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三種學術形態看儒家經典的轉化之路
作者:朱漢民
來源:鳳凰國學
原載於(yu)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hui) 科學版)》2016年第5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一月初四日戊午
耶穌2016年12月2日
【導言】
儒學的經典,主要有“經”、“傳(chuan) ”、“子”三種學術形態,三者既有明確劃分,也不斷轉換,涉及中國經學史演變的曆史進程、學術理路、思想演變等重要問題。儒家學者往往是通過“經”、“傳(chuan) ”、“子”三種學術形態,以不斷地詮釋、建構和發展自己的學術思想體(ti) 係,他們(men) 總是通過經學的不斷建構來解決(jue) 文明繼承和現實關(guan) 懷的結合。所以,探討儒學體(ti) 係中的“經”、“傳(chuan) ”、“子”的演變規律,可以深入把握儒家經典體(ti) 係變化的學術理路,還可以進一步對中國思想史、中華文明史的種種問題作出合理的解釋。
嶽麓書(shu) 院朱漢民教授《儒學的六經、諸子與(yu) 傳(chuan) 記》一文,分析了儒家思想整合過程中“經”、“傳(chuan) ”、“子”的發展變化,對六藝與(yu) 諸子的整合、諸子轉化為(wei) 傳(chuan) 記、傳(chuan) 記轉化為(wei) 經典的過程進行了細致的考察,並由此探討儒家的文化關(guan) 懷和現實關(guan) 懷。經作者授權,鳳凰國學特輯錄刊出,以饗同道。以下為(wei) 原作的第三、四部分。

儒家經典《十三經注疏》
由諸子轉化為(wei) 傳(chuan) 記
儒學體(ti) 係的“經”、“傳(chuan) ”、“子”三種學術形態的關(guan) 係,是一個(ge) 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話題。一方麵,“經”、“傳(chuan) ”、“子”三種學術形態的差別是嚴(yan) 格的,因為(wei) 三種學術形態產(chan) 生的時代不同,“經”的製作於(yu) 堯舜和夏商周三代,“傳(chuan) ”、“子”製作於(yu) 春秋戰國以後的時代;同時,三種學術形態的製作主體(ti) 也不同,“經”的製作主體(ti) 是“先王”、“聖王”,“傳(chuan) ”、“子”的製作主體(ti) 是“儒者”、“儒士”。後來的許多學者一直強調,“經”、“傳(chuan) ”、“子”的這一差別是必須嚴(yan) 格遵循而不能夠改變的。但是另一方麵,儒家“經”、“傳(chuan) ”、“子”的分別又不太嚴(yan) 格,譬如,一些由“儒師”、“學士”的講學記錄、撰述著作,最初歸為(wei) “子學”範圍,但是以後其文獻類型又轉變為(wei) “傳(chuan) ”、“記”,其中還有一些還可能轉變為(wei) “經”。
應該說,儒家經、傳(chuan) 、子的分別不太嚴(yan) 格,是由儒家經學建構的方式和特點決(jue) 定的。儒家“經”、“傳(chuan) ”、“子”三種學術形態的明確劃分和不斷轉換,涉及中國經學史演變的曆史進程、學術理路、思想演變等重要問題。儒家學者往往是通過“經”、“傳(chuan) ”、“子”三種學術形態,以不斷地詮釋、建構和發展自己的學術思想體(ti) 係,他們(men) 總是通過經學的不斷建構來解決(jue) 文明繼承和現實關(guan) 懷的結合。所以,探討儒學體(ti) 係中的“經”、“傳(chuan) ”、“子”的演變規律,可以深入把握儒家經典體(ti) 係變化的學術理路,還可以進一步對中國思想史、中華文明史的種種問題作出合理的解釋。
這裏,我們(men) 簡要探討儒家子學是如何轉化為(wei) 傳(chuan) 記之學的?
