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許】《周易》卦名原理試解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23-09-15 11:00:54
標簽:

《周易》卦名原理試解

作者:陳嘉許

來源:作者賜稿伟德线上平台發布

 


《周易》64卦,其命名的原理是什麽(me) ,易學史已有很多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解釋史兩(liang) 千多年的絕大多數時間裏,學者們(men) 幾乎沒有見過甲骨文和金文,從(cong) 而對卦名的研究(甚至包括對整個(ge) 《周易》文本的研究),側(ce) 重於(yu) 各種道理的陳說和卦象爻象的互動,至於(yu) 古文字寫(xie) 法與(yu) 《周易》文本的相關(guan) 性,民國以來一直研究得不夠。網絡上也有零零星星的結合古文字的研究篇章,從(cong) 筆者搜索到的一些文章來看,似乎還有深入研究的必要(當然它們(men) 對於(yu) 本文某些觀點起到了一定的參考作用,無法列入主要參考文獻,在此一並致謝)。本文不揣淺陋,嚐試結合古文字的有關(guan) 成果,在前賢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64卦的命名原理。學力所限,不敢以為(wei) 確論,隻希望能對這個(ge) 問題起點拋磚引玉的作用而已。

 

凡文中所用的古文字,選取的原則是年代優(you) 先,代表性其次,也就是說,盡量使用其年代較早的寫(xie) 法,但如果存在代表性的問題,那就選稍後一點的、更能代表此字特點規律的寫(xie) 法。

 

 

1、《乾》。甲骨文和早期金文都還沒有發現“乾”字,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寫(xie) 法,是戰國時期的文字,跟後世的寫(xie) 法是一樣的。這個(ge) 卦名比較複雜,疑問較大,留待後文專(zhuan) 門討論。

 

