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軍教授 著《周易象數學史》出版暨緒言、後記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3-02-05 21:29:54
標簽:《周易象數學史》

林忠軍(jun) 教授 著《周易象數學史》出版暨緒言、後記

 

 

 

書(shu) 名:《周易象數學史》

作者:林忠軍(jun)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2月

 

【作者簡介】

 

 

 

林忠軍(jun) ,先後擔任山東(dong) 大學易學與(yu) 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易研究》編輯部主任、副主編,中國周易學會(hui) 副秘書(shu) 長、秘書(shu) 長、副會(hui) 長。現任山東(dong) 大學易學與(yu) 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教授、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博士生導師、曲阜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兼)、泰山學者特聘專(zhuan) 家、中國周易學會(hui) 顧問、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學術委員、北京大學儒藏編纂委會(hui) 委員、中國朱子學會(hui) 常委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理事、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等職。研究領域涉及《周易》經傳(chuan) 、易學史、易學哲學、韓國易學等。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哲學研究》《學術月刊》《哲學與(yu) 文化》《茶山學》等海內(nei) 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百餘(yu) 篇,出版專(zhuan) 著20部。承擔國家和省部級課題4項。論著獲省部級以上社會(hui) 科學優(you) 秀成果獎7項。

 

【內(nei) 容簡介】

 

該作是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象數易學史研究”成果。是當今海內(nei) 外學界第一部《周易》象數學通史。

 

由《易傳(chuan) 》象數和義(yi) 理兩(liang) 種解《易》方法引發出易學史上象數和義(yi) 理兩(liang) 大派別。以義(yi) 理派基本上屬於(yu) 哲學研究範疇,學界早有研究易學哲學史的專(zhuan) 著。而象數因為(wei) 易符和由這些易構成的圖式極為(wei) 複雜,卻很少人花費時間去係統梳理和研究其曆史發展和演變,此為(wei) 易學界的缺憾。作者淡泊名利,幾十年如一,潛心研讀和思索古代留下來大量的象數易學著作,終於(yu) 完成這部貫通從(cong) 先秦到晚清象數易學發展的巨著。全書(shu) 共分先秦漢唐、宋元、明清三卷,一百二十萬(wan) 字。作者以曆代的易學家和易學著作為(wei) 研究對象,通過對大量的傳(chuan) 世和新出土的易學文獻梳理和解釋,係統地論述了象數易學先秦萌芽形成、兩(liang) 漢象數易學產(chan) 生鼎盛與(yu) 衰微、兩(liang) 宋圖書(shu) 之學興(xing) 起與(yu) 盛行,明清漢易回歸與(yu) 重建及晚清漢易衰落與(yu) 轉型的發展曆程,闡明了不同時代易學家的象數思想內(nei) 涵、特色及其在注經中的體(ti) 例方法。對於(yu) 其中複雜的象數疑難問題做了詳細的考辨,依照自己理解,還原曆史事實。並在此基礎上,試圖運用現代話語和思維對於(yu) 著名的易學家或易學著作中的象數思想與(yu) 方法做出理論評析和曆史的定位。從(cong) 內(nei) 容上看,本書(shu) 以曆史為(wei) 線索,全麵地、客觀地再現了中國古代象數易學固有的“真實意義(yi) ”,立足於(yu) 現代哲學視域開顯了深藏於(yu) 象數文本深層的“新思想”。從(cong) 方法上看,既沿襲了傳(chuan) 統易學的解經方法,又借鑒了現代西方哲學中的解釋學、符號學等方法,被置於(yu) 當代的文化語境中的象數易學,不再是一種僵死的傳(chuan) 統,而是基於(yu) 傳(chuan) 統而生發出生機勃勃的象數符號新世界。

 

【目錄】

 

總目錄

緒論

第一冊(ce) 先秦漢唐卷

第二冊(ce) 宋元卷

第三冊(ce) 明清卷

後記

 

01 先秦漢唐卷

 


02 宋元卷

 

 

 

03 明清卷

 

 

 

【緒論】

 

 

所謂象,是就卦而言的,它指《周易》卦爻符號及其所象征的世界上各種事物及事物的屬性、形態。凡以六畫或三畫組合的陰陽符號及其象征的事物及事物的屬性、形態,稱為(wei) 卦象;卦象分為(wei) 三畫八卦之象和六畫之象。凡以一爻所象征的事物及事物的屬性、形態,稱為(wei) 爻象。爻象可分為(wei) 陰陽象、爻位象等。除了《周易》文本固有陰陽符號構成的卦爻象外,還包括了由卦爻符號推演出的卦氣、卦變、互體(ti) 、爻辰、納甲、之正、旁通、反對、五行等象。嚴(yan) 格說,易象分為(wei) 兩(liang) 種:一種是指由陰陽符號構成的象,如前麵所言《周易》固有的符號及其推演出符號是卦象;另一種指《周易》卦爻符號所象征的萬(wan) 物之象,有學者稱為(wei) “物象”。如《說卦傳(chuan) 》所言八卦之象。《周易》文本有卦爻象符號與(yu) 文辭構成,文辭表達一定的物象,文辭與(yu) 卦爻象關(guan) 係,被《易傳(chuan) 》認定文辭本之易象符號,即“觀象係辭”。故文辭所言的“物象”本於(yu) 卦爻象。所謂數,原之於(yu) 筮法,是指用來確定卦爻象和表征卦爻象的數字。它包括蓍數(天地之數、大衍之數、老少陰陽之數、策數等)、五行之數、九宮之數及河洛之數。而圖書(shu) 之學,則是由象與(yu) 數符號構成的內(nei) 涵深奧學理的圖式。古代易學家也有將《周易》文本中出現的“數”視為(wei) 象者,即以數為(wei) 象者,稱為(wei) 數象。

 

