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傳(chuan) 通讀入門之莊公十九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廿九日己亥
耶穌2024年8月3日
[春秋]十有九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公子結媵陳人之婦於(yu) 鄄,遂及齊侯、宋公盟。
夫人薑氏如莒。
冬,齊人、宋人、陳人伐我西鄙。
魯莊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
上半年,《春秋》沒有記載任何大事,分別以“十有九年,春,王正月”和“夏,四月”一筆帶過。《左傳(chuan) 》則承接上一年結束時記錄的楚國與(yu) 巴國的事情,在這裏繼續講述後續之事:
十九年春,楚子禦之,大敗於(yu) 津。還,鬻(yù)拳弗納。送伐黃,敗黃師於(yu) 碏陵。還,及湫(jiǎo),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諸夕室,亦自殺也,而葬於(yu) 絰(dié)皇。
初,鬻拳強諫楚子,楚子弗從(cong) ,臨(lin) 之以兵,懼而從(cong) 之。鬻拳曰:“吾懼君以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也。楚人以為(wei) 大閽,謂之大伯,使其後掌之。
君子曰:“鬻拳可謂愛君矣,諫以自納於(yu) 刑,刑猶不忘納君於(yu) 善。”
第一段講述楚文王之死。鬻拳,是楚國大夫,從(cong) 後麵文字看,他當時擔任“大閽”之職。閽,是看門人,他主要職責就是把守國都城門,所以楚文王打敗仗回來了鬻拳可以“弗納”,因為(wei) 他有權決(jue) 定是否開城門。津,杜預注釋說“或曰江陵縣有津鄉(xiang) 。”在今天的湖北省江陵縣。黃國,杜預注釋說是“嬴姓國,今弋陽縣。”即河南省潢川縣一帶。碏陵,應該是黃國的地名。湫,杜預注釋說“南郡鄀縣東(dong) 南有湫城。”在今天的湖北省宜城市東(dong) 南。夕室,杜預注釋說是“地名”,但楊伯峻先生認為(wei) 是楚國君主墓園的稱謂。絰皇,杜預注釋說“塚(zhong) 前闕”,即楚文王陵墓前的宮闕,也就是說在地上,但楊伯峻先生認為(wei) 應該是陵墓地宮內(nei) 的前室,則意味著在地下。
第一段意思說,魯莊公十九年的春天,楚文王帥軍(jun) 隊抵禦巴人,在津吃了大敗仗,敗軍(jun) 回到都城,鬻拳拒絕開門讓他們(men) 進入,要求楚文王去攻打黃國,楚文王無奈從(cong) 之,在碏陵打敗了黃國。回師的途中,在湫地得病。夏季,六月庚申,楚文王去世。鬻拳將楚文王安葬在夕室,然後自殺,人們(men) 將他葬在絰皇。
鬻拳還是很個(ge) 性,他能拒絕給敗軍(jun) 開門,逼迫楚文王取打黃國,通過這次勝利來挽回與(yu) 巴國交戰失利的恥辱,其實是變相的激勵楚國和楚文王知恥後勇,也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說明楚國當時舉(ju) 國尚武民風彪悍。但作為(wei) 臣子而言,這個(ge) 手段確實有些激進了。楚文王的死,雖是意外,也不能說跟鬻拳一定有直接關(guan) 係,但畢竟是在被迫攻打黃國中途去世的,所以某種程度上也能說是作為(wei) 臣子的鬻拳逼死了君主。鬻拳自殺殉葬,說明他內(nei) 心也是認識的這點,有愧疚。後人讓他給楚文王陪葬,也算是給予他去世後很高的禮遇了。之所以此處特意強調葬“葬於(yu) 絰皇”,某種程度上是讓他在地下繼續為(wei) 楚文王守門的意思,與(yu) 他生前的職務匹配,也是表示對他生前工作的認可。
