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萐父著《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ju) 要》出版暨郭齊勇序
【新版背景】
蕭萐父先生是已故著名哲學家與(yu) 哲學史家,他的大著新版《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ju) 要》最近由北京文津出版社出版,對中國哲學研究具有特別的指導作用。
該書(shu) 綜合文獻學、目錄學、校讎學、版本學、史源學等多門學科,囊括了史料考辯、研究前史綜述、思想源流探析等各環節,主旨在於(yu) 序列中國哲學史史料之目錄,考辯中國哲學學術之源流。
《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ju) 要》之寫(xie) 作方式以綱帶目,略舉(ju) 其要。以時代思潮為(wei) 經線,根據不同思潮與(yu) 爭(zheng) 論焦點來介紹人物與(yu) 論著。
同時,該書(shu) 強調地下考古的各種文字新材料和經學為(wei) 代表的上古文獻的重要性。對於(yu) 出土的陶文、甲骨文,金石文、石鼓文、竹簡、帛書(shu) 帛畫和傳(chuan) 世文獻中的經學文獻、《逸周書(shu) 》、《竹書(shu) 紀年》、《穆天子傳(chuan) 》、《山海經》、《世本》等均有闡釋梳理,打破傳(chuan) 統中國哲學史的學科界限,將各類重要文獻的相關(guan) 材料及流傳(chuan) 版本詳盡列出。
該書(shu) 視野開闊,史料紮實,許多觀點極具前瞻性和開創性,對中國哲學、曆史、文學等方向的研究者和學習(xi) 者均能提供有益參考。

書(shu) 名:《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ju) 要》
作者:蕭萐父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8年5月

新版《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ju) 要》
蕭萐父 著
文津出版社
2017年6月版
【作者簡介】
蕭萐父(1924-2008),祖籍四川井研,出生於(yu) 成都,哲學家與(yu) 哲學史家。1947年畢業(ye) 於(yu) 武漢大學哲學係,1951年入華西大學,後任四川醫學院馬列主義(yi) 教研室主任,1956年到中央黨(dang) 校高級理論班深造,1957年到北京大學哲學係進修,同年秋調入武漢大學哲學係。此後一直在該係任教,曾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
蕭萐父是國際知名學者,是國家重點學科——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學科的創建者與(yu) 學術帶頭人;教育部人文社會(hui) 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hui) 首任主任。
社會(hui) 兼職有: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國際儒聯顧問,國際道聯學術委員,中國《周易》學會(hui) 顧問,國際中國哲學會(hui) 國際學術顧問團成員、中國文化書(shu) 院導師。
蕭萐父長期從(cong) 事中國哲學和文化的教學與(yu) 研究工作,是著名的船山學和“明清早期啟蒙學”專(zhuan) 家,在國內(nei) 外發表學術論文百餘(yu) 篇。主要著作有《吹沙集》《吹沙二集》《吹沙三集》《船山哲學引論》《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ju) 要》。合著有《明清啟蒙學術流變》《王夫之評傳(chuan) 》等,主編《哲學史方法論研究》等。與(yu) 李錦全教授共同主編的《中國哲學史》上下卷產(chan) 生了廣泛的影響,曾獲原國家教委優(you) 秀教材一等獎。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采用了以每個(ge) 時代主要思潮為(wei) 經,以人物或著作為(wei) 緯的寫(xie) 法。本書(shu) 首先確立了中華民族古史的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表達了他的古史觀及文化觀,超越了“信古派”與(yu) “疑古派”的觀點。
本書(shu) 介紹了中國傳(chuan) 統治學方法,樸學的主要成就與(yu) 近代學者對樸學的進一步發展。本書(shu) 強調了地下考古的各種文字與(yu) 新材料和經學為(wei) 代表的上古文獻的重要性。作者善於(yu) 從(cong) 各學科史料中發現哲學史的新材料。
本書(shu) 反映了蕭先生對於(yu) 中國哲學史這門學科的認識,開辟了寬闊的研究路徑,表達了他廣博的胸襟與(yu) “通觀儒、釋、道,涵化印、中、西”的學術追求。
