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康曉光作者簡介:康曉光,男,西元一九六三年生,遼寧沈陽人。現任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著有《君子社會(hui) ——國家與(yu) 社會(hui) 關(guan) 係研究》《陣地戰——關(guan) 於(yu) 中華文化複興(xing) 的葛蘭(lan) 西式分析》《中國歸來——當代中國大陸文化民族主義(yi) 運動研究》《仁政——中國政治發展的第三條道路》《起訴——為(wei) 了李思怡的悲劇不再重演》《NGOs扶貧行為(wei) 研究》《法倫(lun) 功事件透視》《權力的轉移——轉型時期中國權力格局的變遷》《地球村時代的糧食供給策略——中國的糧食國際貿易與(yu) 糧食安全》《中國貧困與(yu) 反貧困理論》等。 |
文化+製度:慈善繁榮的兩(liang) 大支柱
作者:康曉光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月十二日己酉
耶穌2019年11月8日
文化之於(yu) 慈善的重要性
盡管“慈善”在不同的社會(hui) 形態和每個(ge) 社會(hui) 形態的不同曆史階段的表現有所不同,但其不變的核心內(nei) 涵可以歸結為(wei) 兩(liang) 個(ge) 字——“利他”。所謂“利他”,即為(wei) 了他人的福祉,自願地、不求回報地、貢獻出自己的寶貴而稀缺的資源。
人類有別於(yu) 一般生物的特殊之處在於(yu) ,人的行為(wei) 受到思想的影響。價(jia) 值觀、動機、目的、行為(wei) 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可觀測的、可檢驗的、穩定的聯係。利己行為(wei) 背後的價(jia) 值觀、動機、目的與(yu) 人類的本能高度一致。這種本能是生命進化的曆史賦予人類的,在人類社會(hui) 出現之前它就產(chan) 生了。但是,利他行為(wei) 則不然,利他意味著為(wei) 了他人的幸福自覺地放棄某種自我利益,顯然,這與(yu) 人類的自利本能有一定的出入。所以,人類的利他行為(wei) ,不能依靠生物學本能的支撐,還需要“高尚的”價(jia) 值觀的支撐,甚至離開後者根本就不可能發生,至少不會(hui) 成為(wei) 大麵積地、持續地發生。簡而言之,慈善行為(wei) 更多地與(yu) 個(ge) 人的價(jia) 值觀、道德觀與(yu) 社會(hui) 的輿論聯係在一起,所以更多地受到個(ge) 人思想和社會(hui) 文化的影響。
毋庸諱言,慈善領域魚龍混雜,既有真正的利他,也有沽名釣譽的利他,甚至還有包裝為(wei) 利他的欺詐。但是,沒有利他就不可能有慈善,沒有在社會(hui) 層麵上對利他在道德上的充分肯定,連沽名釣譽的利他、包裝為(wei) 利他的欺詐都不會(hui) 出現。
古典儒家的慈善文化
儒家講“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一”就是“仁”,在天為(wei) “道”,在人為(wei) “仁”。孔子曰:“仁者愛人”。“仁者愛人”中的“人”,顯然指“所有人”。孟子把仁愛的對象擴及天地萬(wan) 物,“親(qin) 親(qin) 而仁民,仁民而愛物”。[1]儒家實施“仁”的方法是“忠恕之道”,“忠”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即是“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按照忠恕之道,通過“推己及人”,由近及遠,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終達到“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的“天下一家”的境界。
《論語》記載了孔子與(yu) 子貢的一段對話:“子貢曰:‘如有博施於(yu) 民,而能濟眾(zhong) ,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yu) 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這裏,孔子區分了君子行仁的兩(liang) 種層次。“博施於(yu) 民而能濟眾(zhong) ”,這是有德有位的君子應有的作為(wei) ,也是有德有位的君子才能實現的作為(wei)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有德無位的君子應有的作為(wei) ,而且有德無位的君子所能做到的也隻能是盡心盡力而已。
儒家認為(wei) ,有位君子或政府對人民的幸福負有天賦的責任。孔子要求有位君子或政府“庶民”、“富民”、“教民”,“老安少懷”,“博施濟眾(zhong) ”。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建立了“仁政”學說。孟子認為(wei) “飽食”、“暖衣”、“逸居”、“有教”是人之為(wei) 人的基本條件,[2]而有位君子或政府應推行“仁政”以使這些基本條件得到保障。孟子要求政府“置民之產(chan) ”,保證民眾(zhong) 擁有寬裕的生活,在此基礎上,進行道德教化,實現社會(hui) 和國家長治久安。孟子雲(yun) :“五畝(mu) 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mu) 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yi) ,頒白者不負戴於(yu) 道路矣。”[3]
