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場浩蕩的“工夫”,20所高校50餘(yu) 教授在島上論道
來源:“廣東(dong) 清遠嶺南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十一月十三日戊戌
耶穌2021年12月16日
不可否認,這是一場哲學的盛宴。
一場浩蕩的“工夫”。
一場機鋒頻出的論劍。
12月4日至5日,來自北大、清華、複旦、人大、浙大、華東(dong) 師大、中大、澳門大學、深大等逾20所高校、逾50教授在雲(yun) 端線下,在北江邊的一個(ge) 小島上討論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陳立勝的同一本書(shu) ,論道中國“工夫”。
這場由中山大學東(dong) 西哲學與(yu) 文明互鑒研究中心、嶺南書(shu) 院(江心島書(shu) 院)聯合主辦的“工夫論與(yu) 中國哲學話語體(ti) 係建構”學術研討會(hui) ,持續了一天半。包括開幕式和兩(liang) 場大會(hui) 報告、兩(liang) 場分組報告、以及圓桌論壇。

長江學者、中山大學哲學係主任張偉(wei) 教授在評述時說,陳立勝從(cong) 西學到中學的學術經曆,“從(cong) 現象學到儒家”,從(cong) 中西交融的視域出發,試圖回答“在東(dong) 西文明的背景下,怎麽(me) 進行中國哲學話語體(ti) 係的建構”。複旦大學吳震教授則看到了作者正試圖構建一套“修身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哲學觀念。
“討論勢必推動對中國哲學話語體(ti) 係的建構”
當天的開幕式上,主持人、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周春健簡要介紹了本次會(hui) 議籌辦的緣起。中山大學哲學係陳立勝教授近年發表的以《入聖之機:王陽明致良知工夫論研究》(2019)、《從(cong) “修身”到“工夫”——儒家“內(nei) 聖學”的開顯與(yu) 轉折》(2021)為(wei) 代表的一係列關(guan) 於(yu) 工夫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學界的積極關(guan) 注與(yu) 認可,而圍繞此係列成果的討論勢必會(hui) 對中國哲學話語體(ti) 係的建構起到推動作用。

張偉(wei) 教授首先代表中山大學哲學係對與(yu) 會(hui) 學者表示歡迎,並對陳立勝教授工夫論研究作出評述,認為(wei) “從(cong) 現象學到儒家”、中西交融是陳老師的研究特色。陳老師的研究領域不僅(jin) 包括關(guan) 於(yu) 體(ti) 道的工夫論、修身學,還包括對道體(ti) 本身(如王陽明的萬(wan) 物一體(ti) 論)的研究。此外,現象學、希臘化以來的西方哲學、宗教現象學、宗教心理學等也在陳老師的研摩範圍之內(nei) ,並沉澱於(yu) 其中國哲學之研究。由於(yu) 此一中西交融的視域,陳老師的工夫論研究對西學研究亦有助益。而通過體(ti) 道看修身哲學的研究方式,對在中西文明互鑒背景下理解中國哲學具有重大意義(yi) 。中山大學的中西哲學研究素有一種相互切磋的自由氛圍,形成了“心性現象學”和“做中國哲學”兩(liang) 個(ge) 研究方向,而陳老師的研究是這兩(liang) 者的融合,並試圖回答“在東(dong) 西文明的背景下,怎麽(me) 進行中國哲學話語體(ti) 係的建構”這一問題。
吳震教授指出,陳立勝教授的著作是對儒家修身傳(chuan) 統和工夫論的連貫性與(yu) 係統性研究,這些研究都有著詮釋學層麵的突出特色,對於(yu) 當今中國哲學的重建具有刺激性的啟發意義(yi) 。吳教授言及,在中國哲學尤其儒家哲學複興(xing) 的時代,有一種將哲學作為(wei) 生活方式的觀點,立勝教授是否也有構建一套“修身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哲學觀念之意圖?