2、《坤》。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也沒有發現“坤”字,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寫(xie) 法,是戰國時期的文字,“立”加上“申”,其實還是從(cong) “土”從(cong) “申”,因為(wei) 戰國文字經常把從(cong) 土的寫(xie) 成從(cong) 立。下卦坤為(wei) 土,上卦坤為(wei) 申,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3、《屯》。“屯”字的金文寫(xie) 法,象種籽萌芽生長,《說文》解釋說:“屯:難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難。”此卦下卦震為(wei) 生,上卦坎為(wei) 險難,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4、《蒙》。“蒙”本字為(wei) “冡”,其戰國文字寫(xie) 法從(cong) “𠔼”(帽形,表示覆蓋) 從(cong) “豕”。下卦坎為(wei) 豕,上卦艮為(wei) 首、為(wei) 帽。豕被蓋住了頭,故引申有覆蓋、蒙騙、承受等含義(yi) 。用於(yu) “童蒙”的語境,則童稚之人,有許多未知,仿佛其大腦上罩各種迷霧。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5、《需》。“需”字的金文寫(xie) 法,(大,人)在(雨)下,下雨時不要冒雨出去,否則全身會(hui) 淋濕。下卦乾為(wei) 人,上卦坎為(wei) 雨,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6、《訟》。“訟”字的金文寫(xie) 法,(言)加上(公),通過言辭爭(zheng) 個(ge) 公道。下卦坎為(wei) 言,上卦乾為(wei) 公,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7、《師》。“師”字的甲骨文寫(xie) 法(例1),兩(liang) 組單位統一調度、指揮;加上(似王者曲柄傘(san) 蓋)的金文寫(xie) 法(例2和例3),強化了統一指揮的含義(yi) 。上卦為(wei) 坤,下卦為(wei) 一陽爻入坤中而統上下卦二坤之眾(zhong) ,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8、《比》。“比”字的金文寫(xie) 法,是親(qin) 附之象。九五獨尊,陽剛中正,統領群陰,或者說,數根陰爻輔佐九五中正之君爻,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9、《小畜》。六四居於(yu) 大臣正位、諸侯正位,順承九五君爻而位顯,是全卦唯一的陰爻,群陽應之;陽爻主發散,陰爻主收斂,此陰爻可吸收、蓄積一些能量;與(yu) 九五相比,九五君爻為(wei) 大,六四臣爻為(wei) 小,是為(wei) “小畜”。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10、《履》。“履”字的甲骨文寫(xie) 法,象人穿著鞋子踩蹋在地麵的樣子,上麵的則有突出人體(ti) 頭部的含義(yi) 。上卦乾為(wei) 頭、為(wei) 人,下卦兌(dui) 為(wei) 鞋子(以開口向上取象),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11、《泰》。“泰”字原本的古文字寫(xie) 法為(wei) “大”,象站得很穩當的人。下卦乾為(wei) 陽,上卦坤為(wei) 陰,陽升陰降二氣得交,上下一體(ti) ,健壯安穩,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12、《否》。“否”字的金文寫(xie) 法,(口)上有(不),排除進一步溝通的可能性。下卦坤為(wei) 卑下、為(wei) 陰,上卦乾為(wei) 尊高、為(wei) 陽,陽升陰降二氣不交,猶如大人高高在上不恤下情(對於(yu) 下麵的正當籲請一律說不),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13、《同人》。下卦離為(wei) 依附,上卦乾為(wei) 人,與(yu) 人附和而同,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14、《大有》。下卦乾為(wei) 大,上卦離為(wei) 網羅,可以大有所獲,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15、《謙》。“謙”字從(cong) “言”從(cong) “兼”,震為(wei) 言,九三兼為(wei) 正反兩(liang) 震的陽爻而與(yu) 上六(天位)呼應,能替別人考慮的善言。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16、《豫》。“豫”字從(cong) “予”從(cong) “象”,《說文》解釋說:“象之大者。”下卦坤為(wei) 象(取於(yu) 坤為(wei) 大腹),上卦震為(wei) 大,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17、《隨》。“隨”字從(cong) “辵”從(cong) “隋”,“隋”本指祭享之後剩餘(yu) 的肉。下卦震為(wei) 行,上卦兌(dui) 為(wei) 祭,六二至九四互艮為(wei) 肉、為(wei) 賜,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18、《蠱》。“蠱”字的甲骨文寫(xie) 法,(皿)中有(多蟲)。初六對應器皿的高腳,九二、九三對應器皿的主體(ti) 部分,六四、六五對應蟲身,上九對應蟲首;又,下卦巽為(wei) 腐、為(wei) 蟲,上卦艮為(wei) 頭,蟲首從(cong) 腐物中探出。所以卦名是全卦卦象以及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19、《臨(lin) 》。“臨(lin) ”字的金文寫(xie) 法,(人睜眼向下看)下有(俯視的對象)。全卦為(wei) 大震之象,從(cong) 上麵的方向往下麵看過來,則是大艮,艮為(wei) 視、為(wei) 察,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20、《觀》。“觀”字的金文寫(xie) 法,仰(見,看)有(一隻瞪眼的猛禽)。全卦為(wei) 大艮之象,艮為(wei) 禽、為(wei) 見,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21、《噬嗑》。初九、上九兩(liang) 根陽爻如上下牙之剛硬,九四如口中所嚼食物(《頤》第四爻變陽),有被嚼碎(糾正)的傾(qing) 向,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22、《賁》。