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文叢第三輯】萬光軍著《孔孟仁學論綱》出版暨目錄、後記

欄目:出版圖書
發布時間:2016-04-15 23:21:52
標簽:

 

 

書(shu) 名: 孔孟仁學論綱

作者: 萬(wan) 光軍(jun) 著

叢(cong) 書(shu) 名稱:儒生文叢(cong) (第三輯),伟德线上平台出品,任重主編

出版單位:知識產(chan) 權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3月

 

 

 

【內(nei) 容簡介】本書(shu) 從(cong) 仁學角度對孔子、孟子思想進行了較為(wei) 係統的梳理,大體(ti) 包括“仁之形上考察”“何為(wei) 仁”“仁何為(wei) ”“仁之全德與(yu) 展開”四個(ge) 方麵,展示了孔子、孟子思想的相同與(yu) 差異、形上與(yu) 形下、內(nei) 涵與(yu) 外延、理論與(yu) 現實、傳(chuan) 統與(yu) 現在等諸多維度,有助於(yu) 我們(men) 深入學習(xi) 孔子、孟子自覺建構儒學,尤其是形上體(ti) 係的諸多努力與(yu) 重要建樹,為(wei) 進一步了解儒學、理解儒學、推進儒學提供了一種可能。

 

【作者簡介】萬(wan) 光軍(jun) ,男,1973年生,山東(dong) 新泰人。山東(dong) 政法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後,哲學研究所所長,入選山東(dong) 省理論人才百人工程。2004—2008年畢業(ye) 於(yu)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獲博士學位,導師為(wei) 楊國榮教授;2009—2012年於(yu) 山東(dong) 大學哲社學院做博士後,導師為(wei) 顏炳罡教授。2013—2014年訪學於(yu) 清華大學哲學係,導師為(wei) 萬(wan) 俊人教授。

 

已在《孔子研究》《孔孟學報》《國學研究》《道德與(yu) 文明》《倫(lun) 理學研究》等海內(nei) 外刊物發表文章60篇,出版專(zhuan) 著《孟子仁義(yi) 思想研究》《德才兼備通論》兩(liang) 部。

 

【學者推薦】

 

仁學是孔孟思想的核心,本書(shu) 就這一核心問題展開係統研究,資料豐(feng) 富,持論公允,多發前賢所未發。

 

——顏炳罡(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教授)

 

仁是孔子及不同時期晚出儒家學者思想體(ti) 係的核心,本書(shu) 立論多有理據,評騭亦較中肯,不失為(wei) 花費心力之作,值得向學界推薦。

 

——張新民(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shu) 院 教授)  

 

常規多言孔孟思想之同、之連貫,甚至視二人完全相同(如倫(lun) 理爭(zheng) 鳴中),本書(shu) 辨析了孔孟二人思想之異、之變遷,明顯豐(feng) 富和拓展了人們(men) 對孔孟思想的一般化理解,是當前理解孔孟仁學不多見的學術力作。

 

—— 黃玉順(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教授)

 

儒家仁學,由孔子奠基而極高明,由孟子充實而有光輝,是孔孟兩(liang) 夫子為(wei) 中國人營造的精神家園。

 

——王鈞林(山東(dong) 師範大學齊魯文化書(shu) 院 教授)

 

【目錄】

 

第一章 仁之形上考察

 

第一節 仁學研究之回顧 

第二節 仁之形上考察 

第三節 仁之有與(yu) 無、有形與(yu) 無形、人之仁與(yu) 天之仁 

第四節 天與(yu) 命、性與(yu) 命的區分 

第五節 “仁,天之尊爵”與(yu) 內(nei) 在超越 

第六節 “天生德”與(yu) “天將降大任” 

第七節 “斯文在茲(zi) ”與(yu) “舍我其誰” 

第八節 從(cong) “我有天誌”到“萬(wan) 物皆備於(yu) 我”

 

第二章 何為(wei) 仁

 

第一節 自覺自信的仁愛宣言:“我欲仁,斯仁至矣”與(yu) “仁者愛人” 

第二節 人的本質是社會(hui) 性之確立:“鳥獸(shou) 不可與(yu) 同群”與(yu) “人異禽獸(shou) ” 

第三節 對血緣、地域的超越:“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與(yu) 仁義(yi) 內(nei) 在 

第四節 對自我的超越:“修己以敬”與(yu)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五節 對感性、身體(ti) 的超越:孔顏樂(le) 處與(yu) “先立乎其大” 

第六節 對功利的超越:“君子喻於(yu) 義(yi) ”與(yu) “何必曰利” 

第七節 對環境的超越:“何陋之有”與(yu) “憂患生”

 

第三章 仁何為(wei)

 

第一節 為(wei) 仁的方向:“為(wei) 仁由己”與(yu) “求在我” 