這是工夫論領域“既有深度又具廣度的最好學術成果”
在當天的大會(hui) 發言時,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陳贇教授在題為(wei) 《與(yu) 陳立勝教授一起思考儒家的“修身”問題》的報告中認為(wei) ,《從(cong) “修身”到“工夫”》一書(shu) 對於(yu) 修身之學有係統性的思考,這一思考不僅(jin) 具有曆史的縱深,而且具有文明論的厚度。這無疑是學術界迄今為(wei) 止在儒家修身學或工夫論領域的最具係統性也最具理論性、既具有深度又具廣度的最好學術成果。
當天的兩(liang) 場大會(hui) 報告分別由中山大學哲學係方向紅教授、《學術研究》雜誌社副主編羅蘋女士主持,共有來自浙大、清華、華東(dong) 師大、中國社科院、中大五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七位報告人發言。
浙江大學哲學係彭國翔教授以《儒家傳(chuan) 統的靜坐功夫論》為(wei) 題,認為(wei) 靜坐在整個(ge) 儒家功夫論中並未被作為(wei) 根本性的功夫實踐,主流儒者大都對之有自覺的限製意識。相比佛、道以及亞(ya) 伯拉罕傳(chuan) 統靜坐實踐和理論,儒家靜坐功夫的特點在於(yu) :(1)以喚醒人心中“我固有之”的道德意識、情感與(yu) 法則為(wei) 首務,(2)使之在實際日常生活的時時處處發揮主宰作用。
清華大學哲學係主任唐文明教授的報告題目是《比較視野中的儒門工夫論研究》,內(nei) 容主要是對陳立勝教授《從(cong) “修身”到“工夫”》一書(shu) 的理解和提問。唐教授首先高度評價(jia) 此書(shu) :(1)相比之前學界關(guan) 於(yu) 工夫論的曆史片段性研究,本書(shu) 對工夫論問題進行了非常係統、整體(ti) 性的刻畫;(2)有著很清晰的主線——“獨知”,和陳教授前著《王陽明“萬(wan) 物一體(ti) ”論》,構成了對良知學兩(liang) 端的深入研究。
其次,唐教授也向陳立勝教授獻疑:(1)此書(shu) 對現代新儒家在修身學中的地位有所忽視;(2)將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學觀點用於(yu) 論述古代思想是不合適的;(3)第三章應考慮三種目光如何綜合;(4)對“天理”的論述較少,有以陽明學統攝修身學的傾(qing) 向。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方旭東(dong) 教授的論題為(wei) 《NBIC時代的修身問題——陳立勝教授提出的一個(ge) 課題》,是對陳立勝教授《從(cong) “修身”到“工夫”》一書(shu) 導論末尾所提問題的展開。方教授解釋說NBIC是指納米技術、生物技術、資訊技術、認知科學(人工智慧)四位一體(ti) 的“人類增強技術”,進而提出三點思考:(1)迄今“增強技術”尚不涉及“人性完善”問題,技術思維將“變化氣質”問題轉換為(wei) 人工智能完善問題。(2)NBIC時代,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修身”可以終結,因為(wei) “增強技術”將使人類及其造物變得合乎理想的“完美”。(3)NBIC時代,傳(chuan) 統“修身”之學遇到的“千年未有之變局”:完美的人造物(人工智能)與(yu) 越來越少的人類。

在第二場大會(hui) 報告中,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劉豐(feng) 研究員進行題為(wei) 《從(cong) 〈儒行〉到〈儒效〉:先秦儒學的發展與(yu) 轉折》的報告,通過對《禮記·儒行》的思想史研究得出三個(ge) 結論:(1)《儒行》篇和子張氏之儒關(guan) 係更密,當是子張後學作品;(2)《儒行》篇受到儒家一致批評這點反映出戰國儒學有不同的發展麵向;(3)比較《儒行》和《荀子·儒效》,可見心性儒學到政治儒學的轉向。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陳贇教授在發言時,同時提出如果將身放在曆史文化意識的宇宙、世界不同文明的大背景下理解,那麽(me) ,不是潘平格,而是明清之際王船山等哲學家以曆史文化宇宙意識重新界定了文化待修之“身”,才成為(wei) 意識哲學架構的完成和終結者,並在更高層次上回歸孔子的修身傳(chuan) 統。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主任劉梁劍教授的報告題目是《事上磨練與(yu) 工夫的“既濟”“未濟”》,認為(wei) 工夫非僅(jin) 限於(yu) 內(nei) 在心靈、意識的操練,關(guan) 鍵是在事上磨練。“事”作為(wei) 修身的關(guan) 鍵要素,不僅(jin) 貫穿在古代修身學中,在現當代和後人類時代也是修身得以可能的重要因素。此外,劉教授認為(wei) 後人類時代修身並不會(hui) 終結,原因有三:(1)即使人壽增長,人機之辨成為(wei) 問題,人的有限性仍然決(jue) 定了人對生命意義(yi) 的追求;(2)人心不是完全被物質(基因、神經元等)決(jue) 定,還有自由的向度;(3)作為(wei) 意義(yi) 的天地仍然是存在的。
同為(wei) 中山大學哲學係的朱剛教授在題為(wei) 《心性與(yu) 生活方式的轉變——論現象學還原的工夫論意義(yi) 》報告中,從(cong) 現象學的角度考察工夫論問題,認為(wei) 胡塞爾的現象學還原能轉變人對世界、自我和我們(men) 的理解,從(cong) 而改變其人格、心性,進而轉變生活方式,這一轉變在認識論與(yu) 存在論的意義(yi) 外,還具一種更深層的工夫論意義(yi) 。
教授問教授:技術時代下,誰來決(jue) 定善和惡
沒有現象學的轉向——脫離世界的過程,怎麽(me) 說修身是“重新贏獲世界”的呢?