“賁”字從(cong) “卉”從(cong) “貝”,在堅硬的貝殼上描畫圖案。下卦離為(wei) 文,上卦艮為(wei) 貝,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23、《剝》。“剝”字的甲骨文寫(xie) 法,(刀)加上(動物被剝開皮)。下卦坤為(wei) 牛,上卦艮為(wei) 刀,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24、《複》。“複”字的甲骨文寫(xie) 法,(夊,行)加上(窖室),回到自己所住的地穴裏。內(nei) 卦為(wei) 家,初九在內(nei) 卦最內(nei) 而安,其它的五根陰爻都向這裏回歸,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25、《無妄》。“妄”字的金文寫(xie) 法,(亡,沒有)下為(wei) (女),沒有娶妻的年輕男子容易莽撞胡來。下卦震為(wei) 男、為(wei) 夫,上卦乾為(wei) 剛,全卦互象僅(jin) 巽為(wei) 陰卦,巽為(wei) 柔順,全卦之剛全憑一點巽順乃得調節,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26、《大畜》。陽爻主發散,陰爻主收斂,六五為(wei) 君、為(wei) 大,六四為(wei) 臣,六五偕六四一起吸收、蓄積全卦的能量,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27、《頤》。“頤”字的金文寫(xie) 法,上下兩(liang) 排牙在嚼東(dong) 西的樣子。全卦兩(liang) 艮相對,艮為(wei) 牙,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28、《大過》。陽爻為(wei) 大、為(wei) 實、為(wei) 強,陰爻為(wei) 小、為(wei) 虛、為(wei) 弱,全卦中間四根陽爻,首尾兩(liang) 根陰爻難平其氣,就像一根看似堅強的正梁,中間堅硬而兩(liang) 頭柔弱,承受一定壓力的時候,會(hui) 發生彎曲,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29、《習(xi) 坎》。下卦坎為(wei) 習(xi) (古文字取象),上卦坎為(wei) 坎,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30、《離》。“離”字的甲骨文寫(xie) 法,(鳥)在於(yu) (網羅)。下卦離為(wei) 網,上卦離為(wei) 鳥,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31、《鹹》。“鹹”字的金文寫(xie) 法,(戌,武器)加上(口),眾(zhong) 人手持武器同聲呼喊。下卦艮為(wei) 持、為(wei) 戈兵,上卦兌(dui) 為(wei) 口、為(wei) 呼,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32、《恒》。“恒”字的甲骨文寫(xie) 法,(夕,月)行於(yu) (二,天地)之間。九三至六五互兌(dui) 為(wei) 月,九二至九四互乾為(wei) 行,兌(dui) 月行於(yu) 上六之天和初六之地中間,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33、《遯》。“遯”字從(cong) “豚”從(cong) “辵”,下卦艮為(wei) 豚,上卦乾為(wei) 行,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34、《大壯》。陽爻為(wei) 大,下麵四根陽爻剛剛對陰爻形成優(you) 勢,且其占優(you) 有進一步增長的趨勢,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35、《晉》。“晉”字的金文寫(xie) 法,(日,太陽)在地平線上初生,(兩(liang) 隻矢)朝向太陽(象征直道盡忠事奉君王)。上卦離為(wei) 日,互卦坎為(wei) 矢,下卦坤為(wei) 地,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36、《明夷》。“明”字的甲骨文寫(xie) 法,日加上月;“夷”字的金文寫(xie) 法,(大,人)身上背(弓),東(dong) 方夷人嫻於(yu) 弓射。下卦離為(wei) 日,互坎為(wei) 月、為(wei) 弓,互震為(wei) 人;又下卦離為(wei) 光明,上卦坤為(wei) 地,光明在地下;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以及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37、《家人》。下卦離為(wei) 家,上卦巽為(wei) 妻,妻子持家,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38、《睽》。“睽”字的金文寫(xie) 法,(二人之目)加上(癸,二水交匯),對於(yu) 同一處的水流交匯,兩(liang) 個(ge) 人所見的角度不同,因而理解有異。上卦離為(wei) 目,六三至六五互坎為(wei) 水、為(wei) 北方,九二至九四互離為(wei) 目,下卦兌(dui) 為(wei) 水、為(wei) 西方,二目二水,且坎、兌(dui) 二水相交,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39、《蹇》。“蹇”字的寫(xie) 法,上半部表示寒冷,下麵之“足”遇寒而難行。下卦艮為(wei) 止,上卦坎為(wei) 寒,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40、《解》。“解”字的甲骨文寫(xie) 法,(雙手)執牛角而判解牛角。九二至九四互離為(wei) 牛,牛之兩(liang) 端(九二、九四)分別體(ti) 坎為(wei) 陷而受製,上六體(ti) 上六至九四之艮為(wei) 手、為(wei) 刀,上六對應部位為(wei) 角,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41、《損》。“損”字從(cong) “扌”從(cong) “員”。下卦兌(dui) 為(wei) 鼎之圓口、為(wei) 缺毀,上卦艮為(wei) 手、為(wei) 擊,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42、《益》。“益”字的甲骨文寫(xie) 法,向器皿中加滿水。下卦震為(wei) 器,上卦巽為(wei) 齊,上九至六四兌(dui) 為(wei) 水,加水使水與(yu) 器皿上沿齊平,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43、《夬》。字的甲骨文寫(xie) 法,象拉弦射箭時手指套有圓環扳指。