象數觀念起源很早,它產(chan) 生於(yu) 神學十分盛行的《易》前時代。早期的象數觀念,與(yu) 卜筮之法相聯係。考古發現,殷周之前,已大量使用了與(yu) 數占相關(guan) 的數字卦,以數為(wei) 占,數早於(yu) 象。由占之數後來轉化為(wei) 陰陽符號,可知數是象雛形。而殷商之際龜卜之法是以燒灼龜甲出現的兆判斷吉凶,這個(ge) 兆也稱為(wei) 象。春秋時韓簡雲(yun) :“龜,象也;筮,數也。”(《左傳(chuan) 》僖公十五年)即是指龜卜以象言,筮占以數言。學者循此思路研究,認為(wei) 龜卜之兆象與(yu) 易象也有某種聯係,是易象的重要源頭。易象起源於(yu) 數字卦還是龜卜之兆象,則有待於(yu) 深入研究。而後來的象數專(zhuan) 指易學中的象數,與(yu) 龜卜無關(guan) 。成書(shu) 於(yu) 戰國時代的《易傳(chuan) 》曾就象與(yu) 數的觀念加以規定。《係辭傳(chuan) 》雲(yun) :“象也者,像也。”“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極數知來之謂占。”但《易傳(chuan) 》還未將象數作為(wei) 一個(ge) 概念表征易象、易數及相關(guan) 的意義(yi) 。將象數作為(wei) 一個(ge) 概念使用恐怕是在漢及漢以後。如《易緯·乾坤鑿度》雲(yun) :“八卦變策,象數庶物,老天地限以為(wei) 則。”晉韓康伯注《係辭傳(chuan) 》雲(yun) :“斯蓋功用之母,象數所由矣。”而將象數稱為(wei) 一門學問則更晚,大概在宋代。《宋史·隱逸傳(chuan) 》雲(yun) :“郭氏者,世家南平,始祖在漢為(wei) 嚴(yan) 君平之師,世傳(chuan) 易學,蓋象數之學也。”宋代所謂的象數之學不僅(jin) 指漢代的象數易,也包括了宋代的圖書(shu) 之學。《東(dong) 都事略·儒學傳(chuan) 》雲(yun) :“陳摶讀《易》,以數學授穆修,以象學授種放。放授許堅,堅授範諤昌。”此數學、象學是指圖書(shu) 之學。南宋沈括作《夢溪筆談》專(zhuan) 列“象數”二章。沈氏所言象數,包括曆法步歲之法、醫學五運六氣之法、六壬之法,候氣之法、納甲之法、揲蓍之法、卦變之法、五行之數等應用之術。而清初黃宗羲作《易學象數論》言河圖、洛書(shu) 、先天圖、納甲、卦變、互體(ti) 、蓍法、易緯、太玄、元包、潛虛、洞極、洪範、皇極、六壬、太一、遁甲等。沈括與(yu) 黃宗羲使用“象數”觀念,是廣義(yi) 的象數,大致等同於(yu) “數術”。

 

另一種是狹義(yi) 的“象數”,是易學文本賴以形成的陰陽卦爻符號和與(yu) 大衍筮法相關(guan) 的蓍數。它作為(wei) 一種解《易》的方法,屬於(yu) 經學研究內(nei) 容,異於(yu) 數術之學。其實,象數之學與(yu) 術數之學區分非始於(yu) 今日,古代早已有之。漢劉向父子校書(shu) ,“總群書(shu) 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shu) 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漢書(shu) ·藝文誌》),並將孟喜、京房等象數易學著作列為(wei) 《六藝略》,將天文、曆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種圖書(shu) 列為(wei) 《術數略》。清編撰《四庫全書(shu) 》,將言象數解經之易書(shu) 列為(wei) 經部易類,將數學、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書(shu) 相書(shu) 、陰陽五行、雜技術七類列為(wei) 子部術數類。可見狹義(yi) 的象數學與(yu) 術數學在古人那裏涇渭分明,區分比較嚴(yan) 格。

 

當然,廣義(yi) 象數學與(yu) 術數學等同,不是毫無道理可言,恰恰反映出易學發展獨特性及其對於(yu) 民俗文化的影響。《周易》本為(wei) 卜筮之學,象數思想是在卜筮活動中產(chan) 生、且服務於(yu) 筮占活動。《係辭傳(chuan)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中的“象”、“數”皆就筮法而言,故《周易》本屬於(yu) 術數,為(wei) 官方專(zhuan) 門史官所掌管。然經過孔子的整理與(yu) 闡發,易學話語係統發生了轉換,德占取代可筮占,《周易》具有二重性:巫史的卜筮性與(yu) 儒家的哲理性。漢代,“史官之廢久矣,其書(shu) 既不能具,雖有其書(shu) 而無其人”(《漢書(shu) ·藝文誌》),術數流入民間。而探討大道為(wei) 主、包括象數易在內(nei) 的易學則成為(wei) 官學而與(yu) 術數分道揚鑣。雖然如此,《周易》筮占之學作為(wei) 民間俗文化,還是不斷地從(cong) 象數易學中吸取營養(yang) ,完善其理論體(ti) 係和操作方法,而且後來的堪輿、命理、相術、六壬、遁甲等也憑借著象數易學某些理論得以形成和發展。更為(wei) 重要的是,一些早期象數易學家,精於(yu) 筮占,撰寫(xie) 過有關(guan) 筮占方麵著作,其許多象數思想通過建立筮占體(ti) 係而闡發出來。術數學與(yu) 象數學這種特殊關(guan) 係,成為(wei) 泛化“象數”、與(yu) “數術”等同的主要原因。

 

本書(shu) 言“象數”,是狹義(yi) 的“象數”,其重點研究的是《周易》文本中的和與(yu) 之密切相關(guan) 的象數。顯然不是廣義(yi) 的“象數”,即不包括《周易》文本以外的諸種數術。故該書(shu) 以“《周易》象數學史”命名,旨在在探索易學發展過程中,象數易學理論和易學方法形成與(yu) 演變。而對於(yu) 易學筮占之術(大衍之法例外)應用和其他數術應用一般不涉獵,除非其學說與(yu) 應用混為(wei) 一體(ti) ,則不得不做出介紹。

 

《周易》象數學史從(cong) 屬於(yu) 易學史。易學是關(guan) 於(yu) 《周易》經傳(chuan) 研究的學問。它以《周易》文本為(wei) 研究對象,通過解讀《周文》文本,以恢複和再現《周易》文本本義(yi) 或闡發蘊涵其中的深刻哲理為(wei) 旨歸。易學史是易學形成、發展和演變的曆史,這種曆史是一種易學學術活動的真實存在,是客觀的,確定的,不以人的意誌而轉移的。而易學史研究則是將研究者自身置於(yu) 易學曆史境遇之中,憑借曆史流傳(chuan) 下來和出土易學文獻,運用曆史的、哲學及易學等方法,對於(yu) 易學發展做出客觀的描述與(yu) 詮釋,力求恢複和再現易學發展的原貌,然後對此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與(yu) 解釋,並就易學學術活動意義(yi) 和價(jia) 值作出判斷。這種易學史的研究,與(yu) 研究者所處的曆史文化背景及在此背景下形成的理論素養(yang) 學識、理解力相關(guan) ,體(ti) 現了研究者的易學價(jia) 值趨向,未必與(yu) 真實的易學發展完全符合。其實,易學史研究是一種對於(yu) 易學傳(chuan) 統的解釋活動,回歸和展現易學傳(chuan) 統是易學史研究是第一步,也是最為(wei) 關(guan) 鍵一步。但是絕非最終的目標,最終目標則是指向活生生的易學現實。張世英先生在總結傳(chuan) 統解釋時提出三個(ge) 層次:一是“對簡單事實考證”,二是“對原本內(nei) 在關(guan) 係、內(nei) 在結構的分析和釋義(yi) 以及對原行動者或原作者與(yu) 參照係的關(guan) 係的說明”。三是“對於(yu) 傳(chuan) 統意義(yi) 和價(jia) 值的評判”。前二者屬於(yu) 傳(chuan) 統以研究的低層次。而對於(yu) 傳(chuan) 統解釋最為(wei) 重要的不是複製和再現曆史,而是“指向現在、射向當前”的價(jia) 值評判。以此觀之,易學研究內(nei) 容不僅(jin) “包括傳(chuan) 授的世係,不同時代和學派解經的傾(qing) 向,經典注疏的概況和成就,典籍的辨偽(wei) 和文字訓詁的考證等。”更應將重點放在當下文化知識語境下對於(yu) 傳(chuan) 統易學作出的重新理解與(yu) 解釋,賦予易學全新的內(nei) 涵,回應學術界和時代提出新的挑戰,使易學由傳(chuan) 統指向現實,從(cong) 現實走向未來。

