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監察部網】北京紀曉嵐:守正規直 詩書傳家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7-07-06 21:14:19
標簽:

北京紀曉嵐:守正規直 詩書(shu) 傳(chuan) 家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十二日癸巳

          耶穌2017年7月5日

 

紀曉嵐

 

紀昀(1724年—1805年),字曉嵐,又字春帆,號觀奕道人,清代直隸河間府獻縣(今河北滄縣崔爾莊)人,卒諡“文達”。

 

乾隆十九年考取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曆任左庶子、兵部侍郎、左都禦史、禮部侍郎、禮部尚書(shu) 、協辦大學士等職。紀曉嵐有《閱微草堂筆記》、《紀文達公遺集》等著作傳(chuan) 世。

 

紀曉嵐一生最大的業(ye) 績是總纂《四庫全書(shu) 》,乾隆三十八年任《四庫全書(shu) 》總纂官,“始終其事,十有餘(yu) 年”。這一曠世工程篇帙浩繁,凡三千五百零三種,七萬(wan) 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分經、史、子、集四部,廣泛而係統地評介了我國清代中葉以前的大量古籍,是十分嚴(yan) 密、完整的學術和文學評論專(zhuan) 著。

 

紀曉嵐一生為(wei) 官清廉,先後多次擔任鄉(xiang) 試、會(hui) 試主考官,為(wei) 國家選拔、舉(ju) 薦大量人才,但始終堅持以真才實學為(wei) 標準、嚴(yan) 禁考生行賄送禮。紀曉嵐去世後嘉慶帝親(qin) 筆題寫(xie) 墓誌銘:“敏而好學可為(wei) 文,授之以政無不達。”

 

紀曉嵐故居

 

閱微草堂(紀曉嵐故居),位於(yu) 北京市西城區珠市口西大街241號,為(wei) 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開放的紀曉嵐故居係清式磚木結構,其布局坐北朝南,基本上屬於(yu) 兩(liang) 進四合院的建築格局,占地麵積1570平方米。臨(lin) 街大門為(wei) 硬山頂吉祥如意式門樓,位於(yu) 整個(ge) 住宅的東(dong) 南角。與(yu) 大門洞相連接的西側(ce) 南房為(wei) 四間開門的“倒座”。前院內(nei) 有一架紫藤蘿,相傳(chuan) 為(wei) 當年紀曉嵐親(qin) 手所植,至今仍枝蔓盤繞、綠葉遮天。後院正麵即為(wei) “閱微草堂”,堂內(nei) 北麵正中設屏風,上懸啟功先生手書(shu) “閱微草堂舊址”橫匾。

 

紀曉嵐故居飽經兩(liang) 百餘(yu) 年的風雨滄桑,具有眾(zhong) 多的曆史烙印和深厚的文化積澱。紀曉嵐去世後,其後人將宅子出售。20世紀20年代北洋政府議員劉少白曾居住該處,時稱“劉公館”。1930年成為(wei) 在上海的中共中央與(yu) 河北省委的秘密聯絡站。1931年梅蘭(lan) 芳、餘(yu) 叔岩、李石曾、張伯駒等在該處成立北京國劇學會(hui) ,後又成為(wei) “富連成”京劇科班社址。1949年後曾為(wei) 民主建國會(hui) 、宣武黨(dang) 校所在地。2003年故居重建後對外開放,陳列有《景城紀氏家譜》、《評文心雕龍》、《傳(chuan) 世文集》、《閱微草堂筆記》及紀曉嵐六世孫女紀清漪捐出的明清瓷器。

 

紀氏家訓

 

為(wei) 官治學,紀曉嵐在《四庫全書(shu) 》總纂官的位置上力求嚴(yan) 謹,恪盡職守;教育子女,他深諳“愛之不以其道,反足以害之焉”的道理,給紀氏後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紀氏家訓代代相傳(chuan) ,是紀氏家族為(wei) 人處世、安身立命的重要憑據。

 

紀氏家訓主要來源於(yu) 紀曉嵐留下的文章警句以及器物銘文,他在隨身使用和收藏的器物上,鐫刻上一些有哲理的短句,既是警戒自己,也是教育後人。

 

