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功秦】為什麽要重視憲政社會主義

欄目:思想動態
發布時間:2013-06-21 08:00:00
標簽:
蕭功秦

作者簡介:蕭功秦,男,西曆一九四六年生於(yu) 陝西西安,祖籍湖南衡陽。一九六五年高中畢業(ye) ,一九七八年通過自學考取南京大學曆史係,一九八一年南京大學曆史係研究生畢業(ye) 。現任上海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著有《中國的大轉型》、《儒家文化的困境》、《曆史拒絕浪漫:新保守主義(yi) 與(yu) 中國現代化》、《危機中的變革:清末現代化中的激進與(yu) 保守》等。 

 

 

 

 

為(wei) 什麽(me) 要重視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作者:蕭功秦

來源:中國改革論壇網

時間:201234

 

 

 

為(wei) 什麽(me) 要重視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思潮?作為(wei) 二十多年來中國當代民間社會(hui) 思潮的一個(ge) 觀察者和研究者,我想對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思潮談一些想法。

 

應該說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的思潮是一種最新的民間學術思潮,相對於(yu) 上個(ge) 世紀80年代出現的自由主義(yi) ,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早期出現的新權威主義(yi) ,90年代中期出現的新左派思潮,以及本世紀初的文化保守主義(yi) 思潮與(yu) 民主社會(hui) 主義(yi) 思潮來說,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思潮確實是民間思潮中的新品種,它的出現比較晚,卻有著一個(ge) 很突出的特點,就是它與(yu) 其他各派思潮所主張的價(jia) 值與(yu) 理念有著比較廣泛共通點與(yu) 的交集麵,在某種意義(yi) 上可以說,與(yu) 上述六種思潮相比,這種新思潮具有最廣泛的包容性和可接受性。

 

它和自由主義(yi) ,同樣都強調民主、法治和憲政,但是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揚棄了自由主義(yi) 把西方多元製度簡單“拿來就用”的簡單化傾(qing) 向。

 

它和新權威主義(yi) 都同樣強調秩序穩定,強調以現存的曆史上形成的權威作為(wei) 發展的杠杆,在傳(chuan) 統秩序的連續性得以保證的情況下漸進地走向民主與(yu) 現代化,但是它不同於(yu) 新權威主義(yi) 的是,它更明確地以社會(hui) 主義(yi) 的執政黨(dang) 的話語概念來表述這些思想內(nei) 涵,這就在社會(hui) 主義(yi) 現存體(ti) 製下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與(yu) 可接受性。

 

同樣,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新左派思潮也有價(jia) 值追求上的相同點,它們(men) 都強調社會(hui) 主義(yi) 的一些基本價(jia) 值,例如強調平等、公正與(yu) 關(guan) 注底層利益的價(jia) 值優(you) 先,強調社會(hui) 主義(yi) 的終極關(guan) 懷,然而,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否定了揚棄了新左派的回歸計劃經濟烏(wu) 托邦的文化浪漫主義(yi) ,揚棄了新左派美化改革開放以前的毛時代的浪漫的政治幻覺。

 

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民主社會(hui) 主義(yi) 相比,雖然同樣也強調了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民主的結合,但是它與(yu) 民主社會(hui) 主義(yi) 也有很大的區別,尤其它更強調中國實現民主憲政的特定曆史環境與(yu) 初始條件,強調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北歐民主社會(hui) 主義(yi) 背景與(yu) 曆史環境方麵的重大區別。

 

我們(men) 可以通過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思潮與(yu) 上述各種學術思潮的比較,看到這一思潮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與(yu) 現實操作的可行性。

 

我特別注意到,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中,有一種很具有創新性的提法,那就是,它把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執政黨(dang) 看作是“公意性的政黨(dang) ”,把代表不同階層利益的各個(ge) 民主黨(dang) 派看作是“眾(zhong) 意性的政黨(dang) ”,並根據這兩(liang) 種政黨(dang) 的性質,提出公意性與(yu) 眾(zhong) 意性政黨(dang) 相結合而形成的複合性政黨(dang) 協商政治的理念,社會(hui) 主義(yi) 的多黨(dang) 政治,可以通過社會(hui) 主義(yi) 條件下的政黨(dang) 競爭(zheng) ,肯定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作為(wei) 執政黨(dang) 在民主程度下的合法執政地位,同時可以揚棄多元競爭(zheng) 的民主政治的競爭(zheng) 不穩定性與(yu) 高成本性。

