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研理於經 征事於史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2-08-05 21:55:11
標簽:征事於史、研理於經

研理於(yu) 經 征事於(yu) 史

作者:田心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七月初一日癸未

          耶穌2022年7月29日

 

“學者研理於(yu) 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於(yu) 史,可以明古今之成敗。”我反複強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我們(men)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推動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7月16日,《求是》雜誌發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文章《把中國文明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學者研理於(yu) 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於(yu) 史,可以明古今之成敗”出自清代《四庫全書(shu) 總目》,意即研究經典,可以證驗天下的是非;征引史實,可以明白古今成敗之因由。

 

《四庫全書(shu) 》是清代乾隆年間的官修叢(cong) 書(shu) ,匯集了從(cong) 先秦到清代前期的曆代主要典籍,以收書(shu) 規模之大,涵蓋範圍之廣而聞名於(yu) 世。按古代傳(chuan) 統分類法,叢(cong) 書(shu) 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

 

四庫之“經”,即儒家經典著作,集中闡發儒家的價(jia) 值觀。《四庫全書(shu) 總目》指出:“蓋經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自漢武帝時期以來,儒家文化超越諸子百家,成為(wei) 中國古代社會(hui) 的主流思想,所以儒學被尊為(wei) “經”——經,本義(yi) 為(wei) 古時織布中所使用的縱向的、恒定不動的經線,引申為(wei) 表示標準、恒常;能被歸為(wei) “經”的內(nei) 容,就是普遍認可的“公理”,是判定天下是非的準則,在人們(men) 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權威性,是一切認識的出發點,故言“研理於(yu) 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

 

四庫之“史”,便是史籍。經部的儒學,是指導社會(hui) 發展的主流思想,是抽象的理論;而史部中的記述,便成為(wei) 了印證儒學思想的史實。因而“經”與(yu) “史”的關(guan) 係,是“理”與(yu) “事”的關(guan) 係,理從(cong) 事出,事以證理;“經”與(yu) “史”相互論證、互為(wei) 佐證,闡述著興(xing) 衰成敗的經驗得失,總結著社會(hui) 發展的恒常規律,此即“征事於(yu) 史,可以明古今之成敗”。

 

在傳(chuan) 統文化知識體(ti) 係中,一說起經史子集,就基本在學術意義(yi) 上涵蓋了全部內(nei) 容,而這之中,最為(wei) 重要的是經和史,二者緊密聯係,寫(xie) “史”也是論“經”。

 

因此我們(men) 能夠看到,曆史上很多大史學家,本身就是思想家、政治家,譬如《史記》裏的“太史公”司馬遷、《資治通鑒》裏的“臣光”司馬光。秉筆直書(shu) 的曆史記錄,留存了中華民族的曆史進程,而同樣可貴的是傳(chuan) 統史家強烈的社會(hui) 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經世致用的思想。從(cong) 曆史中獲得的愛國主義(yi) 、民本思想、憂患意識等治國理念與(yu) 方略,為(wei) 曆代為(wei) 政者提供了有益借鑒。

 

傳(chuan) 統中有我們(men) 的精神基因,文化中有民族的誌氣底蘊。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忠實傳(chuan) 承者和弘揚者,在革命戰爭(zheng) 年代,我們(men) 黨(dang) 就高度重視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智慧。毛澤東(dong) 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ge) 發展;我們(men) 是馬克思主義(yi) 的曆史主義(yi) 者,我們(men) 不應當割斷曆史。從(cong) 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men) 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an) 。”

 

東(dong) 漢班固的《漢書(shu) 》中有“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意即說做學問要注重事實根據,才能得出正確結論。毛澤東(dong) 非常重視這一思想,多次引用這個(ge) 成語並賦予新意。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義(yi) 論》中,他探討中國向何處去、怎樣引導中華民族得到解放之路時指出:“科學的態度是‘實事求是’,‘自以為(wei) 是’和‘好為(wei) 人師’那樣狂妄的態度是決(jue) 不能解決(jue) 問題的。”1941年5月,他在延安幹部會(hui) 上作《改造我們(men) 的學習(xi) 》的報告時,解答了什麽(me) 是“實事求是”,對這一古老成語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高度作出新的科學解釋,賦予其新的時代內(nei) 容,使之獲得了新的強大生命力。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以高度的曆史自覺和文化自信,帶領中國人民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真理力量激活古老文明,賦予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新的時代內(nei) 涵、表現形式和生命活力,在守正創新中開拓中華文化發展新境界。

 

用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經典文化塑造時代精神、推動社會(hui) 發展,成為(wei) 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治國理政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可以品讀出“民為(wei) 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可以品讀出“革故鼎新”“貴和尚中”“天人合一”等曆史智慧;從(cong)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糧食多了是問題,少了也是問題”的諄諄叮囑中,可以看到“明者防禍於(yu) 未萌,智者圖患於(yu) 將來”的清醒……不僅(jin) 為(wei) 推進新時代偉(wei) 大複興(xing) 事業(ye) 注入強大思想力量,也為(wei) 破解全球性問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當代中國正經曆著我國曆史上最為(wei) 廣泛而深刻的社會(hui) 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曆史上最為(wei) 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站在中華五千年文明高度,開創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事業(ye) 新局麵,走自己的路因而有了強大底氣。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