【弁言】
這是一本可供文科研究生試用的教材或自學參考書(shu) 。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為(wei) 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專(zhuan) 業(ye) 的曆屆研究生開設了“中國哲學史史料學”一課。由於(yu) 常有文科其他係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研究生也來選修或旁聽,為(wei) 照顧聽課的對象,在講授中不免適當擴充內(nei) 容,以介紹哲學史料為(wei) 中心而往往涉及其他文史知識;更由於(yu) 中國古代學術尚未分化,哲學史料往往羼雜於(yu) 其他非哲學的學術資料之中,需經鑒別、篩選和考訂,才能清理出來,因而本課不可能單是介紹現成史料,而必須考索源流,辨析真偽(wei) ,故其內(nei) 容近於(yu) 目錄學、校讎學、文獻學、史源學之綜合。
本課經多次講授,初擬講綱,後寫(xie) 成講義(yi) ,再打印發給學員,最後修訂成為(wei) 此書(shu) 。本書(shu) 在教學實踐中積累而成,仍保留講義(yi) 形式,從(cong) 古到今,分十二講,自為(wei) 經緯,綱舉(ju) 目張。如用作教材,大體(ti) 適應一學期每周4學時的授課,並注意到將一些論述僅(jin) 標出一定體(ti) 例,便於(yu) 講授者作進一步的補充和發揮。
本書(shu) 內(nei) 容如有某些特點,除上述在清理、評介史料中注意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以外,主要還表現在論述中熔鑄了較豐(feng) 富的文史考古知識,並特別注意評介五四以來有關(guan) 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新成果,使研究生繼踵前修,盡快地進入學術前沿;同時,特別強調義(yi) 必征實,言必有據,提倡嚴(yan) 謹篤實的學風。
本書(shu) 其所以題名《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ju) 要》,因中國哲學文化史料之繁富,可謂浩瀚無涯;其源流考辨也異說紛紜,難以窮舉(ju) 。這本小書(shu) 隻能是一斑窺豹,略舉(ju) 其要而已。一些問題雖有所引發,而浚求博證則隻能寄希望於(yu) 來者。
本書(shu) 第十二講“近現代哲學史料”由李維武教授執筆,謹誌心感。
【序】
恩師的《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ju) 要》新版序
恩師蕭萐父先生離開我們(men) 已經八年了。八年來,老師無時無刻不在我們(men) 心中。沒有老師的指引教誨,沒有老師創辦的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學科點這一平台,就不會(hui) 有我們(men) 。
老師的一生充滿著坎坷。老師的學問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他尤其重視兩(liang) 頭,一是中哲史的方法學理論,二是中哲史的學問基礎。就後者而言,他在目錄學、文獻學方麵很有功夫。
上世紀80年代初,他在為(wei) 我們(men) 上研究生課程時,就開了“中國哲學史史料學”的課程。這門課多次開,每開一次,補充修改一遍,輾轉多年,形成了這本研究生教材,於(yu) 1998年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
老師曾說過:《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ju) 要》這本書(shu) 寫(xie) 作目的隻是為(wei) 了“使研究生繼踵前修,盡快地進入學術前沿;同時,特別強調義(yi) 必征實,言必有據,提倡嚴(yan) 謹篤實的學風”。
本書(shu) 綜合了文獻學、目錄學、校讎學、版本學、史源學等多門學科。老師采用了以每個(ge) 時代主要思潮為(wei) 經,以人物或著作為(wei) 緯的寫(xie) 法。本書(shu) 首先確立了中華民族古史的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表達了他的古史觀及文化觀,超越了“信古派”與(yu) “疑古派”的觀點。
本書(shu) 介紹了中國傳(chuan) 統治學方法,樸學的主要成就與(yu) 近代學者對樸學的進一步發展。本書(shu) 強調了地下考古的各種文字與(yu) 新材料和經學為(wei) 代表的上古文獻的重要性。作者善於(yu) 從(cong) 各學科史料中發現哲學史的新材料。
