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傳(chuan) 通讀入門之莊公八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十八日戊子
耶穌2024年7月23日
[春秋]八年,春,王正月,師次於(yu) 郎,以俟陳人、蔡人。
甲午,治(祠)兵。
夏,師及齊師圍郕(成),郕(成)降於(yu) 齊師。
秋,師還。
冬,十有一月,癸未,齊無知弑其君諸兒(er) 。
魯莊公八年,公元前686年。
《春秋》春季有兩(liang) 條記錄,第一條是“八年,春,王正月,師次於(yu) 郎,以俟陳人,蔡人。”魯莊公八年春天,正月,魯國軍(jun) 隊開駐到郎,等待陳國和蔡國軍(jun) 隊。
《榖梁傳(chuan) 》隻解釋了一下字詞:
次,止也。俟,待也。
次,就是停留;俟,就是等待。
《公羊傳(chuan) 》注釋挺有意思:
次不言俟,此其言俟何?托不得已也。
《春秋》記錄“次”的就不會(hui) 說“俟”(注:即按照《春秋》正常情況,這條記錄應該是“八年,春,王正月,師次於(yu) 郎”就結束了),為(wei) 何此處又特意說了“俟陳人,蔡人”?是托詞,表示我們(men) 軍(jun) 隊前往郎是迫不得已的。
迫不得已?什麽(me) 意思?是因為(wei) 陳、蔡要來攻打魯國,所以魯國被迫駐軍(jun) 於(yu) 郎以應戰嗎?還是陳、蔡約魯國去打別的國家,魯國推脫不了,隻好答應,所以去郎等他們(men) 兩(liang) 國?似乎都說得通。不過按文字意思,應該是後者可能性大。如果說是陳、蔡來攻打魯國,那這條記錄就應該是“八年,春,王正月,公及陳人、蔡人戰於(yu) 郎”這一類。
《春秋》春季第二條記錄,在引述《春秋》原經時《榖梁傳(chuan) 》和《左傳(chuan) 》是 “甲午,治兵。”《公羊傳(chuan) 》是 “甲午,祠兵。”意思相同。甲午,魯國在太廟舉(ju) 行了出征儀(yi) 式。
《榖梁傳(chuan) 》解釋說:
出曰治兵,習(xi) 戰也。入曰振旅,習(xi) 戰也。治兵,而陳蔡不至矣。兵事以嚴(yan) 終。故曰:善陳者不戰,此之謂也。善為(wei) 國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死,善死者不亡。
“出曰治兵,習(xi) 戰也。入曰,習(xi) 戰也振旅。”可見治兵和振旅本質相同,都是演習(xi) 的意思。魯隱公五年臧僖伯諫觀魚的時候也說過:“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軍(jun) 實。”都是這樣的軍(jun) 事禮儀(yi) 。“治兵,而陳蔡不至矣”我理解意思是這個(ge) 儀(yi) 式加上此前的“師次於(yu) 郎”,魯國秀了秀肌肉,展示了不惜一戰的決(jue) 心,所以對方退卻了——如果是,那前麵說的“以俟陳人、蔡人”,就是嚴(yan) 陣以待的意思,則《公羊傳(chuan) 》的“不得已”表示的是魯國被迫應戰意。陳,通陣,列陣的意思。“善戰者不死,善死者不亡”,有點像我們(men) 今天說的,為(wei) 了正義(yi) 的事業(ye) 犧牲的人,其精神永存。類似的《道德經》裏有“死而不亡者壽”一說,也是這個(ge) 意思。
《榖梁傳(chuan) 》這段解讀意思說,出征之前舉(ju) 辦的儀(yi) 式稱之為(wei) 治兵,是演習(xi) 軍(jun) 事;出征歸來舉(ju) 行的儀(yi) 式稱作振旅,也是演習(xi) 軍(jun) 事。治兵,所以陳國和蔡國就不會(hui) 來了。這次軍(jun) 事行動以我方嚴(yan) 陣以待而告終。因此說,善於(yu) 列陣的不用真正開戰,就是這個(ge) 意思。善於(yu) 治理國家的,不用依靠軍(jun) 隊;善於(yu) 指揮軍(jun) 隊的,不用拘泥於(yu) 陣列;善於(yu) 排兵布陣的,不用真正開戰;善於(yu) 指揮作戰的,就不會(hui) 有太多無謂的死傷(shang) ;為(wei) 了正確的事情而死亡的,其精神也會(hui) 永存。
