發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它要求采取的是“3+2+n”的模式。您主持研製的《中小學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指導標準》,采取的是“1+x”的模式。您覺得傳(chuan) 統文化教育與(yu) 現代的學科教育之間,他們(men) 應該保持一種什麽(me) 樣的關(guan) 係?在課程上麵又應該怎麽(me) 體(ti) 現呢?


徐梓:我自己是希望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一門獨立的課程、形成“1+X”模式的。“1”是指獨立開設的傳(chuan) 統文化課程,是必修的課程,以課堂教學為(wei) 主要實施形式,其核心內(nei) 容包括經典、常識與(yu) 技藝三大類。“X”是指有機地融入到其他學科及活動中的經典、常識及技藝等,X主要體(ti) 現在語文、曆史、思品或思政、音樂(le) 、體(ti) 育、美術等學科和各種活動之中。之所以有這樣的主張,是因為(wei) 在我看來,傳(chuan) 統文化教育要健康、持久、有效地開展,這是必由之路。


在和一線的老師們(men) 交流的過程中,我時常受到啟發。很多學校都是以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為(wei) 特色的,但廣東(dong) 佛山市禪城區瀾石中小學的鄭繼雄校長曾對我說:“我們(men) 學校不是以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特色,而是以傳(chuan) 統文化作為(wei) 我們(men) 學校的底色。”底色和特色,一字之差,但意味深長。我覺得底色更好,傳(chuan) 統文化其實應是當代文化和現代教育的背景或底色。但是,我為(wei) 什麽(me) 主張把傳(chuan) 統文化教育變成一門獨立的課程呢?第一,現代學科的劃分是中國社會(hui) 現代化和教育專(zhuan) 業(ye) 化的必然結果。我經常說,所謂的現代化就是分化,就是專(zhuan) 業(ye) 化。在中國古代的啟蒙教育階段,人們(men) 讀一本《三字經》,或者《百家姓》或者《千字文》就夠了,但現在的小學,有語文、數學、英語等各式各樣的課程;過去的所謂大學,研讀《四書(shu) 五經》就可以,而現代的大學,又有多少的學科和專(zhuan) 業(ye) ?這就是學科分化和專(zhuan) 業(ye) 化的結果,或者說是現代化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之下,每個(ge) 學科都有各自的功能,每個(ge) 學科都有各自要解決(jue) 的問題。我特別反對凡事麵麵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什麽(me) 功能都要承載,那麽(me) 很可能最後什麽(me) 都實現不了。所以,每個(ge) 學科都應有明確的定位,不能漫無邊界地去侵占別的學科的疆界。在我看來,語文教育不守自己的邊界,肆意擴張自己的園地,無限增加自己的功能,是現在語文教育搞不好的主要原因。語文教育是要幹什麽(me) ?就是要使學生了解、掌握並靈活運用優(you) 雅精致的祖國語言,一個(ge) 學生能夠優(you) 雅地書(shu) 麵表達、能夠清晰地口頭表述他的思考,就意味著他的語文學好了。但現在語文教育的主要功能並不在此,夾雜了很多別的東(dong) 西,諸如意識形態的東(dong) 西,很多道德教育的東(dong) 西,甚至法製教育的內(nei) 容。語文教育承載了太多別的功能,那麽(me) 本身的功能就會(hui) 弱化,學科的目的也就無法集中所有的資源去實現。所以,與(yu) 其把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分解到各個(ge) 學科當中,讓各個(ge) 學科承載更雜更多的功能,還不如把它變成一個(ge) 獨立的課程。在專(zhuan) 業(ye) 化的時代,我們(men) 就應該做專(zhuan) 業(ye) 化的事。

 