 

易學史上由於(yu) 治《易》理念、方法與(yu) 思路不同,易學家大致被劃分為(wei) 象數派和義(yi) 理派。象數方法是探尋和解釋易學起源、易學文本形成和文本固有意義(yi) 的易學方法。漢代易學家,崇拜《周易》文本,故從(cong) 《易傳(chuan) 》“觀象係辭”觀念出發,將象視為(wei) 文本成書(shu) 的關(guan) 鍵,故在解釋文本時更加注重象的作用。象數方法則往往與(yu) 訓詁方法交集在一起。一般說來,易學家先用文字訓詁方法解釋《周易》文字意義(yi) ,然後以象數揭示《周易》文辭依據。故文字訓詁方法與(yu) 象數方法就成為(wei) 漢代易學研究的主流方法。作為(wei) 象數新的形式——圖書(shu) 之學是宋代易學家探求易學起源和解釋文本重要方法。故宋代以後,圖書(shu) 之學成為(wei) 易學重要內(nei) 容。與(yu) 象數方法不同的是,義(yi) 理法是揭示和印證易文本文辭所內(nei) 涵的深奧意蘊的重要方法。晉唐、宋明一些易學家,本之《易傳(chuan) 》“立象盡意”觀點,借助於(yu) 經文解釋,闡發和印證易學所蘊含或聖人之意或萬(wan) 物之道,以建構貫通天人的易學體(ti) 係。故易學史包括象數易學史和義(yi) 理易學史。象數易學史研究以《周易》象數符號和圖式為(wei) 研究對象,通過解讀傳(chuan) 世與(yu) 出土的象數易學文獻,探討不同時代的易學象數思想內(nei) 涵、與(yu) 自然科學關(guan) 係、解經方法、學派形成及在易學發展史價(jia) 值等問題,考辨曆史上留下來的疑難問題。進而闡明象數易學發展的軌跡、在易學發展中價(jia) 值及與(yu) 義(yi) 理之學關(guan) 係,力求還原不同時代象數易學和同一時代不同易學家象數思想之真實麵貌,以此出發,以現代的話語深刻地檢討易學史上不同形態的象數易學,重新詮釋象數在新時代語境下的易學研究中的意義(yi) ,思考和探索其哲學意蘊,運用新的話語係統重構其思想體(ti) 係,前瞻其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象數易學作為(wei) 易學一個(ge) 分支,其發展與(yu) 整個(ge) 易學發展的進程是一致的,從(cong) 其思想的萌芽、學派形成、思想體(ti) 係的形成,到思想的發展和演變,經曆了一個(ge) 漫長的過程。按照象數易學發展的進程,我們(men) 可以將象數易學史劃分為(wei) 六個(ge) 時期。

 

第一是先秦時期:象數思想開始萌芽。數字卦與(yu) 龜卜是象數易學產(chan) 生的源頭。《周易》文本中符號係統本之《連山》、《歸藏》。《左傳(chuan) 》、《國語》記載了二十多個(ge) 筮例,反映出春秋時期的零星象數思想和開始使用以象注《易》方法。這些思想在戰國時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今本《易傳(chuan) 》與(yu) 帛書(shu) 《易傳(chuan) 》成書(shu) ,標誌著象數思想形成。它以較高的抽象思維,第一次全麵地對《周易》象數的概念、性質、作用等加以概括,並嚐試把象數作為(wei) 一個(ge) 重要方法,注釋《周易》卦爻辭,揭示了象辭之間的內(nei) 在聯係。《易傳(chuan) 》的象數思想成為(wei) 兩(liang) 漢象數易學形成的理論基石。清華簡《筮法》是戰國時與(yu) 大衍筮法相關(guan) 的另一筮占係統。從(cong) 其根源說,清華簡筮法不可能是晚於(yu) 《周易》的大衍筮法。清華簡與(yu) 之前出土的數字卦,有相似之處,保留了戰國前流行的數字的特征,透過清華簡可以看到數字卦數字過渡到一六,再轉化為(wei) 陰陽符號是一個(ge) 過程。

 

第二是西漢時期:象數易學形成時期。西漢易學適應了大一統的政治、文化的需要,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其中象數易學產(chan) 生是易學發展的產(chan) 物。象數易學憑借著當時易學和天文、曆法、數學等在內(nei) 的自然科學所取得成果而建立起來,通過“師法”“家法”師承傳(chuan) 授方式,形成了形態各異的理論。以孟喜和京房等為(wei) 代表的易學家,迎合當時經學和整個(ge) 學術發展的需求,運用象數觀念作為(wei) 手段,重在闡發易學微言大義(yi) ,建立起了推天道、明人事的龐大易學體(ti) 係,從(cong) 而改變了易學發展的方向,成為(wei) 漢代易學的主流。《易緯》以通論的形式總結了西漢象數易學的成就,闡發了具有神學色彩的、獨特的象數思想,使西漢象數易學得到了豐(feng) 富和發展。

 

第三是東(dong) 漢時期:象數易學鼎盛時期。無論是深度和廣度還是其規模,象數易學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東(dong) 漢易學大師輩出,學派林立。易學家秉承西漢易學傳(chuan) 統,以探索文本本義(yi) 為(wei) 目的,闡發了象數易學,以鄭玄、荀爽、虞翻等為(wei) 代表的易學大師,沿襲漢易舊說,通過注經形式,闡發了一係列比西漢更為(wei) 精密、更為(wei) 深刻的象數思想,成為(wei) 象數易學集大成者。但是由於(yu) 東(dong) 漢象易學家過分地推崇象數,誇大其作用,從(cong) 而使易學體(ti) 係變得機械、繁瑣,遠離了《周易》之本義(yi) ,導致了自身的式微。

