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與(yu) 虛實
作者:孫奧麟
來源:“欽明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正月十二日庚寅
耶穌2018年2月27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個(ge) “而”字最堪玩味。
一如《論語》中“學而時習(xi) 之”、“溫故而知新”、“下學而上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之類,孔子說“而”字,常用以表示一種同時性、一種此物既在,彼物也當下在場的意味。譬如人才去“學”,則當下就有“習(xi) ”在;堪為(wei) 人師者才“溫故”,其中就有“知新”在;學者做下學工夫,當下就是做上達工夫;仁者立己同時就是立人,達己同時就是達人。
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是孔子指一物,說這一有形之物既然在場,則那個(ge) 寓於(yu) 此物又超越此物的存在便同時在場,這個(ge) 超越此形的存在就是道體(ti) 。“形而上”的“上”字不是方位之“上”,它表達一種超越意;“形而下者謂之器”的“下”字也不是方位之“下”,而是表一種見在之意,所謂“形而下者”,是就物可以見聞感測的那一部分而言。
一如《係辭》所謂“形乃謂之器”,凡有形之物都是器、都是形而下者,道體(ti) 這一存在既是形而上者,那麽(me) 它必然是無形的。值得注意的是,道體(ti) 雖然無形,它卻是一個(ge) 實然的存在,其存在的真實性與(yu) 器物並無二致。
人常以為(wei) 無形就是不存在,如俗學常以道體(ti) 為(wei) 空、為(wei) 無、以為(wei) 不可思維、不可言說,才思才議便不是道雲(yun) 雲(yun) 。凡此見地,其實都是囿於(yu) 形下世界之經驗又據以綁架形上世界而得。見得道體(ti) 無形,這固然是不差,然而於(yu) 道體(ti) 之認識既止於(yu) 無形而不知有其餘(yu) ,於(yu) 道體(ti) 之存在又不得幹脆否認,於(yu) 是便兩(liang) 相矛盾,說有道體(ti) 也不是,說無道體(ti) 也不是。見識既止於(yu) 此,學者又橫豎要開口,於(yu) 是便認定道體(ti) 為(wei) 一恍恍惚惚,若存若亡者,又文之以不可言說、不可思議之遁辭,凡其主張,皆自謂能超越思維而直契乎道,其實隻是見識不濟又強為(wei) 之辭,其流弊則至於(yu) 引人廢格物致知,入玄思冥契而已。
器世界的眾(zhong) 物皆須有形,一物若是全無形跡,則此物便不可得以存在。在形上世界,道體(ti) 的存在卻不必以有形為(wei) 前提,甚至要見得道體(ti) 隻能是無形的,若有形跡,道體(ti) 便是一個(ge) 有形限、有方所的存在,非止道體(ti) 的至大特征一並消失,形而上下的兩(liang) 個(ge) 世界也無以區分了。
一物越是彰顯道體(ti) 的無形特征,其為(wei) 物的體(ti) 段便越發空疏,譬如雲(yun) 、霧之類;一物越是不能彰顯道體(ti) 的無形特征,此物的體(ti) 段便越發密實,譬如金、石之類。萬(wan) 物皆由氣對道體(ti) 眾(zhong) 特征的效法而存在,故而萬(wan) 物皆有虛實這一向度,沒有虛實向度,物便不足以為(wei) 一物。形下世界絕無至虛之物,因為(wei) 唯有無形之存在可以稱得上至虛;形下世界也絕無至實之物,因為(wei) 絕無一物能全不彰顯道體(ti) 的無形特征。
眾(zhong) 物各有其虛實程度,然而,欲了解一物之整全的虛實程度,又須合兩(liang) 個(ge) 方麵來看,一個(ge) 是此物之內(nei) 在的虛實程度,一個(ge) 是此物之外在的虛實程度。之所以必作這樣的區分,因為(wei) 眾(zhong) 物之中,不乏內(nei) 部空虛而外觀密實之物,譬如核桃、饅頭;也不乏外觀空虛而內(nei) 部密實之物,譬如鎖鏈、刀片。