第二,如果把傳(chuan) 統文化分解到各個(ge) 學科裏,意味著把傳(chuan) 統文化看作是沒有內(nei) 在邏輯、沒有自身結構和係統的一袋馬鈴薯。今天數學教學,明天語文教學,後天曆史教學,都可以在這道“菜”裏放上兩(liang) 三顆“傳(chuan) 統文化”的“馬鈴薯”,這樣會(hui) 破壞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在的知識體(ti) 係和學科結構。傳(chuan) 統文化不僅(jin) 內(nei) 容豐(feng) 博,而且有自身的邏輯和體(ti) 係,需要科學劃分,合理組織,用心處理好細微處,才能保持其內(nei) 在的理路和嚴(yan) 整。因此,中小學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設置成獨立的必修科目,其最大好處在於(yu) ,基於(yu) 課程和教學的係統性,能夠進行整體(ti) 擘劃,全局組織,以確保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目的的實現。而這樣的目的,不可能通過其他學科偶爾地“體(ti) 現”,或者零星地“滲透”就能完成,更不可能僅(jin) 僅(jin) 通過簡單組織幾次能夠“體(ti) 現”傳(chuan) 統文化精神的課外活動完成。那樣學得的不過是支離破碎的知識,隻是傳(chuan) 統文化的皮毛。所以,將傳(chuan) 統文化教學以滲透的形式展開,不僅(jin) 對別的學科目的的達成有影響,而且對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也不利。因此我主張,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應該成為(wei) 所有學生經常性、有規律性的“正餐”,而不是個(ge) 別地區、個(ge) 別學校、部分學生偶爾零星的“點心”。


坦率地講,我也理解主管部門的領導為(wei) 什麽(me) 主張采用滲透的做法。因為(wei) 我們(men) 的課程表、課程結構是固定的,如果傳(chuan) 統文化設置成為(wei) 一門獨立的課程,意味著別的課程要取消,或者別的課時要減少。實際上,在我們(men) 的課程體(ti) 係中,有一些可以合並,有一些可以去除。教育要做的是什麽(me) ?就是要選擇最有教育價(jia) 值的內(nei) 容來教給學生。所以,合理的做法不是以現有的課程表已滿為(wei) 理由,不讓傳(chuan) 統文化獨樹一幟地“進來”,而是要進一步優(you) 化我們(men) 現有的課程結構。 


瘦竹:人們(men) 都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那麽(me) 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應該怎麽(me) 樣完成立德樹人這個(ge) 任務呢?除了立德樹人外,傳(chuan) 統文化教育還具有哪些功能?


徐梓:教育當然要立德樹人,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當然也有立德樹人的功效,但我們(men) 不能將立德樹人做狹隘化的理解,也不能將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功效僅(jin) 僅(jin) 限於(yu) 立德樹人。實際上,我很擔心把傳(chuan) 統文化教育開設成了第二門德育課。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當然有增強個(ge) 人修養(yang) 的功能,它能夠變化氣質,優(you) 化性情,提高涵養(yang) 。但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功能絕不僅(jin) 僅(jin) 限於(yu) 這一個(ge) 方麵。除此之外,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有很多別的功能,包括社會(hui) 功能、政治功能、學術功能和教育功能,其中很多都是 “立德樹人”涵括不了的。


比如,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社會(hui) 功能之一,就體(ti) 現在它能夠使我們(men) 有能力自覺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彌合百年來激烈的反傳(chuan) 統所造成的文化斷裂。這一輪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興(xing) 起,早在1995年趙樸初等九位政協委員以016號正式提案的形式,發出“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籲,著眼的就是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出現了斷裂。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不僅(jin) 是5000年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日新又新的源頭活水,而且今天依然是我們(men) 推進現代化進程的強大精神力量,進行文化建設的有效資源。傳(chuan) 統和現代之間,不是此是彼非、彼此對立、相互不容的關(guan) 係,而是相互滋養(yang) 、相輔相成的關(guan) 係。開展傳(chuan) 統文化教育,這對於(yu) 彌合傳(chuan) 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對立,消弭百年來激烈的反傳(chuan) 統造成的文化斷裂和巨大鴻溝,解決(jue) 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後繼無人的問題,廓清人們(men) 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混亂(luan) 態度,打消人們(men) 在弘揚傳(chuan) 統文化時的疑慮,掃除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播過程中的各種障礙,都具有積極的意義(yi) 和建設性的作用。


