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线上平台2020年度十大好書揭曉

欄目:年度十大好書評選、通知公告
發布時間:2021-01-15 20:59:23
標簽:年度十大好書
伟德线上平台

伟德线上平台創辦於(yu) 西元二〇〇八年,以承續儒家文明、推動中華複興(xing) 為(wei) 己任,堅持儒家立場、民間身份、公益性質,以“立場明、水準高、信息新”為(wei) 工作標準,重點發布當代儒家的最新国际1946伟德成果、社會(hui) 熱點評論及民間社會(hui) 實踐信息,努力打通學術與(yu) 社會(hui) 之間的隔閡。編發《儒家郵報》(電子),主持出版儒生係列圖書(shu) ,組織、支持開展各種思想文化活動。


伟德线上平台年度十大好書(shu) 評選的基本原則是:


甲. 所選圖書(shu) 應持儒家立場,要有價(jia) 值關(guan) 切和文化情懷,国际1946伟德類的應當有思想創見、學術新得,大眾(zhong) 普及類的應當持論中正、文辭優(you) 美。


乙. 名著新版、修訂再版、文獻整理、典籍點校,以及境外(含台港澳)出版的圖書(shu) ,不參與(yu) 評選。


丙. 評委由儒家學者組成,通訊匿名投票,過程不公開。


根據評委的投票結果並經伟德线上平台編輯部綜合評議,伟德线上平台2020年度十大好書(shu) 評選結果最終揭曉(大致分為(wei) 国际1946伟德類和大眾(zhong) 普及類),現予公布,名單如下。


一、国际1946伟德類(著者序齒排名)


01 楊澤波著《儒家生生倫(lun) 理學引論》

02 李景林著《教化儒學續說》

03 朱勇著《儒者論法》

04 梁治平著《為(wei) 政:古代中國的致治理念》

05 趙峰著《四書(shu) 釋講:文明全景中跨語境理解儒學》

06 嚴(yan) 春寶著《新加坡儒學史》

07 田豐(feng) 著《王船山體(ti) 用思想研究》

08 屠凱著《輿圖換稿:明清之際的中國法哲學》

09 張清江著《信仰、禮儀(yi) 與(yu) 生活——以朱熹祭孔為(wei) 中心》

10 馮(feng) 茜著《唐宋之際禮學思想的轉型》


二、大眾(zhong) 普及類


01 鮑鵬山著《孔子原來——被誤解的孔子》

02 柯小剛著《詩之為(wei) 詩——詩經大義(yi) 發微卷一》

03 範雲(yun) 飛文、李波書(shu) 《金石藏禮——漢碑的二十種風骨》

04 陳來著《儒家文化與(yu) 民族複興(xing) 》

05 李中華著《中國文化通義(yi) 》

06 吳鉤著《宋仁宗:共治時代》

07 薑廣輝著《新經學講演錄》

08《孔子·儒學·儒藏:儒家思想與(yu) 經典——國圖名家講座集》

09 張定浩著《孟子讀法》

10 劉餘(yu) 莉著《誌於(yu) 道:如何認識中華傳(chuan) 統文化》


伟德线上平台編輯部敬告

孔子紀元2572年暨耶穌紀元2021年1月11日




附錄


国际1946伟德類十大好書(shu) 簡要評介



【楊澤波著《儒家生生倫(lun) 理學引論》】中國文化有鮮明的特色,儒家作為(wei) 其主流,自有卓絕獨到之處。本書(shu) 以內(nei) 覺為(wei) 阿基米德之點,從(cong) 孔子學理中分疏出欲、仁、智三性,證成了三分法,強調孔子思想實際為(wei) 三分結構,全然不同於(yu) 西方通行的感性、理性之兩(liang) 分。這種新方法,不僅(jin) 足以破除本體(ti) 沒有時間性的陳舊觀念,樹立生生意識,實現性善與(yu) 性惡、心學與(yu) 理學的真正會(hui) 通,對天人合一古老傳(chuan) 統給予全新解釋,更可以為(wei) 解決(jue) 西方道德哲學的一些重要難題貢獻儒家的獨特智慧。本書(shu) 是作者三十多年潛心研究儒家心性之學綜合消化後的係統表述,實為(wei) 造論之作。儒家生生倫(lun) 理學的義(yi) 理結構有很強的合理性,不僅(jin) 是儒家的,也是世界的,今後或有望成為(wei) 一種具有普遍意義(yi) 的思想範式。商務印書(shu) 館2020年6月出版。