如果我們(men) 以“六藝之學”的學術形態理解儒學的話,應該說儒學的“傳(chuan) 記”、“諸子”的形成,其實均與(yu) 經學建構有密切關(guan) 係。儒家學者通過整理三代文獻檔案而建立起“經”的體(ti) 係,他們(men) 還必須通過“傳(chuan) ”來闡發經義(yi) 。儒家的“傳(chuan) 記”之學實現了文化傳(chuan) 承與(yu) 思想創新的結合,這些“傳(chuan) 記之學”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則是源於(yu) “傳(chuan) 記之學”與(yu) “子學”的內(nei) 在聯係。
其實,儒家傳(chuan) 記之學與(yu) 子學有三種類型的淵源關(guan) 係:其一,子學文獻整體(ti) 作為(wei) 經典的傳(chuan) 記;其二,子學文獻部分篇章轉化為(wei) 經典的“傳(chuan) ”或“記”;其三,以子學的思想融入傳(chuan) 記之學來解釋經典。
首先,討論子學文獻整體(ti) 作為(wei) 經典的傳(chuan) 記。儒家子學文獻通常是指那些由儒家諸子通過講學、議論、答問的形式表達作者個(ge) 人的觀點、並且最後由學者個(ge) 人編纂的書(shu) ,這些書(shu) 包括《論語》、《曾子》、《子思子》、《孟子》等,這些文獻最初往往列為(wei) 子學的文體(ti) 。但是,儒家諸子本來就是以三代先王為(wei) 思想依據的,同時他們(men) 的個(ge) 人講學有不少詮解“六經”經文的內(nei) 容,這樣,盡管他們(men) 是以個(ge) 人講學的形式留下了子學著作,但是這一些著作仍然具有“轉受經旨,以授於(yu) 後”的功能,體(ti) 現出尊經、解經的學術傳(chuan) 統。盡管這些著作本來是子學文獻,後來的儒家為(wei) 了提升這些子學著作的地位,也將其中一部分文獻歸類於(yu) 傳(chuan) 記之學。
子學轉化為(wei) 傳(chuan) 記之學在儒學中比較普遍,從(cong) 孔子留下的講學記錄《論語》開始,到孔門七十子的不同子學著作,諸如《子思》、《曾子》、《漆雕子》、《公孫尼子》、《孟子》、《荀子》等等,這些都屬於(yu) 儒家子學著作,因為(wei) 它們(men) 均是儒者私人講學、論學的記錄,由其弟子編輯成書(shu) ,故而這些著作均以子學名書(shu) 。作為(wei) 子學著作,這些典籍的內(nei) 容和形式有一個(ge) 重要特點,就是充分而係統地表達儒者個(ge) 人對文化建設、國家治理、天下統一的政治主張和思想觀念,並且希望通過指導君主、培養(yang) 士人而實現這些思想。但是另一方麵,儒家諸子在講述自己思想的過程中,又特別注重吸收傳(chuan) 統文化資源,他們(men) 不僅(jin) 明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是傳(chuan) 承三代先王的遺言,並且在講學中大量傳(chuan) 述三代原典的經文,這一類文獻在後來成為(wei) 儒家經典的傳(chuan) 記之學,其實就在於(yu) 它們(men) 能夠將子學的思想創造與(yu) 經典的文化傳(chuan) 承結合起來。
儒家子學文獻整體(ti) 轉化為(wei) 傳(chuan) 述經典的傳(chuan) 記之學,往往直接以某一些儒家子學著作為(wei) 經典的“傳(chuan) ”。譬如,《論語》本身完全是一部子學著作,其內(nei) 容、形式均具有子學著作在特點,在許多諸子學著作中,《論語》均被認為(wei) 是子學的開端。但是,在最早的文獻分類中如《漢書(shu) •藝文誌》中,《論語》並沒有被列入的“諸子”中,而是被當成儒家經典的傳(chuan) 記。故而漢代就有“經莫大於(yu) 《易》”、“傳(chuan) 莫大於(yu) 《論語》”的說法。《論語》的編撰過程,就是一個(ge) 由子學著作而演變為(wei) 傳(chuan) 記之學的過程。