個(ge) 人如何發揚天賦的潛能?《大學》回答了這一問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古之欲明明德於(yu) 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而“修身”不是最終的目的,“修身”是為(wei) 了“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儒家“內(nei) 聖外王”的人生理想和發展路線。對儒家君子來說,利他、參與(yu) 公共事務、造福社會(hui) 、使全人類達於(yu) 至善,不是自我犧牲,而是成就自我的必由之路。利他——立人達人修齊治平——是人性(仁)的內(nei) 在要求,是使人成其為(wei) 人的必要條件,也是實現人性的必然結果,是君子、賢者、聖人的“天命”。在這裏,“利己”與(yu) “利他”、“成己”與(yu) “成人”獲得了完美的統一。
托克維爾悖論與(yu) 托克維爾解釋
自由主義(yi) 經曆了漫長的演化過程,形成了眾(zhong) 多的流派。各個(ge) 流派既然同屬自由主義(yi) ,那就一定共享某種東(dong) 西。此處忽略自由主義(yi) 流派之間的差異,而關(guan) 注它們(men) 的共同之處。
《新大英百科全書(shu) 》將“個(ge) 人主義(yi) ”界定為(wei) :一種政治和社會(hui) 哲學,高度重視個(ge) 人自由,強調自我支配、自我控製、不受外來約束的個(ge) 人或自我。個(ge) 人主義(yi) 的價(jia) 值體(ti) 係可以表述為(wei) 以下三項主張:一切價(jia) 值均以人為(wei) 中心;個(ge) 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價(jia) 值,社會(hui) 隻是達到個(ge) 人目的的手段;一切個(ge) 人在道義(yi) 上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應當被當作另一個(ge) 人獲得幸福的工具。個(ge) 人主義(yi) 認為(wei) ,對於(yu) 一個(ge) 正常的成年人來說,最符合他利益的就是讓他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和責任去選擇他的目標和達到這個(ge) 目標的手段並且付諸行動。個(ge) 人主義(yi) 者往往把國家看作是一種必要的“惡”,讚賞“無為(wei) 而治”的小政府。個(ge) 人主義(yi) 也指一種財產(chan) 製度,即每個(ge) 人都享有最大限度的機會(hui) 去取得財產(chan) ,並按自己的意願去管理或轉讓財產(chan) 。
自由主義(yi) 首先是一種經濟理論,然後是一種政治理論,當然也是一種社會(hui) 理論,也是一種倫(lun) 理學說。自由主義(yi) 是曆史的產(chan) 物。它源於(yu) 資本主義(yi) 經濟,指向國家或政府建構,服務於(yu) 資產(chan) 階級的利益。一句話,自由主義(yi) 是商人的意識形態。資本主義(yi) 市場經濟的有效運作的條件,就參與(yu) 者的動機而言,所需要的僅(jin) 僅(jin) 是利己,根本不需要利他,有了利他,反倒無所適從(cong) 。市場隻要求參與(yu) 者是“理性經濟人”。
從(cong) 定義(yi) 上看,自由主義(yi) 很難推演出“利他”的主張。發明了“個(ge) 人主義(yi) ”一詞的托克維爾對此深有感觸,他指出,“個(ge) 人主義(yi) 是一種隻顧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個(ge) 公民同其同胞隔離,同親(qin) 屬和朋友疏遠……久而久之,個(ge) 人主義(yi) 也會(hui) 打擊和破壞其他一切美德,最後淪為(wei) 利己主義(yi) 。”[4]提示一下,托克維爾的“個(ge) 人主義(yi) ”與(yu) “自由主義(yi) ”沒有實質差別。
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shu) 中,托克維爾描述了一個(ge) 事實——美國的公益事業(ye) 很繁榮;同時,也提出了一個(ge) 問題——從(cong) 理念和邏輯上說,個(ge) 人主義(yi) 與(yu) 利他是相互衝(chong) 突的,但是,在實踐中,個(ge) 人主義(yi) 主宰的美國,公益事業(ye) 又非常發達。這就是我所謂的“托克維爾悖論”。
托克維爾嚐試在文化論域內(nei) 解決(jue) 他提出的問題。托克維爾用“正確理解的利益”的原則來解釋利己主義(yi) 者的“利他”邏輯。“美國人……喜歡利用‘正確理解的利益’的原則去解釋他們(men) 的幾乎一切行動,自鳴得意地說明他們(men) 光明磊落的自愛是怎樣使他們(men) 互相援助和為(wei) 國家的利益而情願犧牲自己的一部分時間和財富的……‘正確理解的利益’的原則並不怎麽(me) 高深,而是十分明白易懂……由於(yu) 它切合人的弱點,所以不難對人產(chan) 生巨大影響。而且,影響的力量也容易保持下去,因為(wei) 它以個(ge) 人的利益來對抗個(ge) 人本身”。[5]