 

第四是魏晉隋唐時期:象數易學衰微時期。少年王弼以老莊注《易》,辨名析理,盡掃漢代象數之學,象數之學開始衰微。大部分象數書(shu) 籍失傳(chuan) ,存者或流入術數,或無師傳(chuan) 授。至南北朝時,南朝立王弼易為(wei) 官學,北朝立鄭玄易為(wei) 官學,象數易學唯有鄭玄易與(yu) 王弼易學抗衡。隋唐時,南北統一,隨著南學取代北學,鄭玄易失去官學地位,逐漸被學界冷落。幸有唐李鼎祚慧眼洞悉,撰《周易集解》“采群賢之遺言,議三聖之幽嘖,集虞翻、荀爽三十餘(yu) 家,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周易集解序》),而使漢代象數易學得以傳(chuan) 世。在這部書(shu) 中,還輯了漢以後至唐代如陸績、幹寶、侯果、崔憬等一些易學家的思想。這表明在玄學思潮衝(chong) 擊下,象數易江河日下,但仍然有部分易學家逆流而動,承襲漢易舊說,以象數治《易》。

 

第五是宋元時期:圖書(shu) 之學形成與(yu) 興(xing) 盛。北宋劉牧、邵雍等人不囿於(yu) 易學文字箋注形式,以《易傳(chuan) 》的數理為(wei) 最基本的依據,追溯易學源頭,揣摩易學聖賢思緒,探索《周易》成書(shu) 的曆程,由此而形成以解釋圖式為(wei) 最基本內(nei) 容的河圖洛書(shu) 和先天後天之學,開啟了此時期易學解釋創新之先河。以劉牧、邵雍等易學家一方而承襲道家之說,運用易數推衍出由黑白點構成的“河圖”“洛書(shu) ”“先後天圖”。南宋朱震以“推原《大傳(chuan) 》天人之道”為(wei) 宗旨,融合漢、宋象數之學,為(wei) 《易》立注,以補義(yi) 理之學不足,成為(wei) 宋代偏於(yu) 象數之大家。朱熹作《周易本義(yi) 》和《易學啟蒙》,以理學家視域詮釋河圖洛書(shu) 、先後天圖,確立了圖書(shu) 之學在宋代易學中的地位。受朱熹影響,宋以後言《易》者,多言圖書(shu) 之學,圖書(shu) 之學成為(wei) 易學重要內(nei) 容。宋元代時張理、雷思齊、俞琰、吳澄等對於(yu) 圖書(shu) 之學皆有闡述,從(cong) 某個(ge) 層麵發展了朱熹圖書(shu) 之學的思想。

 

第六是明清時期:漢代象數易學複古時期。明代易學以程朱易學為(wei) 官學,大多易學家以闡發和修正程朱易學為(wei) 己任。但是也有不同於(yu) 程朱易學者,如在象數方麵有來知德以錯綜觀念談論易學,有黃道周融合易學與(yu) 天文、曆法、數學為(wei) 一體(ti) ,方氏父子整合儒道釋、心學與(yu) 理學、象數與(yu) 義(yi) 理,各自建立異於(yu) 程朱的易學體(ti) 係。同時,也出現了以象注《易》、回歸漢易的傾(qing) 向,易學研究開始轉向。清初易學,雖然以程朱為(wei) 代表的宋易是當時易學研究的顯學,卻興(xing) 起了一股以檢討宋易圖書(shu) 之學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辨偽(wei) 思潮。以毛奇齡、黃宗羲、胡渭等為(wei) 代表的易學家,他們(men) 全麵清算了圖書(shu) 之學,認為(wei) 圖書(shu) 之學不符合《易》之本義(yi) ,純屬宋人偽(wei) 造。他們(men) 從(cong) 文本出發,考辨易學源流,辨明是非,對於(yu) 回複文本和探求文本本義(yi) 有重要的價(jia) 值,其所倡導的考據之方法,樸實而嚴(yan) 謹,為(wei) 清代中期乾嘉易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乾嘉時,以惠棟、張惠言等為(wei) 代表易學,從(cong) “漢去古未遠、存古義(yi) ”觀點出發,運用漢代象數兼訓詁的易學方法,對漢代象數易進行了爬梳和解說,旨在複原漢代象數易。以焦循、姚配中等易學家,不滿足漢代象數之學,通過檢討解構漢代象數之學,重建漢代象數之學。而以高郵王氏父子反對漢代象數之學,重視漢代易學訓詁學,重建了易學訓詁範式。深受焦循與(yu) 王氏父子之影響的俞樾,用象數與(yu) 訓詁之法,重新詮釋漢宋易學,成為(wei) 晚清時象數易學之強音。與(yu) 之不同的是,杭辛齋於(yu) 象數貫通古今,融合中西,賦予象數新的意義(yi) ,標誌象數易學轉型。

 

從(cong) 象數易學的發展演變看,不同時代的象數易學具有不同的形態與(yu) 特征。根據其形態不同,清人將象數易學劃分為(wei) 三宗。四庫館臣指出:“《易》之為(wei) 書(shu) ,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傳(chuan) 》所記諸占,蓋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wei) 京、焦,入於(yu) 禨祥;再變而為(wei) 陳、邵,務窮造化。”(《四庫全書(shu) 總目·經部·易類》)這裏將象數派分為(wei) 占卜宗,祥宗、造化宗。《四庫總目》總纂官紀昀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為(wei) 其侄紀虞惇批《周易》稿題辭中又作了修正。他說:“易之精奧,理數而已,象其闡明理數者也。自漢及宋,言數者歧而三:一為(wei) 孟喜,正傳(chuan) 也;歧而為(wei) 京、焦,流為(wei) 讖緯;又歧而為(wei) 陳、邵,支離曼衍,不可究潔,於(yu) 《易》為(wei) 附庸矣。……中間持其平者,數則漢之康成,……康成之學不絕於(yu) 線,唐史征、李鼎祚、宋王伯厚及近時惠定宇,粗傳(chuan) 一二而已。”(《紀文達公遺集》卷八《遜齋易述序》)紀昀之論與(yu) 《四庫全書(shu) 總目》相比,有兩(liang) 點值得肯定。其一,他明確地以正傳(chuan) 、別傳(chuan) 來劃分象數易學派別,孟喜是正宗,京、焦、《易緯》及陳摶、邵雍為(wei) 別傳(chuan) ,鄭玄及傳(chuan) 鄭氏學者為(wei) 中間派,既不是正宗,也不是別傳(chuan) 。其二,他將象數易學的派別,由漢宋延伸到清乾嘉時惠棟,清代象數也在象數易學之列,其研究的範圍擴大。當然,這種劃分並非無問題。如漢末易學大家虞翻及後世傳(chuan) 虞氏學者,對象數易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他們(men) 不屬於(yu) 紀昀所劃分的任何一派。虞氏家傳(chuan) 孟氏學而其思想多有發明,與(yu) 孟氏相差甚遠。從(cong) 其思想內(nei) 容看,也非京焦、陳邵別傳(chuan) 之列,更非鄭學之屬。因此,紀氏關(guan) 於(yu) 象數易學派別的劃分恐有欠缺。

