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達三】中國文化遺產“被韓國”何時休?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0-05-23 08:00:00
標簽:
王達三

作者簡介:王達三,男,西元一九七四年生,山東(dong) 高唐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獨立學者,現居北京。二〇〇四年與(yu) 陳明等人創辦儒學聯合論壇網站,曾任總版主;二〇〇六年起,創辦並主持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網站。二〇〇六年九月份起草並連署海內(nei) 外五十四位學者發布《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建議書(shu)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份起草並連署十名青年博士生發布了《走出文化集體(ti) 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ti) 性——我們(men) 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二〇〇九年四月份起草並連署五十多個(ge) 儒家組織發布《須尊重曆史,宜敬畏聖人——致電影《孔子》劇組人員公開函》,均引發強烈社會(hui) 反響。

 

 

 




“被韓國”正在成為(wei) 一個(ge) 新的流行詞匯,意指中國文化遺產(chan) 被有些韓國人納入韓國文化名下或者申報為(wei) 韓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現象。該詞起因源於(yu) 近日韓國首爾大學曆史係教授金秉德考證中國著名詩人李白、李商隱、李賀等唐朝李姓詩人為(wei) 韓國人後代,並指責中國歪曲曆史事實,剽竊韓國詩歌文化,同時擬將唐詩申報為(wei) 韓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另有消息說,韓國唐津郡也擬將中國傳(chuan) 統競技娛樂(le) 項目拔河申報為(wei) 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然而,李姓詩人和拔河隻不過是中國文化遺產(chan) “被韓國”的最新兩(liang) 個(ge) 事例而已。有細心網友曾開列了近年來中國文化遺產(chan) “被韓國”的詳細名單,包括蚩尤、誇父、風伯等神話傳(chuan) 說,孔子、老子、朱元璋等曆史名人,渾天儀(yi) 、活字印刷等古代發明,《周易》等哲學經典,端午節等傳(chuan) 統節日,祭孔大典等禮典風俗,遼寧、吉林、山東(dong) 、廣西百濟鄉(xiang) 等中國領土,還有漢字、中醫、道教、風水、豆漿甚至韓寒等等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完全可以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文化遺產(chan) “被韓國”的名單還會(hui) 越開越長,或者說,中國文化遺產(chan) 有可能被全部“被韓國”。

不過,盡管古史記載往往語焉不詳,但上述文化遺產(chan) 的起源地在中國,還是多數有史可證、有案可稽的,中國是中國文化的母國,韓國是中國文化的受益者,也是為(wei) 世人所公認的,很難通過隻言片語或者七拚八湊的所謂考證即能推翻。舉(ju) 個(ge) 簡單的例子,韓國某些學者認為(wei) 李姓名人,比如老子(李耳)以及李白等李姓詩人是韓國李姓後代,是因韓國李姓曆史上曾到過中國或者在中國生活過(證據充分與(yu) 否暫且不論)。但若按照此邏輯,中國李姓曆史上曾到過韓國,是不是韓國李姓就都是中國李姓的後裔呢?

筆者一向認為(wei) ,文化起源與(yu) 生成有國界,但文化傳(chuan) 播與(yu) 共享無國界,主張中韓兩(liang) 國宜本著朝前看而不是糾纏往昔的態度,一起分享和傳(chuan) 承共同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不過,就目前情勢來看,有些韓國人似乎更願意把中國的文化遺產(chan) 裝在自己的口袋裏據為(wei) 己有,且其提法和做法愈來愈荒誕不經,並給世人造成了一種韓國是中國文化起源地、中國是韓國文化受益者的錯誤印象。

在這裏,為(wei) 什麽(me) 有些韓國人會(hui) 搶注中國文化遺產(chan) 並樂(le) 此不疲的原因稍作分析——須知,近代以來,隨著中國實力的衰落以及中國文化的式微,韓國在語言文字、經典教育、禮儀(yi) 風俗、價(jia) 值信仰等文化層麵,要麽(me) 是向西方學習(xi) ,要麽(me) 是民族獨創,也就是說一直是采取“去中國化”措施的。韓國目前之所以又高度重視中國文化遺產(chan) ,個(ge) 中緣由,一方麵和韓國人的一個(ge) 內(nei) 在憂慮有關(guan) ,即隨著國家的迅速發展,一直處在中美日俄等大國夾縫中的韓國,意欲擺脫“受製於(yu) 人”的曆史陰影,試圖通過文化自覺、文化認同、文化獨立來展現自己的民族自覺、民族認同、民族獨立——中國文化遺產(chan) 正是其可資利用同時也方便下手的資源。

