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勝教授主講修身工夫 推動儒家修身學的現代轉化
來源:“中山大學哲學係”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二月初七日己酉
耶穌2019年3月13日
2019年3月7日上午,中山大學哲學係18級研究生“哲學前沿”課程第二課——《從(cong) “修身”到“工夫”——“工夫”的出場對儒學意味著什麽(me) ?》於(yu) 中山大學錫昌堂103室開講,由陳立勝教授講授。現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取得了極佳的課堂效果。

▲講座現場
陳少明教授先就本課程作開場致辭,主要介紹了陳立勝教授的學術地位與(yu) 貢獻,並推介了陳立勝教授新近出版的大著《入聖之機——王陽明致良知教研究》(三聯書(shu) 店2018年)。
陳立勝教授的講課始於(yu) 對本次課程之主題的解釋:自先秦以來,“修身”一直是中國思想傳(chuan) 統中延綿不絕的重要命題,但這一過程並非一成不變,宋代“工夫”論的出場意味著中國修身學傳(chuan) 統發生了方向性的轉變。那麽(me) 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轉變?應該如何理解這場轉變?這些關(guan) 鍵問題正是本課程所要解決(jue) 和傳(chuan) 達的。
陳教授的授課可分為(wei) 三個(ge) 部分:第一,為(wei) 何關(guan) 注修身問題?第二,修身意識是如何興(xing) 起的?第三,“工夫”的出場為(wei) 儒家修身學帶來怎樣的轉折?沿著這三個(ge) 部分,陳教授進行了條理清晰、細致綿密的講授。

▲陳立勝教授
陳教授首先介紹了自己關(guan) 注中國修身學的問題意識和學術因緣,乃是來自兩(liang) 位西方思想家——麥金太爾與(yu) 福柯。麥金太爾的名著《德性之後》(After Virtue,或譯《追尋美德》)對西方道德譜係的演變作了清晰梳理,那麽(me) 對於(yu) 中國思想中的德性譜係,也應作融貫地審視和動態地理解;而福柯在一係列著作中對“自我技術”的強調,則提醒我們(men) 有必要對同樣作為(wei) “自我關(guan) 注”的儒家修身傳(chuan) 統也作一譜係學的梳理。
此外,內(nei) 藤湖南將宋代視為(wei) 中國近世開端的“唐宋變革論”,以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劉子健教授在《中國轉向內(nei) 在》裏對“唐宋變革論”的反思和對宋代曆史的重新定位,也進一步影響了陳教授對修身問題的致思方向。
由此便引出第二部分:既然修身問題是值得關(guan) 注的,那麽(me) 修身觀念是如何興(xing) 起的?陳教授借用了英國宗教哲學家希克(John Hick)對軸心突破的判斷,來幫助我們(men) 理解修身觀念的發生:軸心突破意味著對日常生活的批判、對自我轉化之道的追求成為(wei) 宗教的目標和願景。與(yu) 此相類似,中國修身觀念的出現也意味著“哲學的突破”:生命成為(wei) “省察”的對象,修身的意義(yi) 即在於(yu) 秉持超越性的精神高度,對生命本身進行整體(ti) 性反思,並與(yu) 對“何為(wei) 美好生活”的哲學追問聯係起來。
先秦思想中普遍存在“修身為(wei) 本”的意識,這一意識為(wei) 儒、道、法等諸子共同分享。“修”這一原本表示外向性的技藝活動的概念,在《論語》及其後的《孟子》、《荀子》那裏成為(wei) 一種內(nei) 在化的過程,身心和生命成為(wei) 修煉的對象。這一由外而內(nei) 的轉變代表了人之尊嚴(yan) 的覺醒,人作為(wei) 萬(wan) 物之靈、五行之秀的意識與(yu) 修身觀念密不可分。對有待成長的生命本身的關(guan) 注、對人的尊嚴(yan) 與(yu) 高貴的追求也構成了修身的哲學預設,規定了修身之於(yu) 人的必要性。歸根結底,關(guan) 於(yu) 修身的種種預設都可總結為(wei) “獨”領域之自覺,也即一種心性結構的自覺,這意味著情感與(yu) 意誌的虛靜、專(zhuan) 一、自足和充盈。由此出發,修身也必須具備相應的技術,如“修己以敬”的態度和治氣養(yang) 心之術等。
陳教授指出,先秦時期修身的重點乃是“君子之道”,主要在於(yu) 恭敬、忠信等政治德性的培養(yang) ;然而隨著“工夫”的出場,修身的重點和目的也發生了重大轉折。
由此便引出了第三部分:儒家工夫論給傳(chuan) 統修身學帶來了怎樣的轉折?陳教授先對“工夫”一詞進行了語義(yi) 探源,追溯了這一詞匯如何從(cong) 最初的役使、勞作之義(yi) 逐漸具備了修身養(yang) 性的含義(yi) ,最終成為(wei) 修身的代名詞。
陳教授接下來便詳細梳理了“工夫”所導致的方方麵麵的變化,這些變化首先體(ti) 現在修身焦點的轉移,以朱子對《中庸》“慎獨”的新解為(wei) 例,不同於(yu) 漢儒在行為(wei) 層麵的解釋,朱子認為(wei) “獨”之重點在於(yu) 對“一念萌動”之覺察、審查,關(guan) 涉的是私己的、隱秘的心理活動。因此,這就意味著修身焦點轉移到了“意念”,意念的對治成為(wei) 工夫論的重要內(nei) 容。
工夫帶來的第二重變化,在於(yu) 新的省察類型的出現。陳教授總結了四種省察、反思的類型:對人生整體(ti) 的省察、事後的省察、意念發動後的即刻省察和在意念發動的當下進行的同步省察。前兩(liang) 種類型多見於(yu) 先宋典籍,後兩(liang) 種則無疑是宋儒的發明。
工夫帶來的第三重變化,在於(yu) 修身的廣度、深度均有重大拓展和深化,夢境、死亡都成為(wei) 工夫的對象,內(nei) 省的範圍擴展到了全幅的心靈生活,死亡也不再是灰暗的、幽冥的、可怖的,而是成了一種清醒意識和自主事件。
工夫帶來的第四重變化,在於(yu) 修身技術的多元,如靜坐工夫的出現,和書(shu) 信、日記、日譜等自我書(shu) 寫(xie) (self-writing)的興(xing) 起,以及士大夫作自畫像以便自我觀照的盛行。
工夫帶來的最後一重變化,在於(yu) 聖人心性圖像的重構。不同於(yu) 漢儒視域中帶有神性特征的、不可企及的聖人形象,宋明儒者認為(wei) 聖人氣象是可以通過做工夫來獲得的,這也重新規定了修身的方向與(yu) 歸宿。
陳教授至此結束了本次授課的主要內(nei) 容,並在結尾處提出了若幹發人深省的開放性問題,如怎樣解釋這種“腔子中用功”的現象?“工夫”一詞在近代以來的哪個(ge) 時間節點喪(sang) 失了其修身意義(yi) ?而當“工夫”與(yu) 修身脫節之後,我們(men) 又該用怎樣的語詞或稱謂來表達自我修養(yang) ?
通過詳細梳理從(cong) “修身”到“工夫”的思想嬗變,陳教授提醒我們(men) 進一步思考:既然修身是必不可少的,那麽(me) 身處古今之變後的現代世界,我們(men) 就必須在承接古典時代的修身觀念與(yu) 技術的基礎上,推動儒家修身學在現代的有效轉化,使得傳(chuan) 統儒家對德性的要求和對生命的關(guan) 注,在現代社會(hui) 也能發揮積極意義(yi) 。正如陳少明教授在隨後的總結中指出的,修身問題是一個(ge) 曆久彌新的問題,不僅(jin) 是學術的,也是現實的;不僅(jin) 是古典的,也是現代的。

