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慈善文化體係與慈善組織之“體用合一”——第二期“慈善文化會講”綜述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19-03-15 17:26:12
標簽:慈善文化會講

原標題:第二期“慈善文化會(hui) 講”綜述

來源:主辦方供稿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二月初八日庚戌

          耶穌2019年3月14日

 

2019年2月2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主辦的第二期“慈善文化會(hui) 講”,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hui) 議中心第一會(hui) 議室順利進行。

 

“慈善文化會(hui) 講”作為(wei) 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慈善文化行動性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旨在通過“知行合一”的“行動性研究”,推動學界與(yu) 業(ye) 界創建、踐行、傳(chuan) 播“體(ti) 用合一”的現代中華慈善。在觀察和分析當下的中國慈善時,我們(men) 將傳(chuan) 統的“體(ti) /用”思維作為(wei) 一種分析框架,認為(wei) “體(ti) ”是根本性的,表現為(wei) 基本理念、規律與(yu) 價(jia) 值觀;“用”是從(cong) 生性的,表現為(wei) 工具、行為(wei) 方式、組織製度等等。我們(men) 以慈善文化為(wei) 具體(ti) 切入點,實則意在研究文化變遷過程中如何建立“新中體(ti) ”與(yu) “新中用”,以及“體(ti) ”與(yu) “用”如何合一的問題,最終目的是建立體(ti) 用合一的中華新文化。本期會(hui) 講繼續沿用“體(ti) /用”框架討論慈善領域中的一些重要話題,本期主題是“儒家慈善文化體(ti) 係與(yu) 慈善組織之‘體(ti) 用合一’”。二十餘(yu) 位關(guan) 心中國慈善事業(ye) 發展的學者與(yu) 業(ye) 界代表齊聚一堂,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yu) 交流。

 

上午

 

會(hui) 講由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康曉光教授主持。康教授認為(wei) ,在公益領域,價(jia) 值觀的作用十分重要,公益是要求利他的,但利己是人的本能,所以人千方百計地要控製利己,同時為(wei) 利他提供理由和根據。近二三十年,我國慈善受海外的影響很大,比如在資金籌集方式、行為(wei) 方式等方麵,但是都沒學不到骨子裏,而且對自己的東(dong) 西繼承和總結的都不好。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根基,這些舶來品也無法生根發芽。所以,如何把本土的東(dong) 西——比如足以支持現代公益的價(jia) 值觀和實踐結合起來,是非常重要的。

 

01

 

李敬文化傳(chuan) 統平台授牌儀(yi) 式:

 

在與(yu) 會(hui) 嘉賓進行簡短的自我介紹之後,是為(wei) 李敬先生的“文化傳(chuan) 統平台”舉(ju) 行“慈善文化研習(xi) 基地”授牌儀(yi) 式,由康曉光教授與(yu) 李敬先生共同揭幕。基地也是“慈善文化行動性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理論與(yu) 實踐有機結合和有效互動的落腳點,也是建立與(yu) 推廣成功模式的根據地。在前期的籌備工作基礎上,基地的建設在今年正式啟動,“文化傳(chuan) 統平台”是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設立的第一個(ge) 基地。“文化傳(chuan) 統平台”自2014年以來,充分利用微信等新技術手段和線上社群載體(ti) ,先後推出了《道德經》微學習(xi) 、輕鬆學《易經》、解悟《管子》四篇、一起學《論語》等經典學習(xi) 項目。由最初的一個(ge) 人承擔編輯工作,到數十人聯合參與(yu) 創作、編輯和誌願助教,漸漸形成了平台共建共享共益、學術互學互鑒互證的良好氛圍,促進了“老師-誌願者-學員”之間的有機互動,構建出一個(ge) 全麵有機的、自組織的經典學習(xi) 生態。平台作為(wei) 研究院的案例之一,設立“慈善文化研習(xi) 基地”也有利於(yu) 雙方的進一步合作。

 

02

 

龐景超匯報:《關(guan) 於(yu) “體(ti) 用關(guan) 係”的研究綜述》

 