《孟子》也屬子書(shu) ,但是它在漢代的地位逐漸高於(yu) 一般的儒家子書(shu) ,獲得了傳(chuan) 記的地位。據漢趙岐《孟子題辭》所說:“孝文王帝欲廣遊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後罷傳(chuan) 記博士,獨立五經而已。訖今諸經通義(yi) ,得引《孟子》以明事,謂之博文。”可見,孝文帝時《孟子》作為(wei) 傳(chuan) 記之學已經與(yu) 《論語》、《孝經》、《爾雅》一道置博士。後來漢武帝罷傳(chuan) 記博士,《孟子》始不立學。漢代學者講學,往往征引《孟子》之言以闡明“諸經通義(yi) ”。這些均證明,《孟子》在漢代就是一部由子學著作轉變為(wei) 傳(chuan) 記之學的著作
其次,討論子學文獻部分篇章轉化為(wei) 經典的“傳(chuan) ”或“記”。這一點以《禮記》最為(wei) 突出。《禮記》是一部先秦到秦漢時期的禮學文獻匯編。作為(wei) 《禮》經的傳(chuan) 記之學,其內(nei) 容包括對《儀(yi) 禮》所進行的思想詮釋,大多是對禮學所進行的通論,這也是《禮記》一書(shu) 的精義(yi) 之所在。
唐代孔穎達撰《五經正義(yi) 》時將《禮記》列入經書(shu) 之中,取代了《儀(yi) 禮》自戰國以來在儒家經典中不祧之祖的地位。雖然後來《儀(yi) 禮》和《周禮》仍被列為(wei) 科舉(ju) 考試的科目,學者們(men) 還是以《儀(yi) 禮》為(wei) 經,但是《禮記》在儒家經典中的主導地位一直沒有改變。《禮記》的書(shu) 名就是闡述《禮》的意義(yi) 、精神的傳(chuan) 記之學的著作。
近幾十年來,隨著出土文獻的大量出現,《禮記》的來源問題變得愈來愈清晰。結合出土文獻和傳(chuan) 統文獻的記載,《禮記》的來源有三:一是諸子之說;二是先秦到秦漢時期禮學家的“記”文;三是《禮古經》。先秦時期,禮學家們(men) 編寫(xie) 的“記”,重點是為(wei) 了對《儀(yi) 禮》進行意義(yi) 的詮釋。這些“記”,在先秦時期是很多的,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累世相傳(chuan) 。郭店竹簡和上博竹簡中關(guan) 於(yu) 《禮記》這類文獻正是這些以單篇形式流傳(chuan) 的“記”文。班固雲(yun) :“‘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也。”“七十子後學” 的時間跨度很大,班固雖然未能明確指出各篇的撰者,《禮記》選編的材料中很大一部分為(wei) 先秦諸子之文,如《禮記》的《坊記》、《中庸》、《表記》、《緇衣》等選自《子思子》,《大戴禮記》的《曾子立事》等十篇選自《曾子》。
其三,以子學的思想融入傳(chuan) 記之學來解釋經典。儒家傳(chuan) 記之學與(yu) 子學的淵源關(guan) 係,還有一種就是以子學的思想融入傳(chuan) 記之學來解釋經典。儒家的傳(chuan) 記之學中,大量是直接為(wei) 詮釋經典而作,其知識旨趣似乎在曆史文獻而不是現實社會(hui) ,故而這些傳(chuan) 記之學往往與(yu) 作為(wei) 三代文獻的六經經文密切相關(guan) 。但是,這一些直接為(wei) 詮釋經典而作的傳(chuan) 記,其思想觀念、人文關(guan) 懷均是源於(yu) 儒家諸子的思想,體(ti) 現出儒者對文化建設、國家治理、天下統一的政治主張和思想觀念。
譬如《禮記》,其精義(yi) 在於(yu) 闡釋禮義(yi) ,《禮記》的很多篇目是對《儀(yi) 禮》所進行的闡釋,如《冠義(yi) 》、《昏義(yi) 》、《鄉(xiang) 飲酒義(yi) 》、《射義(yi) 》等篇分別是對《儀(yi) 禮》的《冠禮》、《昏禮》、《鄉(xiang) 飲酒禮》、《射禮》所記載的禮儀(yi) 進行的闡釋與(yu) 發揮,從(cong) 中探尋古人行冠、婚、鄉(xiang) 、射諸禮的深義(yi) 。《儀(yi) 禮》重在記錄禮儀(yi) ,《禮記》重在闡釋禮義(yi) ,二者互相發明。
