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文國 劉曉霞】陸景與《典語》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3-08-05 17:28:16
標簽:《典語》、陸景

陸景與(yu) 《典語》

作者:穀文國 劉曉霞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六月十四日庚寅

          耶穌2023年7月31日

 

《典語》是三國之際吳人陸景所撰,著作時間不詳,最遲當不晚於(yu) 吳天紀四年(280年)。是年,陸景遇害,年僅(jin) 31歲。此書(shu) 有感於(yu) 東(dong) 吳末年內(nei) 憂外患的背景而作,針砭時弊,言無虛物,有著強烈的現實關(guan) 懷。然世已久佚,賴唐初魏征等人所編之《群書(shu) 治要》得以保存其大概,內(nei) 容既反映了陸景救弊於(yu) 一時的殷切考慮,也逐漸凝練為(wei) 一種治道主張,至今猶有可資取用的借鑒價(jia) 值。

 

(一)

 

陸景,字士仁,出身吳郡陸氏,為(wei) 江東(dong) 大族,乃吳國名將陸抗之子、陸遜之孫。其弟陸機、陸雲(yun) 並稱二陸,皆善屬文作詩,陸機被譽為(wei) “太康之英”。據《三國誌·陸遜傳(chuan) 》所載,陸景在其父死後領兵拜偏將軍(jun) 、中下督,後為(wei) 王濬別軍(jun) 所殺。史傳(chuan) 陸景“澡身好學,著書(shu) 數十篇”,然篇目無存。詳考史料,其中當即有《典語》一書(shu) 。關(guan) 於(yu) 此書(shu) ,世人罕有所知,由魏征“總知其務”的《隋書(shu) ·經籍誌》曾有著錄,此時距陸景之年代已有300餘(yu) 年,湮沒久矣。魏征將此書(shu) 歸於(yu) 子部,屬“儒者”一類,謂“《典語》十卷,《典語別》二卷並吳中夏督陸景撰,亡”。《舊唐書(shu) ·經籍誌》以及《新唐書(shu) ·藝文誌》皆著錄有“《典訓》十卷,陸景撰”,列於(yu) 儒家。揆諸史實,《典語別》當是魏征所謂“亡”者,而《典訓》則是《典語》之誤,唐以後即失傳(chuan) 。宋明諸儒,無一人言及,可見其亡佚之久。《群書(shu) 治要》一書(shu) 由魏征、蕭德言等人編撰於(yu) 貞觀初年,唐末亡佚,賴由日本遣唐使得以傳(chuan) 世,遲至清代嘉慶年間才再次重返中土,保存了大量後世未見的唐前珍貴典籍,《典語》即是其中之一。《典語》因為(wei) 《群書(shu) 治要》收錄之故,直至清末方才重見天日,為(wei) 學者所詳知。《典語》在《群書(shu) 治要》中被歸於(yu) 子部,與(yu) 《隋書(shu) 》的安排一致,其初衷即在於(yu) 此。

 

《群書(shu) 治要》選錄《典語》是目前所能見到此書(shu) 的最全內(nei) 容,皆與(yu) 吳國當時的政治情勢相關(guan) ,是陸景治道思想的集中展示。從(cong) 其標目可知其主旨亦皆與(yu) 《群書(shu) 治要》相契合,體(ti) 現了傳(chuan) 統儒家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可惜當時吳主昏庸無能,內(nei) 外交困,旋即為(wei) 晉所滅,此書(shu) 亦隨之湮沒無聞。

 

(二)

 

治道是傳(chuan) 統儒家在曆史上形成的一個(ge) 重要理念,代表了儒家在治國理政方麵的追求和理想,先儒論述多有所及。治道有清、濁之分,其根本在於(yu) 人才。陸景認為(wei) 要想實現治道清明,就必須敬賢誅惡,使賢愚各別,這既是聖帝明王統禦六合、治理群生所必須擔負的責任,同時也是現實中選官用人的內(nei) 在理性要求。在陸景看來,世間治亂(luan) 與(yu) 國家安危,係於(yu) 官人的選任,故而王者得人用人,不可不慎,其關(guan) 鍵在於(yu) “敬賢而誅惡”。具體(ti) 言之,“敬一賢則眾(zhong) 賢悅,誅一惡則眾(zhong) 惡懼”,昔日大舜舉(ju) 用八元、八愷之賢才,流放四凶之惡人,取得了垂拱而天下治的效果,冠德百王、光炎後世,其根本就在於(yu) 所任得其人。可以說,賢人在位則治道清,奸佞幹政則惑亂(luan) 作,君道、臣職都要以此為(wei) 重。