孤懸於(yu) 社會(hui) 之外的個(ge) 人是無法生存的。任何人隻有“在社會(hui) 中”才有可能生存下來。一旦個(ge) 人開始在社會(hui) 中謀生,他很快就會(hui) 認識到自己需要得到他人的幫助,自己不可能完全脫離他人而獨立生存,隻有借助他人這種“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而為(wei) 了得到他人的幫助,就要幫助他人;隻有先幫助他人,將來才有權要求得到他人的幫助。因此,可以合理地把個(ge) 人主義(yi) 的“利他”視為(wei) 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的“交易”,這種交易與(yu) 市場中的交易沒有本質性的差別。所以,對於(yu) 個(ge) 人主義(yi) 者來說,沒有“利他”,隻有自利,“利他”隻是為(wei) 了更好地自利,或者說,“利他”隻不過是“開明的自利”而已。在這裏,“開明的自利”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它的指引下,每個(ge) 開明的、擁有長遠眼光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個(ge) 人,通過投資公共利益,促成社會(hui) 的繁榮,進而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的。
實際上,托克維爾把利他“還原”為(wei) 利己了。經過托克維爾的闡釋,美國的公益被還原為(wei) 一種“交易”,與(yu) 市場交易沒有實質性的差異,其運作機製與(yu) 小範圍的自願互助、大範圍的商業(ye) 保險、政府主持的幾乎是全民參與(yu) 的社會(hui) 保險計劃毫無二致,而不再是一般意義(yi) 上的“利他”了。
製度的重要性
我也在思考托克維爾提出的問題,也在嚐試回答他的問題。我的解釋策略與(yu) 他不同,我在文化和製度兩(liang) 個(ge) 論域內(nei) 尋找答案。當然,我得出的結論也與(yu) 他不同。
已有的針對美國的經驗研究顯示,第一,真正意義(yi) 上的利他行為(wei) 是真實存在的,它們(men) 不能歸因於(yu) 托克維爾所謂的“正確理解的利益”,不能歸結為(wei) “明智的利己”。第二,捐贈行為(wei) 動機和誌願行為(wei) 動機非常複雜,包括:來自各種宗教的影響、同情心、完善自我、改造社會(hui) 、獲得社會(hui) 承認、博取名聲(滿足虛榮心)、間接獲利(如找到更好的工作、提升企業(ye) 品牌)等等。這意味著,各種各樣的非自由主義(yi) 的利他理念廣泛存在,而且在積極地發揮作用,正是它們(men) 支撐了美國的利他行為(wei) 。
自由主義(yi) 確實沒有提供一套激勵利他的倫(lun) 理學說,甚至原則上就不可能提供這樣的倫(lun) 理學說。但是,在自由主義(yi) 占主導地位的世界裏,確實存在利他行為(wei) ,這些利他行為(wei) 不是源於(yu) 自由主義(yi) 的理念和邏輯,而是源於(yu) 非自由主義(yi) 的理念和邏輯。
自由主義(yi) 雖然沒有利他主張,但是不反對別人的利他主張,而且允許乃至支持各類利他行為(wei) 。自由主義(yi) ,通過宣稱價(jia) 值中立、道德相對主義(yi) ,通過把道德選擇權交給個(ge) 人,歸入私人領域,逐出公共領域,通過一套政治架構和法律架構,如言論自由、結社自由、稅收優(you) 惠,為(wei) 利他思想及相應的利他行為(wei) ,開辟了一個(ge) 廣闊的空間,在這個(ge) 空間裏,各種各樣的有利於(yu) 利他的價(jia) 值觀、道德思想可以自由存在並傳(chuan) 播,與(yu) 之相應的利他行為(wei) 得以順暢實施。
基於(yu) 自由主義(yi) 的政治和法律製度,為(wei) 非自由主義(yi) 的利他理念提供了良好的生存與(yu) 運作的環境,從(cong) 而激發了利他行為(wei) 的繁榮。這就是我對托克維爾悖論的解釋。
結語
中國有深厚的適合慈善的文化土壤,但是慈善事業(ye) 的發展狀況卻不盡人意。美國的主流文化不適合慈善事業(ye) ,但是它所孕育出的製度環境,通過讓異己的慈善文化自由生長,通過提供文化之外的各種製度支持,從(cong) 而創造了慈善的繁榮。
簡單的比較分析告訴我們(men) :
第一,沒有適合的文化土壤,慈善繁榮是不可能的。
第二,隻有適合的文化土壤,沒有適合的製度環境,慈善繁榮同樣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文化與(yu) 製度是影響慈善事業(ye) 的兩(liang) 個(ge) 最重要的變量,適合的文化與(yu) 適合的製度是慈善繁榮的兩(liang) 大支柱。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六日
注釋:
[1]《孟子•盡心上》
[2]《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yu) 禽獸(shou) 。聖人有憂之,使契為(wei) 司徒,教以人倫(lun) :父子有親(qin) ,君臣有義(yi)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3]《孟子•梁惠王上》
[4][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下卷),商務印書(shu) 館,1988年,第625頁。
[5][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下卷),商務印書(shu) 館,1988年,第652~653頁。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