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衡水董仲舒與儒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順利召開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20-09-24 00:51:05
標簽:董仲舒、董仲舒與儒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原標題:董仲舒儒家思想的現代轉化——2020中國•衡水董仲舒與(yu) 儒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順利召開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八月初六日戊辰

          耶穌2020年9月22日

 


2020年9月19—20日,“2020中國•衡水董仲舒與(yu) 儒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在衡水隆重召開。本次會(hui) 議由政協衡水市委員會(hui) 、中華孔子學會(hui) 董仲舒研究委員會(hui) 、中國實學研究會(hui) 、河北省董仲舒研究會(hui) 共同主辦,由衡水學院承辦。研討會(hui) 的主題為(wei) “董仲舒儒家思想的現代轉化與(yu) 國家治理現代化”。此次會(hui) 議采取了現場出席和網絡視頻出席相結合的方式舉(ju) 行,日本、韓國等海外專(zhuan) 家學者以及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的專(zhuan) 家學者參加了會(hui) 議。

 

 

19日主旨演講上半場由河北師範大學秦進才教授主持。北京師範大學周桂鈿教授、中山大學李宗桂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黃樸民教授、陝西師範大學劉學智教授分別做了主旨演講。

 

周桂鈿教授演講的題目是《如何對待盛世的社會(hui) 問題》。他指出董仲舒生活的漢武帝時代是盛世時代,我們(men) 現在也是盛世時代,因此董仲舒對策裏講的社會(hui) 問題和解決(jue) 對策對當前的治國理政有很強的參考價(jia) 值。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調均思想、教育思想,以及德主刑輔、官不與(yu) 民爭(zheng) 利、尊賢使能、屈君伸天等主張,蘊含著豐(feng) 富的治國理政智慧。曆史是凝固的現實,現實是活動的曆史。董仲舒雖然離我們(men) 有兩(liang) 千多年,但其思想仍活在當下。

 

李宗桂教授演講的題目是《內(nei) 聖外王之道的創造性構建——董仲舒思想的特質及其影響》。他指出,內(nei) 聖外王之道是儒家治國安邦、安身立命之道。孔子開啟了儒家內(nei) 聖外王之道的先路。孟子和荀子分別從(cong) 內(nei) 聖和外王兩(liang) 個(ge) 方向發展了孔子思想。董仲舒創造性地繼承並且創新性地發展了孔子的內(nei) 聖外王理念,拓展了孟子的內(nei) 聖之道,深化了荀子的外王思想,推動思想文化和體(ti) 製機製的建設,為(wei) 內(nei) 聖外王之道的實現創建了切實的通道,將先秦儒家的內(nei) 聖外王理想變成了現實。

 

黃樸民教授演講的題目是《董仲舒“天人合一”的“理性”內(nei) 核與(yu) 製衡精神芻議》。他指出,就形式與(yu) 現象而言,“天人合一”說是非理性的,但包藏在其內(nei) 核的政治意圖卻是現實的、正確的。在漢代專(zhuan) 製的現實政治氛圍中,董仲舒通過“天人合一”的論證與(yu) 闡釋,以“天”的名義(yi) ,將道統、天統置於(yu) 君統、政統之上,借以約束與(yu) 製衡君主的權力,並企圖在一定的製衡機製之基礎上,為(wei) 漢代的政治統治提供一整套相對合理妥洽、理性溫和的基本方略。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論,是理性精神的體(ti) 現,具有積極的政治智慧與(yu) 思想啟迪。

 

劉學智教授演講的題目是《關(guan) 於(yu) 董仲舒思想研究的三點思考》。他主要圍繞三綱五常、專(zhuan) 製主義(yi) 、性三品等三個(ge) 問題進行了分析。指出:其一,董仲舒首次提及“三綱”,也幾次提及“五常”,但卻沒有“三綱五常”相連的表述;“三綱五常”在漢唐時期的作用並非如我們(men) 所說的那麽(me) 重要,至少在魏晉隋唐時期影響並不大;把“三綱”等同於(yu) “專(zhuan) 製”是不正確的。其二,“三綱”是一種政治倫(lun) 理秩序,與(yu) 專(zhuan) 製主義(yi) 的集權製度是不同的。董仲舒努力用天意來製約君主的權力,也是在消解專(zhuan) 製。其三,《春秋繁露》中兩(liang) 處提及“三品”,都是說“士三品”,而不是“性三品”。董仲舒以中民之性為(wei) 性,說其主張“性三品”是不準確的。

