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向我們的文化傳統致敬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7-02-07 09:45:46
標簽:

 

 

向我們(men) 的文化傳(chuan) 統致敬

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正月初十日甲子

           耶穌2017年2月6日



編者

 

中國新年,帶動世界進入“春節時間”。“中國風”吹遍五洲,“中國紅”紅遍全球,春節跨越國界、引發共鳴,成為(wei) “世界節日”,正在於(yu) 它所承載的,是紮根神州大地的“中國價(jia) 值”,是立足千年傳(chuan) 統的“東(dong) 方智慧”。這樣的傳(chuan) 統文化,是我們(men) 安身立命、發展壯大之源,亦是麵向世界、走向未來之本。

 

近年來,中國發展令世界矚目,支撐古老中國騏驥一躍的,有道路選擇、有理論引領、有製度優(you) 勢,也有文化力量。中國古代有“九鼎”之說,這些國之重器,不僅(jin) 是政權象征,更是文化賡續、文脈傳(chuan) 承。由商周而漢唐、而宋明、而今日中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精神九鼎傳(chuan) 承不絕,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血脈和基因。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於(yu) 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涵養(yang) 著深厚的文化自信。今天起,我們(men) 推出“於(yu) 傳(chuan) 統中築牢文化自信”係列評論,與(yu) 您一起思考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過去、現在與(yu) 未來。

 

春節前夕,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力求讓傳(chuan) 統文化煥發新的光彩;春節之際,催動無數人返鄉(xiang) 腳步的,也正是重視家庭、重視親(qin) 情的“文化基因”。近年來,從(cong) 教育部提出“書(shu) 法進課堂”,到編纂“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百部經典”;從(cong) 語文教材中加大融入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比例,到各種以傳(chuan) 統文化建設鄉(xiang) 村的實踐……越來越多人飲水思源,在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追尋文化水脈、矚望文化複興(xing) 。

 

每個(ge) 國家、每個(ge) 民族,“想象共同體(ti) ”的地基和屋頂,都因文化而來。用中華民族傳(chuan) 統美德,滋養(yang) “不虛、不私、不妄”的真情;以古代典籍中的典故、名句,講述治國理政的道理;要求“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對於(yu)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之所以念茲(zi) 在茲(zi) ,正是因為(wei) 其中“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wei)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feng) 厚滋養(yang) ”,因而視之為(wei) “我們(men) 最深厚的軟實力”、喻之為(wei) “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

 

毋庸諱言,我們(men) 有過對於(yu) 自身文化傳(chuan) 統的困惑與(yu) 猶疑。中國曆史上,有“三晚”之說——晚周、晚明、晚清,都是社會(hui) 文化斷裂期。1842年,英軍(jun) 陳兵南京城下,中國被拋入“全球時間”。在這“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經洋務、變法,經革命、戰爭(zheng) ,經建設、改革,不到200年時間裏,中國文化經曆著劇烈的變革。及至今日,麵對傳(chuan) 統,人們(men) 往往有“霧裏看花”之惑;麵對世界,又難免有“鄉(xiang) 愁何寄”之困。在不少人那裏,“中國風”不過是絲(si) 綢、水墨、大屋簷的符號堆砌,節日的行禮如儀(yi) 敵不過電商促銷的廣告,人際的傳(chuan) 統美德被消費社會(hui) 的物質戰車甩在身後。在現代化的軌道上疾馳,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遊弋,我們(men) 急需重新定義(yi) 自身。

 

傳(chuan) 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脈,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必然包括文化的複興(xing) 。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進程、借助現代技術,以一種強勢文化的身份衝(chong) 擊著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維護中國的文化主體(ti) 性,不是抱殘守缺、閉關(guan) 鎖國,把傳(chuan) 統等同於(yu) “複古”“守舊”;更不是“去中國化”、毀古搬洋,把傳(chuan) 統一概視之為(wei) “糟粕”“落後”,而是要返本開新,看到我們(men) 是站在5000年的文化河床之上、是紮根960萬(wan) 平方公裏的文化土層之中,以此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我們(men) 的文化傳(chuan) 統,不僅(jin) 孕育了這個(ge) 從(cong) 未中斷的“亙(gen) 古亙(gen) 今,亦新亦舊”之文明,而且創造出人類曆史上罕有的一個(ge) 民族從(cong) 衰落走向複興(xing) 的奇跡。這正是中華文化的偉(wei) 大之所在,也是我們(men) 文化自信的根基之所在,更是我們(men) 弘揚傳(chuan) 統麵向未來的底氣之所在。

 

向我們(men) 的文化傳(chuan) 統致敬,我們(men) 以獨特的智慧和價(jia) 值屹立東(dong) 方。從(cong) 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孔子的“仁者愛人”,從(cong) 周易的“陰陽五行”到孟子的“民貴君輕”,禮樂(le) 相和的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學,涵養(yang) 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架構起中華民族的心靈空間。中古時期,四大發明傳(chuan) 入西方,被英國哲學家培根譽為(wei) “在世界範圍內(nei) 把事物的全部麵貌和情況都改變了”;上世紀30年代,梅蘭(lan) 芳在西方巡演,京劇的魅力震驚世界;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隨著中餐、漢字、孔子學院走出國門,架設起溝通東(dong) 西世界的橋梁;2017年年初,渾身布滿穴位的針灸銅人,在瑞士日內(nei) 瓦綻放中醫影響力……中華文化也以不同於(yu) 西方文明的基因,打開著全人類的文化場域。

 

向我們(men) 的文化傳(chuan) 統致敬,我們(men) 以包容與(yu) 創新的氣質走向未來。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過去的也是未來的。以絲(si) 綢之路為(wei) 例,它不僅(jin) 是一條通商道路,也是一條文化紐帶。唐代的長安城,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ge) 人口超過百萬(wan) 人的城市;明代初期鄭和七下西洋,船隊帶回“麒麟”(非洲長頸鹿),南京城萬(wan) 人空巷一睹真容。今天,“一帶一路”打開築夢空間,“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勾畫宏大願景,同樣體(ti) 現出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刻認識與(yu) 創新發展。有學者把中華文化比作“一個(ge) 有著強大向心力的漩渦”,不斷與(yu) 周邊各個(ge) 地方各種文化相融相生,最終形成一個(ge) 極其豐(feng) 富而巨大的“時空存在”,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創造力。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hui) 呼籲,“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裏汲取智慧”。中華文明不僅(jin) 在器物上曾給世界巨大貢獻,在精神上同樣能推動人類文明走向未來。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指出的,“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