“守正規直”是紀氏家訓中對修身最基本的要求,“四戒”“四宜”“四莫”凝聚著紀曉嵐的人生哲學,言雖質樸卻蘊藉深意。家訓包含修身、勤學、清廉、勸善、處世等多個(ge) 方麵,寄托著紀曉嵐對子孫後代的殷切期望,並以此教導紀氏後人遵從(cong) 規矩做人、勤勉治學、清廉為(wei) 官、淡泊自持的準則。

 

●視頻腳本

 

紀氏家訓——守正規直

 

清嘉慶十年二月十四,時任禮部尚書(shu) 、協辦大學士的紀曉嵐病逝於(yu) 家中,享年八十二歲。嘉慶帝親(qin) 筆為(wei) 紀曉嵐題寫(xie) 墓誌銘——“敏而好學可為(wei) 文,授之以政無不達”。這是清代以來皇帝對臣子少有的殊榮。紀曉嵐身後並未給子孫留下白銀田產(chan) ,卻為(wei) 紀氏一門傳(chuan) 承下了一份極其寶貴的財富。

 

紀昀,生於(yu) 清雍正二年(1724年),字曉嵐,諡號文達,清代直隸河間府獻縣(今河北滄縣崔爾莊)人。清代大學者、禮部尚書(shu) 、協辦大學士、多次出任左都禦史,為(wei) 官曆經乾隆、嘉慶兩(liang) 朝,官至一品。乾隆朝時,他身為(wei) 《四庫全書(shu) 》的總纂官,實際編纂總負責人,盡覽天下經史子集。他創作的《閱微草堂筆記》,也為(wei) 後世所推崇。但少有人知的是,紀家後人收集整理紀曉嵐留下的文章警句以及器物銘文,再結合曆代先祖對後人的教誨匯集成的“紀氏家訓”,同樣散發著熠熠光輝。這其中包含了修身、勤學、清廉、勸善等多個(ge) 方麵,借以教導後人樂(le) 守清貧、書(shu) 香傳(chuan) 家。

 

北京紀曉嵐故居館長 李新永:

 

紀曉嵐的家規家訓,廣為(wei) 流傳(chuan) 於(yu) 現世,是從(cong) 幾個(ge) 方麵收集整理而來:第一,從(cong) 他的硯台銘句裏得來的;第二,是從(cong) 他留存於(yu) 世的器物文玩,比如說尺銘、銼銘、小刷銘、小鋸銘上麵的銘文而來。

 

滄州紀曉嵐研究會(hui) 名譽會(hui) 長 李忠智:

 

他使用和收藏的器物上,凡是可以刻字的地方,都鐫刻上一些有哲理的句子,既是警戒自己,又是教育後人,其實就是家族中一種文化傳(chuan) 統的傳(chuan) 承。

 

紀曉嵐第六世孫 學者、畫家 紀清遠:

 

銘文也就是“銘記在心”的意思,它是紀氏家訓的重要組成部分。紀家是個(ge) 書(shu) 香門第,作為(wei) 過去的文化人,世世代代以詩書(shu) 傳(chuan) 家。文達公(紀曉嵐)十分推舉(ju) “禮”,即中國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道德文化,這非常重要。

 

修身

 

自古以來,家訓多首重修身,以此為(wei) 後人塑造良好的道德操守,而紀氏家訓也不例外。紀曉嵐生前曾經在一把自己經常使用的木尺上刻了四個(ge) 字“守正規直”。這正是紀氏家訓中對修身最基本的準則。

 

紀曉嵐第六世孫 學者、畫家 紀清遠:

 

尺子有刻度又很直,就是我們(men) 所說的標準化的東(dong) 西,就是暗喻我們(men) 做人做事都要有一種準則、為(wei) 人處世要有規範。文達公(紀曉嵐)就是通過這小小的尺子來說明自己的思想和認識。我們(men) 家族裏頭都知道“守正規直”,我們(men) 以祖宗提出的這四個(ge) 字來要求自己,做人要正直、要有規矩。

 

在“守正規直”之餘(yu) ,紀曉嵐還為(wei) 子孫留下了“四戒”:“一戒晏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用以讓後人在日常行為(wei) 中保持勤奮修身、淡泊自持的操守。

 

勤學

 

作為(wei) 一代文豪,他對子女的要求也充滿了文人氣息,他留下的紀氏家訓中,還一再督促後人要認真讀書(shu) ,勤奮好學。

 

紀曉嵐第六世孫 學者、畫家 紀清遠:

 