另外,開展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可以增強和煥發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時代的信心和活力。全球化以不可逆轉的趨勢,正在席卷全球。全球化意味著各地交往頻密、交流增多了,意味著生活方式、行為(wei) 方式甚至思維方式的趨同。它不僅(jin) 意味著物質文明上的一致,而且意味著各地文化上的趨同。文化上的趨同意味著什麽(me) ?意味著民族多樣性的消失,這種趨同是很可怕的。比如,一個(ge) 男人長得很帥,一個(ge) 女人生得很漂亮,但當全世界所有的男人都像這個(ge) 男人一樣帥、所有的女人都像這個(ge) 女人一樣漂亮時,那麽(me) ,這個(ge) 人的帥或漂亮就失卻了意義(yi) 。正因為(wei) 如此,世界的一體(ti) 化,正在於(yu) 各個(ge) 民族的多樣化,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成了大家的共識。所以,我們(men) 在參與(yu) 全球化進程的時候,在深度融入人類文明的同時,不能也不應該忘記我們(men) 民族的文化,而應該努力使它發揚光大。進而言之,我們(men) 作為(wei) 一個(ge) 幅員遼闊、人口眾(zhong) 多、曆史悠久的國家,在參與(yu) 到全球化進程的時候,不能隻是去學習(xi) 別人的東(dong) 西,而必須有所貢獻。文化從(cong) 本質上講,都是在應對自然、社會(hui) 環境挑戰時,一個(ge) 特定的群體(ti) 依據自身的資源所做出的獨特性、創造性智慧的體(ti) 現,都有存在的理由和獨特的價(jia) 值,都應該受到尊重和寬容,也就是對待其他文化要有理解和寬容,對本民族文化要有自信和自尊。費孝通先生把這叫作“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所以,開展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其實就是要使我們(men) 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全球一體(ti) 化的情勢下,使它能夠繼續傳(chuan) 承並弘揚,煥發和增強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時代的信心和活力。


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最大公約數”,傳(chuan) 統文化教育還可以促進我們(men) 民族的文化認同。一個(ge) 民族的存和發展要有內(nei) 在的粘合劑,但是現在社會(hui) 向專(zhuan) 業(ye) 化發展,意味著我們(men) 每個(ge) 人在自己的專(zhuan) 業(ye) 領域中越走越遠,意味著我們(men) 相互之間越來越少共同的語言。並且,經過數十年的改革開放,現今中國社會(hui) 快速的社會(hui) 分化與(yu) 社會(hui) 流動,社會(hui) 結構趨於(yu) 複雜化、多元化。社會(hui) 結構深層處的變化,派生出社會(hui) 價(jia) 值取向的多元化。舊的價(jia) 值觀被很多人不認同,新的價(jia) 值觀也沒有被大眾(zhong) 所接受。我們(men) 這麽(me) 大的一個(ge) 國家,這麽(me) 眾(zhong) 多的、不同職業(ye) 的男男女女,如果沒有一個(ge) 共同的文化基礎,沒有共同的價(jia) 值和規範,沒有共同的願景和追求,國民缺乏黏合劑,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傳(chuan) 統文化不僅(jin) 是我們(men) 在當今紛繁複雜的世界進行種種選擇的依據,而且是對我們(men) 身份進行確證的依據。通俗地說,隻有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才有可能解決(jue) “我是誰”的身份認同問題,解決(jue) 我們(men) 來自哪裏、又將走向何方這個(ge) 根本性的問題。隻有了解了自己的傳(chuan) 統文化,才有可能了解我們(men) 身上的文化基因,了解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會(hui) 成為(wei) 現在這個(ge) 樣子。這方麵的作用和立德樹人有關(guan) 係嗎?說完全沒有有一些絕對,但說有也過於(yu) 牽強。所以我說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有比單純的道德教育更加豐(feng) 厚的內(nei) 涵,不能把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等同於(yu) 德育,不能把傳(chuan) 統文化教育開設成第二門德育課。