【李景林著《教化儒學續說》】本書(shu) 著重從(cong) 儒學作為(wei) 一種形上義(yi) 理體(ti) 係與(yu) 社會(hui) 信仰係統之關(guan) 係入手,來揭示教化儒學的思想和文化內(nei) 涵。在儒家的形上學係統中,“教化”作為(wei) 一個(ge) 存在實現先行的觀念,標誌著一種本人的存在實現以證顯道體(ti) 的哲學進路。在教化儒學這一論域中,本書(shu) 對儒家的人性論、道統論、人格養(yang) 成論、王道政治理念、文化認同、哲學的內(nei) 容與(yu) 方法之關(guan) 係等相關(guan) 理論課題,也都有精深的研究,提出了一係列獨到的見解。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20年2月出版。



【朱勇著《儒者論法》】中國古代法律的發展演變,無論是法律的製定,還是法律的執行,始終為(wei) 一大批由讀聖賢書(shu) 出身的儒者所主導;一部中國法製的曆史就是由儒者所主導的儒法結合的曆史。儒者的主導使得中國古代法律的構建與(yu) 演變始終符合儒家對人性與(yu) 法律的基本判斷。本文集是作者基於(yu) 儒者的立場,從(cong) 不同角度對中國法律發展曆程的思考。重點涉及兩(liang) 大主題:關(guan) 於(yu) 中國古代法律體(ti) 係的架構、關(guan) 於(yu) 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特征。關(guan) 於(yu) 中國古代法律體(ti) 係的架構,作者認為(wei) ,在中國古代,實際發揮調整社會(hui) 關(guan) 係、構建社會(hui) 秩序的法律體(ti) 係包括祖製、六事法、鄉(xiang) 規民約三大組成部分。關(guan) 於(yu) 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特征,作者提出了中國古代社會(hui) 基於(yu) 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模式,以權利換和諧的社會(hui) 秩序實現路徑;分析了中國古代法律的自然主義(yi) 特征,及化解親(qin) 情義(yi) 務與(yu) 法律義(yi) 務衝(chong) 突的解決(jue) 模式。本文集對再現中國古代法律的曆史原貌、探討其製定宗旨以及實際發揮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學術價(jia) 值。法律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梁治平著《為(wei) 政:古代中國的致治理念》】中國古代為(wei) 政思想不但表現於(yu) 政治、法律、軍(jun) 事、外交等方麵,更涵括經濟、社會(hui) 、倫(lun) 理、教育及宗教諸議題,其意旨精微,內(nei) 容宏富,源遠而流長。本書(shu) 擇取“天下”“為(wei) 公”“民本”“家國”“禮法”五種觀念,由語詞演變、觀念結構、意義(yi) 係統及製度形態諸方麵入手,探究其含義(yi) ,追溯其源流,揭示其古今之變,期以展現古代中國人的致治理念與(yu) 實踐,同時為(wei) 今人認識傳(chuan) 統和再思中國提供更多可能。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2020年6月出版。