若少了像儒釋道工夫論那種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和歸向,怎麽(me) 能稱之為(wei) 工夫論?
技術時代下,誰來決(jue) 定善和惡?誰有權力製定善惡標準?
在這場“浩蕩”的工夫論道上,一個(ge) “機鋒頻閃”的環節是大會(hui) 報告的討論環節:“教授問教授”——參會(hui) 學者就上述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張偉(wei) 教授問朱剛教授:現象學還原論下形成新的生活方式是否隻是多了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若少了像儒釋道工夫論那種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和歸向,怎麽(me) 能稱之為(wei) 工夫論?朱教授回應:現象學還原改變了對自我、世界和我們(men) 的理解,現象學還原之後的生活方式,體(ti) 現了哲學作為(wei) 一種理性化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作為(wei) 一種生活方式的區別。
鄭辟瑞教授問陳贇教授:沒有現象學的轉向——脫離世界的過程,怎麽(me) 說修身是“重新贏獲世界”的呢?陳教授回應:儒學修身學有內(nei) 在化的麵向,但仍是合內(nei) 外的,人之德來源於(yu) 天,因而修身時與(yu) 世界保持距離,但是有為(wei) 的工夫可以帶來自身與(yu) 世界的新的連接方式,這是“重新贏獲世界”的含義(yi) 。
陳立勝教授問方旭東(dong) 教授:技術時代下,誰來決(jue) 定善和惡?誰有權力製定善惡標準?誰有權力將這種“為(wei) 善去惡”的芯片植入人腦?方教授回應:其實這是價(jia) 值多元時代如何達成共識的問題,對於(yu) 任何宗教或修身理論,都可以質疑其標準。
“穿越了中國哲學重建的雙重思想屏障,以麵向思想實事本身的思想勇氣,提出了許多頗具創見性的哲學觀點”
12月4日下午共有四場分組報告,分兩(liang) 個(ge) 平行組同時在一默講堂與(yu) 中華善本館進行。中大、河北師大、深大、北大、人大、清華等14所高校的24位教授發言。
一默講堂的兩(liang) 場報告由廣東(dong) 外語外貿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李雲(yun) 飛教授和中山大學哲學係李長春副教授主持。
第一場有五位主題發言人。中山大學哲學係陳喬(qiao) 見老師報告了讀《從(cong) “修身到“工夫”》的所得與(yu) 所思,著重提出兩(liang) 個(ge) 問題:一是宋明理學是否在一定意義(yi) 上被佛老帶偏,我們(men) 應否反思宋明理學精微的內(nei) 聖學的局限?二是心學一係德福一致的解釋固有極高價(jia) 值和意義(yi) ,但是否流於(yu) 精神勝利法?