《公羊傳(chuan) 》由於(yu) 引述經文時是“祠兵”,所以解釋如下:
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禮一也,皆習(xi) 戰也。何言乎祠兵?為(wei) 久也。曷為(wei) 為(wei) 久?吾將以甲午之日,然後祠兵於(yu) 是。
按《公羊傳(chuan) 》解釋,“祠兵”就是《榖梁傳(chuan) 》和《左傳(chuan) 》說的“治兵”。為(wei) 何《春秋》此處特意記載了祠兵一事?是因為(wei) 時間太久了。怎麽(me) 說太久了?因為(wei) 我軍(jun) 將在甲午之日祠兵。
師次於(yu) 郎和治兵這件事聯合起來看,似乎有點矛盾,正常情況下應該在出征之前舉(ju) 行儀(yi) 式,也就是說先治兵再師次於(yu) 郎,但這裏的記錄看,似乎剛好相反。隻能猜測是此前情況緊急,於(yu) 是先師次於(yu) 郎嚴(yan) 陣以待,擺出應戰的架勢,再公開舉(ju) 行儀(yi) 式,以示不惜一戰的決(jue) 心。
《左傳(chuan) 》春季的記錄很簡單:
八年春,治兵於(yu) 廟,禮也。
針對的隻是第二條記錄,認為(wei) 治兵於(yu) 廟,是符合禮儀(yi) 的。
出征儀(yi) 式也搞了,隊伍也拉出去了,跟誰打?什麽(me) 時候打?戰爭(zheng) 的結果如何?《春秋》夏季的記錄做了交代。在引述原經時,《左傳(chuan) 》和《榖梁傳(chuan) 》都是“夏,師及齊師圍郕,郕降於(yu) 齊師。”《公羊傳(chuan) 》是“夏,師及齊師圍成,成降於(yu) 齊師。”雖然《公羊傳(chuan) 》這裏說的是“成國”,但解釋的時候說還是指“盛國”——之前提過,三傳(chuan) 裏有的地方郕國就是寫(xie) 作“盛國”的,所以此處其實還是說的是同一個(ge) 國家。魯國和齊國的軍(jun) 隊包圍了郕(盛)國,然後郕(盛)國向齊國投降了。
《公羊傳(chuan) 》解釋了一下“成”:
成者何?盛也。盛則曷為(wei) 謂之成?諱滅同姓也。曷為(wei) 不言降吾師?辟之也。
成,就是盛國。之所以不說是盛,是忌諱明說魯國滅同姓國家。為(wei) 何不說成(盛)是向我們(men) 投降?就是為(wei) 了避諱。
“曷為(wei) 不言降吾師?”指的就是即《春秋》此處特意強調“降於(yu) 齊師”。由於(yu) 魯莊公做了應該被痛斥的事情,跟非同姓的齊國聯手攻打同姓的盛國,所以各種筆法來為(wei) 他遮羞。
《榖梁傳(chuan) 》的觀點很阿Q:
其曰“降於(yu) 齊師”何?不使齊師加威於(yu) 郕也。
《春秋》為(wei) 何說是“郕降於(yu) 齊師”?是為(wei) 了不想顯得齊國威勢在郕之上。
“不使齊師加威於(yu) 郕也”,是因為(wei) 正常情況下這條記錄應該類似這樣的:
夏,公及齊師敗郕。
這樣寫(xie) ,則郕在齊後。但郕國畢竟是姬姓國家,所以故意沒有這樣寫(xie) 。
《榖梁傳(chuan) 》這種對文字上的解讀,我覺得隻能說是心理補償(chang) 。之前在魯莊公四年解讀“紀侯大去其國”的時候,就是類似觀點,不過我總覺得這種解讀,是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罷了。