這份綜述是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慈善文化行動性研究項目”的前期理論準備之一,目的是澄清人們(men) 對“體(ti) /用”概念的誤解,恢複“體(ti) /用”思維框架的本來麵目,並繼承使用它來分析慈善文化。其一,從(cong) “體(ti) /用”概念的源流來看,“體(ti) /用”觀念萌芽於(yu) 先秦,但尚未明確成為(wei) 一對哲學概念,直到魏晉時期王弼以“體(ti) /用”辨析有無、本末,才賦予“體(ti) /用”明確的哲學意義(yi) 。此後,“體(ti) 用論”在中國哲學中一直保持著旺盛生命力,從(cong) 魏晉玄學、六朝佛學、隋唐佛學到宋元明清理學,乃至近代以來回應西學衝(chong) 擊,“體(ti) /用”均作為(wei) 一種普遍的思維方式出現。可以說,“體(ti) /用”是最能體(ti) 現中國哲學運思方式的一對概念。其二,“體(ti) /用”概念可以分為(wei) 三層涵義(yi) 。第一層“形下義(yi) ”也是其本義(yi) ,“體(ti) ”的本義(yi) 是指有形質的、可以感覺到的具體(ti) 事物,“用”的本義(yi) 是指事物的實際作用、功用、用處。第二層“形上義(yi) ”,“體(ti) ”是指本體(ti) ,即萬(wan) 物的共同本質和存在依據,是道,理,主,本,而“用”是指現象,即現實世界中的萬(wan) 物,也是事,象,輔,末。第三層“引申義(yi) ”,體(ti) 用的關(guan) 係也被引申為(wei) 如本質和現象、原因和結果、內(nei) 容和形式、必然和偶然、全體(ti) 和部分、主要和次要、未發和已發、常住性和變動性、第一性和第二性等等,最典型的一個(ge) 例子就是近代的“中體(ti) 西用”之說。其三,“體(ti) 用關(guan) 係”經曆了三重演變。“體(ti) 用相即”就是本體(ti) 表現為(wei) 超越經驗事物又不離經驗事物的“道”,二者本質上互相分離,同時又互相賦予對方存在的意義(yi) ,即用顯體(ti) ,因體(ti) 發用,二者的關(guan) 係並非是絕對的統一,而是若即若離;“體(ti) 用一源”即體(ti) 用之間圓融自在:萬(wan) 用即含萬(wan) 理,而萬(wan) 理歸於(yu) 一理,體(ti) 現了內(nei) 在的超越程度;“體(ti) 用不二”淵源自禪宗,由心學發揚光大,本體(ti) 即現象、現象即本體(ti) 。其四,近現代學人運用“體(ti) /用”思維進行文化建設的代表性觀點,分別有以張之洞為(wei) 代表的“中體(ti) 西用論”,嚴(yan) 複的“中體(ti) 中用,西體(ti) 西用”論,李澤厚的“西體(ti) 中用”論。其五,康曉光教授運用“體(ti) /用”框架分析文化融合問題,提出“中體(ti) 西用新論”,認為(wei) 走出近現代“體(ti) /用”困境的必由之路與(yu) 最佳途徑是返本開新,其基本策略包括創建“新中體(ti) ”,賡續中華之“體(ti) ”,同時吸收西方之“體(ti) ”的有用成分,發展完善中華之“體(ti) ”;創建“新中用”,根據中華之“體(ti) ”,創造現代中華之“用”,同時博采眾(zhong) 長,學習(xi) 、改進、完善西方之“用”,以使其為(wei) 我所用;以“新中體(ti) ”解釋“新中用”,為(wei) “新中用”賦予意義(yi) 。由此,重建“體(ti) 用合一”的現代中華慈善。

 

03

 

開放討論: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教授認為(wei) ,中西融合、返本開新的思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完全沒問題,從(cong) 文化源頭、傳(chuan) 統文化中開出一些對慈善或其他領域有價(jia) 值的東(dong) 西,是非常有意義(yi) 的。“體(ti) 用”完全可以作為(wei) 另外一個(ge) 哲學上的話題,比如探討慈善文化之體(ti) 在中西方文化中分別是怎樣體(ti) 現的,如何作為(wei) 一種推動力量促進形成既有中國特色又適合新時代的慈善文化。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田凱副教授認為(wei) ,放棄傳(chuan) 統文化是不可能,關(guan) 鍵是如何傳(chuan) 承。台灣的林毓生先生講“中國傳(chuan) 統的創造性轉化”,這個(ge) 思路是大家都認可的,引發爭(zheng) 論的,一方麵是到底傳(chuan) 統文化的哪些東(dong) 西是值得傳(chuan) 承的、哪些是不得不去更新的?另一方麵如果以西方文化為(wei) 參照來更新,那西方文化的淵源也很龐雜、流派很多,哪些要素可以對接?這些都是值得討論的,所以中體(ti) 西用這個(ge) 話題是很有價(jia) 值的。

 

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德本教育滕樹龍主任,表示高度認同這一議題,從(cong) 根本處講,如果要理解文化自信,就必須先理解體(ti) 用關(guan) 係。“體(ti) ”就是“道”,儒釋道都講“道”,就是產(chan) 生萬(wan) 事萬(wan) 物的本體(ti) 。在聞道或證道前,是感受不到“體(ti) ”的。“用”是可以感受到的,萬(wan) 物都是“用”。如果要更好地理解體(ti) 用,要再加兩(liang) 個(ge) 字——相和名。萬(wan) 事萬(wan) 物都有相,也都需要被命名。體(ti) 用也確實是一如的,用表現為(wei) 萬(wan) 物,而體(ti) 是萬(wan) 物的來源。而且,不應該叫“創造”新中體(ti) ,體(ti) 是超越時空的,返本就是返到體(ti) 。用就是“時”和“權”,用是隨時在變的,禮之用隨時變遷,體(ti) 是不易的。

 