文達公(紀曉嵐)還有一個(ge) 非常著名的對聯,上聯是“過如秋草芟難盡”,下聯是“學似春冰積不高”。上聯是說人生的過錯像秋天的野草一樣,你很難把它割除幹淨,就是告誡我們(men) 人生要不斷地修正自己的錯誤。下聯是說做學問不能像春天的冰薄薄的一層,有一句話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告誡我們(men) 做學問就要有一種嚴(yan) 肅性,持之以恒,不斷積累。所以這個(ge) 對聯,也相當於(yu) 我們(men) 家族的一個(ge) 家訓。

 

為(wei) 了督促後人在修身之餘(yu) 做到勤學苦讀,紀曉嵐在家訓中還留下了四宜“宜勤讀,宜敬師,宜愛眾(zhong) ,宜慎食”,言雖質樸卻蘊含深意。

 

清廉

 

紀曉嵐長期身居高位,曆經宦海沉浮,一生恪盡職守。他在家訓中多次深切的期望後人也能做到清廉自律,他叮囑子孫“貧莫斷書(shu) 香,貴莫貪賄贓。”

 

北京紀曉嵐故居館長 李新永:

 

紀曉嵐的家訓還有一個(ge) “四莫”,其中最經典就是第一句“貧莫斷書(shu) 香”和最後一句“貴莫貪賄贓”。“貧莫斷書(shu) 香”可以說是修身和為(wei) 人最經典的一個(ge) 教誨,教導後代即使再貧窮也不要忘了教育和苦讀。“貴莫貪賄贓”就是即使你做高官也不能貪圖錢財,收受賄賂。

 

滄州紀曉嵐研究會(hui) 名譽會(hui) 長 李忠智:

 

他(紀曉嵐)這個(ge) 人非常清廉,是有史料記載的。當時朝鮮每年都派使團來了解和考察大清的國情。使團裏有一個(ge) 叫沈永興(xing) 的書(shu) 狀官,他曾經寫(xie) 到“紀尚書(shu) 昀,文藝超倫(lun) ,節儉(jian) 清白,一弊裘七八年”。就是說紀曉嵐不僅(jin) 僅(jin) 文化上是一個(ge) 高手大家,而且他非常節儉(jian) 自律,一件破皮袍子七八年都不換。

 

傳(chuan) 承

 

守正規直,廉潔自律,書(shu) 香傳(chuan) 家。在紀曉嵐之後,紀氏家訓深深影響著紀家每一代人。

 

紀曉嵐之孫紀樹馨,秉承先祖家訓,收集整理祖父紀曉嵐的文稿,最終編成十四卷《紀文達公遺集》。

 

紀曉嵐四世孫紀堪頤,追隨孫中山投身革命,成為(wei) 一代民國元老。

 

時至如今,紀氏族人遍布海內(nei) ,而先祖留下的家訓依然是他們(men) 處事做人的重要依據。

 

紀曉嵐第六世孫 學者、畫家 紀清遠:

 

我父親(qin) 曾經常說,家族的很多規矩都是從(cong) 文達公(紀曉嵐)那時傳(chuan) 承下來的。文達公使用和收藏的器物包括那套小工具都留存在家裏,遺留給子孫,銘文就成為(wei) 我們(men) 行為(wei) 的座右銘。他就是要讓子孫時刻都能受到教育,告誡後代要做一個(ge) 正經清白的人、做一個(ge) 勤學上進的人。我想這些銘文家訓不僅(jin) 僅(jin) 是對我們(men) 紀家有教育意義(yi) ,即使今天的社會(hui) 公眾(zhong) 看到也會(hui) 有所感悟。這正是中華民族傳(chuan) 統道德的一種深刻體(ti) 現和傳(chuan) 承。

 

家訓是中華民族傳(chuan) 統道德和文化精神的一種體(ti) 現。時至今日,紀氏家訓中對於(yu) 修身、勸學、清廉的諄諄教導依然散發著熠熠光芒,值得我們(men) 珍視和借鑒。

 

●紀氏家訓

 

修身篇

 

守①正規②直。——摘自《尺銘》

 

【注釋】

 

① 守:遵守、恪守。

 

② 規:規矩、約束。

 

【釋義(yi) 】

 

“正”和“直”是尺子的兩(liang) 個(ge) 標準,比喻做人做事既要像尺子一樣正直,又要恪守準則和規範。

 

【賞析】

 