河北師範大學馬克主義(yi) 學院郭亮老師從(cong) “儒家修身傳(chuan) 統與(yu) 中國哲學重建”的角度,報告了《從(cong) “修身到“工夫”》一書(shu) 的思想嚐試及其方法論的啟示,認為(wei) 陳著穿越了中國哲學重建的雙重思想屏障,以麵向思想實事本身的思想勇氣,提出了許多頗具創見性的哲學觀點。
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王順然老師聚焦“從(cong) ‘修身’到‘工夫’”的轉向,探討儒家“修身”傳(chuan) 統之發展動力,認為(wei) 從(cong) 超越與(yu) 合一的角度看,儒家修身傳(chuan) 統的發展是在不斷麵對身心距離、心性距離的問題,其不變的動因就是那覺醒了“仁體(ti) ”的“心”如何在任何客觀情況下都恰當且不間斷地表現出“仁”。
中山大學政治與(yu) 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徐翔老師在評論《入聖之機》中聚焦“機”以為(wei) “機”的問題,指出“機”蘊含兩(liang) 個(ge) 基本意象,一是“機”意味著精小細微但至關(guan) 重要的樞機,具有瞬間被觸發的機能;二是這種“觸發”或“觸機”的當下會(hui) 產(chan) 生勢能,它導致一種轉向,成為(wei) 新活動開端的契機。“機”為(wei) “發動”之意預設了某種賦予轉折以迸發之機的力量源泉。

北京大學哲學係呂欣老師就宋明儒家內(nei) 聖學幾條重要線索“誠、神、幾”,來探討宋明儒家內(nei) 聖學的發展麵貌,認為(wei) 這是宋明新儒家對內(nei) 聖學探賾索隱所作出的共同努力的結果,盡管路徑不盡相同,但殊途同歸。
第二場有六位主題發言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劉增光老師認為(wei) ,張載對“聖人無知”的討論反映出關(guan) 於(yu) “知”的三段式序列:完全無知(如木石般無知)——有知(有不知則有知/見聞之知)——無知(無不知則無知/德性所知)。雖然程朱對這一觀念有所質疑,但它對心學卻產(chan) 生了積極影響。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鄭澤綿、清華大學哲學係趙金剛、陝西師範大學哲學與(yu) 政府管理學院江求流三位老師,則聚焦於(yu) 朱子學的討論。

鄭澤綿老師揭示出朱子的“虛靈不寐”觀念受到宗密“靈知”思想影響,但朱子哲學超越宗密之處在於(yu) 點出“知覺”中自有“主宰”,這是朱子中和之悟的關(guan) 鍵,由此建立了心統性情、敬貫動靜之說。
趙金剛老師則從(cong) 宋明理學的普遍性觀念“氣質”入手,認為(wei) “氣質”的清濁、厚薄、長短、偏正影響人的現實狀態,這就為(wei) 做工夫提供了必要性,而所有變化氣質的工夫都要落實於(yu) “道心主宰人心”這一關(guan) 鍵理念上。
江求流老師從(cong) 聖人觀考察朱子和陽明格物論的不同。陽明要求格物論擔保主體(ti) 內(nei) 在動機正當性,而朱子則要求格物論提供實踐行為(wei) 有效性的擔保,因此,陽明所求之理是內(nei) 在於(yu) 主體(ti) 意識的良知,而朱子所求之理則是實踐行為(wei) 的規範及其背後規律。
東(dong) 南大學哲學與(yu) 科學係張星老師回到孟子對“身”的討論,認為(wei) 孟子將身的內(nei) 涵從(cong) 身體(ti) 、對象、材質、可分的等理解方式中解放出來,開出身為(wei) 本、身之、反身而誠以及以道殉身等觀念,賦予了身主體(ti) 性、整體(ti) 性、反思性等諸多哲學義(yi) 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yu) 社會(hui) 科學高等研究院王碩老師則討論宋明儒者的“修身夢”,“修身夢”分為(wei) 兩(liang) 類,一類是管道式的修身夢,一類是鏡像式的修身夢。前者帶有原初的宗教意味,管道相對封閉且區別於(yu) 外部,但卻連接聖凡、天人、生死兩(liang) 端;後者則是一種後起的、帶有去巫術化意味的夢,鏡具清淨能照、如實反映的特點,而且主體(ti) 是相對自主的。
中華善本館的兩(liang) 場報告由中山大學哲學係鄭辟瑞教授和華南師範大學雷靜副教授主持。10所高校、研究機構的13位發言人圍繞“工夫論”和陽明心學展開。
第一場報告共有六位報告人:
廣東(dong) 省社會(hui) 科學院孫海燕副研究員認為(wei) ,相比理學,心學一係更多汲取禪宗“明心見性”的“禪悟”之力,辟出一條“體(ti) 驗未發”“發明本心”的證悟本體(ti) 之工夫路徑。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廖曉煒老師認為(wei) 《孟子》書(shu) 中有正麵講如何修身的工夫論內(nei) 容,並將之總結為(wei) “養(yang) 心之道”——通過“遠庖廚”“以羊易牛”、養(yang) 氣和持誌等從(cong) 積極和消極兩(liang) 麵說明了保持和推擴心的感受能力對於(yu) 人在現實中作出符合道德要求之行為(wei) 的重要作用。
圍繞修身主題,江蘇師範大學哲學係陳群誌老師對比西方哲學家阿多與(yu) 儒家以考察道德秩序(實踐理性、尊德性)與(yu) 理智秩序(理論理性、道問學)的同一性所在;中山大學哲學係(珠海)羅誌達老師借胡塞爾身體(ti) 現象學中的功能性身體(ti) 理論刻畫儒家的親(qin) 近、相熟和陌生人關(guan) 係;浙江省社會(hui) 科學院李旭三位老師從(cong) “身”和“器”的本體(ti) 論差異談到“躬”之為(wei) “弓”,將“修身”解釋為(wei) “未發”“已發”間的工夫,將未來增強技術時代的“身”界定在“器”與(yu) “不器”之間。
江蘇省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與(yu) 文化研究所焦德明老師則由陳立勝教授《從(cong) “修身”到“工夫”》一書(shu) 第四部分相關(guan) 內(nei) 容的展開,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革命修養(yang) 論進行了修身工夫的技術角度分析,認為(wei) 從(cong) 發生學角度來看,革命修養(yang) 論堪為(wei) 儒家修身學的一種發展。
第二場報告的七位發言人則聚焦於(yu) 明代工夫論尤其是陽明心學的討論。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陳暢老師通過明代朱子學派與(yu) 陽明學派圍繞陳白沙“自然”思想展開的理論辨析,探討了“心”作為(wei) 一個(ge) 哲學概念的多重思想蘊涵。
清華大學哲學係高海波老師探討了陽明學在知與(yu) 行之間是否存在時間差的問題,認為(wei) 根據《易傳(chuan) 》“乾知太始,坤作成物”中乾坤是體(ti) 用同時的思想,王陽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命題中的“始”與(yu) “成”應理解為(wei) “方始”和“作為(wei) 、表現”,知行和乾坤一樣,都是一種體(ti) 用同時的關(guan) 係,因而不存在時間差。
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張錦枝老師則著意於(yu) 陽明後學“意”論的發展,她認為(wei) 即使陽明與(yu) 其後學意論內(nei) 容不同,但其精微之處都在知行之間,陽明意論順承良知教下的《大學》心知意物的關(guan) 係展開,關(guan) 注意與(yu) 心、知、物的關(guan) 係,陽明後學的問題意識聚焦在良知的理解及其工夫上。
中山大學哲學係(珠海)蔡祥元教授則從(cong) 康德哲學的視域考察儒家“獨知”的自欺問題,尤其是朱子的獨知之論——針對一個(ge) 人如何把握自己內(nei) 心狀態以避免自欺而提出的應對之道,反駁鄧曉芒認為(wei) 儒家倫(lun) 理有結構性的偽(wei) 善的觀點。
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shu) 院鄧國元老師則受陳立勝教授《入聖之機:王陽明致良知工夫論研究》第五章的啟發,討論行為(wei) 主體(ti) 與(yu) 存有本體(ti) 。他認為(wei) ,“山中觀花”章中陽明通過“看花”論證花樹以良知為(wei) 存有本體(ti) ,其“心外無物”在“物”為(wei) 自在物時的意涵是“物”不“外”良知本體(ti) ,“外”良知本體(ti) “無物”存有。以“物”為(wei) “事”,陽明“心外無物”在於(yu) 揭示“行為(wei) 物”不能離開行為(wei) 主體(ti) 存在,強調行為(wei) 主體(ti) 在實踐中的自足性與(yu) 主宰性。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傅錫洪老師整理出陽明“動靜合一”的三層含義(yi) :(1)有事為(wei) 動,無事為(wei) 靜。無論有事還是無事,良知都在運作。動靜之時是同一個(ge) 心。工夫都要圍繞心展開。(2)從(cong) 欲為(wei) 動,循理為(wei) 靜。(3)自然循理。中山大學哲學係賴區平老師報告了陳立勝老師《入聖之機》一書(shu) 的讀後感,對書(shu) 中關(guan) 於(yu) 知行合一、良知三義(yi) 說、良知作為(wei) 精靈之氣及其波粒二象性等問題及其意義(yi) 進行探討。