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康曉光教授做補充,之所以采用體(ti) 用框架,還是要回到現實麵對的問題來理解。我們(men) 學習(xi) 西方的公益,無論是價(jia) 值還是操作,學得並不好,所以試著找到一些立足本土的價(jia) 值觀。價(jia) 值觀並非全然被經濟基礎所決(jue) 定,現實當中的文化不是純粹的因變量,而是有自主性和生命力的,一旦形成之後,尤其是一些大文化,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並且文化還會(hui) 對現實的政治、經濟有著強烈的反作用。如何用一個(ge) 統一的分析框架處理這個(ge) 問題?這才選擇體(ti) 用框架,其實是強調文化和價(jia) 值觀的獨立性和某種意義(yi) 上的決(jue) 定性作用。並且我們(men) 已經通過對扶貧基金會(hui) 的愛心包裹捐贈人的價(jia) 值觀進行研究,運用社會(hui) 科學方法來解釋中體(ti) 西用背後的因果邏輯,證明現實當中“中體(ti) 西用”是客觀事實。所以,采用體(ti) 用框架,是因為(wei) 它既是本土的,又是包容性比較強的一個(ge) 分析框架。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教授認為(wei) ,慈善文化理念的背後有多個(ge) 來源,中國的儒釋道對慈善的理解各不相同,而且從(cong) 社會(hui) 學角度來看,社會(hui) 中必然存在不同境遇的人,對待弱勢群體(ti) ,現代西方通過製度來解決(jue) ,建設福利國家,中國古代通過基因來解決(jue) ,在家族和社區之內(nei) 進行回饋。中國曆史上有慈善的傳(chuan) 統,但每個(ge) 人的理念和信仰是不同,西方慈善理念也有多種來源,如果籠統地找一個(ge) 源流是找不到的。行為(wei) 上看起來一樣,但背後的動機是不一樣的,那麽(me) 哪個(ge) 是體(ti) 呢?對於(yu) “體(ti) 用”,從(cong) 哲學角度來討論會(hui) 非常有興(xing) 趣,但在慈善文化的角度,多了這些概念對於(yu) 推動實踐來講可能並無意義(yi) 。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劉彧彧副教授認為(wei) ,慈善自古有之,現在要返本開新。評價(jia) 中國慈善文化現象,可以從(cong) 四個(ge) 維度來看。第一維度是元認知,也就是影響中國人慈善行為(wei) 的思維方式,今天討論的體(ti) 用關(guan) 係就是探討這方麵。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現象,都可以找到相應的元認知。第二個(ge) 維度是認知,就是在不同的環境下習(xi) 得的知識。第三個(ge) 維度是動機。第四個(ge) 維度是行為(wei) 。慈善文化在中國表現出來的現象,一定也會(hui) 受在演變學習(xi) 過程當中習(xi) 得的東(dong) 西的影響。通過這種元認知的探討,找到本源,這是非常值得探討的。

 

華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褚鎣老師表示對這一套理論思路是非常信服的,從(cong) 成事的策略角度來說,可以參考前人故事。一方麵,韓愈當年跟柳宗元等人開展了一係列辯論,另一方麵,韓愈提出了一些方向,但隻有方向不行,從(cong) 唐代的新古文運動過渡到宋明理學,關(guan) 鍵在於(yu) 李翱,他的重要貢獻在於(yu) 提出《複性說》,其重要意義(yi) 在於(yu) 把韓子的方向理論化體(ti) 係化,由此才能開出宋初三先生的體(ti) 係,之後才有宋明理學。希望康老師進一步理論化體(ti) 係化,把“中體(ti) 西用”發揚光大。

 

04

 

康曉光教授主題發言:《古典儒家慈善文化體(ti) 係概說》

 

康教授認為(wei) 如果要解決(jue) 當下麵臨(lin) 的一係列“現代中國基本慈善文化問題”,就必須回答一個(ge) “前提性問題”,即是否存在中國傳(chuan) 統慈善文化?如果存在,它擁有什麽(me) 樣的內(nei) 涵、邏輯與(yu) 功能?所以,從(cong) 現代慈善視角,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梳理儒家經典文獻,構建儒家慈善文化體(ti) 係,並據此回答這一“前提性問題”。概括說來,儒家慈善文化的主要構成要素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論;以仁為(wei) 本的人性論;成賢成聖的人生理想;追求和諧的社會(hui) 理想;以忠恕之道為(wei) 核心的行仁之方;以“八條目”為(wei) 階梯的成己之道;以追求不朽和天人合一為(wei) 歸宿的超越精神。它們(men) 構成了一個(ge) 完善的體(ti) 係,指明了人生意義(yi) 和社會(hui) 理想,以及實現人生意義(yi) 和社會(hui) 理想的方式和途徑,也為(wei) 最廣義(yi) 的“利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切都要求,一個(ge) 人,更確切地說,一個(ge) 立誌成為(wei) 君子的人,以造福他人、造福社會(hui) 、造福天下為(wei) 己任。如果說“慈善”的內(nei) 核是“利他”,而“利他”之“他”涵蓋個(ge) 體(ti) 、群體(ti) 、全人類、乃至整個(ge) 宇宙,那麽(me) ,儒家慈善文化足以支撐人類曆史上最高尚、最純粹、最完美的利他行為(wei) 。今天所說的利他、慈善、公益等所需要的價(jia) 值觀和文化要素,在儒家思想中都完全具備了,而且遠遠高出不知多少倍。所以,儒家文化完全可以支撐現代的公益事業(ye) ,現在最關(guan) 鍵的是如何把這套東(dong) 西落實到行動當中,把體(ti) 和用結合起來,成為(wei) 中國公益事業(ye) 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

 

05

 

開放討論:

 

老牛基金會(hui) 雷永勝理事長認為(wei) ,人如果做到了儒家的仁,就是天然的一種慈善,不需要再附加解釋。中國是把所有事情寄托於(yu) 人本身,如果所有人都是聖人,社會(hui) 就和諧了,而西方是通過製度來約束人,隻要是人就要受到製度約束,不然就受到懲罰。可以從(cong) 古代文化中汲取能為(wei) 今天所用的東(dong) 西,而不是直接讓古代文化統領現代社會(hui) ,“古為(wei) 今用、洋為(wei) 中用”還是有道理的。適用的東(dong) 西才是好的,文化也要適用,適用通過市場體(ti) 現出來。不管研究什麽(me) ,人的生存發展才是最重要的,大部分人選擇的東(dong) 西就是好的東(dong) 西,所以文化也應該放在市場上去考慮。