眾(zhong) 物之內(nei) 在的虛實程度,有一個(ge) 現成的物理量可以表達它們(men) ,那就是密度。密度是一物質量與(yu) 體(ti) 積的比值,亦即單位體(ti) 積之物所含有的物質的量。眾(zhong) 物的密度之所以不同,與(yu) 其物由何種元素構成倒無關(guan) 涉,因為(wei) 歸根結底,眾(zhong) 多元素也隻是同一氣所演化,所以,密度大小的根本,隻取決(jue) 於(yu) 其物內(nei) 部結構是虛是實。就物之內(nei) 在而言,一物的內(nei) 部結構越是空疏,其為(wei) 物的密度就越小;反之,則其物的密度就越大。
用密度來表達眾(zhong) 物內(nei) 部的虛實程度是容易的,然而,若不將視野限定在物之內(nei) 部,眾(zhong) 物的外觀如此不同,凡此似乎也有一個(ge) 空疏與(yu) 密實的差異。譬如在人眼中,草木、蛛絲(si) 、鳥巢、蜂房之類總是較為(wei) 空疏的存在,而岩石、禽蛋、塊莖、果實之類則是較為(wei) 密實的存在。除此,我們(men) 還知道夏天的樹是密實的,冬天的樹是空疏的;牡丹花是密實的,蘭(lan) 花是空疏的;多肉植物是密實的,藤蔓植物是空疏的;房舍是密實的,涼亭是空疏的;帆布是密實的,漁網是空疏的;勺子是密實的、叉子是空疏的;剝好的雞蛋是密實的,咬過的雞蛋是空疏的……凡此虛實之別,人憑直覺並不難判斷,事實曆曆在目,人人皆有共識,但是,這種外觀上的疏密差異已經不能用密度來表示了,我們(men) 又是怎樣判斷出來的?明明已經用正確的尺度衡判了它們(men) ,卻往往說不清那個(ge) 尺度是什麽(me) 。
要用一個(ge) 一以貫之的尺度表述眾(zhong) 物外在的疏密差異,先要意識到,物之體(ti) 段是分布在空間之中的,眾(zhong) 物的分布態勢各自不一,有的周遍勻稱、有的旁逸斜出。所以不妨說,一物在空間中的分布越不均勻,其為(wei) 物的外觀就越空疏;一物在空間中的分布越均勻,其為(wei) 物的外觀就越密實。
球形是一中同長之形,它在上下四維的每一個(ge) 方向都無所偏倚,因此可以說它是空間分布最為(wei) 均勻的形體(ti) ,在生活中,球形物也的確永遠不會(hui) 給人空疏之感,反到是與(yu) 球形物相較,所有形狀都各有其空疏之處。譬如一粒種子近乎球體(ti) ,它在所有方向的分布都是均勻的,所以其外觀也是密實的。及這顆種子冒出嫩芽,它在上下四維中的分布便有了偏重,隨著種子外形的變化越來越顯著,種子在空間中的分布便越來越不均勻,其體(ti) 段也就越發空疏了。
不妨說,物之形狀在空間中的分布越均勻,它便越趨於(yu) 球狀,反之,物之形狀在空間中的分布越不均勻,它非止越發空疏,其形狀也將越發趨於(yu) 纖細和單薄。
之所以說一物的外觀越是趨於(yu) 空疏,其物便同時越發趨於(yu) 纖細和單薄,因為(wei) 宇內(nei) 眾(zhong) 物都是立體(ti) 的存在,當人們(men) 說“有形”、“無形”時,這個(ge) “形”指的隻是立體(ti) 之形,不立體(ti) 的“形”不存在於(yu) 真實世界而隻存在於(yu) 幾何學中。在真實世界,唯有立體(ti) 之形是形,平麵和線條不是形,而一物越是單薄,它便越是趨於(yu) 平麵化;一物越是纖細,它便越是趨於(yu) 線條化。立體(ti) 之物趨於(yu) 纖細和單薄,是幾何學中的體(ti) 開始趨於(yu) 麵和線,立體(ti) 趨於(yu) 非立體(ti) ,就是有形趨於(yu) 無形。所以枝條、羽毛、魚鱗、蟬翼、針線、弓矢之類雖然仍是立體(ti) 的,但它們(men) 的形狀趨於(yu) 纖細、單薄,所以看起來比尋常之物更加空疏,更加趨近於(yu) 無形。
或有人問:“幾何學中有點、線、麵、體(ti) 的說法,如果說立體(ti) 之物越是趨向於(yu) 平麵和線條它便越由有形趨近於(yu) 無形,那麽(me) ,何以不說立體(ti) 之物越是趨近於(yu) 一點,其為(wei) 物便更加趨近無形?”