 

以現代眼光審視象數易學的發展演變,大致可分為(wei) 三大派。一是占驗派。此派視《易》為(wei) 卜筮之書(shu) ,多本古法,參以占候。凡以《周易》為(wei) 主體(ti) ,運用象數理論建立占驗體(ti) 係者皆屬一派,如春秋時《左傳(chuan) 》、《國語》記載筮例,漢孟喜、京房、梁丘賀、焦延壽,北周衛元嵩作《元包》。宋張行成作《元包數總義(yi) 》等。而漢代的揚雄仿《周易》作《太玄》,用於(yu) 占卜,但此書(shu) 已脫離了《周易》這個(ge) 主體(ti) ,故揚雄不屬於(yu) 象數易學占驗派。而術數中的龜卜、象占(星占、雲(yun) 氣占、風角占等)、太乙、六壬、遁甲、星命、堪輿、相術等雖也屬占驗,且借用了《周易》象數某些理論,但它與(yu) 易學有著本質的區別,故也不屬於(yu) 象數易學研究範圍。關(guan) 於(yu) 這一點,今人周玉山先生論之甚詳,茲(zi) 不重複。二是注經派,本於(yu) 《易傳(chuan) 》以象數注釋易辭。凡以象數注《易》或整理、解說漢代象數易者皆屬此派,如漢鄭玄、荀爽、虞翻、清惠棟、張惠言、焦循、姚配中等。漢魏伯陽作《周易參同契》,此書(shu) 引《易》入道,故不屬於(yu) 此派。三是圖書(shu) 派。凡承認圖書(shu) 之說,並以圖書(shu) 說《易》者,皆屬此派,如宋代劉牧、邵雍、元代雷思齊、張理及清江永、胡煦等人。這種劃分隻是相對的,易學史上既以漢代象數注《易》,又以河圖洛書(shu) 注《易》不乏其人。如宋代朱震融合漢宋象數解《易》是其證。

 

 

象數易學與(yu) 其它思想一樣,一方麵基於(yu) 傳(chuan) 統,從(cong) 傳(chuan) 統象數易學發展而來,與(yu) 傳(chuan) 統象數之學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另一方麵又在傳(chuan) 統基礎上,總是按照時代語境解釋和理解傳(chuan) 統象數易學,形成一種新的象數學說。伽達默爾指出:“每一時代都必須按照它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曆史留傳(chuan) 下來的本文,因為(wei) 這本文是屬於(yu) 整個(ge) 傳(chuan) 統的一部分,而每一時代則是對這整個(ge) 傳(chuan) 統有一種實際的興(xing) 趣,並試圖在這傳(chuan) 統中理解自身。當某個(ge) 本文對解釋者產(chan) 生興(xing) 趣時,該文本的真實意義(yi) 並依賴於(yu) 作者及其最初的讀者所表現的偶然性。至少這種意義(yi) 不完全從(cong) 這裏得到的。因為(wei) 這種意義(yi) 總是同時由解釋者的曆史處境所規定的,因而也是由整個(ge) 客觀的曆史進程所規定的。”由是觀之,不管象數易學所討論問題多麽(me) 古老和使用方法多麽(me) 傳(chuan) 統,絕不可能脫離當時曆史境遇與(yu) 學術話語,皆是基於(yu) 當時社會(hui) 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學術境遇所作出的抉擇,由此形成的象數學說和理論皆與(yu) 當時曆史發展過程息息相關(guan) 。因而不同時代的象數易學具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與(yu) 理論形態。如西漢孟京易學言卦氣說、八宮說、九宮說、五行說等,成為(wei) 易學主流,迎合了大一統西漢政治之需求和以闡發“微言大義(yi) ”的今文經思潮而形成,是對於(yu) 西漢追求的社會(hui) 秩序穩定和流行的天人之學的集中反映。東(dong) 漢鄭玄、荀爽、虞翻等人言卦變、禮象、爻辰、旁通、互體(ti) 、納甲、之正、爻位等,以象數與(yu) 訓詁為(wei) 方法,旨在探索易學文本之本義(yi) ,此種嚴(yan) 謹而樸實的學風是在反思和檢討今文經與(yu) 政治關(guan) 係、古文經興(xing) 起背景下形成的,體(ti) 現了東(dong) 漢人學術的理性回歸。宋代易學家言“數學”、“象學”等,通過推衍“河圖”、“洛書(shu) ”,探求易學起源和解釋易學文本之義(yi) ,是宋代易學家在重建儒家道統的新語境下力圖改變漢唐箋注之學形式而重新尋找新的解《易》方式所作的努力,是以清新直觀、內(nei) 涵數理的圖式複活了漢代象數易學,也是立足於(yu) 象數探索易學源頭和解釋文本意義(yi) 所做的新的嚐試,雖然其主要觀點、論據和符號的推演及其論證過程存有種種不合理的因素,但反映了宋人對於(yu) 易學的一種獨到理解和具有創新意義(yi) 的易學觀。象數易學的發展和演變,其原因除了它自身理論需要不斷完善外,隻能從(cong) 當時曆史發展過程中去尋找。

 

由於(yu) 象數易學有著自己的發展進程和特殊規律,從(cong) 而形成了它不同於(yu) 義(yi) 理易學的特點和風格。清儒杭辛齋曾就治學方法和學術風格對象數易與(yu) 義(yi) 理易加以區別。他指出:

 

自來言《易》者,不出乎漢宋二派,各有專(zhuan) 長,亦皆有所蔽。漢學重名物,重訓詁,一字一義(yi) ,辨析異同,不憚,參伍考訂,以求其本之所自,意自所當,且尊家法,恪守師承,各守範圍,不敢移易尺寸,嚴(yan) 正精確,良足為(wei) 說經之模範,然其蔽在墨守故訓,取糟粕而遺其精華。且《易》之為(wei) 書(shu) ,廣大悉備,網羅百家,猶恐未盡,乃株守一先生說,沾沾自喜,隘陋之誚,雲(yun) 胡可免。宋學正心誠意,重知行之合一,嚴(yan) 理欲之大防,踐履篤實,操行不苟。……但承王弼掃象之遺風,隻就經傳(chuan) 之原文,以己意為(wei) 揣測,其不可通者,不憚變更句讀,移易經文,斷言為(wei) 錯簡脫誤,此則非漢學家所敢出者也。(《學易筆談》卷一)