 

文化傳(chuan) 統平台負責人李敬先生認為(wei) ,中國文化最根本的是效法自然,不能陷入人類中心主義(yi) 的視角。實用和適用也有一個(ge) 非常公允的自然法則,夫子提倡“誌於(yu) 道、據以德”,道德也是基於(yu) 自然的存在,然後才“依於(yu) 仁、遊於(yu) 藝”,如果脫離了自然,單純以人為(wei) 基礎,很可能文化會(hui) 陷入極端。不過依然要強調人的主體(ti) 性,人為(wei) 萬(wan) 物之靈、天地之鎮、天地之心,講的是人的責任,人一定是在自然的背景之下去進行活動。

 

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李守力高級研究員認為(wei) ,創建新的慈善文化從(cong) 體(ti) 用關(guan) 係這種哲學觀入手是比較好的。第一,體(ti) 用這種範式比較通用,儒釋道和西方哲學都有體(ti) 現,以它作為(wei) 理論範式,可以進行哲學思考、理論建構。第二,與(yu) 一百年來的曆史也有關(guan) 係,中國吸收了西用,而沒有吸收西體(ti) ,而廢除經學則導致中體(ti) 斷了,一百年來已經產(chan) 生極大的副作用,這是體(ti) 用關(guan) 係分裂的直接體(ti) 現。為(wei) 什麽(me) 一定要選擇中體(ti) 呢?因為(wei) 雖然我們(men) 的經學道統斷了,但是中國人和西方人還是不一樣,中國人的特質、民族性格還是很明顯的,文化基因不是簡單就能拋棄的。文化基因的傳(chuan) 遞,不僅(jin) 僅(jin) 是來自經典,而是通過潛移默化,都可以追溯到儒家文化。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李德嘉老師認為(wei) ,中國古人不講慈善,但儒家的仁已經包含了慈善的表達,而且更高一些。仁相當於(yu) 中體(ti) ,用則是五花八門。嚴(yan) 複翻譯《論法的精神》時,翻譯中西方“法”的概念就發現了這個(ge) 問題,西文的“法”在中文中,有理、禮、法、製四者之異議。今天一些法學學者說中國古代沒有民法,其實隻是沒有用法這個(ge) 概念,按照嚴(yan) 複的理解其實已經有了,隻是沒有用這個(ge) 詞匯,一樣有類似的實踐。古人在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有自己的實踐和理路。所以,體(ti) 用關(guan) 係問題是透過紛繁複雜的器用層麵,來探討中體(ti) 和西體(ti) 之間一些共性的東(dong) 西,中國人和西方人在處理同樣的問題時,有不同的思考進路和方法,但在這些背後可能有一些共通的東(dong) 西,這些是我們(men) 今天需要分析和把握的。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田凱副教授認為(wei) ,目前當前社會(hui) 麵臨(lin) 的一個(ge) 問題就是價(jia) 值取向多元化,麵對任何一個(ge) 社會(hui) 事件,永遠都會(hui) 有兩(liang) 種以上針鋒相對的觀點。如何去判斷一個(ge) 利他行為(wei) 的正當性呢?本質上是人己關(guan) 係、個(ge) 人與(yu) 集體(ti) 的關(guan) 係問題,這在當前的中國是一個(ge) 非常有爭(zheng) 議的話題。政府倡導的集體(ti) 主義(yi) 價(jia) 值觀,倡導的道德模範,共同特點都是犧牲個(ge) 人和家庭利益,貢獻給集體(ti) 。儒家提倡的價(jia) 值觀是更符合人性的價(jia) 值觀,但與(yu) 政府主導的價(jia) 值取向是有矛盾的。當然社會(hui) 上存在各種爭(zheng) 論,是正常的,需要發展出一種進行解釋和評判的理論。

 

浙江工業(ye) 大學法學院呂鑫副教授指出,慈善未必是純粹利他的行為(wei) 。第一,現代的慈善法製度,在鼓勵大家開展慈善活動時,采用的是利己化的方式。第二,能不能讓自己的家人作為(wei) 慈善信托的受益人?從(cong) 現代慈善法的角度看,西方已經解決(jue) 了,並且這種解決(jue) 是有曆史進程的。在宗教改革之前,歐洲提到慈善,使用的是“虔誠”這個(ge) 概念,也就是說在基督教傳(chuan) 統中,虔誠和慈善是一樣的。虔誠是一種對宗教的向往,敬畏教會(hui) ,幫助他人,既包括了對宗教的推崇,又包括了世俗的救濟。所產(chan) 生的問題是,當虔誠行為(wei) 大量發生時,大量財產(chan) 交給了教會(hui) ,國王的利益就受到了損害。所以當時宗教改革的本質就是控製教會(hui) 的宗教活動。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說,當我們(men) 借鑒西方的慈善法律製度,與(yu) 中國現階段的慈善文化尤其是公眾(zhong) 對慈善的認識放到一起時,就會(hui) 形成一係列矛盾,包括與(yu) 傳(chuan) 統儒家慈善文化的矛盾。儒家要重新在當下社會(hui) 發揮作用,就需要不斷在一個(ge) 個(ge) 具體(ti) 個(ge) 案上發聲,與(yu) 不同的思想觀念形成理論上的爭(zheng) 鋒,這樣才可以真正推動去構建思想體(ti) 係。