【趙峰著《四書(shu) 釋講:文明全景中跨語境理解儒學》】本書(shu) 試圖在文明全景中深度解讀“四書(shu) ”。文明全景視野包含兩(liang) 個(ge) 基本麵:一是從(cong) 世界文明的進程來審視中國曆史文化的變遷,二是從(cong) 神聖文明與(yu) 世俗文明的整體(ti) 來把握每一次時代變遷的特點。據此,本書(shu) 聚焦於(yu) 三個(ge) 時代語境的互動:先秦語境、宋代語境和現代語境之間的差異及其在轉進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作者力圖在文明全景中打通古今語境,與(yu) 經典對話,實現與(yu) 古聖先賢的傾(qing) 心交談,由現代的處境體(ti) 會(hui) 他們(men) 的選擇的深層用心,並從(cong) 他們(men) 的視角透視我們(men) 的處境的深刻意蘊。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嚴(yan) 春寶著《新加坡儒學史》】該書(shu) 按照新加坡的曆史分期和新加坡儒學的主要內(nei) 容特點,對新加坡儒學史上有關(guan) 儒學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等,都做了盡可能詳盡的記錄,力圖展示新加坡儒學傳(chuan) 承的曆史全貌,是關(guan) 於(yu) 新加坡儒學傳(chuan) 承曆史研究的第一部通史。它全麵係統地總結了儒學在新加坡傳(chuan) 承與(yu) 發展的全部曆史過程,填補了學術界中長期存在的一個(ge) 空白、彌補了儒學史研究中的一個(ge) 重要缺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田豐(feng) 著《王船山體(ti) 用思想研究》】本書(shu) 比較整全地呈現出船山體(ti) 用思想結構及其相較於(yu) 道學傳(chuan) 統的差異性。船山體(ti) 用之基本義(yi) 是氣作為(wei) 宇宙全體(ti) 的變合流行,其無方所無定體(ti) ,無法被抽象為(wei) 不變本體(ti) ,人隻能在聚散變化之用中見體(ti) 。此義(yi) 在性論層麵即性日生日成,性體(ti) 不是初生之際受命於(yu) 天的某種不變本體(ti) ,而是來自天之生生之德。繼善成性,以後天之習(xi) 使其不斷充實生成,接近精純整全之天德,此為(wei) 由用生體(ti) 。民族文化曆史可視為(wei) 民族之性的生成豐(feng) 富,其中最重要的資源,一則為(wei) 先聖經典的傳(chuan) 承與(yu) 詮釋,一則為(wei) 國史對豐(feng) 富境遇的描述與(yu) 持守。通過經學去理解經典,通過讀史來磨練擴充其倫(lun) 理政治德性,這個(ge) 過程既是其個(ge) 體(ti) 習(xi) 與(yu) 性成的體(ti) 用相生,也是整個(ge) 民族曆史不斷生成並持守自身一以貫之的過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屠凱著《輿圖換稿:明清之際的中國法哲學》】法學新古典主義(yi) 是一種對傳(chuan) 統法哲學予以創造性轉化的方法。它試圖賦予古典法思想以現代分析形式,促使他們(men) 以新型且係統的表述,為(wei) 今天的人們(men) 提供實踐理據。本書(shu) 運用法學新古典主義(yi) 方法,通過對李贄、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十個(ge) 人物思想的個(ge) 案研究,展現了明清之際中國法哲學的麵貌。法律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



【張清江著《信仰、禮儀(yi) 與(yu) 生活——以朱熹祭孔為(wei) 中心》】先聖作為(wei) “道”的象征,成為(wei) “神聖”介入其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不僅(jin) 是用以界別自身與(yu) 異端的價(jia) 值根基,更是其實踐成聖工夫的意義(yi) 基礎,從(cong) 中清楚可見朱熹對於(yu) 神聖價(jia) 值的信仰和守護方式。正因如此,信仰、禮儀(yi) 與(yu) 生活的複雜關(guan) 聯,在朱熹祭祀孔子的實踐中獲得了很好的呈現,由此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儒者生命實踐的展開方式及深層意涵。本書(shu) 站在宗教學視角探討朱熹對於(yu) 神聖價(jia) 值的守護和信仰方式,對於(yu) 宗教學和中國哲學的研究來說,有必要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而作者也試圖通過對朱熹祭孔這一特定生活實踐行為(wei) 的分析去表明,一種特定的宗教學視角和方法可以如何被用來分析儒者與(yu) 儒家傳(chuan) 統中的相關(guan) 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馮(feng) 茜著《唐宋之際禮學思想的轉型》】古人如何理解“禮”,是禮學思想史敘述的基本視角。禮是人爲創作,還是自然生成?聖人製禮的實質是製作經典,還是保存曆史製度?禮如何實現教化的意義(yi) ?對這些核心議題的不同探討,構成了傳(chuan) 統禮學演進發展的張力。禮學發展到唐宋之際,以文本解釋爲主的漢唐注疏傳(chuan) 統日漸枯竭,宋人開始在“追法三代”的信念下,為(wei) “禮”重建思想根基。本書(shu) 梳理了從(cong) 趙匡、杜佑、聶崇義(yi) 、劉敞、陳祥道,再到李覯、王安石、張載、二程、呂大臨(lin) 的禮學研究,最終落腳在朱熹對於(yu) 不同禮學方法與(yu) 思想的統攝上。這些唐宋之際的思想家對禮的規範性來源和人性論基礎進行了重新闡釋,由此實現了禮學思想與(yu) 禮儀(yi) 實踐的曆史轉型。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2020年9月出版。




