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哲學:中西哲學的交匯點
作者:鄭臣(福建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閏六月三十日庚辰
耶穌2017年8月21日
近代以來中國的現代化過程,既是中國與(yu) 世界互融的曆史進程,同時也是中西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有一個(ge) 難題始終糾纏在國人的心頭——那就是中西哲學會(hui) 通的可能性問題。中西哲學思想有會(hui) 通的可能嗎?如果有,這個(ge) 會(hui) 通的交匯點又在哪裏呢?在這個(ge) 過程中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又起到什麽(me) 樣的作用呢?
西方的實踐哲學思想傳(chuan) 統
我們(men) 知道,西方由亞(ya) 裏士多德開啟了一個(ge) 研究人的實踐行為(wei) 的實踐哲學傳(chuan) 統。所謂“實踐哲學”,就是以“實踐”為(wei) 中心概念的一套思想體(ti) 係和哲學觀念。作為(wei) 西方實踐哲學的開山,亞(ya) 裏士多德提出了將一切學術劃分為(wei) 理論、實踐和製作的思想,並且明確地從(cong) “實踐”出發來研究人的行為(wei) ,從(cong) 而使“實踐”成為(wei) 實踐哲學的主題。在由亞(ya) 裏士多德所開啟的西方實踐哲學傳(chuan) 統中,“實踐”有兩(liang) 個(ge) 最根本的規定:首先,它指的是趨向“善”的目的的行為(wei) ,是自身就構成目的的行為(wei) ;其次,它不是指生命的本能活動,也不是指處理人與(yu) 自然之間關(guan) 係的生產(chan) 製作活動,而是指處理人與(yu) 人之間關(guan) 係的人際行為(wei) 。當亞(ya) 裏士多德說“人在本質上是一種政治(城邦)的動物”的時候,實踐就有了與(yu) 公共事務相關(guan) 的行為(wei) 方式的含義(yi) ,因而主要意指人的倫(lun) 理道德行為(wei) 和政治行為(wei) 。倫(lun) 理學和政治學也從(cong) 而構成了傳(chuan) 統實踐哲學的主要內(nei) 容。然而,作為(wei) 一種普遍意義(yi) 上的實踐哲學,它不但要關(guan) 注人的倫(lun) 理道德行為(wei) 和政治行為(wei) ,更要關(guan) 注人類一切正確生活的方式和目的。因為(wei) 隻有這樣的實踐哲學才真正成為(wei) 關(guan) 懷生命的終極意義(yi) 、探究生活的最高目的、引導人們(men) 追求幸福和至善的一種普遍的、世界的哲學。
中國哲學的引導性和實踐性
對於(yu) 中國哲學的精神特質,勞思光認為(wei) ,中國哲學作為(wei) 一整體(ti) 看,基本性格是“引導的哲學”。所謂“引導性”,就是“要在自我世界方麵造成某些變化”,即具有“轉化自我”和“轉化世界”的功能,或者說具有“改造自我”和“改造世界”的功用。而所謂“引導性”的哲學,如果從(cong) 西方哲學思想的視域來看,其實質就是“實踐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上,“實踐”對應的哲學概念是“行”,也就是實行、踐履、行動的意思,是與(yu) “知”相對應的範疇。而這種“行”,這種“踐履”,在本質上也是一種趨向“善”的有目的的行為(wei) 活動。無論是儒家所說的“成德成聖”“王化天下”“止於(yu) 至善”,還是道家所說的“無為(wei) ”“順應自然”,都是希望在人自身的實踐理性和實踐智慧的引導下去行動,以實現人與(yu) 萬(wan) 物的“德性”,並追求同於(yu) “大道”的“善的生活”——盡管他們(men) 對此的理解各自不同。
在實踐哲學看來,人的倫(lun) 理道德活動和政治活動是人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不過,實踐哲學並不是孤立地看待人的倫(lun) 理道德活動和政治活動,而是將其與(yu) 人有目的、趨向“善”的活動相聯係起來。而這,恰恰也正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特點。比如儒學就重視人成德成聖的道德性命之學,將道德活動看成是其他一切行為(wei) 活動的基礎。但儒學講成德成聖,講個(ge) 人的自我修養(yang) ,從(cong) 不脫離“家國天下”,從(cong) 不脫離人倫(lun) 日用的“生活世界”,而自始至終關(guan) 涉著社會(hui) 整體(ti) 的公共秩序,關(guan) 涉著人的“善”的生活,關(guan) 涉著宇宙天地的整體(ti) 和諧。它切於(yu) 人倫(lun) 日用,強調躬行踐履,關(guan) 注的是人在現實世界中的生活方式和實踐行為(wei) 。由於(yu) 儒學所關(guan) 注的實踐活動是包含了道德與(yu) 政治活動在內(nei) 的人的基本生存活動,因而儒學不僅(jin) 僅(jin) 要教導人們(men) 如何成德成聖,更是要指導人們(men) 如何行動以成就“善”的生活。因此,儒學不但講求內(nei) 聖外王的貫通,講求道德與(yu) 政治的統一,更講求如何在人倫(lun) 日用中、在“家國天下”中成就自我、成就他人,從(cong) 而使人與(yu) 天地萬(wan) 物和諧共處、融為(wei) 一體(ti) 。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根本特性