 

湖南世創會(hui) 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劉玄奇總經理表示,讚成講儒家慈善文化作為(wei) “中體(ti) ”,但在當下麵臨(lin) 的問題,類似於(yu) 唐宋時代的儒家,儒學受到佛法的挑戰,但恰恰是吸收了佛法的要素,發展出了和時代結合的話語體(ti) 係,迎來了新生。對《中體(ti) 西用新論》中的一句話印象深刻,實際上是提出一個(ge) 問題——在當今世界諸多文化之“體(ti) ”之下,在一個(ge) 更深的層次裏,是否還存在著一個(ge) 各文化共同的“體(ti) ”,而當今的各文化之“體(ti) ”僅(jin) 僅(jin) 是它的“用”。存在這樣的“大道”嗎?——如果要找到大道,就應該用時代的思想去理解它,跟各種思想對話,求同尊異,然後探討在這個(ge) 時代如何去做慈善,如何影響這個(ge) 時代。即使經學已經中斷了,但中體(ti) 已經融入我們(men) 的血液裏了,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我們(men) 應該讓大家去知,用當下的語言去表達。

 

中國扶貧基金會(hui) 陳紅濤常務副秘書(shu) 長從(cong) 實務的角度談自己的理解,古典儒家慈善文化完全可以成為(wei) 當今慈善文化的體(ti) ,不過這個(ge) 體(ti) 讓所有人都認可,也需要很長的過程,幾乎也是不可能的,但怎麽(me) 樣讓更多的人認可,是值得思考的。比如扶貧基金會(hui) 在做慈善文化的國際化時,提出“大愛無疆”,這就有傳(chuan) 統文化中的一些理念,但如果隻說大愛無疆,為(wei) 什麽(me) 力量不夠,為(wei) 什麽(me) 有人會(hui) 質疑呢?第一,人是相通的,之前中國人走出去很少,但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ye) 家和個(ge) 人開始走出去,不管是投資還是旅遊,大量與(yu) 國外的個(ge) 人接觸溝通,在接觸過程中,不能隻是索取不知回報,發現去幫助別人也是可以的。第二,人際交往是由近及遠的,之前中國人吃不飽穿不暖相當普遍,那個(ge) 年代如果自己都這樣,如何幫助別人呢?但是現在絕對貧困少了,可以有餘(yu) 力幫助。

 

下午

 

01

 

李敬先生主題發言:《關(guan) 於(yu) 社群學習(xi) 經典的思考與(yu) 實踐》

 

首先,簡單介紹了文化傳(chuan) 統平台,其組織使命是“中華優(you) 秀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其文化理念是“信而好古、古為(wei) 今用、推陳出新、與(yu) 時偕行、生生不息”,平台的構建理念是“修己正己仁者愛人、平台共建共享共益、學術互學互鑒互參、生活互幫互助互促、因材施用廣泛參與(yu) 、文化自覺自利利他”,欄目設置分為(wei) 經典學習(xi) 和文化生活兩(liang) 大方麵,從(cong) 2013年成立至今逐漸發展壯大。其次,平台的聚合方麵,以道貫通課程體(ti) 係,分為(wei) 經典課、修身課、藝道課、醫道課,再通過技術和人的聚合實現平台的聚合,比如借助現有的係統,包括微信公眾(zhong) 號、官方網站、喜馬拉雅音博客、千聊直播、百度雲(yun) 、微信群、麥客CRM、搜狐號等。這樣逐漸形成一個(ge) 學習(xi) 進階的路徑,從(cong) 門外漢或者小白,到入門,到習(xi) 慣,到自覺,最後走向利他之路。再次,進行了線上經典學習(xi) 設計,通過四個(ge) 實例展開,各有側(ce) 重,比如《道德經》81章,每年學4輪,側(ce) 重於(yu) 時間節奏;易經》64卦450條卦爻辭,側(ce) 重緊貼內(nei) 容;論語》522篇,三年半學完,側(ce) 重於(yu) 人員分工;《管子》四篇、36章,側(ce) 重於(yu) 內(nei) 容創作及深化交流。再次,在社群管理方麵,從(cong) 係統的視角看社群,為(wei) 了保障社群生生不息,製訂社群約定,做到“依法不依人”。再次,在組織管理方麵,主要做經典研究、課程活動設計及組織、編輯工作等多方麵工作,堅持“修己正己”,將主要精力用於(yu) 研學,拒絕廣告誘惑。最後提出幾點思考,比如網上能不能傳(chuan) 經典、網絡數字時代人與(yu) 手機的互動如何向著良性可持續方向發展、經典學習(xi) 體(ti) 係的特點等。作為(wei) “慈善文化行動性研究”的案例,李敬先生負責的“文化傳(chuan) 統”微信平台在打通體(ti) 用方麵做了新的探索。

 

02

 

針對這一生動案例,多位嘉賓從(cong) 不同的角度對文化傳(chuan) 播類慈善組織如何實現“體(ti) 用合一”進行了深入探討:

 