《禮記》所闡釋的禮義(yi) 來源於(yu) 哪裏呢?在孔子及其七十二子的諸子文獻中,我們(men) 看到儒家諸子通過講學、議論、答問的形式,表達儒者個(ge) 人對禮義(yi) 的觀點。他們(men) 針對現實社會(hui) 的“禮崩樂(le) 壞”,主張恢複、重建禮樂(le) 文明。但是,他們(men) 對禮樂(le) 的依據,卻從(cong) 巫術、鬼神轉化為(wei) 人情、人倫(lun) 、天道。在《論語》、《子思》、《曾子》、《孟子》、《荀子》的儒家諸子著作中,我們(men) 可以看到孔子及其儒門後學在係統地探討禮樂(le) 的意義(yi) 。他們(men) 分別從(cong) 人的情感表達、社會(hui) 秩序的維護、宇宙天道的必然,論述了禮樂(le) 文明的價(jia) 值、意義(yi) 和必然性。我們(men) 可以看到,《禮記》所闡釋禮義(yi) ,和儒家諸子一脈相承,由此可見,傳(chuan) 記之學與(yu) 儒家諸子有著密切的淵源關(guan) 係,儒家子學的思想可以廣泛地融入到解釋經典的傳(chuan) 記之學中。
十三經刻石,現存於(yu) 北京孔廟,亦稱“乾隆石經”。
由傳(chuan) 記轉化為(wei) 經典
現在,我們(men) 進一步探討,儒家傳(chuan) 記又是如何轉化為(wei) 經典的。
“經”本來是代表中華核心價(jia) 值的權威典籍。由於(yu) 中華文明是一種延續時間長而一直沒有中斷的文明,其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也是處在一個(ge) 不斷地豐(feng) 富、發展、完善的過程中,故而,中華經典體(ti) 係也在不斷地演變和發展。中國學術史上出現過“六經”、“五經”、“七經”、“九經”、“十三經”和“四書(shu) ”的不同經典體(ti) 係,儒家士大夫通過不斷地回歸經典、重建經學,以實現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承和創新。一方麵,上古時代中華先民所形成的價(jia) 值觀念、思維方式、民族性格等各種文化基因,往往通過儒家經典文本而固定保存,並不斷傳(chuan) 播開來;另一方麵,中華文明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和變革,中華文化的知識、價(jia) 值和信仰也需要不斷地發展、演變和變革,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也是通過士大夫不斷地重新詮釋經典、重建經學來完成的。所以,從(cong) 儒學的起源來說,儒學的“經”、“傳(chuan) ”、“子”三種學術形態有明確的思想特點和文化功能。但是,從(cong) 儒學的流變來說,“經”、“傳(chuan) ”、“子”的具體(ti) 文體(ti) 卻經常發生轉換,“子”轉換為(wei) “傳(chuan) ”,“傳(chuan) ”又可以轉換為(wei) “經”。作為(wei) 儒學經典的“經”,實際上是一個(ge) 開放的、動態的係統。
“傳(chuan) ”為(wei) 什麽(me) 可以轉化為(wei) “經”?其實這是由經學體(ti) 係形成階段“傳(chuan) 記之學”的性質、特點、地位所決(jue) 定的。早期儒家在建構《詩》、《書(shu) 》、《禮》、《樂(le) 》、《易》、《春秋》的經典體(ti) 係時,同時建構了包括包括《易傳(chuan) 》、《書(shu) 傳(chuan) 》、《禮記》、、《詩傳(chuan) 》、《春秋傳(chuan) 》之類的經典傳(chuan) 記之學。這些傳(chuan) 記本來就是與(yu) 經文緊密聯係而一體(ti) 不分的,對經文包含的核心價(jia) 值、思想內(nei) 涵的理解,必須依賴於(yu) 傳(chuan) 記文本。