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學家陳戍國先生學術生平座談會(hui) 在嶽麓書(shu) 院召開
來源:“嶽麓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正月廿三日壬寅
耶穌2023年2月13日
我國著名禮學家、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教授陳戍國先生於(yu) 2023年1月7日淩晨因病辭世,享年77歲。2月11日,陳戍國先生學術生平座談會(hui) 在嶽麓書(shu) 院舉(ju) 行。座談會(hui) 由嶽麓書(shu) 院會(hui) 同陳先生生前曾工作過的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嶽麓書(shu) 社、湖南博物院共同主辦,石頭記讀書(shu) 社倡議發起。嶽麓書(shu) 院院長肖永明教授主持會(hui) 議。

座談會(hui) 現場
當日下午,陳戍國先生生前工作過的單位負責人、著作責任編輯、親(qin) 屬、故舊、學生代表以及家鄉(xiang) 代表等齊聚明倫(lun) 堂,共同緬懷這位禮學大家的道德文章。
“陳戍國先生一生勤奮治學、為(wei) 人耿直、淡泊名利,忠誠於(yu) 人民的教育事業(ye) ,為(wei) 中國文史學界培養(yang) 了一大批優(you) 秀人才,為(wei) 中國學術事業(ye) 的進步,為(wei) 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人文學科的建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肖永明動情地說,陳先生的逝世,是嶽麓書(shu) 院的巨大損失,是湖南大學的巨大損失,也是中國禮學、經學學術界的巨大損失。
陳戍國先生生平

1946年3月出生於(yu) 湖南邵陽隆回縣。1964年考入湖南師範學院中文係;1979至1982年在西北師範學院中文係攻讀碩士學位,師從(cong) 古音韻學家、“龍學”家郭晉稀;1987至1989年在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師從(cong) 經學家、禮學家沈文倬。先後在嶽麓書(shu) 社、湖南博物院(原湖南省博物館)、湖南師範大學、湖南大學工作,為(wei) 中國文史學界培養(yang) 了一大批優(you) 秀人才。
其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國古代禮製禮學,其次為(wei) 中國古代文學,出版了《中國禮製史》《中國禮文學史》《詩經芻議》《十子平議》等多部學術專(zhuan) 著、《四書(shu) 五經校注》等多種古籍整理成果。其中,《中國禮製史》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禮製通史,共六卷,280萬(wan) 字,填補了中國人文學科領域的重要空白;《四書(shu) 五經校注》更是以一人之力遍注群經的貫通性成果,充分反映了現代學者對傳(chuan) 統經典最新最全麵的認識。
在座談會(hui) 正式開始前,參會(hui) 人員全體(ti) 肅立,默哀一分鍾,向陳先生表達了緬懷與(yu) 追思。
陳先生家鄉(xiang) 代表、邵陽市委巡察辦二級巡視員陳揚桂,以及陳先生工作過的單位負責人嶽麓書(shu) 社社長崔燦、湖南博物院副院長袁建平、湖南師範大學副校長唐賢清教授、湖南大學社科處處長丁三伏教授、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陳宇翔教授先後致辭。
陳揚桂表示,陳先生著作等身、成果斐然,家鄉(xiang) 人民為(wei) 有這樣優(you) 秀的學者感到驕傲和自豪。崔燦談到,陳戍國先生的事業(ye) 成就體(ti) 現在經學尤其是禮學研究上,是當今治禮學的大家。袁建平化用《早安隆回》的歌詞,以寄哀思。唐賢清用“真”“勤”“禮”三字概述陳戍國先生的為(wei) 人處世及學術貢獻——“真”是指他身上有中國傳(chuan) 統知識分子的率真,生性耿直,是非分明;“勤”是指他一生勤奮治學,甘坐“冷板凳”,退休後還在為(wei) 補撰民國禮而奔波,讓人欽佩;“禮”是指他幾十年如一日研究禮製、講禮製,為(wei) 傳(chuan) 承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作出了傑出貢獻。丁三伏表示,湖南大學將大力支持推廣陳戍國先生的學術成果,並大力倡導、弘揚陳戍國先生的治學精神。陳宇翔表示,作為(wei) 陳戍國先生工作、生活過的單位,傳(chuan) 承他的治學精神,推廣其學術成果是一件很有意義(yi) 和價(jia) 值的事情。



陳先生部分學術成果
追憶那芳華,是為(wei) 紀念;追隨中成長,是為(wei) 傳(chuan) 承。座談會(hui) 上,與(yu) 會(hui) 人員紛紛由衷並深情地回憶了先生的生平成就和點滴往事。
作為(wei) 出版人,嶽麓書(shu) 社原社長夏劍欽、湖南大學出版社總編輯王和君、嶽麓書(shu) 社學術圖書(shu) 部主任劉文,與(yu) 先生有著多年情誼。夏劍欽回憶起相識40年的好友不禁哽咽。“他遍注群經,尤對三禮和禮製史深入研究,建樹超凡。”他說,陳戍國治學,很重視和關(guan) 注鄉(xiang) 邦文獻,能傳(chuan) 承前賢王船山、郭嵩燾、皮錫瑞等人的治經成果。所以在其標點注釋的四書(shu) 五經中,既集思廣益、融會(hui) 貫通,又獨立思考、推陳出新,最後落實到確詁,且時有一些超乎前修時賢的創見。
陳先生誨人不倦,提攜後學,從(cong) 教數十年,從(cong) 中學生、本科生、碩士生到博士生、博士後,指導過的學生不計其數。“陳老師說,做學問沒有捷徑,唯有下苦功夫。”“陳老師記憶力很好,指導學生論文時能隨口指出第幾頁第幾段有問題。”“陳老師常說,一個(ge) 學者的學術高低業(ye) 界自有公論,並不在於(yu) 有沒有獲獎、有沒有項目。”……當日,學生代表謝鴻鶴、曾永勝、蘭(lan) 甲雲(yun) 、陳雄、蔣鵬翔回憶起與(yu) 恩師相處的時光,慨歎不論是為(wei) 學還是做人,先生言傳(chuan) 身教,如春風化雨,影響和感染著他們(men) 。


陳先生生前參與(yu) 書(shu) 院學術活動
不少陳先生的同仁以及生前友好也參加了本次座談。嶽麓書(shu) 院張鬆輝、鄧洪波、於(yu) 振波、李清良、陳仁仁等教授,湖南大學教科院院長羅仲尤,隆回縣紅星學校教師易立軍(jun) ,和大家分享了同陳先生交往的點點滴滴。
陳先生之子陳冠偉(wei) 代表陳先生子女,向與(yu) 會(hui) 師友表達了感謝。關(guan) 於(yu) 陳先生學術成果的後續推廣,先生指導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湖南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執行主編蘭(lan) 甲雲(yun) ,指導的博士生、石頭記讀書(shu) 社發起人彭永作了初步的方案介紹。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