第二節 為(wei) 仁的動力:“內(nei) 自省”與(yu) “集夜氣” 

第三節 仁者的視野:“博施濟眾(zhong) ”與(yu) “親(qin) 親(qin) 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第四節 仁之方:“優(you) 等推”與(yu) “差等推” 

第五節 仁者的堅持:“恒其德”與(yu) “不可自暴自棄” 

第六節 仁者的證成:“從(cong) 心所欲不逾矩”與(yu) “浩然正氣大丈夫” 

第七節 仁者的狀態:“仁者不憂”與(yu) “仁者無敵” 

第八節 樂(le) 的人生境界:“仁者樂(le) ”與(yu) “眾(zhong) 樂(le) 樂(le) ”

 

第四章 仁之全德與(yu) 展開

 

第一節 仁與(yu) 禮:孔子的道德與(yu) 政治 

第二節 仁與(yu) 政:孟子的道德政治化 

第三節 仁與(yu) 智:孔子的理想人格 

第四節 仁與(yu) 義(yi) :孟子的理想人格 

第五節 仁與(yu) 勇:仁者必有勇與(yu) 三種勇、文王武王之勇 

第六節 仁與(yu) 孝:孔孟理解的現實家庭 

第七節 立足現實有所超越的孔孟仁學

 

小 結 大其心而觀之 

後 記

 

小結:大其心而觀之

 

人是萬(wan) 物之靈,相對於(yu) 世間萬(wan) 物,人具有主導地位,想來沒有很大疑問。中國神話中盤古開天創造萬(wan) 物,女媧造人增添了世間之靈氣;西方神學中上帝先創造了萬(wan) 物,而後才創造了人,並讓人管理萬(wan) 物。從(cong) 人與(yu) 萬(wan) 物的關(guan) 係來看,似乎人對於(yu) 萬(wan) 物的主導地位是與(yu) 生俱來的(如後來康德提出全部被造物“被用作手段”,而“人才是目的本身”[1])。儒學雖與(yu) 神話神學有所區別(儒學也未說明人對於(yu) 萬(wan) 物的主導地位從(cong) 何得來、何時得來、如何得來),但儒學在人對於(yu) 萬(wan) 物的主導地位的認識上是明確的、一貫的。孔子的“鳥獸(shou) 不可與(yu) 同群”、孟子的“人之異於(yu) 禽獸(shou) 者幾希”、荀子的“人有氣有聲有知且有義(yi) ,故最為(wei) 天下貴”,均已表明了這一點。人異禽獸(shou) 、人為(wei) 貴,說明人有異於(yu) 、高於(yu) 萬(wan) 物之處,萬(wan) 物可稱為(wei) 自然存在,而人可稱為(wei) 社會(hui) 存在;人既有自然性又有社會(hui) 性,而萬(wan) 物隻有自然性。就自然存在而言,人與(yu) 萬(wan) 物有相似之處,都有生存繁衍之自然需要,這些自然需要不可以取消抹殺,但可以調整規範。取消抹殺這些自然需要甚至故意虐待扼殺生命是不對的,不允許調整規範這些自然需要甚至放縱放任也是不對的。從(cong) 人也是自然存在的角度,道家看到了人與(yu) 萬(wan) 物有相似甚至相同之處,要求人關(guan) 愛萬(wan) 物甚至平等對待萬(wan) 物,批評人的任意妄為(wei) 殘害生命,這當然有其根據和道理,值得關(guan) 注和思考;然而當道家要求人與(yu) 萬(wan) 物絕對平等,把人的作為(wei) 任意降低甚至完全取消之後,實質上道家隻看到或發揮了人與(yu) 萬(wan) 物的相似相同之處,而把人異禽獸(shou) 、人之為(wei) 貴的一方麵否定取消了,因而其對人與(yu) 萬(wan) 物關(guan) 係的理解至少是不全麵的,也是不完全可行的。按照儒學的理解,人是萬(wan) 物靈長,萬(wan) 物是人之“下屬”與(yu) “對象”。從(cong) 萬(wan) 物是人之下屬而言,人與(yu) 萬(wan) 物具有一體(ti) 化的存在形式,人要引領、關(guan) 愛萬(wan) 物,如孔子講“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孟子講“仁民而愛物”,以為(wei) 對人和萬(wan) 物要有惻隱之心;從(cong) 萬(wan) 物是人之對象而言,萬(wan) 物是人駕馭、管理的對象,如荀子講人善假於(yu) 物。人們(men) 多從(cong) 萬(wan) 物是人之下屬或對象的角度來理解人與(yu) 萬(wan) 物的關(guan) 係,其實“人是萬(wan) 物靈長”的角度更應注重:按照儒學對等級製(如君臣關(guan) 係)的理解,上級與(yu) 下級絕不是對等的、平等的,而是作為(wei) 上級的部分負有更大的使命。如孔子所言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隻有君要像君的樣子,臣才像臣的樣子;隻有父要像父的樣子,子才像子的樣子)、孟子所言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徐複觀形象地稱君主是政治活動的“總發動機”[2],發動機即推動者,沒有發動機其他一切都無從(cong) 談起,以為(wei) 君主在君臣關(guan) 係中負有主要責任,君臣關(guan) 係的好壞主要應從(cong) 君主方麵來衡量。同樣,孔子強調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cong) ”,又講“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都是在強調在上者的合理性主動性的必然與(yu) 必要。按照如此結構,在人與(yu) 萬(wan) 物關(guan) 係當中,如果人事實上是萬(wan) 物靈長,那麽(me) 人負有主要責任,人與(yu) 萬(wan) 物關(guan) 係的好壞應主要從(cong) 人的角度來衡量。這一認識結構也應予以確認,這不是人類的狂妄自大,這是人類承擔責任走向成熟的表現。相反,以為(wei) 人是萬(wan) 物靈長就以自我為(wei) 中心為(wei) 所欲為(wei) ,實在是一種膚淺的、幼稚的、荒唐的表現,以此為(wei) 指導不但認識不清自己,也必然處理不好人與(yu) 萬(wan) 物的關(guan) 係。可見人是萬(wan) 物靈長首先是一種責任,而不是一種享受,或者說隻有盡到了完全責任,才可以部分享受。如同一個(ge) 家長首先要盡責任,然後才可談威信;否則先談威信而不盡責任,威信是立不起來的。