本書(shu) 反映了蕭先生對於(yu) 中國哲學史這門學科的認識,開辟了寬闊的研究路徑,表達了他廣博的胸襟與(yu) “通觀儒、釋、道,涵化印、中、西”的學術追求。本書(shu) 體(ti) 現了蕭先生的為(wei) 人與(yu) 為(wei) 學,人風與(yu) 學風。
蕭老師學貫中西,打通了文史哲,儒釋道。人們(men) 常說文史哲不分家,史料上也是如此。我現在還能回憶起老師當年上這門課時的情景。他總是旁征博引,同時細膩地考鏡源流,辨章學術。他不時在黑板上板書(shu) ,寫(xie) 上生辟的字、句,人名與(yu) 書(shu) 名等。
老師開這門課時,除哲學係的學生踴躍來修課外,文科其他係的學生有不少人主動來選修。教材出版後,文科各科係學生都來購買(mai) 。這是一本有思想的工具書(shu) ,除哲學係外,也適合於(yu) 中文、曆史院係及國學院係的學子們(men) 使用,也便於(yu) 文史愛好者自修。
是為(wei) 序。
郭齊勇
丙申年中秋節於(yu) 珞珈山麓
【目錄】
第一講 引論
一、明確本課要旨
二、珍視優(you) 良傳(chuan) 統
三、正確對待民族文化遺產(chan)
第二講 古史祛疑
一、問題的提出
二、從(cong) 考古新發現看我國文明史的開端
三、我國奴隸製形成的曆史特點及其在古文獻中的反映
第三講 樸學簡介
一、樸學源流
二、關(guan) 於(yu) 語言學
三、關(guan) 於(yu) 目錄學
四、關(guan) 於(yu) 版本學
五、關(guan) 於(yu) 校勘學
六、關(guan) 於(yu) 辨偽(wei) 學
七、關(guan) 於(yu) 輯佚學
八、關(guan) 於(yu) 工具書(shu)
第四講 原始文字與(yu) 古史文獻舉(ju) 要
一、地下考古的文字資料
二、關(guan) 於(yu) 傳(chuan) 世的古史文獻
三、一些關(guan) 於(yu) 古史的旁證材料
第五講 周秦之際哲學史料(上)
一、《周易》與(yu) 早期陰陽家言
二、《論語》與(yu) 先秦儒家言
三、《墨子》與(yu) 先秦墨家言
四、《老子》與(yu) 先秦道家言
第六講 周秦之際哲學史料(下)
五、《管子》與(yu) 先秦法家言
六、《鄧析子》與(yu) 先秦名家言
七、《孫子》與(yu) 先秦兵家言
八、關(guan) 於(yu) 先秦諸子的通考名著
第七講 秦漢哲學史料
一、時代特點及思想動向
二、秦漢之際的三種思潮
三、秦漢之際的自然科學思潮
四、王充及漢末社會(hui) 批判思潮
五、原始道教史料
第八講 魏晉南北朝哲學史料
一、時代特點和思想陣線
二、玄學思潮
三、反玄學思潮
四、佛教興(xing) 盛與(yu) 反佛思潮
五、道教與(yu) 科學文獻
六、美學與(yu) 文藝批評
第九講 隋唐五代哲學史料
一、時代特點和思想氣度
二、總集性史料舉(ju) 要
三、唐初無神論思潮
四、儒學正宗與(yu) 史學巨擘
五、道教理論著作
六、佛教哲學論著
七、晚唐五代批判思潮
第十講 宋元明哲學史料
一、時代特點
二、哲學特點
三、史料舉(ju) 要
第十一講 明清之際哲學史料
一、總集性著作
二、明末清初道學餘(yu) 波的史料
三、清初反道學思潮的史料
四、18世紀漢學家著作中的哲學史料
五、17、18世紀自然科學家的著作
六、耶穌會(hui) 士來華譯著
第十二講近現代哲學史料
上篇 19世紀中國哲學史料
一、綜合性資料
二、個(ge) 案性資料
下篇 20世紀中國哲學史料
一、綜合性資料
二、專(zhuan) 題性資料
三、科學主義(yi) 思潮
四、人文主義(yi) 思潮
五、馬克思主義(yi) 哲學
六、現代佛學思潮
附錄
蕭萐父先生與(yu) “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ju) 要”課
《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ju) 要》的意義(yi)
【特附】
恩師蕭萐父先生走了
今天,戊子年八月十八,西曆九月十七日十六時三十分,我們(men) 敬愛的蕭老師永遠地離開了我們(men) 。
蕭遠世兄、蕭萌師妹告訴我與(yu) 根友學弟:老師因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平靜地走完了他八十四歲的人生道路,走的時候十分安詳。蕭遠兄說,老師其實早已悟透人生,安排好生前生後事,可謂功德圓滿,壽終正寢。
我們(men) 與(yu) 哲學院領導獲悉噩耗後立即趕往中南醫院,與(yu) 先生訣別。先生安臥著,狀貌安詳。我們(men) 三鞠躬,祈禱老師安息。老師安息,定無疑義(yi) ,隻是齊勇等卅載追隨,頓失依怙,悲痛之情,何可言喻?我們(men) 的心情無比沉重……
師座是西曆七月十七日晚住院的,病因是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yu) 肺部缺氧。住院後即需要用呼吸機(先用小型便攜式的),但不久有所好轉。八月初病況加劇,住進監護病房。我們(men) 多次去醫院探望,緊緊握著他的手,在他耳邊與(yu) 他說話、談心……
