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念孫】君子文化的傳統魅力與當代張力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18-04-03 16:07:19
標簽:


君子文化的傳(chuan) 統魅力與(yu) 當代張力

作者:錢念孫(安徽省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二月十八日乙醜(chou)

            耶穌2018年4月3日

 

  

 

圖為(wei) 《墨竹圖》,黎加多繪。中國人曆來把梅蘭(lan) 竹菊視為(wei) 象征美好人格的“四君子”。白居易的《養(yang) 竹記》,詳述竹子的品行與(yu) 美德:“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ti) 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竹節貞,貞以立誌;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之,為(wei) 庭實焉。”

 

  

 

圖為(wei) 《鬆風泉韻圖》,黎加多繪。唐代李白有詩雲(yun) :“願君學長鬆,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後知君子。”宋代範仲淹這般歌詠青鬆:“有聲若江河,有心若金璧。雅為(wei) 君子樹,對之每前席。”他們(men) 眼中的鬆樹都給人格化了,也被“君子化”了。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層的積澱和影響是對人格的培養(yang) 。任何一個(ge) 社會(hui) 的核心價(jia) 值觀,包括其精神追求和道德精髓,說到底都以提升人的素質,塑造理想人格或者說集體(ti) 人格為(wei) 旨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在數千年漫長發展進程中不斷塑造和培育的正麵人格,或者說集體(ti) 人格,就是被曆代中國人廣泛接受並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詞在西周時期早就已經流行,主要是貴族和執政者的代稱。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構思和傳(chuan) 布自己的儒家學說時,對“君子”概念的內(nei) 涵進行改造,賦予其許多優(you) 秀道德的意蘊,使其基本骨架、內(nei) 在氣質和俊彥風貌,在《論語》多視角的反複刻畫中脫穎而出並驚豔四方。“君子喻於(yu) 義(yi) ,小人喻於(yu) 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此等等。“君子”一詞在《論語》裏出現107次,是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ge) 核心概念,由此足見孔子對君子人格的百般鍾愛和悉心打造。馮(feng) 友蘭(lan) 曾說,孔子一輩子思考的問題很廣泛,其中最根本最突出的就是對如何“做人”的反思,就是為(wei) 人的生存尋求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地”。如果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立身處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那麽(me) 他苦苦求索的結果,或者說最終給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為(wei) 了讓世人認識和理解他所設計的君子人格,孔子睿智地在《論語》裏采取比較排除法,同時論述了比君子高大的“聖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關(guan) 於(yu) “聖人”,他對弟子把他奉為(wei) “聖人”的做法表示不滿和反對,“若聖與(yu) 仁,則吾豈敢”。他還明確說:“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關(guan) 於(yu) “小人”,他在與(yu) 君子一係列比照中予以貶責和否定,比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這就告訴我們(men) :君子一方麵不是難以見到、難以企及、仰之彌高,乃至高不可攀的聖人,另一方麵也與(yu) 目光短淺、心胸狹隘、見利忘義(yi) 、斤斤計較的小人判然有別。君子作為(wei) 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既理想又現實、既尊貴又親(qin) 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見、可感,又可學、可做,並應學、應做的人格範式。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創立了影響中華文明數千年發展軌跡的儒家學派。什麽(me) 是儒學?有一種觀點回答得很幹脆:儒學就是君子之學。具體(ti) 來說,就是認為(wei) 儒學具有修己和治人兩(liang) 個(ge) 方麵,而這兩(liang) 方麵又是無法截然分開的。但無論是修己還是治人,儒學都以“君子的理想”為(wei) 其樞紐的觀念:修己即所以成為(wei) “君子”,治人則必須先成為(wei) “君子”。從(cong) 這一角度說,儒學事實上便是“君子之學”。上世紀初,擔任北京大學教授的辜鴻銘還斷言,孔子的全部哲學體(ti) 係和道德教誨可以歸納為(wei) 一句話,即“君子之道”。

 