下卦乾為(wei) 圓,上卦兌(dui) 為(wei) 口,扳指圓口而可套在手指上;又,五根陽爻共決(jue) 上六陰爻,如人拉滿其弓直指目標,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44、《姤》。下卦巽為(wei) 女,上卦乾為(wei) 後(君),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45、《萃》。“萃”字的金文寫(xie) 法,(草)加上(卒,死亡)。下卦坤為(wei) 死、為(wei) 地,六三至上六正反兩(liang) 巽為(wei) 叢(cong) 草,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46、《升》。“升”字的甲骨文寫(xie) 法,象鬥舀酒。鬥舀酒時,必先伸進酒裏,然後向上引酒。下卦巽為(wei) 木鬥,互兌(dui) 為(wei) 酒,上卦坤為(wei) 鬥柄,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47、《困》。“困”字的甲骨文寫(xie) 法,(木)為(wei) (口,外框)所困,生機無法施展開來。九二為(wei) 剛爻,處在臣之卑位,體(ti) 坎為(wei) 堅木、為(wei) 陷,與(yu) 尊位九五剛爻敵而不應,困而受製,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48、《井》。“井”字的甲骨文寫(xie) 法,象水井壁側(ce) 搭建的木欄(防止井壁坍塌)。初六至六四正反巽皆為(wei) 木,上卦坎為(wei) 水,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49、《革》。“革”字的甲骨文寫(xie) 法,象撐開曬幹的動物毛皮。全卦的卦象,陽爻為(wei) 實,突出動物毛皮主要部位(尤其是上半身)和尾部,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50、《鼎》。“鼎”字的甲骨文寫(xie) 法,呈現鼎的形像。下麵一根陰爻為(wei) 虛,象鼎之足;九二至九四陽爻為(wei) 實,互乾為(wei) 金、為(wei) 剛,象鼎之主體(ti) ;六五陰爻為(wei) 虛,象鼎之口;上九陽爻為(wei) 實,象鼎之耳和鉉。又,下卦巽為(wei) 木、為(wei) 順,上卦離為(wei) 火,以木順而生火,體(ti) 現鼎的烹飪功能。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以及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51、《震》。“震”字的甲骨文寫(xie) 法,(止,腳趾,行走)加上(辰,象蜃蛤,耕作的農(nong) 具),再加上幾點指事符號。下卦震為(wei) 足,上卦震為(wei) 耕,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52、《艮》。“艮”字從(cong) “目”從(cong) “人”,結合其戰國文字寫(xie) 法和“限”字金文寫(xie) 法的右邊來看,它與(yu) “視”字甲骨文寫(xie) 法的不同在於(yu) ,眼睛看的方向是相反的(從(cong) 下麵“人”字麵向判斷)。“視”向前看,“艮”向後看,故“艮”有避、止之義(yi) 。下卦艮為(wei) 人,上卦艮為(wei) 背、為(wei) 視,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53、《漸》。“漸”字本義(yi) 是一條江的名稱,東(dong) 流而入於(yu) 海,引申有按照特定軌道漸進的意思。下卦艮為(wei) 山,江在這裏發源;互坎為(wei) 江,江的主體(ti) ;互離為(wei) 附著,上卦巽為(wei) 入,江水以流入大海為(wei) 依附、歸宿。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54、《歸妹》。內(nei) 卦兌(dui) 為(wei) 妹(少女)、為(wei) 悅,外卦震為(wei) 歸、為(wei) 動,歡喜嫁出少女之象,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55、《豐(feng) 》。卦象與(yu) “豐(feng) ”字的甲骨文寫(xie) 法一致,陽爻對應豆形器皿的實體(ti) 部分,陰爻對應豆形器皿的空虛部分,器皿中裝滿東(dong) 西以祭神明,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56、《旅》。“旅”字的甲骨文寫(xie) 法,眾(zhong) 人依止於(yu) 軍(jun) 旗之下,接受統一指揮。下卦艮為(wei) 人、為(wei) 止,上卦離為(wei) 文、為(wei) 依附,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57、《巽》。“巽”字的甲骨文寫(xie) 法,如兩(liang) 人朝著同一方向跪坐,故有順服、聽命之義(yi) 。巽陰爻順聽上麵兩(liang) 根陽爻,下卦巽為(wei) 跪坐之一人,上卦巽為(wei) 跪坐之另一人,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58、《兌(dui) 》。“兌(dui) ”字的金文寫(xie) 法,一個(ge) 人的嘴巴張開。下卦兌(dui) 為(wei) 口,上卦兌(dui) 為(wei) 開,說話之象,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59、《渙》。“渙”戰國文字的寫(xie) 法,象水邊的軍(jun) 營。下卦坎為(wei) 水,上卦巽為(wei) 武人,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60、《節》。“節”字本指竹節,即竹竿上一圈圈的約束。竹竿每段長短有致,每隔一段而有一圈約束,“節”字因此引申有節日、節製、節度等含義(yi) ,本卦爻象取兩(liang) 節之間的竹段。下麵兩(liang) 根陽爻之後是兩(liang) 根陰爻,這四根爻對應竹身上每節較長的情形(兩(liang) 根陽爻象奇數節段,兩(liang) 根陰爻象下一節即偶數節段),九五一根陽爻之後是上六一根陰爻,這兩(liang) 根爻對應竹身接近末梢時每節較短的情形,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61、《中孚》。中間兩(liang) 根陰爻,六三可與(yu) 九二、上九相合而孚,六四可與(yu) 初九、九五相合而孚,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62、《小過》。陽爻為(wei) 大,陰爻為(wei) 小。本卦的“過”字本指超過,兼有經曆、拜訪之義(yi) 。兩(liang) 頭的四根陰爻,剛好對中間的兩(liang) 根陽爻形成優(you) 勢,兩(liang) 根陽爻為(wei) 陰爻之氣所經曆的曆程,陰爻遇陽爻而通,再回歸陰爻,所以卦名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