立體(ti) 之物若開始趨向於(yu) 一點,那麽(me) 它隻是在縮小,這是大小向度的變化。宜於(yu) 注意的是,一物之形狀與(yu) 大小是兩(liang) 個(ge) 不同的向度,大小變化了,其物的形狀並不受影響,一物即便縮小到人眼無法觀測,它也不曾因此而有一分趨於(yu) 無形。譬如人目送飛機飛遠,飛機在人眼中越來越小,但其形狀仍隻是飛機的形狀。
人或又問:“觀所論,似乎認為(wei) 一物的虛實程度隻取決(jue) 於(yu) 此物內(nei) 外的空疏程度,然而天地間也有許多透明之物,譬如冰、玻璃、水晶、鑽石之類,凡此都是頗為(wei) 致密的存在,它們(men) 卻無不給人空虛之感。對這些透明之物,不知該如何安頓?”
就物理層麵而言,物對道體(ti) 無形特征的彰顯,卻是隻體(ti) 現在物內(nei) 物外的空疏程度之上,再無其它。然而,人的視力有局限性,以至於(yu) 有些物類自身是相當空疏的,它們(men) 在人眼中卻並不透明,譬如煙霧之類;有些物類自身並不空疏,在人眼中,它們(men) 卻好似大段彰顯了道體(ti) 的無形特征,譬如冰與(yu) 玻璃之類。凡此透明之物,看起來好似空虛至極甚至難於(yu) 察覺它們(men) 的存在,及去觸摸,才知道它們(men) 確實是密實的。
透明之物之所以透光,因為(wei) 光就是電磁波,而人眼可見光隻是電磁波中極為(wei) 狹窄的一段,亦即波長約三百五十納米到七百七十納米的那一部分。這也就意味著,在人眼可見光之外,還有許多光正在透過萬(wan) 物,隻是我們(men) 無法見到它們(men) 。如果人眼可見光的範圍有所變化,那麽(me) 許多原本看來透明的物類將變得不再透明,或者一些原本不透明的物類卻又變得透明了。譬如人眼若隻能看見電磁波中的微波,那麽(me) 人類視野中的大部分東(dong) 西都將變得不再透明;反之,X光的波長在零點零零一納米到十納米之間,人眼如果能看到X光,視野中的大部分東(dong) 西都將變得透明。所以說,冰與(yu) 玻璃之類的透光是真實的,但其物給人帶來的空虛無形之感並不真實,它隻是一種適逢其會(hui) 的錯覺,是人眼的局限使之然,我們(men) 隻是習(xi) 慣了這種錯覺,還要對這種錯覺加以利用,譬如用玻璃材料在裝修中製造空曠效果。
既然了解道體(ti) 無形特征對萬(wan) 物之形狀的影響,則可以稍微偏離話題,對萬(wan) 物形狀的所自來稍加論說。
眾(zhong) 物之所以呈現出萬(wan) 般不同的形狀,是由道體(ti) 的兩(liang) 個(ge) 特征共同塑造的——一者是道體(ti) 的專(zhuan) 直特征,一者是道體(ti) 的無形特征。道體(ti) 的作用態勢是一專(zhuan) 一直,物因為(wei) 彰顯一專(zhuan) 一直之動態而自有一翕一辟之動態,物隨所值之氣的不同,其一翕一辟的動態各異,物之整全的、宏觀的形態正是因此而有。然而,物不止要彰顯道體(ti) 的動態,同時它還要彰顯道體(ti) 的無形特征,這就使得物也必定具有內(nei) 部質地的空隙和外部造型的空隙,其空隙或大或小、或多或少而已。於(yu) 物而言,道體(ti) 的專(zhuan) 直特征與(yu) 無形特征,前者的工作是建立此物的基本造型,讓氣有所效仿;後者的工作,則相當於(yu) 在物的實然的生成過程中對其基本造型進行內(nei) 部和外部的鏤空。