尺在心中,量人也量己;尺在身內(nei) ,量得又量失。隻有自己正直,才能去丈量別人;隻有自己首先遵守規矩,才能對別人提出要求。在銘文中,紀曉嵐將尺子作為(wei) 立身範世的標杆,將剛正率直、嚴(yan) 守規矩作為(wei) 理想的人格追求,以此來告誡子孫後代。

 

其道維①何?約言之有四戒②四宜③:一戒晏起④,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既守四戒,又須規以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zhong) ,四宜慎食。——摘自《紀曉嵐家書(shu) 》

 

【注釋】

 

① 維:是。

 

② 戒:嚴(yan) 禁、不準。

 

③ 宜:應當、必須。

 

④ 晏:遲、晚。晏起即起床較晚。

 

【釋義(yi) 】

 

教育孩子應有哪些原則呢?簡單地說有四戒四宜:一不準貪睡;二不準懶惰;三不準奢華浪費;四不準驕傲。既要遵守四戒,又要規勸四宜:一要勤奮用功,多讀聖賢書(shu) ;二要尊師重道,才能學有所成;三要博愛眾(zhong) 人,心胸寬厚;三要節儉(jian) 、規律飲食,不貪嘴。”

 

【賞析】

 

“四戒四宜”雖然字數不多,聽起來也簡單質樸,實則含義(yi) 深刻、內(nei) 涵豐(feng) 富,既有對不良行為(wei) 的告誡,又有正確方向的引導。人生齊家、興(xing) 業(ye) 、平天下的前提,首先是正心修身。正心修身說起來很空泛很難,實則可從(cong) 一點一滴入手。如果在小事瑣事上守住了原則道義(yi) ,自然就能心正身修。

 

清廉篇

 

貧莫①斷書(shu) 香②,貴③莫貪賄贓。——紀曉嵐臨(lin) 終遺訓

 

【注釋】

 

① 莫:不要、不能。

 

② 書(shu) 香:讀書(shu) 的風氣。

 

③ 貴:入仕為(wei) 官。

 

【釋義(yi) 】

 

即使家境貧困也不要讓後代失學,不能放棄讀書(shu) 、放棄知識;即使富貴了也不能為(wei) 所欲為(wei) 、做損人利己之事,特別是不能貪汙受賄,要保持自己高尚的人格。

 

【賞析】

 

紀曉嵐出生於(yu) 書(shu) 香世家,是當時統領文壇的大學者,同時一生為(wei) 官廉潔、關(guan) 心民間疾苦,是立身醇謹的清廉朝臣,“莫斷書(shu) 香”“莫貪賄贓”的遺訓對後世也有很大影響。

 

勤學篇

 

過①如秋草芟②難盡,學似春冰積不高。——摘自烏(wu) 魯木齊閱微草堂堂聯

 

【注釋】

 

① 過:過錯。

 

② 芟:shān,割除。

 

【釋義(yi) 】

 

人身上的過錯如同秋天繁茂的野草一樣,很難完全割除掉,所以人要不停地改正自己的錯過;知識和學問需長期積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否則就達不到高深程度,所以做學問一定要持之以恒。

 

【賞析】

 

紀曉嵐博學多才,睿智多謀,洞明世事,但仍不自以為(wei) 是,謙虛學習(xi) ,不驕不躁,確是勤勉治學的典範。

 

流水周圓①,中抱石田②,筆耕不輟③,其終有豐(feng) 年。——摘自紀曉嵐《水田硯銘》

 

【注釋】

 

① 周圓:水流循環,出自於(yu) 《淮南子》“冰水移易於(yu) 前後,若周圓而趨”。

 

② 石田:多石而不可耕用之地,在這裏指石硯。

 

③ 筆耕不輟:勤奮著書(shu) 。宋洪適《盤洲文集》卷六十八“伏願上梁之後,筆耕不輟,書(shu) 癖休醫”。

 

【釋義(yi) 】

 

石硯像農(nong) 田一樣水流循環,筆墨像農(nong) 具一樣耕種不停,勤奮著書(shu) 總會(hui) 有所收獲。

 

【賞析】

 

古人視硯為(wei) 田,硯是培養(yang) 曆代文人墨客成名成才的沃土。在銘文中,紀曉嵐以水田之形的硯台為(wei) 憑,將硯台描繪為(wei) 農(nong) 田,將筆描繪為(wei) 農(nong) 具,認為(wei) 隻要勤奮勞作,終有豐(feng) 收之時,在引人遐思中披露了稼穡辛勞的付出與(yu) 五穀豐(feng) 登的收獲之間的必然聯係。