 

杭氏所謂漢學,主要指象數易學,它包括漢以後治象數《易》者。所謂宋學,主要指義(yi) 理易學,它不限於(yu) 宋代,凡宋以後以義(yi) 理治《易》者,皆屬宋學。按照杭氏的理解,以學術風格言之,象數易注重文字訓詁,失之於(yu) 瑣碎;義(yi) 理易注重闡發大義(yi) ,失之於(yu) 空疏。以治學方法言之,象數易恪守家法,嚴(yan) 正精確,失之於(yu) 墨守故訓;義(yi) 理易注重應用,勇於(yu) 創新,失之於(yu) 主觀臆斷。杭氏之論甚是。

 

以筆者管見,以注經言之,象數易以“觀象係辭”為(wei) 據,注重象數作用,專(zhuan) 以象數注辭,揭示辭出自象數;義(yi) 理易以“立象盡意”為(wei) 據,注重辭意,尤其偏於(yu) 闡發易辭社會(hui) 人生之理。以理論形態言之,象數易多與(yu) 古代自然科學相結合,即吸收了天文學、曆法、數學等自然科學的成果,建立了具有實證意義(yi) 的偏於(yu) 天道的易學體(ti) 係;義(yi) 理易關(guan) 注人事,善於(yu) 從(cong) 儒道釋諸家中吸取營養(yang) ,建立具有思辨意義(yi) 的偏於(yu) 人道的易學體(ti) 係。以思維言之,象數易注重字句訓詁與(yu) 象數方法注經,或建立占驗天人之學,故思維具體(ti) 而直觀;而義(yi) 理易注重辨名析理,通過詮釋易學文本,開顯聖人之意或闡發易學之大道,故思維抽象而深刻。以影響言之,象數易援引古代科技入易學,反過來又推動了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如象數易學運用到曆法中,建立了具有易學特征的中國曆法。無論是漢代的《乾象曆》、北魏《正光曆》,還是唐代《開元大衍曆》,皆是引象數易學卦氣說入曆法的結晶。象數易學運用到古代煉丹術中,建立了中國古代的化學。號稱“萬(wan) 古丹經王”的《周易參同契》大量使用了《周易》卦象、易數闡發了丹道理論。象數易學運用到中醫中,建立了具有易學特征的中國醫學。中醫學借用了《周易》納甲、卦氣、河洛之學等闡發一係列極為(wei) 重要的醫學理論。義(yi) 理易在中國文化大背景下形成、發展,同時,又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儒道釋諸家皆援《易》為(wei) 說,易學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成為(wei) 中國文化的源頭。從(cong) 中國文化發展看,從(cong) 先秦諸子學、兩(liang) 漢經學、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宋明理學,皆與(yu) 義(yi) 理易學息息相關(guan) ,生動地體(ti) 現出易學精神。

 

當然,象數易與(yu) 義(yi) 理易的區分是相對的。實際上,經過儒家解釋,象數義(yi) 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在後世易學研究中,象數易與(yu) 義(yi) 理易也絕非不可逾越,往往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言義(yi) 理,不脫離象數;言象數,旨在闡發義(yi) 理。更為(wei) 重要的是,二者在發展過程中相互吸收、相互影響,共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易學文化。

 

當今易學研究出現了新的特點。在全球經濟一體(ti) 化、中西文化會(hui) 通語境下,重新反思與(yu) 解讀易學成為(wei) 易學研究趨勢。與(yu) 此相關(guan) 的、一些新的易學研究成果相繼問世,標誌著易學研究進入了新的曆史時期。但是,由於(yu) 曆史條件製約和人們(men) 認識能力所限,易學研究在經文詮釋、《易》的運用、易學的現代化等方麵遇到了難題。如何利用當下哲學、文化與(yu) 科技成果發展易學,實行範式轉移,建立貫通古今、融合中西的新易學文化體(ti) 係,接受當下科學和哲學的檢驗和挑戰,積極參與(yu) 國際性的對話,已成為(wei) 易學界有識之士極為(wei) 關(guan) 注的問題。對於(yu) 這些問題的思考,除了著眼於(yu) 當今及未來諸多因素外,還應當關(guan) 注易學傳(chuan) 統,重視易學史的研究,及通過檢討和分析易學發展的曆史,以新的話語重新詮釋傳(chuan) 統易學,賦予傳(chuan) 統易學全新的內(nei) 容。這是我們(men) 每個(ge) 有責任心的易學研究者所應該具有的曆史擔當。今天研究象數易學及其發展完全是出自於(yu) 此。我們(men) 之所以研究被多年遺忘了的象數易學,不是有意貶低當今學界占主導地位的義(yi) 理易之研究,不是獨出心裁,嘩眾(zhong) 取寵,更不是盲目崇拜象數易學、恢複其已被曆史淘汰的純以象數注經的方法,而是以科學的態度和理性精神,運用現代知識所提供的思維方法,把握易學發展的進程和規律,揭示其概念、理論所含藏的真實含義(yi) ,剖析其得失,擇其善而從(cong) 之,擇其不善而改之,實現建構現代易學和文化體(ti) 係期許。今天研究象數易學可以歸納為(wei) 以下四個(ge) 方麵的意義(yi) 。

 

其一,樹立嚴(yan) 謹的學風,做紮紮實實的學問。《周易》成書(shu) 於(yu) 殷周之際,距今已有幾千年,其多用古文字,“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係辭傳(chuan) 》)。而曆代注易者紛紜爭(zheng) 訟,多執一端,多崇其善,常使研《易》者無所適從(cong) 。故當今研究易學,從(cong) 基礎入手,參照近幾年新出土的資料,梳理辨證舊說,揭證易辭之義(yi) ,顯得尤為(wei) 重要。然而當今易學界狀況是部分人急於(yu) 成就功名,熱衷於(yu) 大道闡發,而忽略了對《周易》字詞的訓釋,具體(ti) 地表現為(wei) 或追求時髦名詞,崇尚虛華;或斷章取義(yi) ,為(wei) 我所用;或隨意發揮,簡單比附,洋洋灑灑,提筆萬(wan) 言,皆為(wei) 無根之談。因此,今天研究象數易學,重提訓詁之法,倡導樸實之風,對於(yu) 糾正時下流弊、推動易學發展有重要意義(yi) 。當然,我們(men) 反對的不是建立在紮實基礎上的理論闡發和建構,而是無根之宏論。

 