 

63、《既濟》。“濟”字有渡河的意思。內(nei) 卦離為(wei) 狐,外卦坎為(wei) 河,內(nei) 卦為(wei) 我、為(wei) 此,外卦為(wei) 彼,站在我的角度看,狐狸已在這邊,即已經渡河,是為(wei) “既濟”,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64、《未濟䷿》。內(nei) 卦坎為(wei) 河,外卦離為(wei) 狐,內(nei) 卦為(wei) 我、為(wei) 此,外卦為(wei) 彼,站在我的角度看,小狐狸還在河的那邊,即尚未渡河,是為(wei) “未濟”,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從(cong) 上麵的分析來看,除了《乾》卦以外,其餘(yu) 63卦的命名,大多數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這種屬於(yu) 直觀取象命名,最為(wei) 直捷;其次是由全卦卦象而定的,這種通常需要詳細分析爻象,要費一點推理功夫;再次是由全卦卦象以及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要兼用前麵兩(liang) 種方法。總之,63卦的定名,沒有脫離當前的全卦卦象或上下卦象。

 

既然如此,我們(men) 不妨大膽推測,《乾》卦的卦名,也應當不出上述幾種規律,不會(hui) 脫離其全卦卦象或上下卦象。

 

 

 

順著這種思路去看《乾》卦卦名,“乾”字從(cong) “”從(cong) “乞”,其戰國文字寫(xie) 法,“”為(wei) 太陽照耀草木;“乞”字與(yu) “氣”同源,其甲骨文寫(xie) 法象天上的雲(yun) 氣;下卦乾為(wei) 日,上卦乾為(wei) 天,純陽之卦,一切濕氣皆可蒸騰幹燥,所以卦名是上下卦象結合而定的。

 