譬如蒲公英的絨球,遠遠看上去它隻是個(ge) 圓球,但是來到近前細看時,它更像是一個(ge) 鏤空的圓球,其內(nei) 部結構有許多空隙在。絨球大體(ti) 趨於(yu) 球狀的外形,是氣對道體(ti) 專(zhuan) 直特征的彰顯而有,至於(yu) 絨球內(nei) 部的空隙以及絨球外緣的造型,則是由氣對道體(ti) 無形特征的彰顯而有。一個(ge) 絨球的形狀就是這樣被塑造出來的,萬(wan) 物的形狀無不是這樣被塑造出來的,隻是隨所值之氣的不同,眾(zhong) 物的內(nei) 部結構與(yu) 外部形狀才各不相同,至於(yu) 不測。
一物越是彰顯道體(ti) 的無形特征,其為(wei) 物的性情之入便越發凸顯。
性情之入就是善入,是指一物具有善於(yu) 進入它物的本領。凡體(ti) 虛之物皆善於(yu) 進入它物,譬如煙、霧之類體(ti) 虛,人便藉此發明熏香、加濕器之類;針、線之類體(ti) 虛,人便用以補綴衣物;筷子、刀叉之類體(ti) 虛,所以人便以之為(wei) 餐具。又如與(yu) 硬糖相較,方糖的體(ti) 質空疏而更善於(yu) 溶解在咖啡裏,可以說方糖的性情較硬糖更為(wei) 善入;軟木塞體(ti) 質空疏,因此而可以塞進直徑小於(yu) 其自身的酒瓶,可以說軟木是一種性情善入的木材。
自然之物中,能彰顯道體(ti) 無形特征的存在莫過於(yu) 風。風體(ti) 質極虛,人皆視而不見,但它卻能夠動撓萬(wan) 物,故而人人皆知其為(wei) 實有。風是極為(wei) 空疏的存在,所以其為(wei) 物的性情也極為(wei) 善入,一如俗語所謂“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風不消費力便無孔不入,眾(zhong) 物無不為(wei) 風所滲透貫徹,故而儒家常用風來比擬政教之流行,如《詩》有國風之體(ti) 、《易》雲(yun) 重巽申命,《論語》有風行草偃之說等等。
萬(wan) 物之中,人心與(yu) 風相似,也是無形而實有。性體(ti) 全無形跡,心體(ti) 是形下世界最能彰顯性體(ti) 的存在,所以一如朱子所謂的“心比性,則微有跡”,心之為(wei) 物極空疏,因此也極善入。
人心若實,則隻是一物而已,心之體(ti) 虛,所以其用才靈。《周易》言:“君子以虛受人”。日用之間,人之運心也以能虛為(wei) 上,人若是自我自負,縱然有見識,終究也止於(yu) 一己之見識而已,人唯心虛,才可使自心開放於(yu) 外物,眾(zhong) 善皆得以為(wei) 我所資取。孔門弟子之中,最虛者莫過顏之,道體(ti) 是實有而無形,顏子之心是“有若無,實若虛”,二者絕相似。
佛家喜言無我,這是見得人膠於(yu) 我見之害,於(yu) 是幹脆抹煞我之實有性,以一種造作矯正另一種造作,終究使人陷於(yu) 困惑而已。儒家則言毋我,隻是讓人時時虛心,既承認我之存在,又能盡人之大用。佛家隻是要無,儒家隻是要虛,不能混為(wei) 一談。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