其二,完善注《易》方法,揭示其本義(yi) 。《周易》與(yu) 其他古典丈獻不同之處就在於(yu) 它有一整套由卦爻組成的符號體(ti) 係,這些符號既可記錄筮占的結果,又是“係辭”的根據。因此,由漢代開辟的以象數注《易》的方法不可以全廢。今日部分學者由於(yu) 受疑古之風的影響,以否定傳(chuan) 統為(wei) 能,輕視流傳(chuan) 了幾千年的象數注《易》法,注經則棄象數而不用,故而未能盡經義(yi) 。我們(men) 認為(wei) ,正確注經的方法,應該是訓詁、象數、史學、義(yi) 理四者並重,訓詁可以明辨文字本義(yi) ,象數可以揭示卦爻辭之所本,史學可以重現卦爻辭在當時曆史環境下的意義(yi) ,義(yi) 理可以凸顯卦爻辭所蘊含的哲理。隻有將這四者結合起來,才能較完整地、準確地把握《周易》之大義(yi) 。

 

其三,堅持易學與(yu) 自然科學相結合,建立新的易學體(ti) 係。易學與(yu) 科學的結合,是易學科學化的重要方法,尤其在當代,科技日新月異、飛速發展,並深深地影響著人們(men) 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因此,易學隻有與(yu) 科學結合,才有強大的生命力,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當然,易學與(yu) 科學又是兩(liang) 個(ge) 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概念和理論體(ti) 係,兩(liang) 者是普遍與(yu) 個(ge) 別的關(guan) 係,不能互相取代,因此,兩(liang) 者結合的關(guan) 鍵在於(yu) 方法,即除了用科學提供的方法來規範易學外,還應尋找相同點,觀其會(hui) 通以闡發易學,切忌不講方法,生搬硬套,將易學流於(yu) 皮傅之學。象數易學在這一方麵有著深刻的教訓。以卦氣說為(wei) 例,易卦與(yu) 曆法結合是建立在陰陽消長變化基礎上的,其中四正說和十二消息卦說,是易卦符號與(yu) 曆法完美的結合,而“六日七分”說則不同,生硬地將六十卦和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日扯到一起,沒有什麽(me) 科學性。今日易學之科學派雖然在某些領域已取得了十分可觀的成果,但由於(yu) 某些從(cong) 事自然科學研究者不懂《易》,或從(cong) 事易學研究者不懂自然科學,隻注重形式上的相似性而忽略理論上的相通性,亦犯了象數易同樣的錯誤,將易學與(yu) 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科學問題加以比附,並名之為(wei) “科學易”,給易學界和科學界造成了誤導和混亂(luan) ,因此,今日研究象數易學,一方麵可以把握曆史發展進程,增長易學知識,另一方麵可以吸取教訓,防止科學易流入形式,重蹈象數易的覆轍。

 

其四,剖析象數易學體(ti) 係,展示其哲學思維。從(cong) 注經角度觀之,象數易學著眼小處,注重《周易》的字句考釋與(yu) 揭證,顯得機械、繁瑣、支離破碎,似毫無思維水平可言。然而,若審視其龐大的象數符號休係,可以洞察蘊藏其中的博大精深的哲學意蘊。如京房飛伏說、荀爽的爻升降說反映的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形式。飛伏本指陰陽兩(liang) 爻的隱顯,顯示在外的是飛爻,隱藏在飛爻之下的與(yu) 之相反的爻是伏爻。飛伏的象征意義(yi) 是事物運動表現出的往來、隱顯、屈伸、動靜兩(liang) 種截然不同的形式。升降,是由陰陽兩(liang) 爻不當位而引起的位置的上下變化。陽在上,若在下,則升上;陰在下,若在上,則降下。同時降極則升,升極則降,從(cong) 而表現出升降運動的形式的穩定性及不穩定性。虞翻的之正說,旁通說,揭示的是兩(liang) 種性質相反的事物相通和轉化。荀爽、虞翻等人的卦變說展示的是事物之間的內(nei) 在聯係及這種聯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京房的八宮說彰顯了事物發展演化的進程,即經曆了五個(ge) 階段(五世)而滅亡(遊魂),最後又複回(歸魂),其中陰陽消長既有量變又有質變。以上這些豐(feng) 富而又深刻的哲學思維,不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而是借助於(yu) 象數符號係統而彰顯出來的。其實,象數符號及由這些符號構成圖式,是一種自然哲學,更是一種古人按照自己理解而建構的生生不息的、具有整體(ti) 結構的宇宙圖式。但是,由於(yu) 過去我們(men) 隻注重義(yi) 理易的內(nei) 涵而忽略了象數易學研究,從(cong) 而在研究和探討中國古代哲學思維時很少涉及它,應該說這是哲學史研究中一個(ge) 缺憾。尤其在當下學界西方符號學和解釋學盛行之時,重新倡導象數易學研究,分析其符號邏輯體(ti) 係,揭示其詮釋學和符號學的意義(yi) ,對中國哲學史和易學史研究、對提高整個(ge) 民族思維水平功不可言。

 

【後記】

 

言《周易》象數學,不能不論及清初黃宗羲《易學象數論》,這恐怕是訖今為(wei) 止最早專(zhuan) 言象數之作。雖然早宋代,沈括、朱震等人也以談論象數而名世,卻因二者研究路數和深度則無法與(yu) 黃宗羲相提並論。北宋沈括撰《夢溪筆談》用兩(liang) 卷言“象數”,其象數指天文、曆法、音律、中醫、五行、六壬、大衍筮法、卦變、天體(ti) 納甲等,論述比較簡略,亦未涉及宋代象數(圖書(shu) 之學)。南宋朱震兼收並畜,融漢宋、象數為(wei) 一爐,出於(yu) 注經之目的,所言漢宋之象數流於(yu) 資料羅列,“如百納襖”,缺乏係統思考,嚴(yan) 格意義(yi) 上,朱震《周易集說》還未真正成為(wei) 係統的象數專(zhuan) 門之學。後世如吳澄、胡一桂等人,皆類似。黃宗羲則不同,其撰寫(xie) 《易學象數論》則是不以注經為(wei) 目的。而是通過疏通象數,正本清源,杜絕“過視象數”。該作主題鮮明,述評兼備,取資料之詳,論內(nei) 容之廣,乃象數學集大成也。但是黃氏是迎合了時代辨偽(wei) 學術的思潮,以懷疑與(yu) 批判為(wei) 導向,運用考據的方法,以求真求實為(wei) 目的,對漢宋象數作了反思與(yu) 檢討,尤其對於(yu) 宋代象數學一圖書(shu) 之學作了比較徹底的清算。換言之,黃氏的象數之學及所使用的辨偽(wei) 求實方法為(wei) 後世研究象數之學和其他學問奠定基礎,卻未能站在易學史上給予象數易合理定位與(yu) 評價(jia) 。同時,黃氏與(yu) 沈括一樣,將象數泛化。即除了《周易》象數外,還涉及到與(yu) 《周易》相關(guan) 《周易》的象數應用之術,從(cong) 而模糊經學意義(yi) 上象數與(yu) 流入方技象數之界限。

