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駿】上海市楊浦區殷行街道:從“鄉土中國”挖掘“禮治基因” 解開社區治理“法”與“德”糾結

欄目:中國傳統與社會自治
發布時間:2016-03-26 12:19:50
標簽:


上海市楊浦區殷行街道:從(cong) “鄉(xiang) 土中國”挖掘“禮治基因”

解開社區治理“法”與(yu) “德”糾結

作者:張駿

來源:《解放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正月初八日丁卯

            耶穌2016年2月15日

 

運作了8年之後,立身於(yu) 工農(nong) 三村小區的周逸翔法律服務工作室,變成了“紫藤苑說理堂”。改變的不止是一個(ge) 名稱,更有這幾年社區工作的經驗與(yu) 自省。“在社區,很多事‘依法’解決(jue) 不了,贏了官司、輸了人情的情況比比皆是,迫使我們(men) 尋找一條介於(yu) ‘法’與(yu) ‘德’之間的治理途徑。”

 

在楊浦區殷行街道,一場關(guan) 於(yu) 構建“禮治社區”的實驗正在進行,他們(men) 試圖從(cong) “鄉(xiang) 土中國”中挖掘出社區治理的文化DNA,讓社區治理變得“有根有基”。一起來看看他們(men) 是怎麽(me) 做的?

 

“人氣”複蘇從(cong) 空間設計開始

 

城市裏的樓越來越高,人的空間距離越來越近,心理距離卻越來越遠。“同住一層樓,卻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況也漸漸“傳(chuan) 染”到以老小區和原工廠職工家屬院小區為(wei) 主的殷行街道一些社區。

 

當年一聲“挺進中原”,改變了中原地區昔日“都市裏的村莊”麵貌。住在殷行的老居民回憶,以前這裏的居民大多很熟悉,不少人是一個(ge) 工廠的職工,“上班是同事,下班是鄰居”,但隨著社會(hui) 發展,社區生活的變化也很明顯。“老鄰居搬走了,新鄰居打招呼少了,大家都出門一把鎖,進家關(guan) 起門。”

 

如何開展社區治理,殷行新的探索從(cong) 空間設計開始。一條紫藤長廊在工農(nong) 三村二居被改造成議事空間,以“和之禮”為(wei) 理念,讓居民參與(yu) 設計標誌牌、壁畫、手工作品。在這條長廊下,紫藤議事會(hui) 有了公共議事空間,社區居民也可以一邊拉家常,一邊討論社區的事情。在閘一小區,以“愛之禮”為(wei) 元素的LOGO、宣傳(chuan) 畫在小區公共空間出現,將原本內(nei) 在的家庭美德、家風家訓外化為(wei) 社區的“禮治景觀”。

 

楊浦區社建辦副主任何誌東(dong) 說,之所以選擇這裏進行“禮治社區”試驗,因為(wei) 這裏“基礎好”,鄰裏關(guan) 愛、孝敬老人等個(ge) 人自覺行為(wei) 仍在,但也麵臨(lin) 社區治理居民參與(yu) 度低的問題。他們(men) 希望通過軟硬件的改造,挖掘每個(ge) 小區各具特色之“禮”,讓社區公共空間的“人氣”複蘇,陌生感逐漸打破。

 

鄰裏公約成共同“禮之約定”

 

在工農(nong) 三村二居,鄰裏公約在居民中醞釀起來,將其設置為(wei) 社區共同遵守的“禮之約定”。高空拋物、寵物擾鄰、爭(zheng) 搶車位……這些城市小區麵臨(lin) 的普遍問題,在殷行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錢樑看來,是人們(men) 在社區這一新的社會(hui) 生活狀態下、麵臨(lin) 以前不曾遇到的問題時,進退失度,實質上是“禮”的缺失。

 

規則需要重建。社區居民開始討論“停車之禮”,在車位資源緊張的現實情況下,如何製訂一個(ge) 大家都能心平氣和接受、並讓居民顯得彬彬有禮的規則?幾番探討之後,一條關(guan) 於(yu) “社區停車”的禮儀(yi) 固定為(wei) 小區規則:停在社區中的每輛車的前排玻璃下麵,都要寫(xie) 上車主姓名和聯係電話,在發生刮擦和停車不規範時可方便聯係車主。另外,汽車進入社區時在門口務必停留3秒鍾,這是小區“行車之禮”。不僅(jin) 如此,對如何關(guan) 愛老人、如何照顧鄰居、如何開展協作,殷行街道發動居民共同製定社區生活需要遵守的“禮”。

 

“禮治社區,不是傳(chuan) 統禮治的複活,而是禮治在現代社區中的新生。”複旦大學教授劉建軍(jun) 說,禮治規則秉承“學以成人”的訓誡,在人性化、道德化和情感化的取向中,展示了社區治理獨特的關(guan) 懷與(yu) 追求。而禮治的實現途徑就是對社會(hui) 秩序的規定。

 

處理糾紛以禮為(wei) 主以法為(wei) 後盾

 

一場圍繞火鍋店開挖燃氣管道的“拉鋸戰”,讓居民看到了“禮治”的力量。為(wei) 了整改消防隱患,開魯路前店後街坊的一家火鍋店將“一桌一罐”改為(wei) 統一供給燃氣,為(wei) 了節約成本,火鍋店打算直接使用小區的燃氣接口。在未經小區居民和物業(ye) 的同意下,火鍋店開挖燃氣管道,遭到小區居民抵製。兩(liang) 次強行開挖,居民出麵阻止,但表現得相當平靜。在居民區黨(dang) 組織、業(ye) 委會(hui) 以及紫藤議事會(hui) 推動下,這件事回到“談判桌”前,並召開居民聽證會(hui) 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最終居民代表投票表決(jue) 不同意開挖燃氣管道,居民訴求得到表達。

 

殷行街道黨(dang) 工委副書(shu) 記黃秀娟說,以前碰到這類情況,常常就是走法律途徑,但社區事務要完全納入法治軌道也比較困難,周期長、執行難等問題都擺在眼前。

 

運作了8年的周逸翔法律服務工作室變成“紫藤苑說理堂”,也秉承了“禮治”這一理念。“堂主”周逸翔說,一些“家長裏短”“婆婆媽媽”的小事,不能照搬法律條文,也不能“教唆”居民“法庭上見”,還是應該在遵循法律精神的前提下進行調解,讓居民和睦相處。

 

“法庭上見”看似“有序”,但有效性受到挑戰。劉建軍(jun) 說,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社區被納入到一種單純、極端的法治結構中,這種治理途徑的缺陷在於(yu) ,社區生活的瑣碎性使得法律不能麵麵俱到,法治的高成本也使其在社區治理中無法運用。“不過禮治僅(jin) 適用大家都謹守‘契約’,一旦有人超出規則臨(lin) 界點,法治仍是堅強後盾。”劉建軍(jun) 說。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