這樣,傳(chuan) 記不僅(jin) 僅(jin) 是經學的組成部分,甚至是更加重要的部分。在經典體(ti) 係的價(jia) 值建構、思想建構中,傳(chuan) 記之學承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譬如,“群經之首”的《周易》是由“易經”和“易傳(chuan) ”兩(liang) 部分構成的,即由卦爻象、辭而成的《易經》與(yu) 由“十翼”而成的《易傳(chuan) 》共同構成的《周易》。《易傳(chuan) 》通過對《易經》的創造性詮釋,使這部原來是以卜筮記錄為(wei) 主的巫術記錄發展為(wei) 解釋天地萬(wan) 物的義(yi) 理學著作。從(cong) 表麵上看,《易經》具有崇高的文化地位,因為(wei) 八卦、六十四卦、卦辭、爻辭這些文本要素經過了上古以來的代代聖人如伏羲、神農(nong) 、黃帝、堯、舜、文王、周公的製作完成的,而儒家學者的《易傳(chuan) 》則隻是為(wei) 了上達古聖人之意而對《易經》作出解釋而已,故而是傳(chuan) 依托經,傳(chuan) 的思想文化意義(yi) 來源於(yu) 經;但從(cong) 實際上看,正由於(yu) 有《易傳(chuan) 》的解釋發揮,使原來隻是作為(wei) 卜筮之用的占卜符號、記錄獲得了思想文化層次的全麵提升,“經”的思想文化意義(yi) 又依賴於(yu) “傳(chuan) ”。不僅(jin) 僅(jin) 是《周易》,其他的《詩》、《書(shu) 》、《禮》、《樂(le) 》、《春秋》的經典也是如此,這些經文經過儒家學者的“傳(chuan) ”、“記”、“序”的詮釋,而闡發了能夠指導後世的“常道”、“常典”、“常法”,使經文獲得了垂教萬(wan) 世的意義(yi) 。故而,“經”的思想文化意義(yi) 的拓展依賴於(yu) “傳(chuan) ”。這正是中國古代經典形成和詮釋的重要思想文化特色,後來的詮釋者不僅(jin) 僅(jin) 是豐(feng) 富了原典的意義(yi) 與(yu) 文化內(nei) 涵,甚至可以說,當後來的詮釋者將原典納入到一個(ge) 全新的文化視域、觀念體(ti) 係、思想層麵時,其實是在重建一種新的思想文化。

因此,西漢確立的政治化、製度化的經學,其實同時將傳(chuan) 記之學提升到了經典的地位。在西漢的五經係統及其官學體(ti) 製中,五經的經、傳(chuan) 是一體(ti) 的。這個(ge) 時候,“傳(chuan) ”與(yu) “經”一體(ti) 而獲得與(yu) “經”相同的地位。隨著中國思想史、學術史、文化史的發展,許多原本是傳(chuan) 記之學的典籍,逐步獨立為(wei) 經典。最早由傳(chuan) 升經的是《論語》、《孝經》。《論語》本來是孔門弟子整理出來的孔子私人講學的記錄,在後來的儒學史上,它又被認為(wei) 是傳(chuan) 三代先王文獻典章的“大傳(chuan) ”,特別是孔子被漢儒確立為(wei) “聖人”,故而《論語》在西漢時期就逐漸成為(wei) 經典,成為(wei) “七經”之一,與(yu) 三代文獻的《詩》、《書(shu) 》、《禮》、《易》、《春秋》並列為(wei) 經。《孝經》在漢代被認為(wei) 是孔子為(wei) 曾子陳孝道的著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chuan) 》說:"孔子以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業(ye) ,作《孝經》。"《漢書(shu) •藝文誌》也說:"孝經者,孔子為(wei) 曾子陳孝道也。"所以,《孝經》與(yu) 《論語》一樣,在西漢時期就逐漸成為(wei) “七經”之一的經典。