 

然而易學發展到今天,分門別類、多學科交叉研究成為(wei) 易學研究的特色。以曆史發展為(wei) 線索,運用現代哲學與(yu) 傳(chuan) 統曆史和訓詁等方法,以現代話話闡明象數形成丶發展,演化及其在經學和科技文化建構應用,並給予合理的評價(jia) ,成為(wei) 當今易學研究不二的選擇。遺憾的是,當下海內(nei) 外學界《周易》義(yi) 理學之研究仍然是主流。論易學義(yi) 理之學論著者居多,且有專(zhuan) 門易學之哲學史著作問世,而《周易》象數學雖出版一些專(zhuan) 著,多為(wei) 個(ge) 案研究或斷代史研究,缺乏係統的整體(ti) 的研究,至今未至還有一部完整的《周易》象數學史,因而撰寫(xie) 一部《周易》象數學史是海內(nei) 外易學者發至內(nei) 心的呼喚,也是作者本人久久縈繞、揮之不去的夙願。

 

這個(ge) 夙願發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眾(zhong) 所周知,中國上個(ge) 世紀八十年代。當時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沉寂幾十年的學術方興(xing) 未艾,作為(wei) 學術禁區易學久廢而待興(xing) ,資料極度貧乏,研究人員稀少,大陸易學著作屈指可數,其內(nei) 容或是以馬克思主義(yi) 觀點方法解說《周易》,或是以傳(chuan) 統文字訓詁學和文獻考辨方法注解《周易》。作為(wei) 流傳(chuan) 幾千年的象數易學經典,有書(shu) 無師,象數之義(yi) 晦而不明,幸有秉承家學的劉大鈞先生撰《周易概論》,扶微振墜,正本朔源,首次闡述了傳(chuan) 統意義(yi) 上象數之學,打開了《周易》象數學研究漆室之門,為(wei) 象數研究帶來一屢光芒,敞人有幸澤被其光,如沐春風,如逢甘霖,開啟象數研究之旅。

 

象數之學,發軔於(yu) 早期的卜筮活動,顯現於(yu) 《周易》文本。故結合出土文獻,立足於(yu) 《周易》文本,探尋象數易學之源、成因和理論根據,成為(wei) 象數之研究的起點。《周易》古經有符號、文字構成,《易傳(chuan) 》有十篇稱之為(wei) “十翼”,為(wei) 孔子及其後學釋《易》編纂而成。經過儒家闡釋,《周易》融象數、義(yi) 理、筮占為(wei) 一體(ti) ,其學是義(yi) 理、象數兼顧的專(zhuan) 門之學。故研究《周易》象數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字訓詁、哲學、曆史知識之素養(yang) ,從(cong) 經傳(chuan) 解讀入手。明乎此,筆者早期易學研究主要精力傾(qing) 注在《周易》經傳(chuan) 解讀上,經過幾年反複研習(xi) 揣摩,小有所得,先後出版過《周易古經白話解》(合作)、《易傳(chuan) 白話解》(合作)。旋而轉入象數學研究。由於(yu) 當時初出茅廬,學識淺薄、資料貧乏,研究之艱辛,進度之慢,意料之外!曾一度陷入迷茫、膠著的泥潭之中,然其誌“確乎其不可拔”,思之悟之,日積月累,恒久不息,終於(yu) 有所獲:於(yu) 1994年《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一卷付梓,內(nei) 容包括先秦、兩(liang) 漢象數易學;又於(yu) 1998年第二卷付梓,內(nei) 容包括晉唐、宋元象數易學。之後應薑廣輝先生之邀參入國家重大課題經學思想史研究,並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課題—曆代易學名著整理與(yu) 研究,係統研究象數易學臨(lin) 時閣置,無奈隻能進行易學個(ge) 案研究,先後出版《易緯導讀》與(yu) 《周易鄭氏學闡微》。為(wei) 了接續象數易學研究,先後申請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課題(明清易學)和國家重點課題(象數易學史研究),並分別於(yu) 2007年和2011年正式立項。在同道通力協助下,經過七八年努力,兩(liang) 個(ge) 課題終於(yu) 結題。由本人承擔的兩(liang) 項課題重要研究成果《明清象數易學》完稿。自此修訂完善書(shu) 稿成為(wei) 工作重點。先在原出版《象數易學發展史》(一二卷)基礎上,增補了新出土的先秦象數易學內(nei) 容,改寫(xie) 原來已有兩(liang) 漢象數學;後修改校正宋元象數易學,則有《周易象數學史》第一卷、第二卷;又以重新撰寫(xie) 的明清象數易學史研究成果,編纂為(wei) 第三卷,一部內(nei) 容涉及先秦到晚清較為(wei) 完整的三卷本《周易象數史》最終完成。由本人主導的團隊研究成果《明代易學史》、《清代易學史》(上下卷)則分別於(yu) 2015年、2018年先後出版。而國家重點課題成果《周易象數學史》交廣州某出版社。由於(yu) 種種原因,遲遲未出版,延誤兩(liang) 年之多。經過雙方商談,將書(shu) 稿撤回,並於(yu) 2019年得到上海古籍出版社鼎力支持,終於(yu) 簽訂合同接受出版。

 

《周易》象數學,曆經演變,內(nei) 容龐雜,不僅(jin) 有豐(feng) 富的數理內(nei) 涵和形形色色符號圖式,還旁及天文、曆法、算學、中醫、筮法等知識,又時間跨度之大,精力所限,非短時可為(wei) ,故研究的難度是不言而喻的。經過近三十年的時間,終於(yu) 不負師友同道所望,拙作《周易象數學史》付梓,多年願望得以實現,如冬去春來,渙然冰釋,豈不快哉!然每每想起未被收入的易學家和涉及到的和未涉及到一些疑難的問題,未得得合理的答案,則寢食難安,畏懼之感油然而生。故還請海內(nei) 外方家,不吝賜教,以開吾智,補拙作之缺!

 

拙作付梓,得之於(yu) 易學前輩提攜和同道鼓勵。劉大鈞先生心懷仁德,多年來對於(yu) 鄙人學業(ye) 教誨提攜、生活體(ti) 恤關(guan) 愛及為(wei) 易學研究營造良好的學術平台,終生難忘。在此深表感謝!還要感謝周立升、餘(yu) 敦康、呂紹綱、蕭漢明、黃慶萱、黃佩榮等諸先生嗬護,感謝廖名春、陳居淵、鄭吉雄、賴貴三、鄭炳碩等海內(nei) 外諸多同道易友鼓勵。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領導鼎力支持和黎大偉(wei) 先生為(wei) 編輯拙作辛勤付出!

 

 

林忠軍(jun) 於(yu) 2020年5月於(yu) 濟南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