 

處世篇

 

治人之道,忌察淵魚①;治己之道,則汙垢必除。言各有當,君子念諸。——摘自《刷銘》

 

【注釋】

 

① 淵魚:指深水中的魚,比喻別人隱秘之事。

 

【釋義(yi) 】

 

對待別人不能太精明苛刻、求全責備,對待自己卻是要有過必改;各種主張意見等等均有其合理正確的一麵,大家要記住這一點。

 

【賞析】

 

紀曉嵐在清代官場上馳騁近半個(ge) 世紀,是乾嘉時期公認的文壇領袖。雖官居高位,但做人為(wei) 官始終堅持“持此以平”原則,能夠公正包容、不拘一格地評價(jia) 各類人才和作品,強調學術獨立,所以交友甚廣,其友朋知己、門生故吏不計其數,對乾嘉漢學風尚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文章敢道眼分明,遼海秋風①愧友生②。惟有囊中留片石③,敲來幸不帶銅聲④。——《壬午順天鄉(xiang) 試分校硯》

 

【注釋】

 

① 遼海秋風:出自李賀《南園》詩“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意為(wei) 科舉(ju) 下第的落魄委屈。

 

② 友生:出自《詩經?棠棣》“我有兄弟,不如友生”,這裏指考生。

 

③ 片石:硯台。

 

④ 銅:銅錢、錢財。

 

【釋義(yi) 】

 

考生參加考試隻需拿出真才實學即可,我作為(wei) 主考官,能夠分辨出文章的質量。如果因為(wei) 我(閱卷)水平不夠而導致考生落榜,我會(hui) 感到心中有愧。我的口袋中隻有一塊石頭(硯台),即使敲擊(口袋)也沒有銅錢的聲音,所以大家也不要考慮賄賂我。

 

【賞析】

 

紀曉嵐一生多次擔任鄉(xiang) 試、會(hui) 試主考官和殿試讀卷官,直到七十九歲還最後一次主持考試,深諳“筆端一瞬判雲(yun) 泥”的重大意義(yi) ,既關(guan) 係到為(wei) 國家選取人才,又操縱著天下無數士子命運。所以,他執掌文柄廉潔公允,從(cong) 來都是不辭辛苦,親(qin) 自閱卷,反複審核,力圖取舍得當,使品學兼優(you) 者都能脫穎而出,以免遺珠之憾,真謂是“赫赫科條,袖裏常存惟白簡”。

 

●采訪劄記

 

在車水馬龍的北京市西城區珠市口西大街,有一處坐北朝南、青磚灰瓦、看上去並不是很顯赫的建築,這就是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的故居。

 

從(cong) 十一歲隨父入京,到八十二歲在家中去世,這座宅院是紀曉嵐一生最重要的宅邸。走進雕花拱門,湧入眼簾的是一所紅柱綠梁、精致典雅的四合院。院內(nei) 有一株紫藤蘿和一株海棠,據傳(chuan) 均為(wei) 紀曉嵐親(qin) 手栽種,至今仍十分繁茂。紫藤盛夏時濃蔭如海、香氣四溢,形成天然的涼棚。如今院內(nei) 南北正對著兩(liang) 間屋子,南屋是“紀曉嵐紀念館”,陳列著紀曉嵐用過的文房四寶、旱煙袋鍋等物件;北屋則是聞名遐邇的“閱微草堂”。

 

閱微草堂是紀曉嵐的書(shu) 房。他曾自題詩雲(yun) :“讀書(shu) 如遊山,觸目皆可悅。千岩與(yu) 萬(wan) 壑,焉得窮曲折。煙霞滌蕩久,亦覺心胸闊。所以閉柴荊,微言終日閱。”“閱微”出自最後一句,意思是閱讀精深微妙的言辭。

 

今天人們(men) 對紀曉嵐的認識,很多來自於(yu) 電視劇裏麵機智詼諧、剛正不阿、為(wei) 民請命的形象。實際上,電視劇的一些情節雖然是杜撰的,但也從(cong) 側(ce) 麵反映了紀曉嵐的機智博學。紀曉嵐作為(wei) 清代大學者,主持編纂《四庫全書(shu) 》,但仍不忘謙虛勤勉,留下了“過如秋草芟難盡,學似春冰積不高”的堂聯家訓。

 