這種觀點並非簡單地僅(jin) 從(cong) 語言邏輯歸類上定義(yi) 儒學,或說儒學是尊崇孔子思想的一個(ge) 重要學派,或說儒學是相對於(yu) 道家、法家、墨家的一種學說等等,而是從(cong) 儒學的目標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說明儒學的特點,無疑更接近事物的本質。孔子作為(wei) 偉(wei) 大的思想家與(yu) 教育家,確信文化教養(yang) 能夠提升人的品質,改善社會(hui) 風氣。儒學的價(jia) 值就是培育具有這種文化教養(yang) 的人即君子,再通過君子的言行與(yu) 修為(wei) 引領社會(hui) 風尚。儒學是君子之學的觀點,對於(yu) 我們(men) 如何理解儒學乃至整個(ge)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特質,如何在今天繼承和弘揚以儒學為(wei) 主幹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yi) 。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隨《論語》的流傳(chuan) 而走入人們(men) 的心靈,可謂登高一呼,八方響應。儒家學派的後繼者孟子、荀子等,對君子人格張揚申說並竭力推崇自不待言。與(yu) 儒家學派頗多論爭(zheng) 的墨家學派和法家學派,對君子人格也欣賞有加,如墨子說:“君子不義(yi) 不富,不義(yi) 不貴,不義(yi) 不親(qin) ,不義(yi) 不近。”韓非子說:“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惡。”這些都是對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影響深遠的道家學派,雖然諸多思想觀念與(yu) 儒家學派迥然相異,但在如何看待君子人格這一點上,兩(liang) 者卻頗為(wei) 一致。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wei) 上,勝而不美。”莊子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qin) ,小人甘以絕。”他還說:“以仁為(wei) 恩,以義(yi) 為(wei) 理,以禮為(wei) 行,以樂(le) 為(wei) 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凡此種種,無不表明道家學派對君子人格的認同和稱許。至於(yu) 被譽為(wei) “群經之首”的《周易》,更是對君子人格推崇備至。其中廣為(wei) 人知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對君子形象的生動描繪,也被認為(wei) 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有力概括。

 

儒家學說乃至整個(ge)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很重要的內(nei) 容是闡揚仁、義(yi) 、禮、智、信,以及忠、孝、廉、悌等眾(zhong) 多為(wei) 人處世的倫(lun) 理和規範。這些倫(lun) 理規範或者說美好品德,最終都聚集、沉澱、融入和升華到一個(ge) 理想人格即“君子”身上。孔子被尊為(wei) “萬(wan) 世師表”、被譽為(wei) 高於(yu) 曆代帝王之上的“素王”,最能體(ti) 現其思想情懷和超邁氣質的人格形象,或者說真正讓他自覺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的人格模式,就是君子人格。由孔子孕育培養(yang) 、諸子百家嗬護成長的君子人格,在中華文化奔騰不息的曆史長河中,受到上至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會(hui) 各階層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廣泛認同。

 

儒學乃至整個(ge)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更多的時候是一種麵向現實人生的倫(lun) 理學說,其生命力和重要影響主要是日常應用。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這一特點,與(yu) 西方哲學及文化大相徑庭。西方從(cong) 柏拉圖、亞(ya) 裏士多德,到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等,都熱衷於(yu) 構造一個(ge) 能夠解釋思維與(yu) 存在、精神與(yu) 物質關(guan) 係的嚴(yan) 密理論係統,熱衷於(yu) 探尋認識論、方法論、辯證法問題等。中國從(cong) 孔孟、老莊,到程朱、陸王、顏李等,其學說雖然也包括對認識論、方法論和辯證法的思考,卻並不抽絲(si) 剝繭,層層追問“是什麽(me) 、為(wei) 什麽(me) ”,而隻是直截了當地告訴你“做什麽(me) 、怎麽(me) 做”,並且其所探尋的問題多半集中在社會(hui) 人生方麵,主要涉獵生活方式、人生態度、價(jia) 值取向,以及個(ge) 人與(yu) 群體(ti) 、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個(ge) 人與(yu) 國家的關(guan) 係等。

 

這種不僅(jin) 講究“學”,更看重“用”,不僅(jin) 講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也就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在有關(guan) 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論述中尤為(wei) 突出。“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yu) 事而慎於(yu) 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欲訥於(yu) 言而敏於(yu) 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中的這些論述,無不鮮明體(ti) 現出儒家乃至整個(ge)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洋溢的“實用理性”精神。這種重行動、輕言詞,重實踐、輕思辨的觀念,使曆代士大夫知識分子都不是把仁、義(yi) 、禮、智、信及忠、孝、廉、悌等隻是作為(wei) 一種理論或學術來探討,而是作為(wei) 一種值得遵循並應該遵循的倫(lun) 理規範推向社會(hui) 、推向大眾(zhong) 。其結果就是要在全社會(hui) 盡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並以其為(wei) 引導帶動各階層大興(xing) 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風、大行君子之道。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men) 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也需要與(yu) 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hui) 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內(nei) 在的強大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wei) 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這為(wei) 我們(men) 認識和理解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明確了方向和路徑。當前,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關(guan) 鍵是要激活、煥發和培植人們(men) 內(nei) 心由傳(chuan) 統文化長期熏陶而形成的價(jia) 值理念或者說世道人心,簡而言之,就是對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wei) 典型特征的君子人格的遵從(cong) 和追求。通過挖掘、整理、闡發和弘揚,讓君子文化這顆最能體(ti) 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氣神”的種子在新時代春風吹拂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