康曉光教授指出,研究本身是想通過一係列案例,從(cong) 體(ti) 用視角,來看這些價(jia) 值觀對管理方式方法——組織結構、運行機製、激勵機製、人際關(guan) 係、產(chan) 品項目設計,到底有沒有影響。比如落實到本案例中,李敬大量使用誌願者,而誌願者要麽(me) 出於(yu) 興(xing) 趣,要麽(me) 出於(yu) 價(jia) 值認同,他們(men) 和其他的誌願者團隊的動機、興(xing) 趣、價(jia) 值認同有什麽(me) 異同?在興(xing) 趣之外,這件事本身以及李敬的獨特的價(jia) 值觀對於(yu) 這個(ge) 虛擬組織的結構、運行機製、人員是否有特別的影響?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教授進行評議,第一,不認為(wei) 老祖宗已經解決(jue) 了全部問題,比如腐敗問題、社會(hui) 長治久安的問題,這些必須要從(cong) 西方學,未來一定是中西融合。中國要立足世界,必須要有開放的心態,可以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中吸取有效的東(dong) 西,但也不能拒絕西方近代以來的核心文明成果。第二,提出兩(liang) 個(ge) 建議,一個(ge) 建議是經史結合,“史”更容易理解,因為(wei) 它是故事,是發生的事情,而“經”相對更抽象一些,因為(wei) 它是理念、是主張。從(cong) “史”到“經”的次第就會(hui) 比較容易理解接受。如果經史互參,就會(hui) 發現“經”當中有許多不靠譜的、迂腐的,有些是需要發展更新的。另一個(ge) 建議是知行合一,這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特點,儒家特別強調“經世致用”。從(cong) 讀經的角度,需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最後需要“篤行之”,要落實到具體(ti) 行動上,在行動中檢驗,在行動中反過來加深對“經”的理解同時也加深對“經”的批判。然後在這個(ge) 基礎上,再結合其他的一些思想資源,才有可能創新。如果我們(men) 這個(ge) 社會(hui) 中多數人都這麽(me) 做的話,這也是中華文化推陳出新的路子。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劉彧彧副教授進行評議,認為(wei) 文化傳(chuan) 統平台的社群學習(xi) 就是在實踐中“返本開新”,也是借助互聯網平台,實踐“仁者愛人”這種理念。不同的文明體(ti) 係,各自支撐了一套不同的行為(wei) 模式。不管是哪一種文明,最大的共性在於(yu) 我們(men) 該怎麽(me) 擺脫基本約束,實現自己的生存,然後找到自己的誌業(ye) 。第二個(ge) 基本約束是社會(hui) 關(guan) 係,人不可能孤立去應對恐懼威脅,而需要依靠合作,合作便建立起人和人之間的社會(hui) 關(guan) 係。所以通過現代手段——社群,解決(jue) 我們(men) 跟其他人的隔離。

 

老牛基金會(hui) 雷永勝理事長進行評議,認為(wei) 李敬這麽(me) 年輕能學習(xi) 到這個(ge) 程度、然後推廣,是很可貴的。但是到底怎麽(me) 發展?做任何一件事,一定要想到宗旨是什麽(me) ?這個(ge) 宗旨可以是愛好,也可以是修身養(yang) 性,也可以拔高到推動社會(hui) 發展創新方麵。要學好經典,會(hui) 占用很長時間,那學習(xi) 的宗旨是什麽(me) ?到底對社會(hui) 發展有什麽(me) 作用?最終的產(chan) 出結果是什麽(me) ?這與(yu) 政治有什麽(me) 掛鉤沒有?

 

康曉光教授補充發言,認為(wei) 經典其實不深奧,人人可學;但它又很深奧,學無止境。如果讀到有一天,你讀不出東(dong) 西了,那不是經典枯竭了,而是我們(men) 沒有成長的潛力了。而且中國的傳(chuan) 統經典,是很理性的、很人文化的,雖然它也有神聖性、超越性,但是它沒有怪力亂(luan) 神,而且非常貼近人的生活,在這個(ge) 過程中真的能夠安身立命。這種學習(xi) 對於(yu) 中國人還是很有親(qin) 和力的,學習(xi) 它有百利而無一害。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韓恒教授進行評議,認為(wei) 李敬所講的實際上從(cong) 體(ti) 用角度給我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現代社會(hui) 儒家複興(xing) 的生動案例。傳(chuan) 統要複興(xing) 總需要一係列組織載體(ti) ,李敬找到了網絡這樣一個(ge) 現代社會(hui) 的組織載體(ti) 。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一方麵是喜歡的人聚到一起來學習(xi) ,另一方麵如何使那些不喜歡的人前來。參照基督教,它也有它的“體(ti) ”和“組織載體(ti) ”,但在我們(men) 國家,一個(ge) 基督教教會(hui) 組織對於(yu) 體(ti) 用是顛倒過來的。基督教徒不是先認同“體(ti) ”,而是先考慮基督教有沒有用,能不能解決(jue) 自身問題,然後再形成一個(ge) 組織,時間長了最後產(chan) 生了一種認同,也就是通過“用”來達到對“體(ti) ”的認同。

 