我們(men) 提倡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是出於(yu) 對自己祖宗和傳(chuan) 統的尊重,是出於(yu) 對民族曆史和文化的“溫情和敬意”,是我們(men) 對自己是過去的子孫、現在既不想也不能割斷這種親(qin) 緣關(guan) 係的承認。歸根到底,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是為(wei) 了使學生掌握優(you) 雅、精致的祖國語言,成為(wei) 一個(ge) 既有知識又有文化的現代中國人;是為(wei) 了能使學生走進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親(qin) 近、認同這個(ge) 家園,並有能力參與(yu) 到這個(ge) 家園的建設過程之中;是為(wei) 了使學生將自己生命的根須,紮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豐(feng) 厚土壤,把自己從(cong) 一個(ge) 自然的生物學意義(yi) 上的中國人,變成一個(ge) 自覺的文化意義(yi) 上的中國人。


並且,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功效是長期的而不是暫時的,是隱性的而不是顯性的。它看不見、摸不著,不能帶來直接的、現實的功利,對應試也沒有多大的幫助,看似是一種“無用術”,但它的功效是根本性和決(jue) 定性的,體(ti) 現在道、體(ti) 、本而不是器、用、末的層次,不表現為(wei) 某一種具體(ti) 的功用,而能支持所有的功用;不直接養(yang) 成某種特定的技能,而是從(cong) 更深刻、更高遠的層麵,做著夯實基礎、調整結構、完善素質的工作。所以,我經常說,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是一種源於(yu) 根本、專(zhuan) 注根本、為(wei) 著根本的教育。“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就是這個(ge) 意思。將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歸結為(wei) 任何具體(ti) 的功用,即便舉(ju) 列的再多,也都不能把握其本質,而難免盲人摸象的偏失。


我還想談談道德教育的問題,我們(men) 現在在道德教育上花的資源不少,但是實施的效果很差,這說明我們(men) 的道德教育做的不到位。在我看來,學校不應是道德教育的主戰場,道德教育的主陣地應該是家庭。西方的道德教育主要在教堂,但是中國古代哪裏有專(zhuan) 門在學校開展的道德教育呢?很多孩子根本連學校都上不起,主要是在家庭、村落接受道德教育。而一個(ge) 村落,往往就是一個(ge) 家族,像張家村、王家莊、李家屯之類。所以,家庭才是敦促孩子遵循行為(wei) 準則、養(yang) 成良好行為(wei) 習(xi) 慣、塑造性格氣質的最好的場所。學校教育還是要以知識的傳(chuan) 授、以對學生智力的訓練為(wei) 主,以引導學生思考、寫(xie) 作、表達為(wei) 主。現在有一些人人為(wei) 地建構起一種非此即彼的邏輯,將德與(yu) 才、學與(yu) 行對立,然後占據道德製高點,以道德來否定知識的價(jia) 值,否定學習(xi) 的意義(yi) ,好像德與(yu) 才、學與(yu) 行不能統一在一個(ge) 人身上,有才就會(hui) 無德、學好行就差,並將教育教學和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完全歸結到道德建設這一點上,我不能讚同這一觀點,而主張“學行並重”。我們(men) 北師大的校訓叫做“學為(wei) 人師,行為(wei) 世範”,這八個(ge) 字最開始並不是啟功先生提出的,而是源自南宋初年的高宗趙構。他在視察太學時,當時就作文宣王讚,後來又利用閑暇,為(wei) 孔子的七十二賢“亦為(wei) 製讚”,其中關(guan) 於(yu) 顏無繇的讚詞中,有“行為(wei) 世範,學為(wei) 人師”八個(ge) 字。啟功先生僅(jin) 僅(jin) 把這兩(liang) 句話、八個(ge) 字換了個(ge) 順序,但是非常有意義(yi) ,突出了“學”對於(yu) 現代大學的意義(yi) 。


道德教育的另外一個(ge) 問題在於(yu) ,它首先應該是確立底線,讓人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而不是標樹一個(ge) 很虛玄的、很高遠的、甚至不可企及的一個(ge) 目標,比如提倡所謂的做“聖人”。我認為(wei) 道德教育就是教育學生知道、理解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為(wei) 人處事要遵循哪些規則,為(wei) 什麽(me) 這些規則必須謹守,這比空談道德要更加切實。另外,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不能停留於(yu) 口頭上,主要要靠教育主體(ti) 的以身作則,以己示範,做孩子視聽言動的榜樣。除了為(wei) 孩子樹立榜樣之外,我們(men) 所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孩子和你一起成長。 


瘦竹:當前學校教育中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也遇到了許多困境和挑戰,比如說教育主管部門政策不明朗,功利化思維的阻礙,人員對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理解認識不到位,還有師資的匱乏、課程課時的限製等。您認為(wei) 哪個(ge) 或者是哪幾個(ge) 才是根本性的問題?我們(men) 應該怎麽(me) 樣破解?除了上述的一些問題之外,還有哪些問題呢?


