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萬維】為什麽說儒家不是宗教?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6-12-21 19:12:56
標簽:

為(wei) 什麽(me) 說儒家不是宗教?

作者:關(guan) 萬(wan) 維

來源:深圳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一月廿二日丙子

         耶穌2016年12月20日

 

 

 

草創時代的思想家大都有一種苦行色彩。苦行的極端化,即為(wei) 宗教。章太炎認為(wei) ,“墨家固然近宗教”,但是墨家最終未能成為(wei) 宗教,儒學也如此。儒學不是宗教,孔子是一位隨時可以出仕的政治家,一位誨人不倦的教育家,一位上溯民族文化曆史、把握文化脈搏,下啟人文精神、確立東(dong) 方文脈的思想家。但是孔子思想中也有些類似宗教的因素,如其苦行色彩和悲憫情懷,這是儒學思想中最接近宗教的一種精神特質。

 

儒學雖然頻頻被後人力推為(wei) “教”,但儒學與(yu) “教”相去甚遠。馬克思·韋伯撰《儒教與(yu) 道教》,硬傷(shang) 很多但影響很大;杜維明為(wei) 國外某出版社策劃的《Our Religions 》一書(shu) 撰寫(xie) 題為(wei) 《儒教》一文,後來獨立成冊(ce) 。但杜維明本人並不認為(wei) 儒學為(wei) “教”,正文中亦多稱儒學而不稱儒教。因此,不難想象,杜維明撰寫(xie) 此書(shu) ,無非不想放過一個(ge) 很不錯的給西方介紹中國思想的機會(hui) 而已,不等於(yu) 承認儒學是一種宗教。

 

   


儒學宗教化運動主要在民間進行。東(dong) 南亞(ya) 華人世界也有儒學宗教化的努力。但他們(men) 除了祭孔、拜孔之外,沒有找到更好的讓儒學宗教化的方式。1978年,任繼愈在某論壇發表儒教是宗教的演講,此後又就此命題多次發表演講和文章,試圖論證儒教是宗教。然而應者寥寥,隻有少數學者如何光滬、賴永海、謝謙、李申等人相繼以不同方式公開支持“儒教”之說。唐君毅論人文精神重建,卻以西方經驗為(wei) 標本,認為(wei) 宗教生活必需,這與(yu) 儒學似乎有悖逆之處。美國漢學家安樂(le) 哲認為(wei) ,“古典儒學既是無神論的,又具有深刻的宗教性,兩(liang) 方麵同時兼而有之。這是一種沒有上帝的宗教,是一種肯定人類自身的宗教。”安樂(le) 哲對於(yu) 儒學宗教性的闡釋,有一個(ge) 西方色彩較濃的文化視野,比如孔子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這樣的思想,被理解為(wei) “協同創造”,被與(yu) 查拉圖斯特拉“如果已有諸神,那末創世又意味著什麽(me) 呢”式的思想並論;又如,儒學的家庭,被當成一種宗教意味的隱喻,將家庭關(guan) 係提升到中心地位,其意圖在於(yu) 將人的整個(ge) 身心毫不保留地投入到他的每一個(ge) 行動中;總之,對於(yu) 古典儒學而言,“宗教性”從(cong) 其根本意義(yi) 上看,是指一個(ge) 人清楚、充分地體(ti) 悟到整個(ge) 領域中現存事物的複雜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通過內(nei) 省的覺悟,產(chan) 生敬畏之心而獲得的。

 

我們(men) 姑且不去質疑安樂(le) 哲對經典儒學的宗教含義(yi) 的推衍的學理上的可靠性,而且安樂(le) 哲將儒學理解成“沒有上帝的宗教”,看起來還是十分有創見的。但在這裏,我們(men) 更傾(qing) 向於(yu) 用一種樸素的判斷方法,去對於(yu) 孔子思想中最本原的宗教因素進行簡單的判斷。因此,對於(yu) 孔子思想富有宗教意味的成分,目前我們(men) 認為(wei) 主要還是前麵提及的兩(liang) 點:其一是苦行色彩,其二為(wei) 悲憫情懷。做這樣一種判斷,首先居於(yu) 一種相對狹義(yi) 的宗教定義(yi) ,其次,是在暫且不去對孔子思想作進一步推衍的情況下作出的判斷。

 

  


縱觀孔子的苦行,並非主動尋求苦難,而是居於(yu) 對苦難的蔑視和對“道”的憧憬,是一種主動的、不否定另一方價(jia) 值的選擇。同時,孔子的苦行也是有限的,並非絕對的殉道者。這是孔子苦行色彩與(yu) 宗教苦行完全不同、最終沒有走向宗教之所在。唐君毅論墨子之所以沒能成為(wei) 宗教,是因為(wei) “墨子暢言天誌而期於(yu) 實用,向往超世之情不著,終未能成宗教。”而傅斯年認為(wei) ,“儒者以為(wei) 凡事皆有差等,皆有分際,故無可無不可。在高賢尚不免於(yu) 妥協之過,在下流則全成偽(wei) 君子而已。這樣的不絕對主張,正是儒者不能成為(wei) 宗教的主因,雖有些自造法度,但信仰無主,不吸收下層民眾(zhong) ,故隻能隨人均為(wei) 抑揚”。傅斯年以成為(wei) 宗教為(wei) 標準,對於(yu) 儒家的指責,道理並不充分。孔子思想沒有走向宗教,更主要的原因當在對自身的定位,即一個(ge) 清醒的人文主義(yi) 者,孟子亦是如此,所謂“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並沒有必定勸服人間世的訴求,因此也就無有殉道的期望,所謂“向往超世之情不著”。

 

孔子思想中另一種具有宗教色彩的因素,即悲憫情懷。孔子思想核心為(wei) “仁”,“仁者愛人”,整個(ge) “仁”論,其原動力為(wei) 悲憫情懷。後世對“仁”有多種解釋,孟子所為(wei) “惻隱之心”,將“仁”具體(ti) 化。但這種情懷亦止步於(yu) 人文主義(yi) 者的應有的尺度,沒有把自己打扮成為(wei) 救世主,沒有傳(chuan) 遞超然之音,沒有表現出超越個(ge) 人能力的神奇力量。各種可能導向超然的情感,在一個(ge) 人文主義(yi) 者不語怪力亂(luan) 神的話語中,歸屬於(yu) 世俗,歸宿於(yu) 凡塵。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