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錦清】到了回歸傳統的時候了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4-09-27 13:39:45
標簽:

 

到了回歸傳(chuan) 統的時候了

作者:曹錦清

來源:《觀察者》2014年9月26日

時間:甲午年九月初四

           西曆2014年9月27日

 

9月24日,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出席孔子誕辰2565周年誕辰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暨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第五屆會(hui) 員大會(hui) ,並發表講話。以國家最高領導人身份出席孔子誕辰紀念活動,這是建國以來的第一次,因此,立即引起國內(nei) 外各界人士的高度關(guan) 注。觀察者網就此采訪了華東(dong) 理工大學教授曹錦清,對此進行了解讀。

 


 

習(xi) 近平在孔子誕辰紀念大會(hui) 上的講話引起國內(nei) 外的廣泛關(guan) 注。

 

曹錦清認為(wei) ,此舉(ju) 看似突然,實則不然。早在去年的全國思想宣傳(chuan) 工作會(hui) 議的講話中,習(xi) 近平就已提到了類似觀點,但當時外界在解讀此次講話時多將重點放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視上,而沒有注意到他對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視。

 

美國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認為(wei) ,後發現代化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會(hui) 經曆兩(liang) 個(ge) 階段。第一個(ge) 階段是既要工業(ye) 化,又要西方化,不僅(jin) 在器物、製度層麵學習(xi) 西方先進國家,而且在文化心態上也會(hui) 向西方看齊。第二個(ge) 階段,則是在完成工業(ye) 化之後,一方麵繼續進行現代化建設,另一方麵也會(hui) 在文化心理上變得更加自信,重建自身的曆史敘述和話語體(ti) 係,此時會(hui) 對自身的曆史和文化更為(wei) 重視。

 

曹錦清認為(wei) ,中國已經走完了第一個(ge) 階段,目前正在走向第二個(ge) 階段。他表示,實際上中國在2008年前後就已開始出現類似的苗頭,關(guan) 於(yu) 中國模式、北京共識等話題的討論在思想界多起來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歐美發達國家紛紛陷入危機之中,而中國卻能夠逆勢而上,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並在2010年一舉(ju) 超過日本,成為(wei)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ti) ,這極大地增強了中國的自信,建立一套基於(yu) 中國的主體(ti) 性的曆史敘述和話語體(ti) 係的條件基本具備了。因此,習(xi) 近平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道路自信、製度自信和理論自信”的議題。

 

曹錦清認為(wei) ,重新回到自身的曆史和文化傳(chuan) 統建立一套新的敘述和話語體(ti) 係,這不是要倒退回到過去,而是麵向未來的。蘇東(dong) 劇變之後,中國成為(wei) 碩果僅(jin) 存的幾個(ge) 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之一,一方麵繼續堅持改革開放,提出市場經濟,另一方麵在意識形態上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兩(liang) 者之間始終存在張力,重新調整勢在必行。這時候,既不能“走老路”,也不能“走邪路”,要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道路,就會(hui) 在自身的曆史文化中尋求思想理論資源。

 

曹錦清強調,要特別注意習(xi) 近平在講話中的提法,即承認儒家在中國曆史文化中的主幹地位,但並等於(yu) “獨尊儒術”。

 

曹錦清將這稱之為(wei) “更化”。他舉(ju) 例說,漢代建國之初,采用黃老之道,與(yu) 民休息,積蓄國力,這是對的,但帶來的另一方麵的後果是,對外妥協,與(yu) 匈奴和親(qin) ,對內(nei) 也妥協,七國坐大,所以內(nei) 外壓力都比較大。到漢武帝的時候,中央政權的國力已經比較強大了,所以一方麵鎮壓七國之亂(luan) ,一方麵開始反擊匈奴,同時在意識形態上也進行調整,“獨尊儒術”。

曹錦清認為(wei) ,董仲舒的“儒術”實際上已經與(yu) 孔孟時期的儒學大不相同,糅合了道家、陰陽家等不同思想流派,雖然在今天看來有許多不科學的內(nei) 容,但在當時來說,符合當時的曆史需要。同樣,今天也需要承認儒家在中國文化中的貢獻,“尊儒術”,但並不是“獨尊儒術”,而要吸收近代以來的西方知識,建立一套新的、符合當下中國現實需要的曆史敘述和話語體(ti) 係。

 

但曹錦清也認為(wei) ,這個(ge) 過程需要時間和積澱,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思想理論界不斷努力,才能最終完成,正如儒學在漢朝興(xing) 盛之後,中間經曆了佛學傳(chuan) 入中國後的衝(chong) 擊,在宋代才完成了吸收和融合,形成了新時期的儒學。

 

曹錦清還表示,習(xi) 近平在講話中提到“小康”是對內(nei) ,提到“和而不同”是對外,但這還不夠,還應該提出“中庸”,這才是儒家的核心觀念,既是方法論,也是世界觀。

 

曹錦清將辯證法分為(wei) 三種,道家辯證法、儒家辯證法和革命辯證法。他認為(wei) ,道家辯證法過於(yu) 消極,革命辯證法強調矛盾的相互轉化和鬥爭(zheng) ,過於(yu) 激進,而儒家講中庸。中庸不等於(yu) 折中,而是在變動中尋求平衡,這對今天的中國來說,是非常需要的一種智慧,對內(nei) 對外事務中都需要。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