除了博學多才,紀曉嵐還是一位廉政勤儉(jian) 的清官。他一生多次擔任鄉(xiang) 試、會(hui) 試主考官和殿試讀卷官,執掌文柄廉潔公允,從(cong) 來都是不辭辛苦,親(qin) 自閱卷,反複審核,力圖取舍得當,使品學兼優(you) 者都能脫穎而出,以免遺珠之憾。有感於(yu) 當時的科場風氣,紀曉嵐專(zhuan) 門題寫(xie) 了一首詩來告誡考生:“文章敢道眼分明,遼海秋風愧友生。惟有囊中留片石,敲來幸不帶銅聲。”

 

紀曉嵐曾經在一把經常使用的木尺上刻了四個(ge) 字“守正規直”,作為(wei) 要求自己和子孫的修身準則。他身後並未給子孫留下白銀田產(chan) ,卻為(wei) 紀氏一門乃至中華民族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遺留下了一份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專(zhuan) 家觀點

 

關(guan) 山遠:苦口婆心紀曉嵐

 

曆史上,紀曉嵐聲名顯赫,因為(wei) 他曾任《四庫全書(shu) 》總纂修官;今天,紀曉嵐同樣大名鼎鼎,是因為(wei) 一部名為(wei) 《鐵齒銅牙紀曉嵐》的電視連續劇。但真實的紀曉嵐,並不以口才著稱,史載他“口吃善著書(shu) ”。所以,相比於(yu) “鐵齒銅牙”,“苦口婆心”更適合紀曉嵐--這位官至一品的大學問家,留下了寶貴的“紀氏家訓”,在教育後人方麵,可謂苦口婆心,值得今人借鑒。

 

“紀氏家訓”內(nei) 容豐(feng) 富,廣為(wei) 人知的有他對子女的“四戒”“四宜”。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四宜是: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zhong) ,四宜慎食。“四戒”與(yu) “四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補充,相映生輝。既告訴後人什麽(me) 不該做,又告訴後人應該怎麽(me) 做。這樣的家訓,既簡潔明了,又深刻透徹。

 

紀曉嵐這麽(me) 教育子女,自己是也是身體(ti) 力行的,比如“戒奢華”,紀曉嵐在清朝官員中以清廉儉(jian) 樸著稱,他的學生汪德鉞就稱:“吾師居台憲之首,據宗伯、司馬之尊,登其堂蕭然如寒素,察其輿馬、衣服、飲食,備數而已,其儉(jian) 也若此。”

 

除了“四戒”“四宜”外,“紀氏家訓”還有“四莫”:“貧莫斷書(shu) 香,富莫入鹽行;賤莫做奴役,貴莫貪賄贓。”跟“四戒”“四宜”相比,“四莫”著重強調的是一個(ge) 人處理貧富、貴賤關(guan) 係時的“底線思維”,再窮也不能放棄讀書(shu) ,做再大的官,也不要貪圖錢財。

 

史載“紀昀胸懷坦率、性好滑稽,然驟聞其語,近乎詼諧,過而思之,乃名言也”,今天讀“四戒”“四宜”“四莫”,猶如聽一個(ge) 老夫子絮絮叨叨,講如何做人做事,細細琢磨,“乃名言也”。

 

值得一提的是,“紀氏家訓”,並非紀曉嵐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基於(yu) 他的人生經驗,某些經驗還堪稱慘痛。

 

比如“戒驕傲”,紀曉嵐年輕氣盛時,也有過驕傲的教訓。他是科場驕子,但並非一帆風順。清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紀曉嵐參加科試,獲第一名,在這麽(me) 好的成績麵前,他開始自滿起來,翌年回鄉(xiang) 鄉(xiang) 試,他隻考了個(ge) 四等。4年後參加會(hui) 試時,也因為(wei) 太過自負而被擋在了進士的門檻之外。

 

但相比接下來的人生經曆,科場偶爾失意,就不算什麽(me) 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6月,兩(liang) 淮鹽政盧見曾因有營私貪汙行為(wei) 而被革職查辦,紀曉嵐因為(wei) 通風報信而被發配烏(wu) 魯木齊。同年十月,被遣戍烏(wu) 魯木齊贖罪。

 