 

人是萬(wan) 物之靈長,異於(yu) 、高於(yu) 萬(wan) 物,看來是事實,但也反映了人還不是全部,至少沒有必要也不能認為(wei) 人類就是一切,怎麽(me) 做都行;況且在人之上還是有道存在,不按照道而為(wei) 是妄為(wei) 、胡為(wei) 、亂(luan) 為(wei) ,也是行不通的。就人與(yu) 萬(wan) 物而言,即便人高於(yu) 萬(wan) 物,按照儒學(也包括道家[3])的一個(ge) 重要認識就是為(wei) 上者不是理所應當高高在上作威作福,而是要謙下。為(wei) 上者的這種謙下不是形式的、表麵的,而是實質的、真實的;不是偶然的、暫時的,而是長期的、永遠的;主要不是索取,而是付出;不是做給人看的,而是由道而為(wei) 的。如同父母為(wei) 了孩子、為(wei) 了家庭而心甘情願、無怨無悔、持之以恒地付出,這也使我們(men) 真實地看到原來作為(wei) 萬(wan) 物之靈不是一件輕鬆之事,而是需要三思、需要資格審查之事。人可能形式上是萬(wan) 物之靈長,而實質上未必是萬(wan) 物之靈長;可能希望是萬(wan) 物之靈長,而事實上還不配(或者還做得很不夠)。為(wei) 上者不但要身正,而且還要謙下,可見對為(wei) 上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做到也相當不容易。蘇格拉底曾經說“未經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人生”,我們(men) 不妨說“未經反思的萬(wan) 物之靈長未必是合格的萬(wan) 物之靈長”。

 

在人的身正、謙下的條件下,一切會(hui) 呈現出和諧之美:麵對他人,雖然人人有所差異,但沒有必要一再強化自我中心,完全可以平等交往、友善互助;麵對自然,雖然人有一定能力,但沒有必要一再強化人類中心,自然之偉(wei) 大同樣讓人感慨萬(wan) 千、心悅誠服。我們(men) 經常看到無論一個(ge) 人是成功還是失敗,回到家庭、融入集體(ti) 都會(hui) 體(ti) 會(hui) 到很多慰藉;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麵對大海、進入山林,人都會(hui) 無言地感受到之前的成功失敗、急功近利、患得患失恐怕多與(yu) 太過自我有關(guan) ;人會(hui) 直觀感受到人的渺小,之前看中的很多東(dong) 西原來並非如此,也就平和了許多。以自我為(wei) 中心變為(wei) 以天地為(wei) 中心,成功與(yu) 失敗變為(wei) 平淡、變為(wei) 常規,雖貴為(wei) 萬(wan) 物靈長其實也有其普通之處。總之,不再狂妄自大而是謙卑下來,就會(hui) 發現世界之大、世界之美。大其心(張載語),不是否定自己、不是放棄自己,而是放下高高在上的自己,還原真實應該的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惻隱之心得以擴展,仁民而愛物、民胞物與(yu) ,如此等等,才不至於(yu) 隻是抽象口號,而會(hui) 變為(wei) 真實而具體(ti) 的行動。

 

注釋

 

[1] “在全部被造物之中,人所願欲的和他能夠支配的一切東(dong) 西都隻能被用作手段;唯有人,以及與(yu) 他一起,每一個(ge) 理性的創造物才是目的本身。所以,憑借其自由的自律,他就是道德法則的主體(ti) 。”“在目的的秩序裏,人(以及每一個(ge) 理性存在者)就是目的本身,亦即他決(jue) 不能為(wei) 任何人(甚至上帝)單單用作手段,若非在這種情形下他自身同時就是目的。”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韓水法,譯.北京:商務印書(shu) 館,2010:95、144.

