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是什麽(me)
作者:丁鼎(中國孔子研究院“尼山學者”特聘研究員,山東(dong) 師大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大眾(zhong) 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九月初四日丙申
耶穌2020年10月20日
“禮”是中國古代偉(wei) 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體(ti) 係的核心價(jia) 值觀念。春秋時期,偉(wei) 大的思想家孔子通過總結、清理和反思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遺產(chan) ,繼承和發展了古老的“禮”觀念,賦予其新的思想內(nei) 涵,創造性地建立起一套以“禮”為(wei) 核心價(jia) 值觀念的儒家思想體(ti) 係。在儒家思想體(ti) 係中,“禮”不僅(jin) 包含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禮節或規矩,還包括了我國古代社會(hui) 生活中各個(ge) 領域的製度和規範,甚至還包容了與(yu) 這些製度和規範相適應的思想觀念或道德理性。“禮”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範疇。這一範疇具有廣泛的外延和豐(feng) 富的內(nei) 涵。從(cong) 其內(nei) 涵上說,在儒家思想學說中,“禮”既是一種社會(hui) 政治理想,又是一種倫(lun) 理道德規範。它通過對人們(men) 思想行為(wei) 的引導、製約和規範來維護社會(hui) 的安定和發展。
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化就是“禮”的文化,中國古代政治就是“禮”的政治,中國古代社會(hui) 發展史就是一部“禮”的曆史。在中國古代,“禮”的發達程度,“禮”在整個(ge) 民族精神和社會(hui) 政治中的作用,都有著獨特的、極其重大的文化意義(yi) 。
“禮”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
“禮”既是儒家思想體(ti) 係的最高範疇,也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內(nei) 容。孔子在《論語》中反複強調“禮”對於(yu) 一個(ge) 人在社會(hui) 上安身立命的重要性。《論語·季氏》篇記載孔子曾教育其兒(er) 子孔鯉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堯曰》篇還記載孔子諄諄告誡弟子們(men) 說:“不知禮,無以立也。”在孔子看來,“禮”是人生在世的根本,不學禮、不知禮就難以在世上安身立命。由此可見“禮”在孔子思想體(ti) 係中的重要地位。
在儒家的思想體(ti) 係中,“禮”既是一種社會(hui) 政治理想,也是一係列倫(lun) 理道德原則與(yu) 規範。從(cong) 孔子所傳(chuan) 授的儒家六經來看,無不滲透著濃重的“禮”學內(nei) 容。正如清代著名經學家皮錫瑞在《經學通論·三禮通論》中所說:“六經之文,皆有禮在其中。六經之義(yi) ,亦以禮為(wei) 尤重。”需要注意的是,在孔子的思想體(ti) 係中,“仁”與(yu) “禮”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孔子的弟子或再傳(chuan) 弟子所撰寫(xie) 的《禮記》看來,一方麵“禮”似乎是高於(yu) “仁”的。如《禮記·曲禮》雲(yun) :“道德仁義(yi) ,非禮不成。”由此可見,“禮”不僅(jin) 是調整一切社會(hui) 關(guan) 係的根本準則,而且連“仁”也是以“禮”為(wei) 依據的。另一方麵,在先秦儒家看來,“禮”是天地間一切事物的關(guan) 係和秩序的規範和準則。如《禮記·樂(le) 記》說:“禮者,天地之序也。”這就從(cong) 形而上的高度論證了“禮”至高無上的地位,也就是說,“禮”在儒家學說中是與(yu) 天道一樣具有形而上的本體(ti) 地位的。
宋代的程朱理學以“理”釋“禮”,甚至把“禮”抬到與(yu) “天理”等同的重要地位。在二程的理學體(ti) 係中,“理”是最高本體(ti) ,而“禮”則是與(yu) “理”相通的。程顥曰:“禮者,理也,文也。理者,實也,本也。文者,華也,末也。”(《河南二程遺書(shu) 》卷十一)在程顥看來,“禮”的根本就是“理”,同時“禮”也是理之文,也就是天理的體(ti) 現。朱熹繼承並發展了二程的理學思想。他以理為(wei) 統攝世間萬(wan) 物的最高哲學範疇並建構起龐大的哲學體(ti) 係,他認為(wei) 人世間的道德倫(lun) 常和禮、樂(le) 、政、刑都是天理。他說:“禮是那天地自然之理。理會(hui) 得時,繁文末節皆在其中。”(《朱子語類》卷四十一)在朱熹的理學體(ti) 係中,禮本於(yu) 理,禮就是理。這樣朱熹之“禮”順理成章地上升到宇宙本體(ti) 的高度並理學化,從(cong) 而將以“禮”為(wei) 代表的儒家道德價(jia) 值體(ti) 係抽象為(wei) 天理之應然,從(cong) 而抬舉(ju) 並強化了“禮”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統攝地位。
“禮”與(yu) 中國古代政治
中國數千年曆史所積澱的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內(nei) 容就是“禮”,中國古代政治基本上就是以“禮”為(wei) 基礎的政治。“禮”與(yu) 中國古代政治理念、政治行為(wei) 和政治製度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我國古代社會(hui) 的宗法製度、分封製度、畿服製度、爵位製度、土地製度、賦貢製度、軍(jun) 政製度、刑法製度、職官製度及其他各種政治製度在古代都屬於(yu) “禮”的範疇。這些各種各樣的禮製雖然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或王朝的更替而有所損益和變革,但萬(wan) 變不離其宗,“禮”始終是我國數千年古代社會(hui) 的各種社會(hui) 製度的理論基礎和價(jia) 值標準,也始終是我國曆代封建王朝的意識形態所追求的理想的製度模式。因此可以說我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政治製度基本上就是一種禮的“範式”。