大眾(zhong) 普及類十大好書(shu) 簡要評介




【鮑鵬山著《孔子原來——被誤解的孔子》】本書(shu) 是一本帶有強烈問題意識的著作,提出今天人們(men) 對孔子存在的誤解與(yu) 偏見,並有針對性地自問自答了這些問題,言之有據,持之成理,學術根基深厚;一掃長期以來的反孔偏見和無知,返本開新,彰顯孔子本來風貌,又有時代高度;所寫(xie) 的孔子是可崇敬的聖人氣象,又是有血有肉的、有缺點又能涵養(yang) 自省的人,在平凡中蘊積著偉(wei) 大;文章短小精粹,文字簡明而又風趣,使人愛看,一看到底。中國青年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柯小剛著《詩之為(wei) 詩——詩經大義(yi) 發微卷一》】現代學科劃分常把《詩經》歸作文學、文獻學和曆史學的研究對象。於(yu) 是,《詩經》作為(wei) 經書(shu) 的意義(yi) 被遺忘,《詩經》所承載的詩教傳(chuan) 統亦因之而斷絕。本書(shu) 從(cong) 齊、魯、韓、毛四家詩說及宋明諸家《詩經》闡釋出發,結合當代問題意識,重新激活《詩經》經學闡釋的詩教義(yi) 涵,回應時代問題。通過大義(yi) 發微式的經典解釋工作,作者希望能把《詩經》文本重新帶回活生生的思想現場,建立古今對話和中西對話。正如作者是一位跨界人士,這本書(shu) 本身也是“跨界之作”。它跨越了生活和學術,既要幫讀書(shu) 人找回生活的詩意,也要為(wei) 辛苦勞作的普通人找到古典智慧的引領。華夏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範雲(yun) 飛文、李波書(shu) 《金石藏禮——漢碑的二十種風骨》本書(shu) 選取中國書(shu) 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漢碑精品二十件,對蘊藏其中的禮樂(le) 傳(chuan) 統、禮儀(yi) 製度與(yu) 祠祀活動等予以提煉和解讀,旁及漢代政治、軍(jun) 事、地理、曆史等不同層麵,匯集成二十篇賞析作品,旨在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漢碑透射入年輕讀者的內(nei) 心。為(wei) 了滿足讀者的視覺體(ti) 驗,本書(shu) 由一位書(shu) 法名家花費一年時間逐一臨(lin) 摹二十件漢碑,將漢碑雍容典雅、端莊樸實的風格予以再現,一方麵再現漢碑的風韻氣質,另一方麵也呈現出當代書(shu) 法家走進漢碑、體(ti) 驗漢碑、參悟漢碑的生命曆程。整部書(shu) 圖文相配,由漢碑釋文、拓片局部、書(shu) 法創作以及賞析作品四者融合。其中若幹臨(lin) 摹件可製成小卷,風格古典雅致,宜於(yu) 讀者單獨欣賞。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



【陳來著《儒家文化與民族複興》】在新時代,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如何複興?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先生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國學,重塑儒學的社會價值,闡明中華民族複興的條件。中國人重視的“以人為本”“協和萬邦”“極高明而道中庸” 等處世原則,都是“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傳統。陳來先生倡導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希望現代人學習王陽明、朱熹等大思想家的智慧,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中華書局2020年7月出版。