 

曆史地看,天下廣大,事務繁多,絕非一人所能董理,因而也必須通過分官別職,使人各守其位。然事有大小,人有優(you) 劣,所以官有尊卑、爵有等級,必須量才而用,任賢去惡。果能如此,則天下雖廣必能治理,事務雖繁亦可解決(jue) 。在陸景看來,在其位就必然要擔負相應的職責,任其職同樣必須知曉其職守,絕不能率意而為(wei) 。比如三公,乃是君主治國之輔弼,其要在於(yu) 匡扶社稷、宣化四方,若非天下俊德和當世良才,就不得選而用之。從(cong) 另一方麵來看,三公身居其位也不應該再插手祭祀、禮儀(yi) 之類的瑣細事,而要交給相應的官員。如果居高位者總是操心於(yu) 細碎之事,就會(hui) 使下屬懈怠,也就難以成就大事。

 

如何才能辨別人之賢愚呢?陸景認為(wei) 需要進行一番“推事效實”的工作。他指出,“夫料才覈能,治世之要也”,料即評估,覈即查驗,也就是對人才的優(you) 劣予以勘察。在陸景看來,凡是人之才能,都有長短高下之別,明君需要裁而用之,盡量“任得其才、才堪其任”,使職位與(yu) 能力相匹配。凡是用人而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都是任人而不能盡其才的緣故。古聖賢王還通過獎賞、刑罰,“驗之以實,效之以事,能推事效實,則賢愚明而治道清矣”。意思是說要考核人才之名實是否相符,既要循名責實,也要察言觀效,即一方麵要知道才有偏達,以便量才授用;另一方麵要循其本性,才須堪其任方行。如此則能辨別賢愚,使治道清明。

 

(三)

 

對於(yu) 君王而言,因為(wei) 長期久處深宮,眼不得親(qin) 見臣下的得失,耳不得親(qin) 聞賢愚的評論,要想使治道清明,在敬賢誅惡之外,還必須君臣一體(ti) ,上下協心。一方麵,人主通過“立輔弼之臣,列官司之守,勸之以爵賞,誡之以刑罰。故明誡以效其功,考績以核其能,德高者位尊,才優(you) 者任重”,並以此全麵了解人才之優(you) 劣,廣行政教,佐以治道;另一方麵,“苟非其選,器不虛假;苟得其人,委之無疑”,官不虛設,人不疑用,選官用人務求精當,如果得到合適的人才就信而不疑。

 

按照陸景的觀點,君臣之間的關(guan) 係就應該如身、手一般,互相信任,“君之任臣,如身之信手;臣之事君,亦宜如手之係身。安則共樂(le) ,痛則同憂”。進言之,天子能聽臣下之勸諫而改容糾偏,是因為(wei) 重視臣下;而臣下之所以願盡職於(yu) 君上,則是為(wei) 了報人主知人善任之德。這既是自古以來理想的君臣關(guan) 係,也是現實中需要不斷致力以期實現的一個(ge) 目標。苟能上下協心以治世事,就會(hui) 不待命而勉勵有為(wei) ,進退以禮,功成而世治。

 

在《典語》最後,陸景提出治國者應該施行恤民之道,這也是君臣上下協心以治世的必然要求。就其大者而言,人主在“綜理四海,收養(yang) 品庶”之時,要認識到“宮室壯觀,出於(yu) 民力;器服珍玩,生於(yu) 民財;千乘萬(wan) 騎,由於(yu) 民眾(zhong) 。無此三者,則天子魁然獨在,無所為(wei) 尊者也”。賴由民力、民財、民眾(zhong) ,才有了人主之尊,才有了國家的正常運行,所以明主賢君必然會(hui) 心生惻隱,行不忍人之政,通過博愛、恕道,盡力滿足民眾(zhong) 的正當要求。陸景認為(wei) ,容身之所、匹配之偶、充饑之糧、禦寒之衣,此四者乃是“生民之本性,人情所共有”,明主治世,必定會(hui) 恕下以身,與(yu) 民同樂(le) 。這多少是一種與(yu) 孟子的“仁政”頗為(wei) 相似的思想主張,在陸景看來,如果人主能仁惠廣洽,就會(hui) 萬(wan) 方歸化,國祚綿長。

 

總的來說,陸景在這本書(shu) 中集中地提出了自己的治道觀,除此之外還談及了隨時改製的通變思想以及昭德知功的重爵思想,有著鮮明的儒家特質,尤其是強調治國理政要廣修文德、播其德教,更是有著恒常不變的價(jia) 值意涵,彰顯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源遠流長的智慧光芒。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