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禮樂(le) 美學的演進
作者:王燚(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秦漢時期的天下觀及審美地理學研究”負責人、河南工業(ye) 大學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一月廿一日乙醜(chou)
耶穌2024年1月2日
有周一代,禮樂(le) 不斷被建構和完善,朝野上下呈現出一派文質彬彬與(yu) 頌聲洋洋的景象。周人對待禮樂(le) ,一方麵繼承前代之遺風,另一方麵也創構了屬於(yu) 自己的審美體(ti) 係。此期,禮樂(le) 被重新規定,不僅(jin) 成為(wei) 美和藝術的象征,還是政治的一種詩性表達。由此,西周進入了禮樂(le) 美學時代。
製禮作樂(le)
周人翦商之後,統治者通過平定叛亂(luan) 與(yu) 分封天下的方式,終使整個(ge) 王朝穩定下來。在此背景下,周公開始製禮作樂(le) 。《尚書(shu) 大傳(chuan) 》載曰:“周公攝政,一年救亂(luan) ,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製禮作樂(le) ,七年致政成王。”《禮記·明堂位》也說,周公於(yu) “六年,朝諸侯於(yu) 明堂,製禮作樂(le) ,頒度量,而天下大服”。由此看來,周人試圖將禮樂(le) 的審美價(jia) 值滲透到國家政治建構的方方麵麵,使其成為(wei) 彰顯政治理念、政治意識或倫(lun) 理道德的重要手段。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說,周公“興(xing) 正禮樂(le) ,度製於(yu) 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xing) ”。它讓人首先從(cong) 內(nei) 心和情感上認同,進而達到對統治觀念認同的目的。政治因其詩意更易於(yu) 被人們(men) 接受,與(yu) 此同時,美和藝術因和政治的關(guan) 聯也會(hui) 獲得一種社會(hui) 價(jia) 值。也就是說,政治因美和藝術的介入,不再成為(wei) 赤裸裸的教化或規範手段。從(cong) 這一點來說,西周所形成的以禮樂(le) 為(wei) 中心的審美體(ti) 係,達到了審美與(yu) 政治的完美融合,並成為(wei) 後世曆代帝王將相治國理政所追求的理想目標。
當然,西周禮樂(le) 兼具政治、倫(lun) 理與(yu) 審美之意涵。這意味著,禮樂(le) 既是政治的、倫(lun) 理的,同時也是審美的。禮樂(le) 審美既暗含著政治的理性追求,又內(nei) 蘊著德的人性基礎。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看,西周禮樂(le) 美學可表述為(wei) 以德為(wei) 內(nei) 在基礎,以禮樂(le) 及其形態為(wei) 感性顯現的審美化的政治形式。《左傳(chuan) ·文公十八年》載曰:“先君周公製《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可見,周人宣揚其先王先祖之德,並使之成為(wei) 當時的精神信仰與(yu) 價(jia) 值理念,其目的在於(yu) 為(wei) 自身的統治找到合法性依據。德一方麵與(yu) 天命形成呼應合一,另一方麵也與(yu) 禮樂(le) 形成內(nei) 在關(guan) 聯。它因擁有天命的光韻而擁有了美的意義(yi) ,又因禮樂(le) 的外化而顯現出美的意蘊。實質上,德美既是一種內(nei) 在的美好德性,也是一種外在的美好德行。有德之人往往既有“恭明德”的理性之美,也有“秉威儀(yi) ”的感性之美。德與(yu) 美的合一,正是周人審美思想的重要特點,同時對中國古典美學中“美善合一”的審美範式產(chan) 生重要影響。
總之,西周禮樂(le) 美學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審美化的理性秩序。它一方麵指向外在形式的規範化,另一方麵指向內(nei) 在人性的道德化。如此一來,有周一代逐漸構建出了審美化的文化特質與(yu) 思想體(ti) 係,對於(yu) 個(ge) 體(ti) 命運、社會(hui) 運作與(yu) 王朝治理都產(chan) 生重要影響。正是如此,一個(ge) 風雅的、鬱鬱乎文的王朝和時代已經形成。
禮樂(le) 之美
美學是一門感性學,即研究感性認識的學科。我們(men) 把西周禮樂(le) 及其形態作為(wei) 美學研究的對象,主要還是基於(yu) 它的感性因素。禮樂(le) 本身就是一種感性的審美活動,它是圍繞人的行為(wei) 活動形成的一種動態的審美過程。
在周人看來,所謂雅化的生活即是禮樂(le) 生活。這種禮樂(le) 生活滲透著一種理性秩序的訴求。周之貴族在禮樂(le) 活動的往來中,區分出了身份的貴賤、地位的高低、官職的大小、財富的多寡等。也就是說,他們(men) 通過禮樂(le) 的各種感性形式彰顯一個(ge) 區分於(yu) 日常行為(wei) 的雅化活動,以凸顯自身與(yu) 眾(zhong) 不同的身份地位與(yu) 政治權力。正因如此,他們(men) 極力追求禮樂(le) 審美活動的規範性,以強化其內(nei) 在的理性秩序。這是美對王朝政治滲透的結果,也是人類社會(hui) 不斷擺脫野蠻而走向文明的內(nei) 在需求。