【李中華著《中國文化通義》】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對中國文化產生的根源與背景、基本要素、價值係統、基本特征、傳播及對世界的影響、對外來文化的受容與排斥、現代化與未來前景多個方麵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釋。既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全貌,又凸顯了中國文化的諸多亮點。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3月出版。


【吳鉤著《宋仁宗:共治時代》】宋仁宗究竟是平庸之主還是後世帝王效仿的對象?這個(ge) 問題一直存在較大爭(zheng) 議。本書(shu) 以時間為(wei) 線索,詳細講述了宋仁宗的一生,既包含他作為(wei) 個(ge) 體(ti) 所經曆的喜怒哀樂(le) ,更著力刻畫他作為(wei) 皇帝要麵臨(lin) 的重重考驗。作者通過回顧宋仁宗的一生,致力於(yu) 回答“什麽(me) 樣的皇帝才是稱職的皇帝”“為(wei) 什麽(me) 這樣一個(ge) 大家普遍忽略的平庸之主,卻締造了中華文明的黃金時代”這兩(liang) 個(ge) 重要的問題。作者吳鉤是著名宋史學者,本書(shu) 乃是他所寫(xie) 的第一部人物傳(chuan) 記,有別於(yu) 其他“吳鉤說宋”之縱覽、概說宋朝的曆史作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



【薑廣輝著《新經學講演錄》】本書(shu) 作者回答了以下重要問題:中華民族是怎麽(me) 來的?中華文化的“根”與(yu) “魂”是什麽(me)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所傳(chuan) 承的“核心價(jia) 值觀”都有哪些?本書(shu) 率先對在當今時代如何推動傳(chuan) 統經學獲得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問題作出了係統的回應與(yu) 實踐:即開創“新經學”,並以“新經學”為(wei) 平台,重建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信仰”。作者強調中華文化的“根”就是“六經”,“六經”所承載的核心價(jia) 值觀就是中華文化的“魂”。“六經”去,則學無根;學無根,則國無魂。因此,隻有用價(jia) 值觀的理論,用“根”與(yu) “魂”的概念去看待經學,經學研究才能獲得新的生機。“新經學”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要從(cong) 價(jia) 值觀的理論視域來研究經學,即以“新經學”為(wei) 平台,重建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信仰”。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孔子·儒學·儒藏:儒家思想與(yu) 經典——國圖名家講座集》】本書(shu) 由國家圖書(shu) 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yu) 研究中心聯合編選,為(wei) 國圖名家講座係列之中國古代哲學講座的整理匯編,以“儒家文化為(wei) 中華民族的複興(xing) ”開篇,題宏義(yi) 精。本書(shu) 既是一部有關(guan)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核心思想——儒家思想的概貌剪影,也是前輩名家在讀書(shu) 治學的同時,並結合自身的平生閱曆,對人生處世、人文社會(hui) 、自然環境等方麵的哲學思考。不僅(jin) 適合有誌於(yu) 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的青年學生,也適合每個(ge) 期望美好生活、有意反省人生的普通讀者。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張定浩著《孟子讀法》】本書(shu) 從(cong) 訓詁、修辭和義(yi) 理三個(ge) 角度逐節解讀《孟子》全本,探尋其雄闊簡勁的文章筆法,感受其博而能約的曆史眼光,體(ti) 貼其明德新民的微言大義(yi) ,從(cong) 而認識古典和當下的交互,體(ti) 會(hui) 自我與(yu) 世界的關(guan) 係,感受學問與(yu) 生活的融合。通過本書(shu) ,讀者不僅(jin) 能明了《孟子》這部經典曆久而彌新的原因,更能領會(hui) 經典之於(yu) 個(ge) 人成長的意義(yi) 和作用。譯林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



【劉餘莉著《誌於道:如何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本書由作者在“學習強國”和“人民網”等媒體關於傳統文化的講座整理而成,一共十五講。圍繞“誌於道:如何認識中華傳統文化”這一主題,厘清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脈絡,並聯係當前的社會現實,從傳統文化與人生幸福、安身立命、心理調適、中國式管理、社會和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麵,深入剖析了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可為當今各階層人士修身齊家、管理企業、治國理政的重要參考。世界知識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