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貢獻
作者:林樂(le) 昌(陝西師範大學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2016年05月12日16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四月初六日甲午
耶穌2016年5月12日
張載畫像

於(yu) 佑任手書(shu) “橫渠四句”資料圖片
張載(1020年—1077年),字子厚,學者稱橫渠先生,是北宋理學創立者之一,也是關(guan) 學宗師。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評價(jia) 張載之學在中國儒學史上的地位,稱其“上承孔、孟之誌,下救來茲(zi) 之失,如皎日麗(li) 天,無幽不燭,聖人複起,未有能易焉者也”。張載為(wei) 後世留下的思想文化遺產(chan) 相當豐(feng) 富。其中,最具特色並能為(wei) 中華民族留下永久記憶的是:“尊禮貴德”的人文價(jia) 值、“橫渠四句”的太平理念、“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這些遺產(chan) 是張載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大貢獻,在現代社會(hui) 仍能發揮積極作用。
“尊禮貴德”的人文價(jia) 值
《宋史》張載本傳(chuan) 以“尊禮貴德”評價(jia) 張載之學,可看作對張載倫(lun) 理學主題的概括。張載倫(lun) 理學由禮論和德論構成。禮論,屬於(yu) 張載倫(lun) 理學的“規範倫(lun) 理”。對於(yu) 個(ge) 體(ti) 修養(yang) ,他主張“知禮成性”“以禮成德”;對於(yu) 教育內(nei) 容,他主張“以禮為(wei) 教”;對於(yu) 社會(hui) 風氣,他主張“用禮成俗”。作為(wei) 規範倫(lun) 理原則,“禮”不僅(jin) 是實現德性價(jia) 值的途徑,其本身也具有道德價(jia) 值意義(yi) 。德論,屬於(yu) 張載倫(lun) 理學的“德性倫(lun) 理”。張載既教人以“禮”,又教人以“德”。“尊禮貴德”所蘊含的人文價(jia) 值,主要是“禮”“仁”“孝”。在張載看來,由“禮”“仁”“孝”構成的人文價(jia) 值係統,應成為(wei) 奠定社會(hui) 秩序的精神基礎。“禮”的價(jia) 值意義(yi) 已如上述,而“仁”“孝”倫(lun) 理原則的價(jia) 值意義(yi) ,在張載《西銘》這一千古名篇中表現得最為(wei) 充分。孔子早就提出“仁”“孝”觀念。與(yu) 早期儒家有所不同,《西銘》是基於(yu) 宇宙根源(所謂“乾父坤母”)說“仁”“孝”,其新意表現在三方麵:一是擴大了“仁”的實踐範圍。《西銘》提出“民胞物與(yu) ”的理念,意味著從(cong) 限於(yu) 人類說仁愛轉變為(wei) 不限於(yu) 人類說仁愛。二是擴大了“孝”的實踐範圍。《西銘》在肯定孝敬生身父母的同時,還把孝行擴大到人類對天地父母的尊崇和敬畏,使“孝”成為(wei) 信仰的一個(ge) 重要維度。三是突破了早期儒家強調差等的仁愛觀。張載重視仁愛的宇宙根據,並在《正蒙·誠明篇》中提出“愛必兼愛”的大膽主張,以謀求平等之愛。他把宇宙視做一個(ge) 大家庭,一切人或物都是這個(ge) 大家庭的平等成員。
“橫渠四句”的太平理念
在張載的精神遺產(chan) 中,有四句名言千年傳(chuan) 誦:“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馮(feng) 友蘭(lan) 將其稱作“橫渠四句”。第一句,“為(wei) 天地立心”之“心”,既不是指“人的思維”,也不是指“天地生物之心”,而是指人的道德精神價(jia) 值。據此,“為(wei) 天地立心”應當指古代儒家聖人具有領悟“天地之仁”的能力,並以“天地之仁”的價(jia) 值意蘊作為(wei) 宇宙根據,從(cong) 而立教垂世,為(wei) 天下確立以“禮”和“仁”“孝”為(wei) 核心的道德價(jia) 值係統。第二句“為(wei) 生民立命”,張載把天下民眾(zhong) 視作命運共同體(ti) ,用上一句的道德價(jia) 值作為(wei) 民眾(zhong) 安身立命的依據,使他們(men) 據以掌握自己的命運,賦予生活以意義(yi) 。第三句“為(wei) 往聖繼絕學”,“往聖”指曆史上的聖人,張載等北宋理學家為(wei) 挽救孔孟之後“學絕道喪(sang) ”的局麵,在傳(chuan) 承孔孟“絕學”的同時,還對儒學做了“六經之所未載,聖人之所不言”的理論創新。第四句“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實現天下太平是周、孔以來儒者所追求的社會(hui) 理想,也是北宋朝野關(guan) 注度最高的議題。當時,以歐陽修、範仲淹為(wei) 代表的政治家都曾向朝廷提出“致太平”的方略。張載不僅(jin) 關(guan) 注眼下的太平秩序,而且還以更深邃的視野表達了對“萬(wan) 世太平”的關(guan) 切。“橫渠四句”的前三句,意在為(wei) 社會(hui) 奠立長久的精神文化根基,體(ti) 現了張載的遠見卓識。“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這句話是古代知識分子以天下為(wei) 己任的經典表述,也是最具中國風格並影響至今的大國和平理念。
“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錢穆晚年認定“天人合一”觀是“整個(ge)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之歸宿處”,並深信這是中國文化對世界的重大貢獻。先秦的“天人合一”觀念,發生了從(cong) 王權壟斷向個(ge) 人精神價(jia) 值和生命意義(yi) 的轉型。與(yu) 這一轉型方向一致,張載對“天人合一”觀念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一是在曆史上首次使用“天人合一”這四個(ge) 字,將其作為(wei) 一個(ge) 思想命題明確提出,並做了明確的界說:“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正蒙·誠明篇》)這一界說,著重從(cong) 提升精神境界的角度提出實現“天人合一”的途徑。二是擴大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經典依據,除《周易》經傳(chuan) 之外,他對《中庸》更加倚重,包括《中庸》“自明誠”“自誠明”的學說,“天之道”與(yu) “人之道”關(guan) 係的原理等。三是依據《中庸》“誠”者“合內(nei) 外之道”的表述,把“合內(nei) 外”確立為(wei) 實現“天人合一”的基本模式。對天人關(guan) 係的理解,張載與(yu) 程顥不同,他是在承認天人有“分”的前提下,強調揚棄差異,最終實現天人之間的真正統一。四是主張“本天道為(wei) 用”。其落實,需要經由個(ge) 人修養(yang) 的實踐、社會(hui) 治理的實踐和人類參與(yu) 自然生成過程的實踐等多種途徑。總之,“天人合一”命題既具有精神境界意義(yi) ,也蘊涵了古人對社會(hui) 秩序和自然倫(lun) 理的訴求。可以說,張載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學史上天人之學的重要理論源頭,也是今天闡發“天人合一”命題的重要根據。
(作者為(wei)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張載學術文獻集成與(yu) 理學研究”首席專(zhuan) 家、陝西師範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