事實上,在中西哲學的交融會(hui) 通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無法低估的。這不僅(jin) 是由於(yu)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後來被中國人所廣泛接受,從(cong) 而成為(wei) 一種引導中國自立自強、走向現代化的主體(ti) 意識,而且更是由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根本特性所決(jue) 定的。因為(wei) 隻有在馬克思主義(yi) 哲學那裏,才真正做到以“實踐”為(wei) 基本原則。
馬克思的這句名言——“哲學家們(men) 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yu) 改變世界”,可以被看作是對真正的實踐哲學的呼喚。馬克思認為(wei) ,要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以往一切形而上學所無法克服的內(nei) 在危機和困境,必須通過哲學之外的東(dong) 西——實踐來解決(jue) 。在馬克思看來,作為(wei) 變革現實社會(hui) 的革命理論的實踐唯物主義(yi) 就是這樣一門科學。它的任務不是解釋世界,而是改變世界。如果哲學危機的最終解決(jue) 不可能依靠哲學理論自身來解決(jue) ,那麽(me) 隻有訴諸革命的、社會(hui) 的、曆史的實踐才能最終超越和克服它。
在馬克思看來,實踐活動是革命的和批判的,是真正展現人的本質力量的活動。真正人的活動不是抽象的理論活動,而是現實的感性活動本身,是革命的、批判的實踐活動。馬克思將實踐理解為(wei) 人的感性的、對象性的活動,理解為(wei) 人在世存在的基本的生存活動,是人與(yu) 自然、人與(yu) 社會(hui) 統一起來的現實基礎。由於(yu) 馬克思的實踐哲學立足於(yu) 人類現實的、物質的、對象性的感性活動,因而深刻揭示和批判了資本統治和技術統治時代所內(nei) 含的社會(hui) 矛盾和人類生存危機,從(cong) 而最終在西方思想史上完成了一場極其重要而徹底的哲學革命,揭開了當代實踐哲學全麵複興(xing) 的思想大幕。
中西哲學的交融會(hui) 通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的中國化
由此可見,中國哲學之所以還是一種“活的哲學”,之所以對於(yu) 解決(jue) 當代世界的社會(hui) 危機和文化問題仍有獨特的價(jia) 值,就在於(yu) 它所具有的實踐哲學特性,在於(yu) 它關(guan) 懷的始終是生命的現實存在和生活實在本身。從(cong) 西方實踐哲學所展開的思想視域來看,中國哲學的關(guan) 注點和著眼點始終在於(yu) 人的實踐活動以及人與(yu) 世界的關(guan) 係。它以人的實踐行為(wei) (主要是倫(lun) 理道德行為(wei) 和政治行為(wei) )為(wei) 中心,以“至善”為(wei) 目的,對人在“家國天地”中的種種活動,對人與(yu) 世界的種種關(guan) 係都進行了全麵而深入的探討和反思。
正因如此,馬克思主義(yi) 的中國化也才有了現實性和必然性。因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之所以在傳(chuan) 入中國後能被國人所廣泛接受,從(cong) 而成為(wei) 指導中國近代革命和當代建設的銳利思想武器,除了其思想理論本身切中了當代世界的時代問題和近代中國的社會(hui) 問題外,更重要的就是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本身所具有的實踐哲學特性。由於(yu)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內(nei) 在精神與(yu) 中國哲學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們(men) 之間的對接與(yu) 融合就沒有任何原則上的困難和無法克服的障礙。於(yu) 是,馬克思主義(yi) 自然而然地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