所謂禮樂(le) ,不單單指禮儀(yi) 和樂(le) 舞,還包括由之所關(guan) 聯的人體(ti) 、言辭、輿服、車飾、銅器、紋飾、建築、天地等。《左傳(chuan) ·桓公二年》的相關(guan) 記載可以從(cong) 側(ce) 麵反映這個(ge) 問題。“君人者”不僅(jin) 要以德“臨(lin) 照百官”“以示子孫”,而且要在行為(wei) 、穿著、色彩、車飾等感性形式方麵彰顯威儀(yi) 。其載曰:“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jian) 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遊、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鍚、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旗旗,昭其明也。”這樣,由禮樂(le) 形式所顯現的儉(jian) 、度、數、文、物、聲、明,充分顯示出一種感性與(yu) 理性的交織之美。《禮記·少儀(yi) 》雲(yun) :“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濟濟翔翔。祭祀之美,齊齊皇皇。車馬之美,匪匪翼翼。鸞和之美,肅肅雍雍。”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看,禮樂(le) 之美既是禮樂(le) 自身的顯現之美,也是圍繞著禮樂(le) 展開的各種感性形態之美。
進一步言之,所謂禮樂(le) 之美是所有這些感性形態有機地、連續性地營造出來的審美之域。在此審美之域中,天地神人共同映現出來,使禮樂(le) 之美蘊藉著一種神聖性。這個(ge) 審美之域越為(wei) 人們(men) 所接受,就越加強其背後蘊含的等級秩序與(yu) 統治訴求。這是美介入政治的一種方式,也是周人開創新統治範式的一種表征。這種以詩性禮樂(le) 影響王朝統治的方式,啟發了先秦儒家思想,並成為(wei) 其政治美學主要的思想來源。孔子就非常推崇西周王朝,他說:“周監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cong) 周。”當然,這個(ge) 時代對後世的政治、文化、美學也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由盛而衰
西周禮樂(le) 美學經曆了一個(ge) 由盛而衰的演進過程。西周早期和中期,禮樂(le) 美學經過不斷的構建和實施,對王朝的政治與(yu) 人格的完善形成了有效的助力。但是,這種情況在西周晚期悄然發生了變化。首先,王室貴族的統治力有所減弱,諸侯權臣的勢力不斷擴張,致使詩性化的禮樂(le) 在功能上處於(yu) 減損狀態。其次,周王朝與(yu) 外族之間發生多次戰爭(zheng) ,使得王朝的實力不斷遭到重創,甚至處於(yu) 一種風雨飄搖的狀態。在此背景下,禮樂(le) 美學也受到強烈的衝(chong) 擊。從(cong) 考古資料來看,西周晚期的墓葬規模、列鼎製度與(yu) 樂(le) 器組合等方麵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僭越。
也要看到,禮樂(le) 美學自身的局限性也是導致其由盛而衰的重要因素。首先,禮樂(le) 在西周之前與(yu) 宗教性的活動相結合,往往內(nei) 在地滲透著一種神性,因而受到世人的尊重和恪守。周公“製禮作樂(le) ”之後,禮樂(le) 漸被蕩滌掉神性的因子,形成一種政治、倫(lun) 理、審美的規範。正是因為(wei) 失去了神聖的光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才成為(wei) 世人“突破”的對象。其次,雖然禮樂(le) 對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都有所滲透,但是諸種煩瑣的規定必然會(hui) 因日常生活的失序而遭到解構。西周晚期,“厲始革典”、厲王止謗、宣王料民等,即是最好的確證。《國語·周語上》記載宣王“既喪(sang) 南國之師”,於(yu) 是就親(qin) 自“料民”,即查點百姓之數,以便“賦令”。這種事情本應有司行之,宣王這麽(me) 做顯然違背了當時禮製。再次,隨著時代的變遷,由周人苦心孤詣製作出來的禮樂(le) 的完整性也遭到破壞,甚至會(hui) 被漸漸遺忘。如孔子所言:“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此番言語指出了禮樂(le) 體(ti) 製的弊端之所在,可謂一語中的。在曆史進程中,禮樂(le) 在因循與(yu) 減損之間,也會(hui) 失去自身的典範性。總之,禮樂(le) 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可以用美去介入政治,形成一個(ge) “美治主義(yi) ”的王朝。但在長期實施過程中,它們(men) 的權威性會(hui) 受到挑戰,也會(hui) 受到僭越,從(cong) 而致使社會(hui) 秩序逐漸處於(yu) 一種失範狀態。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看,春秋戰國時期呈現出來的轉衰現象或是一種必然趨勢。
綜言之,禮樂(le) 在西周王朝的頂層設計、社會(hui) 運行與(yu) 個(ge) 體(ti) 生活中處於(yu) 核心地位。由於(yu) 它在本質上具有美和藝術的因子,所以西周政治也會(hui) 彰顯出一種藝術化和審美化的精神風貌。禮製、禮儀(yi) 、禮器與(yu) 詩樂(le) 舞等在審美與(yu) 政治兩(liang) 種價(jia) 值係統上的內(nei) 在融合上,都表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由此,西周在前代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相對優(you) 越的禮樂(le) 體(ti) 製。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看,有周一代真正開啟了古代中國禮樂(le) 政治、禮樂(le) 審美、禮樂(le) 文化與(yu) 禮樂(le) 文明的傳(chuan) 統。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