 

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主張以政策競爭(zheng) 來代替政黨(dang) 競爭(zheng) ,在保持執政黨(dang) 的獨大地位的同時,又能發揮各利益集團與(yu) 階層有序政治參與(yu) 所帶來的政治活力。它認為(wei) 這種複合性協商政治可以作為(wei) 中國未來選舉(ju) 性民主政治發展的基本構架。這些有創意的新理念可以開拓人們(men) 對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與(yu) 政治民主化的路徑選擇的思路。

 

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思潮隻是眾(zhong) 多並存的民間學術理論和民間思潮中的一個(ge) 品種,由於(yu) 這種學術思潮所具有的包容性,以及它與(yu) 官方的意識形態理論較大程度的同構性,因此,當官方意識形態要有進行進一步創新時,它無疑是迄今為(wei) 止的不同學術思潮中最有可能成為(wei) 意識形態創新資源的一種學術思潮。它可以提供許多有啟示性的思想元素,來作為(wei) 官方意識形態進一步創新與(yu) 發展的借鑒。我個(ge) 人認為(wei) ,我們(men) 的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與(yu) 理論除非不發展,如果要進一步發展,那麽(me) ,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思潮對社會(hui) 主義(yi) 秩序的曆史意義(yi) 與(yu) 社會(hui) 現實需要的肯定,使它具有它的特別的優(you) 勢。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所提出的一係列具有創意的理念,可以為(wei) 探索從(cong) 集權社會(hui) 主義(yi) 向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發展的理論創新,為(wei) 執政黨(dang) 的理論建設與(yu) 發展,提供一些民間智慧與(yu) 思想選擇。

 

事實上,執政黨(dang) 在三十年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先後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理論、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的理論、三個(ge) 代表論、和諧社會(hui) 論與(yu) 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所有這些意識形態創新與(yu) 重大發展,都從(cong) 民間思想中獲得了智慧與(yu) 啟示,正是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的學術思潮,與(yu) 其他民間社會(hui) 思想一樣,可以為(wei) 思想繁榮與(yu) 百花齊放作出貢獻。

 

另外我自己覺得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的學理厚度上確實相當值得我們(men) 肯定,華炳嘯先生從(cong) 1995年開始就在從(cong) 事這一領域的研究,到現在已經有十六年的思想曆程了,可以說某種意義(yi) 上他是厚積薄發,從(cong) 這一點角度來說我覺得作為(wei) 民間思潮,甘於(yu) 一種邊緣化的狀態,甘於(yu) 一種沉默的狀態中進行艱苦的努力,一個(ge) 沒有理想的人、沒有追求的人是做不到的。從(cong) 這點來說我個(ge) 人對他表示敬意。

 

而且我還覺得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在吸收的國際學術成果方麵也確實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特別吸收了新共和主義(yi) ,新製度主義(yi) 、新現代化理論的一些學術養(yang) 份,從(cong) 新共和主義(yi) 、新製度主義(yi) 、新現代化理論當中吸收了合理的營養(yang) ,非常有助於(yu) 他整個(ge) 理論建構上的完善。新現代化理論中有一個(ge) 觀點,即認為(wei) 比較成功的現代化,往往發生在這樣的一種社會(hui) 結構裏,即傳(chuan) 統的製度價(jia) 值在適應現代化要求的過程中,有一個(ge) 在功能上不斷適應而變遷的過程,正是這種結構,才能使變革更為(wei) 穩定。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把這一思想運用來解釋,為(wei) 什麽(me) 不能簡單地拋棄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對於(yu) 解釋從(cong) 傳(chuan) 統的集權社會(hui) 主義(yi) 向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提供了一個(ge) 很有說服力的理論基礎。在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看來,曆史上形成的革命的集權社會(hui) 主義(yi) 也是一種曆史上形成的既定傳(chuan) 統與(yu) 價(jia) 值,隻要這種製度與(yu) 價(jia) 值能在功能是適應現代化的要求,就有它的曆史合理性。從(cong) 國際社會(hui) 科學與(yu) 學術成果中獲得豐(feng) 富的理論與(yu) 方法啟示,也使這種新思潮具有參與(yu) 國際學術對話的能力。