工夫論是中國哲學知識增長比較明顯的點
12月5日上午,會(hui) 議進入了圓桌論壇環節,分為(wei) 上下半場,分別由中山大學哲學係張偉(wei) 主任與(yu) 陳喬(qiao) 見教授主持。
上半場,引言人陳少明教授從(cong) 四個(ge) 方麵引入了論壇的主題:第一,工夫論是中國哲學知識增長比較明顯的點。第二,立勝老師中國哲學研究的工作,從(cong) 陽明學到修身學,其一係列著作《王陽明“萬(wan) 物一體(ti) ”論》《入聖之機:王陽明致良知工夫論研究》《從(cong) “修身”到“工夫”》貫穿了一個(ge) 線索,即道德問題和身體(ti) 的判斷,其中一個(ge) 大背景是現象學對身體(ti) 的看法。立勝老師的研究將工夫論從(cong) 一種方法變成了理論思考的對象,是一種拓展外延的研究。
第三,立勝老師的研究體(ti) 現出了現象學與(yu) 中國哲學的親(qin) 和性,對自己用經驗來表達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論之形成,也有影響。第四,回到“身如何成為(wei) 修的對象”的問題,進而引進一個(ge) 新的問題。修作為(wei) 技術,應當區分製作的技術和使用的技術,製作者賦予其對象以目的,而使用者要在用“修”的技術使對象符合製作者的目的。從(cong) 而引申出“人的目的由誰賦予”這一問題。
其後,各位專(zhuan) 家作出發言。吳震教授屢次說到“劃界”問題,即儒家的身體(ti) 修煉、意識反省與(yu) 佛、道等宗教之相關(guan) 內(nei) 容有何區別?再者,就儒家來說,自我轉化並非單純的目標,亦要轉化世界,然則修身傳(chuan) 統將如何實現世界之轉化?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誌強研究員認為(wei) ,“工夫”一詞的凸顯意味著“工夫論”的出現,從(cong) 而成為(wei) 宋明儒學的標誌,而宋明儒學工夫論明顯受佛教止觀傳(chuan) 統的影響。佛教的定散一如展現出了工夫論的本來意義(yi) 是實踐論,這與(yu) 儒家的對自我與(yu) 世界的關(guan) 懷是一致的,孔子的“遊於(yu) 藝”正是將自我身體(ti) 與(yu) 世界身體(ti) 相結合的工夫。這種對儒家工夫“具身性”的關(guan) 注與(yu) 展開正是陳立勝教授用現象學打開中國哲學研究的有效嚐試。
方向紅教授首先提出了“身”的認識論和發生學基礎的問題,意識獲得身體(ti) ,即本能和稟賦的形成,必須經曆一個(ge) 沉澱的過程,而同時從(cong) 社會(hui) 效應的角度講,存在一個(ge) 存在者的改造,而這是一個(ge) 必須付出辛勞和汗水的過程。方教授繼而談到工夫論的當代意義(yi) 問題:是否人人都需要一個(ge) “入‘聖’之機”?可否降低一些期望,從(cong) 而考察工夫論對當代社會(hui) 經驗造成的精神疾病之治療?
唐文明教授認為(wei) 陳立勝教授對靜坐的分類提綱挈領,對紛繁複雜的有關(guan) 靜坐的法門、資料作了非常清晰的分理。唐教授自己也從(cong) 對本體(ti) 、對宇宙、對人、對事四個(ge) 方麵區分的靜坐工夫的指向目標,但他對“指向本體(ti) ”這一點是存疑的。
蔡祥元教授強調說我們(men) 今天不應急於(yu) 體(ti) 係的建構,中國哲學話語當是由不同層麵的微觀研究所積累而成,傳(chuan) 統思想對當代的具體(ti) 意義(yi) 之研究不應被提出一套整全體(ti) 係所代替。鄭澤綿老師認為(wei) 陳著奠定了中國哲學工夫論研究的範式,並補充相關(guan) 思考:“目光”亦當有公共性的麵向,“孔子時刻”前還有“文王時刻”,由《中庸》“衣錦尚綗”導向“恭而安”的禮樂(le) 傳(chuan) 統。
為(wei) 什麽(me) 那麽(me) 多人都開始關(guan) 注修身問題?