中國古代“禮”文化與(yu) 法製也有密切的關(guan) 係。“法(刑)”源於(yu) “禮”,是從(cong) “禮”中衍生出來的,故《管子·樞言》雲(yun) :“法出於(yu) 禮。”禮被賦予了強製力便是法。“禮”是一種社會(hui) 道德教化工具,“法”是一種事後的懲罰措施。正如《大戴禮記·禮察》所說:“禮者禁於(yu) 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yu) 已然之後。”禮和法都是人們(men) 的行為(wei) 規範,禮依靠道德教化的方式引導人們(men) 別貴賤、序尊卑;而法則依靠強製力使人們(men) 共同遵守禮的有關(guan) 規範。在中國古代國家治理模式中,禮與(yu) 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對社會(hui) 秩序發揮著調節、約束的功能。禮治體(ti) 係發揮著重要的教化作用,而法與(yu) 刑則在禮治的框架之內(nei) 對社會(hui) 的違禮行為(wei) 發揮著約束和懲戒作用。尤其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曆代王朝基本上都采用以儒家“禮”文化為(wei) 基調的禮法互補的政治架構。以禮緣飾政治的仁愛,以法渲染政治的權威,從(cong) 而推動國家機器有效地運轉,維持社會(hui) 安定有序地發展。
《春秋左傳(chuan) ·隱公十一年》概括“禮”的功用說:“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也就是說“禮”是用來經營治理國家,安定社會(hui) ,使民眾(zhong) 維持穩定的社會(hui) 關(guan) 係,從(cong) 而保障後世子孫各種利益的綱紀大法。我國曆代王朝的各種典章製度、政治思想與(yu) 施政方針都與(yu) “禮”文化有著密切的關(guan) 係,許多統治者在執政、施政時,往往援引禮經,以為(wei) 行事準繩和權威依據。甚至許多統治者還往往以“禮”為(wei) 依據進行製度建設或改革。如西漢初年叔孫通製定朝儀(yi) ;王莽在建立新朝的過程中遂以《周禮》為(wei) 據,改革諸項製度;西魏末年,蘇綽輔佐權臣宇文泰依據《周禮》進行官製改革;宋代王安石也以《周禮》作為(wei) 其變法的理論依據。凡此種種,均體(ti) 現出儒家所倡導的“禮”文化是中國古代政治的重要特色與(yu) 基調。
“禮”與(yu) 中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ge) 民族文化中固有的、體(ti) 現某種價(jia) 值取向並且持續發展的一種優(you) 秀的曆史傳(chuan) 統;是一個(ge) 民族在一定的曆史背景、地理環境、文化傳(chuan) 統、生活方式中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為(wei) 該民族成員所認同的心理、觀念、倫(lun) 理、習(xi) 俗、信仰、科學、藝術等方麵的群體(ti) 意識、風貌和特征;是一個(ge) 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一個(ge) 民族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特征。
儒家所倡導的“禮”文化在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完善過程中,發揮了關(guan) 鍵性的作用。關(guan) 於(yu) “禮”的宗旨或價(jia) 值取向,孔子曰:“禮之以和為(wei) 貴。”(《禮記·儒行》)而孔子的弟子有若亦認為(wei) :“禮之用,和為(wei) 貴。”(《論語·學而》)孔子及其弟子有若所謂的“和為(wei) 貴”高度概括了“禮”的根本精神。“貴和”的價(jia) 值取向就是崇尚人與(yu) 自然、社會(hui) 及人與(yu) 人之間和諧共處的精神。所以“禮”的終極目標就是引導社會(hui) 各個(ge) 階層有著各種不同價(jia) 值訴求的人們(men) 按照“禮”的規範和模式來處理和協調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從(cong) 而使社會(hui) 各階級、各階層的人們(men) 化解或緩解矛盾,和諧共處於(yu) 一個(ge) 社會(hui) 大家庭之中。儒家倡導的“禮”文化既強調人與(yu) 人之間和睦相處,也倡導人與(yu) 自然的和諧相處,主張實現“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實現大同理想社會(hui) 。這種觀念經過長期的曆史積澱,成為(wei) 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精髓。
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雖然曆經戰亂(luan) 和分裂,但總體(ti) 上說來一直處於(yu) “大一統”的政治格局之下,儒家禮樂(le) 文化“貴和”的價(jia) 值取向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隱性作用。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寬容禮讓、謙恭善良、求大同存小異的道德傳(chuan) 統,形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基調。這種基調的形成也正是“禮”文化中“貴和”的價(jia) 值取向長期影響和積澱的結果。
雖然在我國數千年的古代社會(hui) 發展進程中,隨著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經濟關(guan) 係與(yu) 思想意識文化的發展和變遷,以及異族文化的影響和入侵,儒家所倡導的傳(chuan) 統“禮”文化不斷地受到衝(chong) 擊和挑戰,也不可避免地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損益”;但是,從(cong) 總體(ti) 上說,儒家倡導的“禮”文化始終是我國數千年古代社會(hui) 各種製度的理論基礎和價(jia) 值標準,也始終是我國曆代社會(hui) 意識形態所追求的理想社會(hui) 的製度模式。不唯如此,儒家禮樂(le) 文化“貴和”的價(jia) 值取向還對我們(men) 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決(jue) 定性的作用,成為(wei) 我們(men) 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
根植於(yu) 中華民族精神中“貴和”的價(jia) 值取向既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chan) ,也是人類世界的共同精神財富。它曆久彌新,在當今之世仍有著重要的思想文化價(jia) 值。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貴和”的價(jia) 值取向不僅(jin) 可以成為(wei) 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和製度建設的思想資源,而且對於(yu) 順應時代潮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有著重要的曆史和社會(hui) 意義(yi) 。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