 

下半場由中國人民大學黃樸民教授主持。複旦大學謝遐齡教授、山東(dong) 社科院塗可國教授、清華大學丁四新教授、日本北九州大學鄧紅教授、韓國高麗(li) 大學申昌鎬教授、中國台灣南華大學陳德和教授分別做了主旨演講。

 

謝遐齡教授演講的題目是《董仲舒王教思想初探》。他指出,重建王教是董仲舒麵對的時代要求和曆史使命。董仲舒主張的王教以奉天法古為(wei) 總綱。奉天,則王教須遵循天道,德主刑輔;法古,即董子所說“天不變道亦不變”之義(yi) ,大綱、人倫(lun) 、道理、政治、教化、習(xi) 俗、文義(yi) ,這些體(ti) 現核心價(jia) 值的“道”,應該一以貫之。落實奉天法古之第一要務則是祭祀,而祭天為(wei) 教化之首務。落實教化的理論和實踐是奉元正本。所謂奉元正本,在理論上是三統五端,在實踐上是改正朔、易服色、製禮樂(le) 。教化的施行、實現,是從(cong) 上到下、由內(nei) 向外的,因此君王正心是教化的源頭。至於(yu) 興(xing) 學養(yang) 賢、選好郡守縣令,則是教化的關(guan) 鍵。

 

塗可國教授演講的題目是《董仲舒人學論要》。他指出,董仲舒的人學思想豐(feng) 富多彩,而最有特色、最有建樹的是天人之學、人性之學和人生之學。關(guan) 於(yu) 天人之學,最集中的是關(guan) 於(yu) 天人分合和天人感應的論說;關(guan) 於(yu) 人性之學,董仲舒比較係統地闡發了“性三品”說、“性情合一”說、“性樸”說、“性善端”說和“性貪”說,從(cong) 而對中國傳(chuan) 統人性論建構做出了獨特的貢獻;關(guan) 於(yu) 人生之學,集中體(ti) 現在以仁安人、中和養(yang) 身和賢君修身三方麵。

 

丁四新教授演講的題目是《三綱說的來源、形成與(yu) 異化——兼論董子對三綱說的貢獻》。關(guan) 於(yu) 三綱說的來源,他認為(wei) ,孔子的“六位”說是三綱說的第一階段。關(guan) 於(yu) 三綱說的形成,他認為(wei) “三綱”說的提出在董子之前,而非董子的發明。董子對於(yu) 三綱說的貢獻是作了陰陽之道德或天道觀的論證,將三綱上升為(wei) 天意在倫(lun) 理世界的具體(ti) 呈現。關(guan) 於(yu) 三綱說的異化,他指出,《白虎通》的三綱說在多個(ge) 方麵作了發展,但所引《禮緯•含文嘉》“君為(wei) 臣綱,父為(wei) 子綱,夫為(wei) 妻綱”,是對於(yu) 三綱倫(lun) 理的異化,是對於(yu) 漢人正統三綱說的扭曲。此種三綱說既不合三綱說之正統,又不符合現代追求平等和個(ge) 人權利的觀念,因此拋棄此種三綱說是應當的。但董子的三綱說,及孔子的六位說不應當被拋棄,我們(men) 仍應當正視它們(men) ,肯定它們(men) 。

 