《清史稿》對這一段的記載為(wei) :“昀為(wei) 姻家,漏言奪職,戍烏(wu) 魯木齊。”紀曉嵐與(yu) 盧見曾是姻親(qin) ,紀曉嵐的長女嫁給了盧見曾的孫子盧蔭文。盧見曾是退休6年之後被牽扯進“兩(liang) 淮鹽引案”的,時年79歲,經過審查,盧見曾在前後長達十年的時間裏一共收授鹽商賄賂價(jia) 值萬(wan) 餘(yu) 元之古玩,被判絞刑,但他很快就瘐死獄中。

 

因乾隆修書(shu) 需要,由大學士劉統勳薦舉(ju) ,將紀曉嵐從(cong) 新疆召回。劉統勳是什麽(me) 人?劉羅鍋劉墉的父親(qin) 。曆史就這麽(me) 串起來了。

 

有了上述故事,紀曉嵐“四莫”中特意強調的“富莫入鹽行”,就能理解了。有清一朝,鹽為(wei) 國家專(zhuan) 賣,利潤居一切行業(ye) 之首,堪稱暴利行業(ye) ,曆來官商勾結,汙濁不堪。有盧見曾的慘案在前,紀曉嵐更不願意子女“富貴險中求”。順帶說一下:盧見曾的孫子、紀曉嵐的長女婿盧蔭文,才華橫溢,但考中進士後終生不願為(wei) 官,46歲即告歸故裏,隱居山林了。

 

“紀氏家訓”中的“貴莫貪賄贓”,也是基於(yu) 血淚教訓的。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月,紀曉嵐次子紀汝傳(chuan) 在擔任九江府通判時因瀆職拖欠賦稅而犯法,他也跟著受牽連,吏部決(jue) 定將其降職調任,乾隆知道後改判為(wei) 降三級留任。

 

從(cong) 一個(ge) 恃才傲物的青年,到一個(ge) 苦口婆心的老者,紀曉嵐沉浮官場五十載,通曉做人做事的大智慧,他在給兒(er) 子的一封家書(shu) 上這麽(me) 寫(xie) 道:“當世宦家子弟,每盛氣淩轢,以邀人敬,謂之自重。不知重與(yu) 不重,視所自為(wei) 。”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是一個(ge) 高級幹部教育子女樹立正確的價(jia) 值觀:高幹子弟如何贏得別人的尊重?不是基於(yu) 父蔭的盛氣淩人,而是靠自己的奮發有為(wei) 。

 

紀氏後人多有才俊,譬如紀曉嵐四世孫紀堪頤,追隨孫中山投身革命,成為(wei) 一代民國元老。可以說,紀曉嵐留下的家訓,對於(yu) 後人有著巨大影響,也給今人無窮的啟迪。

 

紀清遠:家規銘文,字字珠璣

 

我們(men) 常說: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家長,子孫後代能否健康成長取決(jue) 於(yu) 家庭的教育,的確如此。中國的家庭都特別關(guan) 心子女的成長,有“子不教,父之過”之說法。

 

我的七世祖紀容舒(紀曉嵐之父)曾任京師南新倉(cang) 監督、雲(yun) 南姚安知府等職,為(wei) 人正派,胸懷磊落坦蕩,有古君子之風。乾隆二十七年,紀曉嵐任福建學政,他曾去福建看望紀曉嵐。傳(chuan) 說某屋鬧鬼,但是紀容舒不信邪,毅然住在那間房子裏,結果也平安無事。他借此教導兒(er) 子,“人的心思,慈祥為(wei) 陽,歹毒為(wei) 陰;心底坦蕩為(wei) 陽,陰險為(wei) 陰;正直公允的為(wei) 陽,私心曲理為(wei) 陰。所以易象中以陽為(wei) 君子,陰為(wei) 小人。如果立心正大,充滿陽剛之氣,即便有妖邪魅,正人君子豈能被鬼襲擊?”

 

作為(wei) 書(shu) 香門第,文達公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留下了許多教導子孫後代如何做人處世的告誡。他為(wei) 子女題寫(xie) 對聯“過如秋草芟難盡,學似春冰積不高”。上聯告誡子女人的過錯像秋天的野草一樣,很難割除幹淨,所以人要不停地改正自己的過錯。下聯告訴子女做學問要持之以恒。做學問如果像春天的冰一樣,肯定不夠紮實,包含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意思。

 

此外,他對後代的教誨往往在器物銘文上記之:如《尺銘》“守正規直”。告誡做人做事要像尺子一樣有準則、守規矩。

 

《撣掃帚》中則說道:“帚有禿時,塵無盡期。然一日在手,則當一日拂之”。

 