另一方麵,中國大陸一度采用“揮刀自宮”的方式割裂與(yu) 顛覆自己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彼時的韓國當然不會(hui) 有其他國家和民族與(yu) 自己在文化層麵展開競爭(zheng) 的危機感,甚至會(hui) 因自己是“儒教國家”、和“典型的儒教資本主義(yi) ”而深感自豪。時過境遷,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不僅(jin) 國勢日隆,而且開始高調回歸自己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這無形中給韓國文化傳(chuan) 承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須知,現代民族國家體(ti) 係的一個(ge) 最大特點,就是即使在無形的文化方麵,也要盡量與(yu) 其他國家劃出一條較為(wei) 清晰的邊界,借以彰顯自己的國家特性和民族特色,從(cong) 而保持民眾(zhong) 的凝聚力和文化行為(wei) 的合法性。 
雖然中國文化“被韓國”隻是韓國少數學者甚至是二流學者或者部分網民的一廂情願,但經過媒體(ti) 和網絡的放大以及現實層麵的具體(ti) 運作,卻產(chan) 生了一些不良的影響。暫且不說端午節已然被搶注為(wei) 韓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關(guan) 鍵在於(yu) 造成了韓國曆史認知和文化教育的偏差,引發了中韓民間互相猜忌甚至是彼此對立的情緒,乃至有可能因雙方各自高漲的民族主義(yi) 而影響到中韓兩(liang) 國的友好大局。事實上,近年來韓國媒體(ti) 炒作的所謂中國人的“厭韓症”,很大程度上即是由於(yu) 中國文化遺產(chan) “被韓國”現象而觸發的。

妥善處理中國文化遺產(chan) “被韓國”怪現象及其不良後果,除了需要韓國學者進行深入反思和努力糾偏之外——對於(yu) 這點不宜抱太多的幻想,更重要的恐怕在於(yu) 中國自己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防範。首先,珍愛自己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加大包括登記造冊(ce) 、學術研究、媒體(ti) 宣傳(chuan) 、身體(ti) 力行等保護和弘揚的力度,不能等到韓國搶注或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時才大喊“狼來了”的現象。倘能如此,則先前的中國文化遺產(chan) “被韓國”現象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至少它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國人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意識。

其次,中國文化遺產(chan) 被外國搶注和侵害的事例絕非僅(jin) 僅(jin) “被韓國”現象,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中,《西遊記》、《水滸傳(chuan) 》、《三國演義(yi) 》皆被日本網遊公司惡意搶注,中華老字號馳名商標如“王致和”、“白家”等也被德國被歐凱公司惡意搶注。因此,傳(chuan) 統國家主權概念的外延需要拓展,重點是樹立文化主權、文化邊界、文化實力、文化利益的觀念,並在必要時通過法律、外交以及民間對話等多種途徑來維護中國文化遺產(chan) 的基本權益。  

再次,建立就曆史文化傳(chuan) 統問題進行交流探討與(yu) 協商溝通的東(dong) 亞(ya) 文化組織和定期聯係機製,一方麵致力於(yu) 推動東(dong) 亞(ya) 各國及其民眾(zhong) 共享和弘揚共同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另一方麵積極開展學術研究與(yu) 交流對話,並就有關(guan) 爭(zheng) 議問題做出仲裁和解釋,最大程度上避免以訛傳(chuan) 訛、謬種流傳(chuan) 現象的發生。在這方麵,中國學者不要抱著不屑一顧或者一笑了之的態度,而是應該積極主動地站出來,對一些問題進行相應的澄清。

最後,作為(wei) 曆史上的文化傳(chuan) 播大國和現實中的文化遺產(chan) 大國,中國有必要推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類文化遺產(chan) 的申報和評定規則進行適當的修改。對於(yu) 那些起源模糊不清和多國交叉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尤其是對那些在起源和歸屬存在爭(zheng) 議的文化遺產(chan) ,不予認定和審批,或者交由爭(zheng) 議方先行達成諒解或同意共同申報後,再予以認定和審批。果能如此,則中國文化遺產(chan) “被韓國”現象庶幾能避免或減少些。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