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增、馬士遠 著《儒學與中國古代散文》出版暨序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8-03-01 23:42:56
標簽:

楊樹增、馬士遠 著《儒學與(yu) 中國古代散文》出版暨序言


   

 

書(shu) 名:《儒學與(yu) 中國古代散文》

作者:楊樹增、馬士遠

出版社: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0月1日


【內(nei) 容簡介】

 

儒學始終影響著中國古代散文的嬗變。遠古神話傳(chuan) 說,已含儒家仁愛精神。“六經”是儒學形成的思想淵源。春秋戰國儒家的曆史散文與(yu) 哲理散文形成我國散文的現實主義(yi) 傳(chuan) 統。漢代文人的散文反映了儒家大一統觀念。魏晉南北朝淡化名教觀,駢文追求審美愉悅。隋唐五代,儒學複興(xing) 引起古文運動的興(xing) 起。宋元明理學促成古文的正宗地位,然而後期以複古相號召,實屬擬古傾(qing) 向。清前期,散文經世致用的特點,開近代資產(chan) 階級改良主義(yi) 變革的先聲。

 

《儒學與(yu) 中國古代散文(套裝上下冊(ce) )》是一部具有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通史性,而且富於(yu) 研究視角和思想內(nei) 容獨特性的學術巨著。

 

【目錄】

 

序言

 

上卷

 

導論 中國古代散文的儒學傳(chuan) 統

第一章 飽含儒家仁愛基因的中國遠古神話傳(chuan) 說

第二章 被儒家奉為(wei) 經典的三代散文

第三章 儒家的興(xing) 起及春秋戰國時的儒家散文

第四章 經學籠罩下的漢代散文

 

下卷

 

第五章 儒釋道交融下的魏晉南北朝散文

第六章 隋唐五代儒家道統的複興(xing) 與(yu) 古文的興(xing) 起

第七章 理學影響下的宋元明散文

第八章 湧動著實學思潮的清前期散文

 

主要參考書(shu) 目

索引

後記

 

【前言/序言】

 

楊樹增、馬士遠教授合作完成的一部厚重的學術著作《儒學與(yu) 中國古代散文》付梓,即將麵世,欣喜慶賀之餘(yu) ,油然而生敬意!

 

樹增教授是品德和學問都讓人十分欽佩的著名學者。他在學界敬重師長、關(guan) 愛學友、樂(le) 於(yu) 助人而與(yu) 世無爭(zheng) 、不計得失,於(yu) 學業(ye) 孜孜砣砣、精心著述、紮實嚴(yan) 謹而淡泊名利、筆耕不輟。記得20世紀80年代初,樹增師從(cong) 宋代文學名家劉乃昌教授攻讀碩士時,即在權威刊物《中華文史論叢(cong) 》發表了《汪元量祖籍、生平和行實考辨》,引起校內(nei) 轟動、學界關(guan) 注;其後師從(cong) 一代國學大師和著名文學史家楊公驥先生攻讀博士時,又以專(zhuan) 著《史記藝術研究》贏得學人讚譽。此後,中國古代散文便成為(wei) 樹增教授學術研究的重心,成果相繼迭出,諸如專(zhuan) 著《先秦諸子散文》《論語導讀》《中國曆史文學》(先秦兩(liang) 漢)《史記藝術研究》《漢代文化特色及形成》等。其與(yu) 趙明、趙敏俐教授等人合著的《先秦大文學史》《兩(liang) 漢大文學史》等,承擔撰寫(xie) 的部分也以散文為(wei) 主。上述著作都體(ti) 現出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深刻的思想見解。樹增教授每有新著問世,必予惠寄,讓我得以先睹為(wei) 快。這本即將呈送到讀者麵前的《儒學與(yu) 中國古代散文》,曆經十幾年艱辛,精心撰寫(xie) ,反複修改,形成這部皇皇巨著。其題目氣勢之磅礴宏大,結構之謹嚴(yan) 明晰,內(nei) 容之厚重深刻,文獻之豐(feng) 富紮實,以及新視角、大思路、寬視野,無不讓我眼前一亮,深受教益和啟發。