秋季,《春秋》的記錄是“秋,師還。”戰爭(zheng) 結束了,秋季,魯國的軍(jun) 隊回來了——按前麵提到的,正常情況下,應該還有振旅、引至等,但書(shu) 裏沒有寫(xie) ,所以我們(men) 也不用去探究。
這條記錄《公羊傳(chuan) 》解讀說:
還者何?善辭也。此滅同姓,何善爾?病之也,曰師病矣,曷為(wei) 病之?非師之罪也。
還,是好的詞語。魯國滅同姓之國,《春秋》為(wei) 何還用好的詞?是因為(wei) 憐憫軍(jun) 隊很疲憊,(“秋,師還”的真實意思是)說軍(jun) 隊疲憊。為(wei) 何憐憫軍(jun) 隊疲憊?因為(wei) 這次戰爭(zheng) 不是軍(jun) 隊之罪。
《公羊傳(chuan) 》之所以認為(wei) 《春秋》的“秋,師還”,是表示同情軍(jun) 隊疲憊,是因為(wei) 按當時的禮儀(yi) ,出征不逾季,這次出征在春天,秋天才回來,確實時間太久,軍(jun) 隊自然會(hui) 疲憊。至於(yu) 說“非師之罪”,那罪在誰?言下之意,罪在魯莊公。
《榖梁傳(chuan) 》說法就有點好玩了:
還者,時未畢也,遁也。
認為(wei) 戰爭(zheng) 應該還沒有結束,魯國就先回了(就像逃遁一樣)。
戰爭(zheng) 其實應該已經結束了,不然也不會(hui) 出現郕國投降。硬要找個(ge) 解釋,那就是戰爭(zheng) 雖未結束但局勢已經明朗,所以在不影響最終結果的情況下魯國提前回國了,也正是因為(wei) 如此,所以郕國最後隻能向齊國投降——因為(wei) 魯國已經不在場了。但從(cong) 對相關(guan) 記錄的解讀看,《榖梁傳(chuan) 》對魯莊公參與(yu) 此事是很鄙視,所以不是自我安慰,就是諷刺挖苦。
《左傳(chuan) 》夏、秋季的記錄我們(men) 放在一起看:
夏,師及齊師圍郕。郕降於(yu) 齊師。仲慶父請伐齊師。公曰:“不可。我實不德,齊師何罪?罪我之由。《夏書(shu) 》曰:‘皋陶邁種德,德,乃降。’姑務修德以待時乎。”秋,師還。君子是以善魯莊公。
仲慶父,即公子慶父。“仲慶父請伐齊師”,估計是慶父覺得郕國人隻向齊國投降,無視魯國侮辱魯國了。魯莊公說的“罪我之由”,是個(ge) 倒裝句,實際應該是“罪由之我”。他提到的《夏書(shu) 》,是《尚書(shu) 》中記載夏代史事的篇章,包括《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等。“皋陶邁種德,德,乃降”意思說,皋陶這個(ge) 人努力提升自己的德行(注:杜預注釋說,“邁,勉也”,即努力的意思),他的德行受到大家一致稱讚,於(yu) 是其他的部落都降順於(yu) 他——皋陶這個(ge) 案例,充分證明 “以德服人”還是有史實支撐的。
這段意思說,夏季,魯國軍(jun) 隊和齊國軍(jun) 隊包圍了郕,郕國向齊國投降。仲慶父就請求攻打齊國。魯莊公說:“不可。這件事是我們(men) 自己於(yu) 德有虧(kui) ,齊國有什麽(me) 錯?罪在我們(men) 。《夏書(shu) 》裏說了,‘皋陶邁種德,德,乃降。’我們(men) 還是繼續好好提升我們(men) 自己的德行,以待時機吧。”秋季,軍(jun) 隊回到了魯國。君子因此誇讚魯莊公。
按照《左傳(chuan) 》的說法,似乎針對此次攻打郕國一事,對魯莊公並無貶斥之意。杜預注釋到此的時候也是持這觀點,並且解釋說“時史善公克己複禮,全軍(jun) 而還,故特書(shu) 師還。”認為(wei) 當時的史官覺得魯莊公在此次戰爭(zheng) 中能克製自己的私欲,言行舉(ju) 止合乎禮節,使魯國的軍(jun) 隊能全軍(jun) 而還,所以特意在史書(shu) 中記錄了“師還”。再次說明同樣的曆史事件,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讀,會(hui) 得出不同的結論。