 

[2] 徐複觀.中國思想史論集[M].上海:上海書(shu) 店出版社,2004:114.

 

[3] 《道德經》第61章:“大邦者,下流也……大者宜為(wei) 下。”

 

後記

 

本書(shu) 是我在博士後出站報告《孔孟仁學論綱》基礎上加以擴充、修改的。

 

2009年6月—2012年6月,我在山東(dong) 大學哲學與(yu) 社會(hui) 發展學院暨儒學高等研究院哲學博士後流動站讀書(shu) 、學習(xi) ,導師為(wei) 顏炳罡教授。本出站報告是在顏炳罡老師指導之下完成的。顏老師望之儼(yan) 然即之也溫,是性情中人。顏老師對學生的學習(xi) 學業(ye) 多有指導督促,非感激感謝所能盡言,好在能時常求教於(yu) 師,也是後學之幸事。博士後讀書(shu) 期間,得到了單位領導同事的諸多關(guan) 心,得到了楊國榮老師、黃玉順老師、曾振宇老師、苗潤田老師、王新春老師、何中華老師、沈順福師兄的諸多幫助,也得到了山東(dong) 大學哲學與(yu) 社會(hui) 發展學院沈士梅老師的很多幫助,在此一一表示感謝!

 

出站報告大體(ti) 包括兩(liang) 部分:第一章為(wei) 對前輩在仁學上探索的回顧與(yu) 展望,其餘(yu) 部分(第二章至第八章)為(wei) 仁學基本特征的大體(ti) 梳理。原本打算還要寫(xie) 群己關(guan) 係(計劃寫(xie) 兩(liang) 章、以自然人與(yu) 社會(hui) 人為(wei) 線索,甚至以自然人與(yu) 社會(hui) 人為(wei) 報告之重要內(nei) 容),材料也準備了些,後來時間不夠,暫時擱置。還打算寫(xie) 仁學之外延(仁與(yu) 禮、與(yu) 智、與(yu) 義(yi) 的關(guan) 係),材料也準備了些,也暫時擱置了。本想出站後很快補齊,可是由於(yu) 他事相擾,時間與(yu) 精力未能集中於(yu) 此,也就一直拖延,一想到未完成書(shu) 稿,心中總是難以釋然。

 

2013年9月—2014年7月,經申請獲山東(dong) 省教育廳批準和山東(dong) 政法學院同意,我有幸到清華大學哲學係訪學一年,導師為(wei) 萬(wan) 俊人教授。置身於(yu) 清華園的豐(feng) 富藏書(shu) 和好學氛圍,我終於(yu) 有時間對出站報告進行打理了。除了出站報告第一章基本留下、擴充外,其餘(yu) 多為(wei) 重寫(xie) 、新寫(xie) 。基本上分為(wei) 四章:仁之形上考察、何為(wei) 仁、仁何為(wei) 、仁之全德與(yu) 展開。2014年2月完成第二稿。此書(shu) 的大體(ti) 結構是自己所定,大體(ti) 觀點也是自己所悟。書(shu) 中的一些立場、觀點是自己現有水平的真實呈現,未必中規中矩,也未必同於(yu) 大家,還望方家不吝賜教,本人自然願意洗耳恭聽。

 

本書(shu) 稿獲得山東(dong) 政法學院2014年度出版基金資助。在訪學期間,我聆聽了陳來老師、萬(wan) 俊人老師、唐文明老師的課程,陳老師的淵博、萬(wan) 老師的簡約、唐老師的篤定給人以很深的印象,尤其是萬(wan) 老師的“康德的書(shu) 讀了七遍”似無聲驚雷,讓人震撼。平時,清華大學教培處的王佳老師管理謹嚴(yan) ,同舍的李偉(wei) 平老師、史建海老師皆好學上進、相處融洽,家中妻兒(er) 理解支持,為(wei) 書(shu) 稿寫(xie) 作提供了諸多便利,在具體(ti) 出版過程中,編輯江宜玲老師也付出了諸多辛勞,在此一並謝過!

 

萬(wan) 光軍(jun)

 

2012年5月第一稿於(yu) 濟南茂陵山下

 

2014年2月第二稿於(yu) 北京清華園內(nei)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