下半場,方旭東(dong) 教授的發言試圖用聖人在道德困境中選擇的多樣性來證明“工夫”的限製性,對於(yu) 個(ge) 人來講,工夫還可以讓自己順受其命,進而達到內(nei) 心的寧靜,但在處理社會(hui) 問題方麵,工夫就必須得麵對各種不同的道德困境的考驗。
中山大學哲學係張衛紅教授認為(wei) 在知性教育之外,如果能對自己的生命經驗多一些聯想,那麽(me) 對經典的解釋、理解才不會(hui) 顯得幹巴巴,立勝老師靈動而有詩意的文字,和張祥龍老師一樣,都是直麵生命的體(ti) 驗。
陳贇教授在充分肯定了中山大學中西哲會(hui) 通的傳(chuan) 統與(yu) 陳立勝教授在工夫論領域的成就之後,提出來兩(liang) 個(ge) 問題:其一,國家理性所帶來的體(ti) 製化現實與(yu) 係統化壓力,對修身或工夫理論造成了何種挑戰?其二,自晚明以來,作為(wei) 萬(wan) 物整體(ti) 的宇宙本身被在多個(ge) 層次上分化了,隨著科學主義(yi) 和物質主義(yi) 世界圖像的進入,進一步切斷了原初宇宙經驗與(yu) 文化宇宙的關(guan) 聯,在這樣的情境下,萬(wan) 物一體(ti) 的複性經驗如何可能?
中山大學哲學係鄭淑紅老師結合自己的研究,認為(wei) 將儒家工夫論傳(chuan) 統的資源與(yu) 基督教的神秘主義(yi) 和神學做一個(ge) 溝通是一條可能的路徑,並表示將致力於(yu) 內(nei) 聖之學的翻譯工作,以為(wei) 其世界性的闡釋打下基礎。劉梁劍教授認為(wei) “做哲學”的工夫有“述”“作”“為(wei) ”三個(ge) 向度,並引述鬱振華老師《論哲學修養(yang) 》一文中的觀點,指出從(cong) 工夫論入手討論哲學何為(wei) ,可以區分“哲學的理論之維”和“哲學的實存之維”,這也分別對應一種“哲學工夫”的兩(liang) 個(ge) 方麵。
中山大學哲學係李長春老師認為(wei) “西方哲學中國化”和“中國哲學世界化”是當代的學術取向,也是哲學工作者應有的氣象和抱負,陳立勝老師由西學而中學的學術經曆,為(wei) 上述兩(liang) 方麵都作出了貢獻,是後學效法的楷模。李老師也對修身時刻的出現、從(cong) 德性到工夫的曆程以及近現代以來的政治化工夫實踐,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最後,陳立勝教授再次感謝與(yu) 會(hui) 學者,就學者們(men) 的問題做出扼要回應,並指出內(nei) 聖學的一個(ge) 現實境況:為(wei) 什麽(me) 那麽(me) 多中國人都開始關(guan) 注修身問題?
過度強調修身工夫其實是不正常的現象,這是社會(hui) 性的事業(ye) 向外拓展被壓抑之後的結果。正如陳贇教授所指出的,萬(wan) 物整體(ti) 的宇宙在不同層麵上都被分化了,人不能直接通過現實的社會(hui) 生活去全幅實現人作為(wei) 人的意義(yi) ,因此轉而向內(nei) 尋求心靈的修煉與(yu) 安頓。但此心靈的自我安頓從(cong) 本質上講不會(hui) 陷入自我的封閉境域之內(nei) ,作為(wei) 儒家思想中自我轉化的關(guan) 鍵詞,“修身”是具身性的,它具其體(ti) 於(yu) 各種生機之中,即就陽明學來講,“良知”亦不是純粹的自我意識,它是具身化的對於(yu) 萬(wan) 物一體(ti) 之自覺。由對“良知”“修身”的關(guan) 注,人們(men) 可以重新努力通向一個(ge) 生生不息的貫通天地人的萬(wan) 物一體(ti) 境地。
至此,“工夫論與(yu) 中國哲學話語體(ti) 係建構”學術研討會(hui) 圓滿落幕。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