現在回頭看春季和夏季的記錄,我們(men) 再琢磨“師次於(yu) 郎,以俟陳蔡”這八個(ge) 字。一種可能這次攻打郕國,是跟陳蔡聯手的。如果是這樣,則“俟陳蔡”是等著與(yu) 陳蔡兩(liang) 國會(hui) 和——但是蹊蹺的是後麵提到齊國卻沒有提到陳蔡,所以這種可能性不大。那麽(me) 等陳蔡幹嗎呢?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假裝說陳、蔡要攻打魯國,作為(wei) 借口,出兵備戰,實際是準備出兵攻打郕國。所以這時候也就能理解《公羊傳(chuan) 》那句“托不得已也”的含義(yi) 了——陳蔡兩(liang) 國做了魯齊這次發動戰爭(zheng) 的背鍋俠(xia) 。
冬天,弑君政變再次發生,這次發生在齊國,主角是之前一直風光無限的齊襄公。《春秋》冬季唯一的記錄就是此事,“冬,十有一月,癸未,齊無知弑其君諸兒(er) 。”諸兒(er) ,是齊襄公的名字。無知,即公孫無知。他的爺爺是齊前莊公,他的父親(qin) 是齊仲年(又稱夷仲年)——就是此前齊僖公時代多次代表齊國出使魯國的那位“年”。弑君的無知和被弑殺的齊襄公是堂兄弟關(guan) 係。
齊襄公被弑殺《公羊傳(chuan) 》沒有關(guan) 注。《榖梁傳(chuan) 》對這條記錄解讀說:
大夫弑其君以國氏者,嫌也,弑而代之也。
無知作為(wei) 大夫,弑殺了國君,所以《春秋》此處以國為(wei) 他的氏(注:即稱呼他“齊無知”,因為(wei) 正常應該是“公孫無知”),這樣稱呼是表示他有弑君的嫌疑,想要弑殺君主取而代之。
“齊無知”這樣的稱謂之前在《春秋》中見到過幾處先例,衛國的州籲,宋國的華父督因為(wei) 弑君,所以被稱為(wei) 衛州籲、宋督,類似稱謂後麵還會(hui) 有。為(wei) 何弑君者《春秋》以國為(wei) 氏?其實在魯隱公四年衛州籲一事時,《公羊傳(chuan) 》解釋過,說“曷為(wei) 以國氏?當國也。”如果覺得不好理解,再結合一件事就很好理解了:魯隱公八年,無駭去世,眾(zhong) 仲在向魯隱公解釋諸侯給大夫賜氏的時候,提到原則之一就是“邑亦如之”,即以封地為(wei) 氏——這裏以國為(wei) 氏的原理就在這裏。正常情況下,大夫的封地隻不過是國內(nei) 某一小塊城邑,不可能是國,大夫的封地如果是國,則說明大夫擁有了不該擁有的封地,即大夫取代國君,也就是《榖梁傳(chuan) 》此處說的“嫌也,弑而代之也”,即暗示——實際上是明說——大夫有弑殺君主欲圖取而代之嫌疑。
《左傳(chuan) 》則詳細交代了一下這件事的前因後果:
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請代,弗許。故謀作亂(luan) 。
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生公孫無知,有寵於(yu) 僖公,衣服禮秩如適。襄公絀之。二人因之以作亂(luan) 。連稱有從(cong) 妹在公宮,無寵,使間公,曰:“捷,吾以女為(wei) 夫人。”
冬,十二月,齊侯遊於(yu) 姑棼,遂田於(yu) 貝丘。見大豕,從(cong) 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懼,墜於(yu) 車,傷(shang) 足喪(sang) 屨(jù)。反,誅屨於(yu) 徒人費。弗得,鞭之,見血。走出,遇賊於(yu) 門,劫而束之。費曰:“我奚禦哉!”袒而示之背,信之。費請先入,伏公而出,鬥,死於(yu) 門中。石之紛如死於(yu) 階下。遂入,殺孟陽於(yu) 床。曰:“非君也,不類。”見公之足於(yu) 戶下,遂弑之,而立無知。