鄧紅教授演講的題目是《司馬遷與(yu) 董仲舒——白魚赤烏(wu) 與(yu) 天命傳(chuan) 承》。他指出,司馬遷和董仲舒有師承關(guan) 係,司馬遷和董仲舒都對有關(guan) 周文王的白魚赤烏(wu) 傳(chuan) 說顯現出來的天命論有所關(guan) 心。司馬遷作為(wei) 曆史學家,他的使命是按照漢帝國的天下觀和曆史邏輯寫(xie) 作一部“通古今之變”的曆史。在這個(ge) 過程中,白魚赤烏(wu) 是顯示殷商的“天命”將要轉移到周王朝的一個(ge) 象征,是用於(yu) “究天人之際”的一個(ge) 故事,是描繪“大一統”藍圖中的一個(ge) 環節。而董仲舒對白魚赤烏(wu) 的發揮,從(cong) “天人合一”角度對天命論的理論闡述,以及董仲舒的公羊學,為(wei) 司馬遷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申昌鎬教授演講的題目是《董仲舒的教學思想和實踐》。他指出,董仲舒是對中華教育精神產(chan) 生巨大影響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前承孔子,下接朱熹,在中國教育思想史體(ti) 係中居於(yu) 中心位置。董仲舒提出的教育基礎是儒學的國教政策確立和人材養(yang) 成,教育根據是以人的標準來考慮中層人民的本性,教育指向是道德的人格,教育實踐的方法是強勉、專(zhuan) 一、精思。董仲舒關(guan) 於(yu) 國家教育製度的設計,是麵向國家和百姓的,在時代精神上充分體(ti) 現了儒學的本質。他繼承孔子的教育思想,設計出中國國家教育的藍圖,並落實為(wei) 具體(ti) 的教育措施,為(wei) 後世的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陳德和教授演講的題目是《董仲舒的人性教化論及其教育人類學義(yi) 涵》。他從(cong) 教育人類學的角度對董仲舒的人性論和教化論進行審視,指出董仲舒的人性論僅(jin) 以中民為(wei) 對象,其意乃是為(wei) 了顯明人性之可教化與(yu) 可造化,與(yu) 現今教育人類學中關(guan) 於(yu) 人具有可塑性、可教育性的提法若合符節。他認為(wei) 董仲舒之論教化當從(cong) 教化之所由起、教化之所以行、教化之所當成三個(ge) 方麵闡明其義(yi) 。董仲舒將教化之所由起歸於(yu) 天心天意,但是天心隱微、天意難測,於(yu) 是便以王者溝通天地人,通過王來承天意、順天命、行天德而教化於(yu) 民,而且董仲舒格外強調君主應通過身教言教以示範於(yu) 民而成教化之實。

 

以上10位專(zhuan) 家學者,以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圍繞會(hui) 議主題,從(cong) 不同角度解讀董仲舒和儒家思想,高屋建瓴,見解獨到,思想深刻。每一場主旨演講都是精彩的思想盛宴,既加深了與(yu) 會(hui) 者對董仲舒思想的理解,開拓了大家的學術視野,也讓人們(men) 充分認識到了董仲舒思想的時代意義(yi) 和現實價(jia) 值。

 

本次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共收到論文96篇。根據論文主題,分組討論共分為(wei) 8場進行。在交流過程中,很多文章的觀點讓人耳目一新。這些董學研究成果,從(cong) 經學、哲學、政治、倫(lun) 理、教育、法律等多個(ge) 方麵,對董仲舒的思想進行了精深辨析。其中,對於(yu) 董仲舒治國理政思想的集中討論,成為(wei) 研討會(hui) 上的一大亮點。專(zhuan) 家學者圍繞董仲舒的王道政治、大一統、政治合法性構建、經世致用、德政廉政、憂患意識等思想進行了深入討論,在交流和碰撞中開闊了思路,提升了認識。大家一致認同,在當下研究董子的治國理政思想,必須進行創造性詮釋,對其思想精華進行新提煉、新總結,充分融入新時代的創新性實踐當中去。

 

 

20日上午,進行了第二場專(zhuan) 家主旨演講。由北京大學丁四新教授主持。浙江大學何善蒙教授、複旦大學郭曉東(dong) 教授、河北師範大學秦進才教授、中國社科院大學劉國民教授、安徽大學解光宇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餘(yu) 治平教授、衡水學院特聘韓國專(zhuan) 家金周昌教授分別做了主旨演講。