浙江工業(ye) 大學法學院呂鑫副教授進行評議,認為(wei) 一個(ge) 慈善項目肯定是需要一個(ge) 載體(ti) 的,西方有許多基金會(hui) 時間很長,幾百年能夠流傳(chuan) 下來,一定是有某種機製,所以組織化還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定有一個(ge) 能夠適當盈利的、實現利他利己相結合的模式,需要在一個(ge) 適當的地方盈利或者把成本收回來,否則很難持續下去。那怎麽(me) 樣在一個(ge) 教育項目中實現這樣一個(ge) 正循環,這是需要探索的。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包元傑老師進行評議,認為(wei) 利他不能純靠“自覺”,很多利他行為(wei) 主要是一種自發的主動式行為(wei) ,利他行為(wei) 有許多動機,這個(ge) 自覺利他隻是其中一種。平台現在遇到了一個(ge) 問題,就是自覺的利他行為(wei) 和組織管理之間的差異。利他行為(wei) 在古代是有一些製度或者機構安排,首先是家庭內(nei) 部的,其次有一些鄉(xiang) 約、裏正、本地化的製度化安排,比如祠堂。但現在由於(yu) 遷徙、家庭變小,這樣的製度安排正在變少,社區式的、鄰裏式的行為(wei) 正在變少。而平台基於(yu) 網絡產(chan) 生了一種新的組織形式——社群,有群公約,公約可能又是另一個(ge) 層次的安排。另外,這種社區、自發形成的組織也要講合法性、公正性,是不是能夠被人所接受。公平,“公”之外,還需要“平”,親(qin) 親(qin) ”與(yu) “仁民”的界線在哪裏,也需要考慮。

 

基金會(hui) 中心網阮開利副總裁發言,認為(wei) 互聯網本身從(cong) 消費互聯網走到了互動類型互聯網,現在進入社群時代。社群時代真正讓虛擬現實跟線下現實融合起來,社群是一個(ge) 基於(yu) 共同價(jia) 值觀的精神聯合體(ti) 和利益共同體(ti) ,首先需要有共同價(jia) 值觀,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文化,這就是是共同價(jia) 值觀;其次還是精神的聯合,要修身養(yang) 性,要提高知識;最後還是一個(ge) 利益共同體(ti) ,要想做大,沒有商業(ye) 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不要排斥用商業(ye) 的力量把公益做大。另外,誌願者是非常重要的角色,需要有一幫誌同道合的誌願者,而且誌願者能複用,互聯網最大的好處在於(yu) 資源、平台、知識都能夠複用。再提兩(liang) 點建議:第一是數據少了點,如果能用更多數據,能夠把事情說得更加清晰。第二是準備走向哪裏?如何通過平台的行動來使互聯網風清氣正?這樣的東(dong) 西怎樣去普及?這也是難度比較高的問題。

 

李敬進行回應,第一,這次匯報也是把過去的積累做了梳理,有的是抽象升華出來的,其實沒有那麽(me) 美好,就是這麽(me) 平平常常地過來的。第二,文化傳(chuan) 統平台做的許多事情在社會(hui) 化組織方麵,還非常有差距,還是處在積累、研究、培養(yang) 人的階段。這麽(me) 多年來都沒有對公眾(zhong) 做任何宣傳(chuan) 、定義(yi) 文化傳(chuan) 統平台,對於(yu) 大都數學員來說,就隻是學習(xi) 經典。第三,平台以經典切入,好多社會(hui) 化視角還沒來得及思考,隻是把最核心的研究、組織學習(xi) 做出來了。能把這點做好就夠了,未來就是要更多地開放。我們(men) 是想“萬(wan) 類霜天競自由,輔萬(wan) 物之自然而不敢為(wei) ”,抱著這樣的心態,來去學習(xi) 、研究、組織的。目前是這樣的,以後也應該是這樣子的。

 

03

 

恩派(NPI)公益組織發展中心創始人呂朝主任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心得,認為(wei) 從(cong) 事公益慈善行業(ye) 至少麵臨(lin) 著三個(ge) 困境。第一是行業(ye) 困境,慈善組織除了扶貧濟困,還應該提供更好的社會(hui) 服務,不過近幾年傳(chuan) 統慈善組織轉化為(wei) 社會(hui) 企業(ye) 卻少有成功案例,根本原因是價(jia) 值觀不同,商業(ye) 邏輯與(yu) 慈善邏輯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有一個(ge) 獨立的價(jia) 值體(ti) 係。總之,行業(ye) 困境及行業(ye) 存在的理由,是需要價(jia) 值觀、理論體(ti) 係的指導的。第二是作為(wei) 創始人、管理者的困境,企業(ye) 需要企業(ye) 文化,NGO需要使命、願景、價(jia) 值觀,否則不可能有長期發展、不可能凝聚人心。最後一個(ge) 是從(cong) 個(ge) 人角度的困境,自己的工作動力是什麽(me) ?反思自己,起初是出於(yu) 對這份事業(ye) 的興(xing) 趣,更是出於(yu) 對弱勢群體(ti) 的同情,還有就是對社會(hui) 不公的憤怒,後來是出於(yu) 對這份事業(ye) 的責任,再後來發現,就是一種使命感。總而言之,不管從(cong) 行業(ye) 的、組織的、個(ge) 人的角度,都需要一個(ge) 價(jia) 值體(ti) 係。

 

04

 

開放討論:

 

華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褚鎣老師認為(wei) ,做學者需要有自己的策略,因為(wei) 學問的推廣是一個(ge) 漫長的過程,至少需要提早五年就開始籌謀。儒學的推廣一定是建立在對西學派的吸收之上,但僅(jin) 僅(jin) 這樣是不夠,需要一個(ge) 時間點,來實現中學西學強弱之勢的轉換,必須通過大範圍的思想討論,來實現對於(yu) 某一種思想體(ti) 係的心悅誠服。然後,類似李翱通過“複性說”幫韓子完成了體(ti) 係建構從(cong) 而實現宋明理學的繁榮,這個(ge) 工作是大家共同的事業(ye) ,大有可期,也大有可為(wei) 。