初,襄公立,無常。鮑叔牙曰:“君使民慢,亂(luan) 將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亂(luan) 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來奔。
第一段講述齊襄公得罪兩(liang) 位大夫連稱、管至父的經過。葵丘,杜預注釋說“齊地,臨(lin) 淄縣西有地名葵丘”。當初,齊襄公派連稱、管至父二人去戍守葵丘,去的時候是瓜成熟的季節,對兩(liang) 人說:“明年瓜成熟了就安排人去接替你們(men) 。”第二年瓜熟了,齊襄公並未安排人來接替,二人請求安排人來接替,也被拒絕,因此心生怨恨,就意欲作亂(luan) 。
第二段交代公孫無知為(wei) 何意欲作亂(luan) 。適,即嫡子。絀,即貶黜、降低待遇的意思。齊僖公的同母弟夷仲年,生了兒(er) 子公孫無知,齊僖公很寵愛這個(ge) 孩子,給他穿的衣服、平時享受的待遇都猶如嫡子。齊襄公即位以後,降低了他的待遇。無知因此不滿,所以勾結連稱和管至父計劃作亂(luan) 。連稱有個(ge) 堂妹在齊襄公的後宮,但不受寵,無知就讓她幫忙打探齊襄公的動向,並許諾說:“事成之後,我立你為(wei) 夫人。”
第三段講述齊襄公之死。姑棼、貝丘,都在今天的山東(dong) 博興(xing) 一帶。豕,即豬——不過我感覺這隻豬應該是野豬。屨,是鞋子。徒人費,即名為(wei) 費的仆役。石之紛如、孟陽,估計都是齊襄公的侍臣。這段意思說,冬季十二月,齊襄公去姑棼遊玩,去貝丘打獵。遇到一隻大豬,齊襄公的隨從(cong) 都喊:“這豬就是公子彭生!”齊襄公大怒,說:“彭生居然還敢出現!”拉弓就射,那隻豬像人一樣站起來啼哭。齊襄公受到驚嚇,從(cong) 車上墜落下來,腳受傷(shang) 了,鞋子也丟(diu) 了。回到住處,齊襄公派一個(ge) 叫費的手下人去找鞋子,但費沒有找到,齊襄公很生氣,就鞭打了費,一直打得流血。費走出來,在宮門口遇到作亂(luan) 的賊人,賊人劫持了他把他綁起來。費說:“我怎麽(me) 會(hui) 反抗你們(men) 呢?!”脫下衣服讓他們(men) 看自己的後背,於(yu) 是這些作亂(luan) 的人就信了他。費請求先去給他們(men) 打探一下情況(這些人相信了他就放他去),費進去把齊襄公藏起來,然後出來跟賊人戰鬥,死於(yu) 宮門中。石之紛如也戰死於(yu) 階下。賊人於(yu) 是進入室內(nei) ,將孟陽殺死在床上,說:“這人不像是國君。”看見齊襄公的腳從(cong) 門下露出,發現了他,將他殺掉,擁立了無知。
齊襄公遇到的那隻豬估計體(ti) 型超常,所以隨從(cong) 才會(hui) 都很驚訝,認為(wei) 遇到妖怪,喊出“公子彭生”,說明都知道彭生當初為(wei) 齊襄公背鍋,死的不甘心,所以認為(wei) 是彭生的冤魂來報複了。齊襄公似乎也認可了這一猜測,對於(yu) 彭生化為(wei) 獵物挑釁自己很憤怒,罵的那句話倒是很有氣勢,想射死也很正常。至於(yu) “豕人立而啼”,我覺得就是這隻野豬生命力頑強,受傷(shang) 後並未一擊斃命的必然反應而已,但齊襄公自己心裏有鬼,受到驚嚇,掉下車子鞋子都丟(diu) 了,倉(cang) 皇而逃,很狼狽。
無知等人當天發動政變弑君過程中,徒人費、石之紛如、孟陽這三個(ge) 小人物的表現,都堪稱義(yi) 士。徒人費沒有因怨生恨,反而想著保護齊襄公,最後和石之紛如一起戰死殉主。孟陽死在床上,顯然是想假裝自己是齊襄公騙過賊人,這明顯就是死路一條,知必死而赴,大義(yi) 大勇。齊襄公何德何能,讓此三人為(wei) 自己而死啊!