 

何善蒙教授演講的題目是《〈春秋繁露〉論“命”》。他指出,“命”是中國思想中的一個(ge) 基源性觀念。董仲舒對於(yu) “命”給予了非常多的關(guan) 注。從(cong) 論域的角度來說,他繼承了傳(chuan) 統命論的兩(liang) 個(ge) 基本向度,即天命觀與(yu) 性命觀,前者是一個(ge) 政治維度的限定,後者則是對於(yu) 個(ge) 體(ti) 生命事實的關(guan) 注。從(cong) 思想內(nei) 涵來說,在天命觀的闡釋上,董氏以受命和符命的雙向互動,構建起了一個(ge) 非常紮實的、直接可感的天命論,從(cong) 而對儒學的政治化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在對個(ge) 體(ti) 性命觀的討論上,董仲舒除了繼承以道德論命的基本傳(chuan) 統,還進一步從(cong) 現實的角度來揭示命運問題的多樣性和變化性,從(cong) 而開啟了後世關(guan) 於(yu) 個(ge) 體(ti) 命運問題討論的新的視角。因此,董仲舒的命論在思想史上具有著奠基性和開創性的意義(yi) 。

 

郭曉東(dong) 教授演講的題目是《論董仲舒〈春秋〉學之“異外內(nei) ”:以何休為(wei) 參照係》。他指出,“異外內(nei) ”之說,是兩(liang) 漢公羊家最為(wei) 核心的義(yi) 旨之一。何休的“異內(nei) 外”說既指空間上的“由近及遠”,即“內(nei) 諸夏而外夷狄”“內(nei) 其國而外諸夏”,又指時間上的“由遠而近”的“以漸治之”的過程。董仲舒之論“異外內(nei) ”,基本上可以在何休的視域下加以考察,董、何之間並無大的差異。然而,在對一些《春秋》經傳(chuan) 具體(ti) 文本的理解上,董、何的指向又有所不同。郭教授以《春秋繁露》的《觀德》和《奉本》兩(liang) 篇為(wei) 例進行分析,認為(wei) 其與(yu) 《公羊傳(chuan) 》及《解詁》顯然存在不同的看法。

 

秦進才教授演講的題目是《正誼明道與(yu) 董仲舒義(yi) 利觀初探》。他分析了董仲舒義(yi) 利觀與(yu) “正誼明道”思想的聯係與(yu) 演變,指出“正誼明道”本來與(yu) 董仲舒的義(yi) 利觀沒有關(guan) 係,但是經過東(dong) 漢班固的刪削潤飾升華,又經過宋代理學家的塑造發揮,再經過後人的斷章取義(yi) 、望文生義(yi) 等多方麵的解釋,變成了抽象的義(yi) 利觀問題。“正誼明道”成為(wei) 古代義(yi) 利觀經典是後人的發揮創造,是宋代以來思想家、學者等賦予了正誼明道新的內(nei) 容,並被社會(hui) 所認可,這是董仲舒正誼明道思想深遠曆史影響的體(ti) 現。

 

劉國民教授演講的題目是《董仲舒的哲學思想對文學的影響》。他從(cong) 四個(ge) 方麵分析了董仲舒的哲學思想對文學產(chan) 生的重要影響:其一,“奉天而法古”是董仲舒的基本思想,“奉天”即法天道,“法古”即法聖人經典之道;這包含“文本於(yu) 天”的觀念。其二,董仲舒認為(wei) 天人同類相應,即天人在道德、情感等方麵上感應、感通,深刻地影響了人們(men) 的文學創作和審美追求。其三,董仲舒“《詩》無達詁”的思想,揭示了文本解釋中的一般特征,也構成了他的解釋方法。文本沒有恒常不變的原義(yi) ,文本的意義(yi) 有多元性和開放性;解釋者可以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解釋文本。其四,董仲舒揭示了《春秋》文本的基本特征——“微言大義(yi) ”,這也構成了他的解釋方法。

 