徐梓:以上列舉(ju) 的這些問題大都成立,也有一些在我看來不是問題。比方說,說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政策不明朗,我覺得很明朗,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都在大力提倡和積極推廣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像十多年前公開反對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領導不能說完全絕跡,但已經非常少了。


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實施中確實有各種問題,除了前麵所說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功利化和狹隘化之外,問題還出現在人們(men)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理解上。比如,什麽(me) 是傳(chuan) 統文化,哪些內(nei) 容屬於(yu) 傳(chuan) 統文化,很多人就搞不清楚。在我看來,不是所有過去的東(dong) 西都是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統文化是能夠體(ti) 現我們(men) 民族的自我和特色、經過了一個(ge) 較長時間的傳(chuan) 承和延續、在我們(men) 現實生活中依然具有生命力的那些東(dong) 西,這是傳(chuan) 統文化最本質的特征所在。比如“嶽飛抗金”,嶽飛是一個(ge) 曆史人物,嶽飛抗金是一個(ge) 曆史事件,它是一次而過的,沒有傳(chuan) 承性,所以,它不屬於(yu) 傳(chuan) 統文化,但是它體(ti) 現的精忠報國的精神,則代代相傳(chuan) ,就是傳(chuan) 統文化。我們(men) 的學術研究不到位,導致現在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目的、內(nei) 容、方式方法上都出現了一係列問題。



比如,我所說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中非教育化。無論是“國學教育”,還是“傳(chuan) 統文化教育”,都是一個(ge) 偏正詞組,前者為(wei) 偏,後者為(wei) 正,“國學”和“傳(chuan) 統文化”都是用來修飾“教育”的。這也就是說,“國學教育”或“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本質上都是教育活動。既然是教育活動,那就應該遵從(cong) 教育的原則,遵從(cong) 教育的規律,依照教育的邏輯辦事,而不能以傳(chuan) 統文化特殊為(wei) 由,背離、違反這一原則、規律和邏輯。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中非教育化的問題,是指不遵從(cong) 教育的基本邏輯,違背教育的基本規律。比如,不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孩子從(cong) 童年開始,就背誦而且是單純地背誦佶屈聱牙、晦澀難懂的《四書(shu) 》《五經》。自己喜好《周易》,就讓孩子讀《周易》;自己研究《尚書(shu) 》,就讓孩子也學習(xi) 《尚書(shu) 》;自己認為(wei) 《論語》重要,就讓幼兒(er) 園的孩子也背誦《論語》。如同一些批評者所說,自己認為(wei) 牛排有營養(yang) ,就讓剛出生的嬰兒(er) 也吃牛排。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中非教育化的做法,從(cong) 學理上說,背離了循序漸進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違背了兒(er) 童的認知規律,而在實踐上會(hui) 造成兒(er) 童對經典畏懼和遠離的惡果。