最後一段則為(wei) 齊國未來的事情埋下伏筆。鮑叔牙,是齊國曆史上著名的人物。公子小白,按《史記·齊太公世家》說法是齊襄公的弟弟、後來大名鼎鼎的齊桓公;管夷吾即管仲,召忽是齊國大夫。公子糾,按《史記·齊太公世家》說法也是齊襄公的弟弟,但比公子小白年長,他的母親(qin) 是魯國人,所以此次出奔魯國。
最後一段意思說,當初,齊襄公即位,做事反複無常。鮑叔牙說:“國君這樣下去,會(hui) 使民心輕慢,恐怕不久就會(hui) 有人作亂(luan) 。”於(yu) 是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國。叛亂(luan) 發生後,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投奔魯國。
“初,襄公立,無常”,說明齊襄公這個(ge) 人品行確實有問題——其實僅(jin) 就跟自己妹妹淫亂(luan) 這件事就看得出來,正常人也做不出這種事。鮑叔牙早早奉公子小白就離開齊國流亡莒國,顯然更有預見性。相比較而言,管仲奉的公子糾一派,則是叛亂(luan) 發生之後才逃離了齊國,投奔魯國的。兩(liang) 兄弟各奔一國,也為(wei) 後麵反目埋下伏筆。
彭生能被稱為(wei) “公子彭生”,說明他的父親(qin) 也是齊侯,但是史書(shu) 沒有明確說其父是誰,說他跟齊襄公平輩,父親(qin) 是齊僖公可以;說他跟齊僖公、夷仲年平輩,父親(qin) 是齊莊公也可以,甚至他也可能是齊襄公的兒(er) 子——當然這個(ge) 概率相對前二者小一些。我比較傾(qing) 向於(yu) 他是齊僖公的兒(er) 子齊襄公的平輩兄弟,倆(lia) 兄弟打小一塊玩大,做壞事一起做,出事了出賣兄弟給自己背鍋,這種事情還是很常見的。
為(wei) 何齊襄公的隨從(cong) 看到那隻野豬就會(hui) 聯想到彭生,這個(ge) 確實比較奇怪,能聯想,必然是兩(liang) 者之間有某種關(guan) 係。我自己水平有限想不出來二者的聯係,在網上查資料,看到一位成湯鹹老師的觀點,說“彭生”就是“彭甥”的意思,即母親(qin) 國族是彭。而彭姓的先祖,有一支就是豕韋——由豕聯想到豕韋再聯想到彭姓再聯想到彭生,這樣就能解釋通了,這個(ge) 解釋比較符合唯物論的觀點,沒有怪力亂(luan) 神的因素。但是杜預注釋到這裏的時候提出另一個(ge) 觀點,他說:“公見大豕而從(cong) 者見彭生,皆妖鬼。”意思說所謂的“見大豕”,是從(cong) 齊襄公視角而言;所謂的“公子彭生也”,則是齊襄公仆從(cong) 視角看到的。杜預的解釋顯然有迷信色彩。同一物不同人看到截然不同的形象,說明無論是大豕還是彭生,都不是正常的真實事物,而是妖魔鬼怪,按照我們(men) 中國神怪文化的傳(chuan) 統,則都認為(wei) 這個(ge) 就是彭生的鬼魂來報仇了。
齊襄公即位十二年,滅紀國、殺魯桓公、淫亂(luan) 於(yu) 妹、擅殺鄭君子亹、攻打郕國等等,總體(ti) 看《春秋》關(guan) 於(yu) 他的記錄,夫子持貶斥態度的多。至於(yu) 那隻嚇壞他的野豬到底是不是公子彭生,子不語怪力亂(luan) 神,反正孔夫子沒在《春秋》裏提此事,但是真遭報應,也是應該的啊!
我看到這裏,很八卦地想到兩(liang) 個(ge) 問題:文薑聽到此事,有何感想?魯莊公聽到此事,又有何感想?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