老師住院的前一天,七月十六日上午,我提了兩(liang) 個(ge) 冰糖西瓜與(yu) 一盒杭白菊去府上看望他老人家。師妹把他用輪椅從(cong) 房間裏推了出來,我們(men) 一起幫助他坐在沙發上。這是前所未有的。老師的腳腫了,我摸了一下他的腳,又往上卷起他的褲腿,察看小腿,小腿並不腫。老師真有一點衰老了。
師妹悄悄地對我說:今天好像又是一個(ge) 轉折點,不能下地走路了,要用輪椅了。老師見我來了,很高興(xing) ,首先問我,你與(yu) 根友最近到北京出差去了?我向他老人家匯報了承擔重點教材《中國哲學史》的緣由與(yu) 過程。老師向我推薦《炎黃春秋》的文章,關(guan) 注謝老提出的問題,談他的看法,反感並批判暴力。
接著,老師斷斷續續對我講了儒家道德價(jia) 值的重要性,特別是個(ge) 人道德的重要性,一再肯定儒家核心值價(jia) 。我懂得,他是針對當下的貪腐的,針對社會(hui) 上的金錢掛帥、唯利是圖、物欲橫流而言的。
老師很高興(xing) 地看我送給他的拙文集《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我念“後記”中有關(guan) 本學科點的幾段話給他聽,他不斷點頭。我介紹了“珞珈中國哲學叢(cong) 書(shu) ”的緣起與(yu) 實施。
這一次明顯感到老師的心力不足了,他有時想說話,嘴在動,但說不出來,有時說的話聲音很低,有的聽不清,師妹還幫我翻譯了幾句。

一個(ge) 多月前,我去與(yu) 他聊天時,並不是這樣的。當然,老師的大多數的話還是清楚的。我坐了一個(ge) 多小時,告別之前,他還提醒蕭萌師妹,把李守庸先生托師妹轉送給呂有祥師兄的書(shu) 讓我帶走,便於(yu) 轉交呂師兄。由此可見,老師的記憶力還不錯。
記得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不久,蕭老師給我打來電話,聲音不大,用語急迫:現在為(wei) 災區捐款,你們(men) 都捐了吧,我也要捐。我說,學校的意見,離退休老同誌可以不捐。他說,那怎麽(me) 行,這麽(me) 大的地震。
我知道,自地震發生時起,他密切關(guan) 注災情,他的心早就與(yu) 他的家鄉(xiang) 四川人民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了。我說,您放心,我明天到院裏去代您捐款。
第二天,院辦程幺娥主任告訴我說,蕭先生已經托程靜宇老師帶了伍佰元錢來了。原來,頭一天與(yu) 我通話後,程靜宇老師去他家小坐,他急切地托程老師辦了。
老師一生關(guan) 心百姓疾苦,一輩子為(wei) 人民呼號。記得約三十年前,他曾在課常上背誦郭沫若為(wei) 杜甫草堂題寫(xie) 的對聯,“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雲(yun) 雲(yun) 。
今年四月,我受國學試驗班同學們(men) 的委托,向老師求墨寶。同學們(men) 自辦了習(xi) 作刊物《誌學》,讓我請蕭先生題箋,蕭老師欣然應允,用繁體(ti) 豎行題寫(xie) 了幾幅,供同學們(men) 選用。
老師對國學後生寄予厚望。我們(men) 自2001年在武大創辦國學試驗班以來,我時常向老師匯報,請他提意見,他非常支持,提了不少建議,尤其讚賞我等讓同學們(men) 直接讀經子史集的基礎文獻的做法,一再肯定國學班、中西比較哲學試驗班抓原著經典導讀的經驗。
上周出差成都,九月十一日在四川師大“經學與(yu) 中國哲學”大會(hui) 上,我向與(yu) 會(hui) 者報告了蕭老師的狀況,那是因為(wei) 來自海內(nei) 外的學者都關(guan) 心他,問候他。我在大會(hui) 報告論文之前,代表他的家屬與(yu) 武大的同仁感謝各位對先生的關(guan) 愛。我在會(hui) 下也向他的老朋友鍾肇鵬、蒙默、賈順先等先生報告了老師的病況。
我在會(hui) 上還講了這樣幾句話:蕭先生時刻不忘四川,他對四川的前輩學者,如廖季平、蒙文通、劉鑒泉等,如數家珍。蕭先生對我們(men) 的身教與(yu) 言教,令我們(men) 最為(wei) 感動的,一是他的“人格美”,二是他的“博通”。
蕭老師有自由開放的心靈,堂廡甚廣,通觀儒釋道,涵化印中西,打通了文史哲,甚至通曉詩詞歌賦,棋琴書(shu) 畫。他是明清哲學的專(zhuan) 家,但明清之際啟蒙思潮隻是他的一個(ge) 論域,不是他的全部。他用心血開辟了不同的學術方向與(yu) 領域,培養(yang) 了不少的後生。
沒有老師就沒有武大的中國哲學學科,也沒有我。老師對我恩重如山!老師走了!真想不到從(cong) 此將天人永隔!
回想起老師言傳(chuan) 身教的一點一滴,不覺淚下沾襟。老師的精神與(yu) 事業(ye) 永在!
光大老師的精神與(yu) 事業(ye) ,是我畢生的使命。
齊勇於(yu) 蕭老師辭世的當夜
責任編輯:柳君
【上一篇】【中央紀委監察部網】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下一篇】【曹景年】陳寅恪儒學思想探微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