要杜絕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中的種種亂(luan) 象,引領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健康、持久、有效地開展,關(guan) 鍵在於(yu) 教師。教師問題是製約我們(men) 現在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發展的瓶頸,而這個(ge) 問題的解決(jue) ,還有一個(ge) 更上位的問題,那就是關(guan) 於(yu) 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研究。我們(men) 現在有很多關(guan) 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研究,可是少有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研究;有國學研究,但是少有國學教育的研究。要從(cong) 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不僅(jin) 要有傳(chuan) 統文化的基本素養(yang) ,而且要有教育學的起碼訓練。但一個(ge) 人要同時具備這兩(liang) 方麵的素養(yang) 是很難的,因為(wei) 一方麵,無論是傳(chuan) 統文化,還是教育學,內(nei) 容都豐(feng) 博浩瀚,一個(ge) 人即便窮盡畢生的精力,也難以掌握;另一方麵,這兩(liang) 個(ge) 學科的知識,一個(ge) 屬於(yu) 中國古代,一個(ge) 則主要屬於(yu) 現代西方,缺少內(nei) 在的邏輯關(guan) 聯。這就決(jue) 定了一個(ge) 人的知識結構,很難兼而有之。所以,現在從(cong) 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人,往往要麽(me) 缺少傳(chuan) 統文化的基本素養(yang) ,要麽(me) 缺少教育學的起碼訓練,甚至兩(liang) 者都不具備。因此,在推廣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當務之急是把懂得傳(chuan) 統文化的人變成懂得“教傳(chuan) 統文化”的人。我們(men) 現在缺少的不隻是一線的師資,而是缺少培訓師資的師資,缺少傳(chuan) 統文化教學理論和課程理論的研究。 


瘦竹:那這個(ge) 關(guan) 鍵問題應該怎麽(me) 著手去解決(jue) 呢?


徐梓:我認為(wei) 這是一個(ge) 很長期的過程,現在大家都意識到了師資是問題的關(guan) 鍵,並力所能及地在這方麵做一些工作。比如,我們(men) 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現在在做中牟縣傳(chuan) 統文化教育質量提升項目,就是想把中牟縣作為(wei) 個(ge) 案,提煉、總結出一套成熟的傳(chuan) 統文化教師質量提升模式,再把它推廣到全國。再比如,我們(men)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曆史與(yu) 文化研究院現在培養(yang) 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專(zhuan) 業(ye) 碩士,也是為(wei) 了解決(jue) 師資問題。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全國高等師範院校,仿效那些已經納入國家課程的科目,設置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係或專(zhuan) 業(ye) ;將培訓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師資的工作,納入國培計劃,開展專(zhuan) 項、集中培訓;在一些基礎好的高校,設置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碩士、博士專(zhuan) 業(ye) 或研究方向;設置直屬教育部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研究基地,開展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研究工作;除了在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內(nei) 容中,增加傳(chuan) 統文化的比重之外,還有必要責成專(zhuan) 業(ye) 的研究機構和行業(ye) 組織,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製定準入標準,並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考核,保證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師資的底線和質量。



瘦竹:您能再給山東(dong) 省大中小學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工程提一些具體(ti) 的意見和提議嗎?


徐梓:山東(dong) 省有發展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地域優(you) 勢,它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一個(ge) 很重要的發祥地,是孔孟之鄉(xiang) 。山東(dong) 省也有發展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社會(hui) 土壤,從(cong) 政府到民間,都特別重視傳(chuan) 統文化教育。進入新時期以後,山東(dong) 省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甚至可以說引領著全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開展。早在2008年,山東(dong) 省就率先把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納入到了中小學的必修課。直到現在,山東(dong) 省依然是唯一一個(ge) 統一在中小學開設傳(chuan) 統文化課的省份。所以我覺得,山東(dong) 省應該利用自己的優(you) 勢和積澱,為(wei) 全國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做一個(ge) 表率。在全國麵臨(lin) 著很多亂(luan) 象的時候,山東(dong) 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要起到為(wei) 全國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示以準繩、匡其趨向的作用。但要做到這點,有必要像我們(men) 前麵所說的那樣,加強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研究工作,使得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有學術為(wei) 支撐,有研究做基礎,同時,投入更多的資源、花大力氣解決(jue) 師資問題,培養(yang) 一支專(zhuan) 職、專(zhuan) 業(ye) 的教師隊伍。


 瘦竹:最後請您再說點寄語吧。


徐梓:我現在從(cong) 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一直以實現這樣的目標為(wei) 己任,希望通過傳(chuan) 統文化教育讓人們(men) 認識傳(chuan) 統文化的價(jia) 值,增進傳(chuan) 統文化的興(xing) 趣,提高傳(chuan) 統文化的素養(yang) ,這就權作我對山東(dong) 省大中小學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工程的寄語吧。


(本訪談得到了黃曹女史的大力協助,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