第二段講述鬻拳的往事。當初,鬻拳很強硬地勸諫楚文王,楚文王不聽,鬻拳就拿出武器威脅,楚文王害怕了就聽從(cong) 了他的建議。鬻拳說:“我用武力威脅君主,罪莫大焉。”於(yu) 是自己砍掉了自己雙足謝罪。楚國人就安排他擔任大閽,都尊稱他為(wei) “太伯(注:大,通太)”,並且讓他的子孫後代都擔任這一職務。
這段記錄再次說鬻拳為(wei) 人性格直爽——當然,也可以說做事不夠圓滑,技巧性不足。他為(wei) 何事強諫楚文王,此處沒有記載,有說就是此前楚文王俘虜蔡哀侯之後要烹殺蔡哀侯,鬻拳勸諫阻止楚文王,至於(yu) 是否確是此事就不可考了。楚文王能采納意見,固然有被迫的成分,但鬻拳的建議應該是對的,所以楚文王想通了順勢下坡。但無論如何,鬻拳這種極端的做事方式在當時還是明顯的對國君無禮,所謂的“自刖”,固然有鬻拳主動認罰的原因,但要說楚文王一點火氣都沒有也不可能,多少有點默許以此來挽回顏麵。鬻拳失去雙足行動不便,大閽這個(ge) 工作坐著施發號令即可,倒也算挺照顧他。
最後一段借君子之口評價(jia) 鬻拳,說:“鬻拳可以說是很愛他們(men) 的國君,因為(wei) 勸諫自己的國君而對自己施刑,即使受了刑罰仍然不忘促使他們(men) 的國君走上正道。”
按說因為(wei) 勸諫而受到刑罰之後,一般人會(hui) 心灰意冷,但鬻拳依然能堅持自己的原則,即使已經受過一次酷刑,依然要逼迫楚文王去做他認為(wei) 正確的事。在楚文王去世之後,又以死謝罪。從(cong) 頭到尾看,這個(ge) 人性格真的是非常剛烈,確實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楚國人能尊稱他為(wei) “大伯”,說明他應該也是楚國的宗室,可能他輩分比楚文王還高。
楚文王去世以後,即位的是兒(er) 子熊囏(jiān)(即“艱”),後世稱楚堵敖(注:《史記·楚世家》稱“莊敖”),這位是息夫人所生。但是按照《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文王是立十三年而卒,按照之前的楚武王和文王的紀年推算,則楚文王是卒於(yu) 魯莊公十七年,這裏應該是《史記·楚世家》有誤,楚文王應該是立十五年而卒。
秋季,《春秋》終於(yu) 記錄了一件大事,“秋,公子結媵陳人之婦於(yu) 鄄,遂及齊侯、宋公盟。”公子結,是魯國的大夫。媵,就是我們(men) 前麵說的媵妾製度。“媵陳人之婦”,說明是陳國人娶了正妻,這次公子結送的女孩子是作為(wei) 媵妾陪嫁到陳國的。當時的陳國國君是陳宣公,則娶妻的就應該是這位。
《公羊傳(chuan) 》對這條記錄解讀說:
媵者何?諸侯娶一國,則貳國往媵之,以侄娣從(cong) 。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女弟也。諸侯壹聘九女,諸侯不再娶。媵不書(shu) ,此何以書(shu) ?為(wei) 其有遂事書(shu) 。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zhuan) 之可也。
這段話,詳細解釋了一下媵妾製度。諸侯娶了一個(ge) 國家的女子為(wei) 正妻,則另外有兩(liang) 個(ge) 國家會(hui) 陪嫁女子作為(wei) 媵妾,並以她們(men) 的侄和娣陪嫁。侄是誰呢?是這位女子之兄的女兒(er) 。娣是誰呢?是她的妹妹。所以諸侯一次聘娶,一共是九個(ge) 女子,然後不再娶。正常情況下,送陪嫁的媵妾是不記錄的,此處為(wei) 何記錄?因為(wei) 後麵還有“遂事”(注:即隨之有別的事情發生)所以記錄下來。大夫無遂事,為(wei) 何此處記錄“遂”?按照聘禮,大夫接受君主的命令,但不必接受君主的辭令,出了國境遇到有利於(yu) 國家社稷安定的事情,是可以自行做主的。