《硯銘》寫(xie) “石出盤渦,閱歲孔多。剛步露骨,柔足任磨,此為(wei) 內(nei) 介而外和”。主張做人內(nei) 剛外柔,既有原則性又要有溫和態度。這些銘文就成為(wei) 我們(men) 行為(wei) 的座右銘,祖祖輩輩的傳(chuan) 承下來,告誡子女要做一個(ge) 正經清白的人,要好好學習(xi) ,這就是家訓。我想今天不僅(jin) 僅(jin) 是對紀家,在社會(hui) 上,隻要是人們(men) 看到這些銘文家訓,都會(hui) 有所感悟。這正是中華民族傳(chuan) 統道德的一種深刻體(ti) 現和傳(chuan) 承。

 

(學者、畫家紀曉嵐第六世孫 紀清遠)

 

李新永:所以閉柴荊,微言終日閱

 

紀曉嵐作為(wei) 清代大學者,一生嗜書(shu) 如命,曾有詞句:“讀書(shu) 如遊山,觸目皆可悅。千岩與(yu) 萬(wan) 壑,焉得窮曲折。煙霞滌蕩久,亦覺心胸闊。所以閉柴荊,微言終日閱。”有記載紀曉嵐官禮部尚書(shu) 職,朝議結束後即回家讀書(shu) 。

 

紀曉嵐修編《四庫全書(shu) 》期間更是盡職盡責,敢於(yu) 擔當責任,有錯即糾正。這在他題寫(xie) 的很多銘文警句上都有所體(ti) 現,如荷葉硯銘文“荷盤承露,滴滴皆圓,可譬文心,妙造自然”,又如紀曉嵐文房器水滴有銘文“精於(yu) 蓄聚,而不吝輯注,雖富乎何惡。”

 

紀曉嵐於(yu) 1805年去世,嘉慶帝派內(nei) 務府大臣來紀府吊唁,並特批準撥庫銀500兩(liang) 為(wei) 其治理喪(sang) 事,並親(qin) 自撰寫(xie) 墓碑吊文。有清一代,開鮮有之例。

 

(紀曉嵐故居館長 李新永) 


梁曦:百姓心中清官能臣的榜樣

 

紀曉嵐是乾隆、嘉慶時期的文壇領袖,為(wei) 中國文化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紀曉嵐更是一位有作為(wei) 的能官。他為(wei) 官仁厚,深深關(guan) 心民間疾苦,成為(wei) 百姓心目中清官能臣的榜樣。他認為(wei) :“教民之道,因其勢則行之易;拂其勢則行之難。”斯人雖去,風範長存。如今,參觀紀曉嵐故居的遊人絡繹不絕,談論著他的奇聞逸事,更景仰他為(wei) 政清廉的品德。

 

(《經濟日報》出版社副社長梁曦)


李忠智:性耽闃寂,不入濁流

 

紀曉嵐任左都禦史和禮部尚書(shu) ,身居內(nei) 廷,他堅持不入濁流,嚴(yan) 於(yu) 律己,清白節儉(jian) 。朝鮮書(shu) 狀官沈永興(xing) 在向國內(nei) 的報告中寫(xie) 道:“紀尚書(shu) 昀,文藝超倫(lun) ,清白節儉(jian) ,一弊裘七八年。”

 

當時朝鮮每年都派使團到北京,他們(men) 有了解中國、考察中國的使命。書(shu) 狀官是使團的重要成員,作為(wei) “局外人”他們(men) 的觀察是客觀準確的。

 

紀曉嵐的門生、安徽懷寧人汪德鉞在《紀曉嵐師八十壽序》裏寫(xie) 有這樣的話:“吾師居台憲之首,據宗伯、司馬之尊,登其堂蕭然如寒素,察其輿馬、衣服、飲食,備數而已,其儉(jian) 也若此。精力絕人,巨細畢究,自束發以逮服官,書(shu) 卷則寐食不離,簿書(shu) 亦鉤考維嚴(yan) ,其勤也又若此。性耽闃寂,不樂(le) 與(yu) 名流相征逐,公退後,閉門獨坐,衝(chong) 然自得,其靜也又若此。”在這位門生、下司的眼中,紀曉嵐儼(yan) 然一個(ge) 性情孤寂的廉吏碩儒。

 

(滄州紀曉嵐研究會(hui) 會(hui) 長李忠智)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