在經典的演化過程中,一些本來是為(wei) 經文而撰寫(xie) 、但是其本身又有一定相對獨立性的傳(chuan) 記文獻,逐步轉化、提升為(wei) 獨立經典,與(yu) 原來的“五經”並列。唐朝時列《春秋》"三傳(chuan) ",即《左傳(chuan) 》、《公羊傳(chuan) 》、《穀梁傳(chuan) 》;《禮經》分為(wei) "三禮",即《周禮》、《儀(yi) 禮》、《禮記》,均是以傳(chuan) 為(wei) 經的例子。這六部經、傳(chuan) 並列的書(shu) 再加上《易》、《書(shu) 》、《詩》,並稱為(wei) "九經",均立於(yu) 學官,用於(yu) 開科取士。唐文宗時期,再加上《論語》、《孝經》、《爾雅》,就是“十二經”。到了宋代,《孟子》的地位不斷提高,故而又增加了《孟子》,總共十三種儒家文獻,共同取得"經"的地位,合稱“十三經”。 由於(yu) “十三經”整合了從(cong) 漢至宋的長期經典體(ti) 係的演變和發展,具有較大的包容性,故而成為(wei) 一個(ge) 比較穩定的經典體(ti) 係,一直延續到清代。清代《十三經注疏》成為(wei) 經學體(ti) 係的標準範本。儒家經典體(ti) 係經曆了一個(ge) 相當長的演變而終於(yu) 定型,在儒家經典體(ti) 係不斷擴充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儒家經典的拓展,其實就是不斷地將儒家的傳(chuan) 記之學提升為(wei) “經”的過程。一些原本是“傳(chuan) ”的文獻獲得了“經”的地位。
尤其值得特別說明的是,宋代“四書(shu) ”的出現,標誌著儒家經典體(ti) 係發展的一個(ge) 新的階段。“十三經”是一個(ge) 經、傳(chuan) 一體(ti) 的經典體(ti) 係,而“四書(shu) ”則完全是一個(ge) 以傳(chuan) 記之學取代“五經”的經典體(ti) 係,體(ti) 現了中國經典體(ti) 係的重大變化。北宋中期,《論語》地位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孟子》地位的升格,加之宋儒對《大學》、《中庸》的重新認識與(yu) 選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這四部書(shu) 受到了特別的重視。《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成為(wei) 宋代儒家學者抵禦釋老、複興(xing) 儒學、建構新儒學體(ti) 係的最重要的国际1946伟德資源。各派思想家都曾對這一學術資源進行了充分挖掘。不同思想傾(qing) 向的儒家學者從(cong) 不同角度、不同方麵所進行的闡釋,推動了《四書(shu) 》學形成和發展。
南宋時期,“四書(shu) ”學繼續繁盛、發展,並且逐漸代替“五經”成為(wei) 最重要的儒家經典。宋代“四書(shu) ”學的定型,與(yu) 著名儒家學者朱熹的貢獻分不開。朱熹認為(wei) “四書(shu) ”代表了儒家的道統,包含了天地萬(wan) 物之理。他說:“《大學》《中庸》《語》《孟》四書(shu) ,道理粲然。人隻是不去看。若理會(hui) 得此四書(shu) ,何書(shu) 不可讀!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處!”“《語》《孟》《中庸》《大學》是熟飯,看其它經,是打禾為(wei) 飯。” “《詩》《書(shu) 》是隔一重兩(liang) 重說,《易》《春秋》是隔三重四重說。” 可見,朱熹不僅(jin) 是重視“四書(shu) ”,而且認為(wei) 其重要性要超過“五經”。這裏,體(ti) 現了一個(ge) 重大的學術史、思想史的轉變:看起來是經典的傳(chuan) 記之學要超過經典本身,其實卻是儒家士人的子學著作的重要性要超過三代先王的經典文本!
責任編輯:柳君
【上一篇】【劉長煥】集句敬呈張公新民夫子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