再從(cong) 讀音的角度來看。結合現代出土文獻可知,“健”“鍵”或為(wei) 春秋戰國時期某些地區或某些人對“乾”卦卦名的同音寫(xie) 法。《說文》注“乾qián”發音為(wei) “渠焉切”,注“健”發音為(wei) “渠建切”,注“鍵”發音為(wei) “渠偃切”,三者讀音是相近的。《周易》大象傳(chuan) 的體(ti) 例,其它63卦都是先舉(ju) 卦象和卦名,然後再發揮其應用之義(yi) ,隻有《乾》是“天行健”,而不是像其它63卦那樣寫(xie) 成“天行,《乾》”,顯然是把“健”當成“乾”來用了。下卦乾☰為(wei) 天,上卦乾☰為(wei) 行,則為(wei) “天行,《乾》”。類似的情況是《坤》卦的大象“地勢,《坤》”,實際上“勢”字的古文寫(xie) 法是“埶”,從(cong) 而更為(wei) 可取的寫(xie) 法,似乎是“地埶,《坤》”,意思是下卦坤☷為(wei) 地,上卦坤☷為(wei) 埶(培植),一起構成了《坤》象。世俗流傳(chuan) 的“地勢坤”,應該是說不通的,因為(wei) “勢”的意思是權威、突起,跟《坤》卦象意思是相反的,更不用說連著讀“地勢坤”而其實並不成句的那種困惑之感了。(關(guan) 於(yu) 兩(liang) 卦的“健”和“勢”二字,楊軍(jun) 《周易經傳(chuan) 校異》有更為(wei) 詳細的辨析。)根據筆者的研究,整本《周易》像這樣的真正可能屬於(yu) 傳(chuan) 抄問題,可以重新審視的,其實極少,通行本《周易》還是最完整、最可靠的本子。

 

在具體(ti) 解釋“乾”字時,《說文》又以為(wei) “從(cong) 乙”而“倝gàn聲”,這樣或可解釋gān的發音由來,但似乎無法解釋qián的發音由來。“乾”字的寫(xie) 法,可能早先是“乙”加上“倝”的,後來則發生了變化,成了從(cong) “”從(cong) “乞”,並且因此而有了“渠焉切”的讀音。這可以參照“朝”字寫(xie) 法的變化情況。“朝”字甲骨文(例1和例2)從(cong) 日、從(cong) 月、從(cong) 二屮或四屮,到了西周早期“月”旁變成了水流或潮汐之形(例3),戰國文字(例4)至小篆“月”旁又逐漸演變成“舟”形,《說文》注其發音為(wei) “從(cong) 倝舟聲”,其實已經跟早先的寫(xie) 法讀音大為(wei) 不同了。

 

至於(yu) 甲骨文和金文都沒有發現“乾”字的問題,筆者認為(wei) 不足以構成懷疑《周易》成書(shu) 於(yu) 周初的依據,因為(wei) 出土文獻畢竟數量不多,而且《周易》成書(shu) 之後,其早期的流傳(chuan) 範圍是相當有限的,至於(yu) 解釋性的“易象”,從(cong) 《左傳(chuan) 》的有關(guan) 記載來看,一般人更是接觸不到的。《左傳(chuan) ·昭公二年》記載韓宣子適魯,“觀書(shu) 於(yu) 大史氏,見易象與(yu) 魯春秋”,感歎道:“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yu) 周之所以王也。”當然,這個(ge) “易象”是不是十翼裏麵的“《象》傳(chuan) ”,乃至十翼作者是不是都是孔子,是有爭(zheng) 議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主要參考文獻:
 
[1]尚秉和著:《周易尚氏學》,中華書局,1980
[2]楊軍撰:《周易經傳校異》,中華書局,2018
[3]許慎著:《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
[4]漢語大詞典編纂處:《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
[5]高明、塗白奎編著:《古文字類編(增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7]國學大師網之“字形演變”,https://www.guoxuedashi.net/zixing/yanbian

 

(作者簡介:陳嘉許,男,西元1979年生,主要研究先秦儒學與(yu) 宗教。)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