 

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hui) 工作係主任楊寶副教授,介紹了一個(ge) 關(guan) 於(yu) NGO的理論——情景學習(xi) 理論,其中有一個(ge) 小理論“合法的邊緣性差異”,第一是所有成員要有一個(ge) 合法性身份,基本上都需要一個(ge) 準入標準;第二個(ge) 概念叫“邊緣性參與(yu) ”,要通過從(cong) 邊緣走向核心,也就是對誌願者怎麽(me) 激勵的問題。但這個(ge) 理論也有許多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第一,它認為(wei) 成員之間是不平等的,第二李敬強調這是個(ge) 無中心的,其實它還是有中心或者多中心的。這個(ge) 社會(hui) 的運行方式,並不想象中的那麽(me) 平等的方式來開展的。

 

千秋動能(北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首席策劃張偉(wei) 先生認為(wei) ,在文化的創新實踐方麵,文化的內(nei) 容與(yu) 形式都需要創新。人們(men) 也不想去快餐式學習(xi) ,也想體(ti) 係式學習(xi) ,但這樣就需要一些方法。這麽(me) 多人去學習(xi) ,可見這種需求還是非常強烈的。可以考慮把它做成一個(ge) 模塊,和其他組織進行無縫連接。從(cong) 傳(chuan) 播來講,可以考慮借助專(zhuan) 業(ye) 的新媒體(ti) 來進行傳(chuan) 播。還有就是確實要有盈利,社會(hui) 組織不是不能賺錢,這樣才有一個(ge) 可持續的資金的動力。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盧莎老師談了兩(liang) 點感受,一個(ge) 是當我們(men) 在講此岸、彼岸時,其實是有一個(ge) 絕對的彼岸與(yu) 相對的此岸,我們(men) 在不同生命階段的感受,其實都是一個(ge) 此岸,當我們(men) 把這個(ge) 此岸實現了,就會(hui) 跨越到另外一個(ge) 階段,所謂進階過程。另外一個(ge) 就是,“嵌套”與(yu) “平衡”,《道德經》上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個(ge) “二”就是個(ge) 平衡的過程。

 

中華慈善博物館征集陳列部程偉(wei) 主任認為(wei) ,關(guan) 於(yu) 西方的“體(ti) 用”,其實近代便有了困惑,比如馮(feng) 桂芬、鄭觀應,他們(men) 不僅(jin) 對於(yu) “體(ti) 用”有闡釋,而且都進行了許多慈善實踐。很突出的一個(ge) 人,就是南通的張謇。他從(cong) 情感上是傳(chuan) 統的,但在“用”的方麵許多是西方的。他辦的許多慈善機構,其實是向西方學習(xi) 的。比如在南通辦的養(yang) 老院,有一個(ge) 是“老老院”,取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參考了上海基督教辦的慈善機構。他的許多精神都是與(yu) 儒家相通的,比如儒家有句話叫“天地之大德曰生”,他的解釋便是一切學問和道德最低的期望便是讓老百姓能夠在最低的水平線上能夠生活,沒有飯吃的要有飯吃,生活困苦的要能夠提高,所以他辦的“大生紗廠”便取自於(yu) 此。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羅德講師談自己的理解,第一點,不管是行業(ye) 、組織還是個(ge) 人,追尋定位和價(jia) 值的過程,就是我們(men) 尋求價(jia) 值和文化的過程。有學者將文化定義(yi) 為(wei) “標準之學”,中國或者西方,其實就是在用兩(liang) 種不同的文化標準體(ti) 係,來互相進行評判,當文化領導權在哪一方手中,就可能形成文化霸權,隨後產(chan) 生文化碰撞。第二點,大家提及人性百分之八十是“氣質之性”或者“動物性”,人之為(wei) 人的東(dong) 西可能是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少,在這種現實情況下,我們(men) 少數人做這些事情的意義(yi) 何在?用“標準之說”來說的話,比如司馬遷著書(shu) ,便是立下了一個(ge) 標杆,任何時候,我們(men) 評價(jia) 一個(ge) 人,他都作為(wei) 一個(ge) 尺度在那裏。另外一個(ge) 層麵,是人心中的標準,隻要人心中有這樣的東(dong) 西存在,就一定會(hui) 用以進行自我評價(jia) 。

 

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李守力高級研究員補充發言,談自己三十一年前,便立誌要弘揚大道,在文化傳(chuan) 統平台提出要重建“經學道統”,願景便是“自覺覺他”、“先覺覺後”。文傳(chuan) 平台現在的成績,證明時下的人民群眾(zhong) 對經學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他們(men) 是熱愛文化傳(chuan) 統和道統的。中國先秦經學存在斷代,不是五四斷代,而是先秦。經學重建太重要了,而重建經學道統,一定會(hui) 納入先進的世界文明,絕對不會(hui) 排斥世界一切先進文化。

 

05

 

康教授總結發言:

 

感謝各位朋友,以後研究院團隊會(hui) 深化對案例的研究,同時深化不同類型的慈善文化,或者同一種文化的深入研究,包括基督教、自由主義(yi) 傳(chuan) 統的。慈善文化會(hui) 講逢雙月舉(ju) 辦一期,歡迎朋友們(men) 持續關(guan) 注。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