▲現場提問
陳立勝教授講授完畢後,廣大聽眾(zhong) 進行了踴躍提問,提出了許多高質量的問題。
如中大哲學係鄭淑紅副教授提問:理學工夫論如何處理人性之惡?既然修身意味著“獨”領域之覺醒,那麽(me) 宋明儒對集體(ti) 意識、共同體(ti) 意誌等是如何理解的?陳教授答曰:宋明儒其實是將個(ge) 體(ti) 修身與(yu) 共同體(ti) 建構結合起來考慮。第一,個(ge) 體(ti) 修身活動本來就是在一個(ge) 共同體(ti) 網絡、人倫(lun) 與(yu) 社會(hui) 關(guan) 係之中展開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第二,修身個(ge) 體(ti) 之間也需要結合為(wei) 一個(ge) 共同體(ti) 、會(hui) 社,一個(ge) 準宗教組織,依靠定期的聚會(hui) 及主體(ti) 之間互動,才能更有效地省察與(yu) 克服人性之惡。
又有學生提問:工夫論中是否存在自我與(yu) 他人、內(nei) 聖與(yu) 外王之間的緊張?陳教授答曰:將宋明理學簡單歸結為(wei) “心性儒學”是不充分的,過度強調南宋以來的“內(nei) 在”轉向也是不準確的,修己安人本是一體(ti) 兩(liang) 麵,兩(liang) 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guan) 係,而非對立的關(guan) 係。
作為(wei) 中山大學“哲學前沿”課程的第二課,陳立勝教授帶來了係統、深入而生動的講授,收到了熱烈反響,取得了圓滿成功。可容納百餘(yu) 人的課室被聽眾(zhong) 們(men) 擠得水泄不通,這證明了“修身”這一古老的思想傳(chuan) 統依然被現代人所熱切關(guan) 注。因此,如何推動儒家修身學的現代轉化、讓傳(chuan) 統的思想資源繼續煥發活力,就成了亟待討論和思考的重要議題。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