 

當然,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仍然有待於(yu) 進一步完善與(yu) 發展,例如,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一方麵強調經驗的重要性,另一方麵又強調頂層設計的重要性,前者是以經驗主義(yi) 為(wei) 基礎,後者則更多地強調了理性主義(yi) 的原則,這兩(liang) 者之間如何和諧地統一在一起,這就是一個(ge) 很值得研究的問題。眾(zhong) 所周知,麵麵具到,完美無瑕的方案往往是是難以操作的。

 

另外,頂層設計的適用範圍有多大?在什麽(me) 邊界以內(nei) 進行理性的頂層設計才是合理的,頂層設計如何避免變成又一種不自覺的建構理性主義(yi) 的烏(wu) 托邦式的工程設計?

 

又如,在相當長的一個(ge) 曆史時期中的一黨(dang) 執政情況下,如何防止個(ge) 人獨裁,公意性政黨(dang) 能否避免成為(wei) 某些特權階層的利益代表者,多黨(dang) 合作製下的眾(zhong) 意性政黨(dang) 如何能真正起到競爭(zheng) 性的功能而不是花架子?

 

還有一個(ge) 更重要的問題,在這裏也提出來供各位青年朋友考慮,一般而言,憲政製度是在曆史上多元對峙的不同利益集團在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契約邊界的基礎上形成的,而靠理性設計為(wei) 基礎的憲政,如果得不到民俗與(yu) 不成文習(xi) 慣的支持,也很難持久。頂層設計為(wei) 基礎的憲政,很容易走向形式主義(yi) 。由於(yu) 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的言說中,頂層設計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國這樣的缺乏多元製衡的條件下,如何有效地走向真正有約束力憲政?這個(ge) 問題不解決(jue) 好,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也會(hui) 變成空洞化。這類問題一定還有很多。都有待於(yu) 提倡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的青年學者們(men) 進一步思考與(yu) 探索。

 

雖然過去也知道華炳嘯先生,但昨天晚上也是我與(yu) 他的第一次見麵。我第一次知道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這個(ge) 概念,應該說也是時間不長,是周瑞金先生在武漢召開的一次會(hui) 議上的介紹。當我進一步閱讀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的一些文章後,我就越來越意識到這種思潮確實有許多理論價(jia) 值。今天我見到了提倡憲政社會(hui) 主義(yi) 的許多青年學者。民間思想的活躍,正是中國多元自主試錯能力的活躍與(yu) 富有生機的體(ti) 現。

 

我作為(wei) 一個(ge) 曆史學者,我經常談到的一個(ge) 問題是,日本明治維新與(yu) 中國清王朝變革的失敗的比較,為(wei) 什麽(me) 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而清王朝的洋務運動與(yu) 清末新政失敗?其中有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日本由二百五十六個(ge) 多元的小共同體(ti) 構成的盟邦封建體(ti) 製,與(yu) 中國大一統的專(zhuan) 製帝國相比,前者自主的小共同體(ti) 的多元性,小規模性與(yu) 競爭(zheng) 性,使這些小共體(ti) 具有很強的試錯自主性,正是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日本明治維新的現代化成功的概率比中國要大二百五十六倍。在這種情況下它的試錯能力比中國的清王朝大256倍,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特別需要有新思想,需要讓不同的思想在百花齊放中為(wei) 我們(men) 民族走出轉型困局提供新啟示與(yu) 新智慧,中國麵對著如此重大的現代化的挑戰,如此落後的一個(ge) 國家,如此人口眾(zhong) 多的超級發展中國家,它在現代化轉型當中麵臨(lin) 的矛盾得雜性,困難的程度,均是其他中小國家所不可能有的,這樣大的轉型,單憑政府官員與(yu) 執政者的個(ge) 人理性能力是不夠的,政治家個(ge) 人無論如何聰明,也不可能僅(jin) 靠在辦公室裏想主意來對應得了,因此,從(cong) 社會(hui) 上廣泛吸收各種民間思想營養(yang) ,就是應有之義(yi) 了。

 

我衷心希望我們(men) 民族的思想文化能在未來十年裏持續繁榮與(yu) 活躍,隻有這種民間文化活躍與(yu) 公民社會(hui) 的發展,才能為(wei) 中國現代化的偉(wei) 大事業(ye) 奠定真正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