 

選題極富原創性,民族特色鮮明是這部著作的突出特征。

 

眾(zhong) 所周知,散文與(yu) 詩歌,是中國古代文學曆史最為(wei) 悠久的兩(liang) 大基本體(ti) 裁樣式,前者主事主理,後者側(ce) 重抒情,二者相輔相成,並行發展,共同構成中華民族文化、文學發展的兩(liang) 條主線。目前傳(chuan) 世的海量詩文作品,都是中華民族曆史實踐的智慧結晶和文明發展的真實反映,由此成為(wei) 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重要思想資源和藝術瑰寶。與(yu) 詩歌相比,散文有更多的“實用”基因與(yu) “適用”元素,社會(hui) 性更強,中國古代散文與(yu) 時代發展和社會(hui) 現實密切結合的程度也更高,因此具備更多的“化育”功能。同時,散文的體(ti) 裁表現形式自由靈活,思想內(nei) 容的表達不受限製,所以不僅(jin) 得到文人雅士的普遍青睞,而且得到曆朝曆代統治者的高度重視,魏文帝曹丕有“文章乃經國之大業(ye) ,不朽之盛事”(《典論·論文》)之稱譽,宋代文化巨擘黃庭堅也有“文章為(wei) 國器”(《山穀別集卷十四·答陳敏善書(shu) 》)之讚美。反觀中國曆史,散文的確一直是古代文化殿堂的正統,高居獨尊數千年。

 

與(yu) 散文一統獨尊的性質相類似,儒家學說則是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直接影響中國曆史發展數千年的主流文化。這種主流文化不僅(jin) 必然地在散文作品中有著充分體(ti) 現,而且也直接影響著散文發展的形態衍變。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倡導的“恢宏至道”“文以載道”“經世致用”,以及出現的“文、道”之爭(zheng) 、“駢、散”之爭(zheng) 、“時文、古文”之爭(zheng) 等,其核心就是對儒家學說弘揚方式的選擇與(yu) 實際效果的強調。研究儒家學說與(yu) 古代散文的關(guan) 係,探索文學發展、文化發展的內(nei) 在規律,不僅(jin) 是一個(ge) 全新的視野和獨特的視角,而且抓住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核心與(yu) 關(guan) 鍵,突出了中國古代散文的民族特色。

 

然而,由於(yu) 中國古代散文內(nei) 容的無所不包和形式的自由開放,不僅(jin) 作品數量汗牛充棟,而且體(ti) 裁樣式繁富蕪雜,風格流派更是五彩繽紛,從(cong) 而造成了很大的研究難度。諸如中國古代散文的屬性、研究範圍的界定等,無不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由是,中國古代散文研究往往令人望而卻步,知難而退,研究具體(ti) 作品或個(ge) 體(ti) 作家者眾(zhong) ,而大跨度、深層次的中觀、宏觀層麵研究涉足者少。即便是在中國古代和近代,學人們(men) 也大都停留在即興(xing) 式、碎片化的評點層麵上,沒有出現通史性的專(zhuan) 門著述,這在王水照先生主編的六百餘(yu) 萬(wan) 字十巨冊(ce) 《曆代文話》中清晰可見。20世紀30年代陳柱的《中國散文史》,是中國第一部係統研究古代散文發展的專(zhuan) 著,具有開創性、奠基性意義(yi) ,但僅(jin) 有十萬(wan) 字,隻是粗線條描述。時隔半個(ge) 世紀,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冊(ce) )麵世,至20世紀末,上、中、下三巨冊(ce) 150多萬(wan) 字全部出齊,體(ti) 大思精,氣勢恢宏。20世紀90年代初,謝楚發《中國散文簡史》(20萬(wan) 字)問世。此外,還有多部成於(yu) 眾(zhong) 手的散文史著作,如漆緒邦主編的《中國散文通史》等。進入21世紀以來出版的多部斷代散文史、分體(ti) 散文史,對於(yu) 開拓和繁榮中國古代散文研究都各自做出了貢獻,但是,這又屬於(yu) 另一層麵問題。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