“大夫無遂事”,是因為(wei) “遂”後麵的事,就是我們(men) 今天說的“順便又辦理了某事”,但大夫在外代表國家,理論上沒有國君命令是不得擅自行動;“大夫受命不受辭”,意思是說君主給大夫下了命令,但具體(ti) 在完成這個(ge) 命令過程中,大夫如何與(yu) 對方言辭應答,則由大夫自己掌握,有點像我們(men) 今天說的隻看結果不看過程。按照《公羊傳(chuan) 》的觀點,公子結在送親(qin) 路上順便跟齊桓公、宋桓公的這次會(hui) 盟,是正確的舉(ju) 動。
但是,《榖梁傳(chuan) 》的觀點則不同:
媵,淺事也,不誌此其誌,何也?辟要盟也。何以見其辟要盟也?媵,禮之輕者也;盟,國之重也。以輕事遂乎國重,無說。其曰陳人之婦,略之也。其不日,數渝,惡之也。
送女做媵妾,是小事,本不該記載,此處為(wei) 何記載?是回避說被邀請會(hui) 盟。何以見得是回避受邀會(hui) 盟呢?送陪嫁的媵妾,禮數上是輕微的事情;與(yu) 諸侯的會(hui) 盟,是國家大事。沒有因著輕微的事情而成就重大的事情,這講不通啊。這裏隻說了是“陳人之婦”,是略去了沒明說(“陳人”是誰)。之所以沒有記載具體(ti) 的日子,是因為(wei) 這次會(hui) 盟達成的協議沒多久就違反了,因此表示譴責。
按照《榖梁傳(chuan) 》的說法,則這次送陪嫁的小姑娘不過是個(ge) 借口,正經事是因齊國和宋國的邀約,公子結作為(wei) 魯國特使去與(yu) 齊桓公和宋桓公進行外事活動去了,且表麵上達成了友好協議——但這協議很快就成了廢紙一張。
在公子結與(yu) 齊桓公和宋桓公會(hui) 盟的同時,還有一位魯國特使出使他國,《春秋》記錄說“夫人薑氏如莒。”這件事《左傳(chuan) 》和《公羊傳(chuan) 》都未關(guan) 注,但《榖梁傳(chuan) 》老調重彈了一下:
婦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
我是比較反感這個(ge) 觀點的。我個(ge) 人傾(qing) 向於(yu) 文薑是為(wei) 了魯國利益出使莒國的。當時齊國日益強大,嚴(yan) 重威脅到魯國,緊鄰齊國和魯國的莒國,當時應該也是能感受到齊國的壓力,因此魯國如果能聯合莒國,則一定程度上可以抗衡齊國,名義(yi) 上達成三足鼎立均衡態勢。也許文薑就是為(wei) 此時而去莒國吧?至於(yu) 真相如何,因為(wei) 史書(shu) 沒有記載,我們(men) 不得而知了
到了冬天,戰爭(zheng) 終於(yu) 再次爆發,《春秋》記錄說“冬,齊人、宋人、陳人伐我西鄙。”——這就是為(wei) 何前麵《榖梁傳(chuan) 》在評價(jia) 公子結與(yu) 齊桓公、宋桓公的鄄之會(hui) 盟時會(hui) 說“其不日,數渝”的緣故。那次是給陳國送陪嫁的女孩子,會(hui) 盟的齊國和宋國,結果這次聯手攻打魯國的就是這三國,真是諷刺。
這件事《左傳(chuan) 》和《公羊傳(chuan) 》未關(guan) 注,《榖梁傳(chuan) 》解讀說:
其曰鄙,遠之也。其遠之何也?不以難邇我國也。
《春秋》這裏說“鄙”,表示離我們(men) 國都還很遠。離我們(men) 國都很遠說明什麽(me) 呢?說明戰爭(zheng) 的災難並沒能迫近我們(men) 的國都——可見戰況也並不嚴(yan) 重,估計這三國也就是嚇唬嚇唬魯國而已。
宋國和陳國在魯國的南部偏西方向,宋國緊鄰魯國,陳國則與(yu) 魯國不挨。齊國在魯國的正北方向。這次三國伐的是魯國“西鄙”,則大概率戰爭(zheng) 起於(yu) 宋國和魯國的邊境。但戰爭(zheng) 的起因是什麽(me) 、結果如何,史書(shu) 都沒有交代,我個(ge) 人猜測也許這次戰爭(zheng) 的起因,齊、宋就是借口公子結在鄄地結盟提的條件魯國沒有落實。但真實原因,應該是齊桓公明顯感受到魯莊公並不是完全臣服於(yu) 他認可他的霸主地位,因此在周邊其他國家諸侯已經搞定的情況下,決(jue) 定要一心對付魯莊公了。
《左傳(chuan) 》下半年的記錄是王室政變:
初,王姚嬖於(yu) 莊王,生子頹。子頹有寵,蒍國為(wei) 之師。及惠王即位,取蒍國之圃以為(wei) 囿(yòu)。邊伯之宮近於(yu) 王宮,王取之。王奪子禽祝跪與(yu) 詹父田,而收膳夫之秩。故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亂(luan) ,因蘇氏。秋,五大夫奉子頹以伐王,不克,出奔溫。蘇子奉子頹以奔衛。衛師、燕師伐周。冬,立子頹。
王姚,是對嫁給周王的姚姓女子的稱謂,這裏的“王”是指周莊王。蒍國,在魯莊公十六年晉武公伐夷事件中出現過。圃,即菜園子。囿,是養(yang) 動物的園地。邊伯、子禽祝跪、詹父、石速均是當時王室的大夫。不過對於(yu) 子禽祝跪是一個(ge) 人還是兩(liang) 個(ge) 人,有不同看法。杜預認為(wei) 是兩(liang) 個(ge) 人,即子禽和祝跪。但是後麵說了“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亂(luan) ”,又說了“五大夫奉子頹以伐王”,如果子禽祝跪是兩(liang) 個(ge) 人,則“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亂(luan) ”就出現了六個(ge) 人的名字,出現了矛盾。其次,提到了周惠王“收膳夫之秩”,秩是俸祿的意思。這位“膳夫”結合後文看,可能就是石速。杜預認為(wei) 他是侍衛臣,不算大夫。我覺得如果不是大夫,後麵即使參與(yu) 叛亂(luan) 則也影響不大,就沒有必要此處特意把他作亂(luan) 的原因列出來。因此我認為(wei) 前麵的子禽祝跪是一個(ge) 人,後麵提到的五大夫應該是包含石速。叛亂(luan) 方依靠的外部勢力蘇氏,即蘇國,都城在溫,蘇子就是溫國的國君。
這段意思說,當初,有一位姚姓的妾受寵於(yu) 周莊王,生下了子頹。子頹受周莊王的寵愛,莊王讓蒍國給他做老師。周惠王即位之後,奪取了蒍國的菜園作為(wei) 圈養(yang) 牲畜的地方,邊伯的住宅在王宮跟前,周惠王也將其占為(wei) 己有。周惠王還奪取了子禽祝跪和詹父的田地,沒收了掌管膳食大夫的俸祿。因此,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依靠蘇氏發動叛亂(luan) 。秋天,這五位大夫奉子頹為(wei) 首發動叛亂(luan) 攻打周惠王,結果失敗了,於(yu) 是出奔到溫。蘇子奉子頹出奔衛國,聯合衛國人和南燕人攻打周惠王。冬天,擁立子頹為(wei) 周王。
周惠王跟大臣爭(zheng) 房爭(zheng) 地爭(zheng) 利益,也確實有點丟(diu) 人。子頹是周莊王之子,論輩分是周惠王的叔伯輩,這次直接作亂(luan) 趕跑了周惠王,也算是靖難之役的周朝版了。蘇國之所以對王室不滿,楊伯峻先生猜測可能跟周桓王奪蘇忿生之田與(yu) 鄭人易地導致蘇人有怨。衛國之所以願意配合這些人作亂(luan) ,應該是衛惠公不滿周王室當初支持黔牟政權不支持他而心生不滿。在五大夫奉王子頹作亂(luan) 失敗的情況下,衛惠公願意站在這一方,大概率是他看到了政治投機的機會(hui) ——畢竟如果擁立王子頹上位成功,那功勞簡直太大了。於(yu) 是衛國積極主動聯係南燕軍(jun) 隊,幫助王子頹反攻,並取得戰事上的成功,逼迫得周惠王又出奔溫地。
這一年是周惠王二年,但這件事沒完,因為(wei) 周惠王也並沒有被殺死而是出逃了,很快就卷土重來——子頹這君位也沒坐多久。後麵兩(liang) 年,《左傳(chuan) 》基本都是圍繞這件事的後續展開,而鄭國在此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men) 後麵看到相關(guan) 記錄再說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