解光宇教授演講的題目是《董仲舒陰陽學說評析》。他指出,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董仲舒發展了陰陽學說,並用陰陽的理論來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hui) ,比前人的認識更為(wei) 深化。董仲舒認為(wei) 陰陽二氣的運行形成四季;由於(yu) “陽常居實位而行於(yu) 盛,陰常居空位而行於(yu) 末”從(cong) 而“陽尊陰卑”,並用“陽尊陰卑”的理論來詮釋社會(hui) 相關(guan) 領域;自然界的旱澇災害也是陰陽失調導致的。董仲舒的陰陽學說有其合理性的一麵,也有其不科學的一麵。

 

餘(yu) 治平教授演講的題目是《存王者之後”以“通三統”——公羊家建構王權合法性的一個(ge) 特殊視角》,他指出,《春秋公羊傳(chuan) 》《禮記》較早總結出上古中國政治文明“存二王之後”的傳(chuan) 統。禮遇前朝的遺老遺少,賜與(yu) 其相對獨立的生存空間,保留先王之子孫後裔、政教禮製法度、曆書(shu) 體(ti) 係,以體(ti) 現時王也是受命之王,尊重先聖,分享國土,“不敢專(zhuan) ”,不為(wei) 一家一姓所私占。其效果則能夠把新興(xing) 政權納入曆史譜係,展示自身道統與(yu) 前朝的連續性和統一性。進而向天下人證明自身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當性。董仲舒傳(chuan) 世文獻《三代改製質文》篇厘清夏、商、周“三正”脈絡,而以孔子著《春秋》當新王,因而“上黜夏,下存周”,自成一統。班固撰寫(xie) 《漢書(shu) 》《白虎通》顯然接受了董仲舒的觀念影響並進一步開辟更為(wei) 廣闊的意義(yi) 空間,甚至還演繹出道德哲學的蘊含。

 

金周昌教授演講的題目是《董仲舒的儒學文化共同體(ti) 設計》。他認為(wei) 董仲舒對傳(chuan) 統儒學理念進行了創新和發展,用科學符號、陰陽五行等科學理念重新詮釋傳(chuan) 統儒學,賦予傳(chuan) 統儒學以科學精神,將其打造成科學儒學,並且以“三綱五常”等激發和構建儒學文化共同體(ti) 。

 

第二場主旨演講結束後,大會(hui) 舉(ju) 行閉幕式。餘(yu) 治平教授主持閉幕式。德州學院季桂起教授做學術總結發言。季教授教授概括了這次大會(hui) 的四個(ge) 特點:其一,從(cong) 更為(wei) 廣闊的思想史、學術史的視野看待董仲舒的思想地位、影響及其貢獻,為(wei) 董仲舒研究提供了更為(wei) 廣泛、寬闊的發展空間和價(jia) 值取向;其二,對董仲舒思想的研究開拓了更多的新視角、新方向,在很多具體(ti) 領域上通過深入、紮實的研究,深化了以往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課題;其三,聯係現實社會(hui) 的建設、發展需求,本著古為(wei) 今用的方針,針對董仲舒思想以及儒家文化的現代性轉換,發掘董仲舒思想以及儒家文化的傳(chuan) 統價(jia) 值;其四,抓取董仲舒思想的某些具體(ti) 問題,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從(cong) 特殊的角度闡述董仲舒思想的深層內(nei) 涵,將董仲舒研究引向具體(ti) 化、細致化、深入化。衡水學院校長田光教授致閉幕詞。田校長指出,董子思想是一座充滿治國理政智慧的肥沃莊園,對董子思想中的治國理政智慧進行深入挖掘,有利於(yu) 指導當下的治國理政實踐,助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走深、走實、走遠。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努力實現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yu) 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此次“2020中國•衡水董仲舒與(yu) 儒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是近年來衡水學院舉(ju) 辦的第8次大規模的董學研究國際會(hui) 議,對於(yu) 進一步弘揚董子文化,加強董學在國際上的研究與(yu) 傳(chuan) 播,重申董學的當代使命具有重大的意義(yi) ,學界再次表達了“儒學複興(xing) 從(cong) 衡水走來”的共識。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