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州龍灣英橋王氏:興古堡守衛家國 立族約丕振門風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6-11-30 23:56:21
標簽:

浙江溫州龍灣英橋王氏:興(xing) 古堡守衛家國 立族約丕振門風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一月初二日丙辰

          耶穌2016年11月30日

 

 

 

英橋王氏

 

據《英橋王氏族譜》記載,王氏肇始於(yu) 琅琊,宋遷永嘉,其裏曰英橋。自始遷祖萬(wan) 十一公王惠根植此地,曆經七百餘(yu) 年,傳(chuan) 承二十九代。家族學風濃鬱、人才輩出。自明代弘治以來,湧現狀元、傳(chuan) 臚、進士等13人,舉(ju) 人、副榜15人,庠生近千人,著作70多部,是明清時期溫州地區的著名家族。代表人物有:

 

王澈(1473-1551),英橋王氏八世祖,字子明,號東(dong) 厓。明正德八年(1513年)中舉(ju) 人,初授禮部司務,升兵部武庫司郎中,累官福建布政司左參議。嘉靖十八年(1539年)辭官告歸後,在故裏修葺始祖墓、建王氏宗祠、重修族譜,製定《王氏族約》以敦家風。

 

王諍(1508-1581),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及第,曆任山東(dong) 溧陽縣縣令、山東(dong) 道監察禦史和河東(dong) 巡鹽禦史等職。王諍在溧七年,抑製豪強,為(wei) 民申冤。他還曾怒砸貪腐官員酒席,被稱為(wei) “硬骨頭”、“好禦史”。王諍一生清廉,致仕歸鄉(xiang) 之時,僅(jin) 幾箱書(shu) 、一張琴而已。

 

王叔果(1516—1588),王澈長子,字育德,號西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進士,授兵部職方司主事。曾任廣東(dong) 按察副使,後引疾乞休,與(yu) 弟王叔杲一同捐資興(xing) 建永昌堡,用以抵禦倭寇。

 

王叔杲(1517—1600),王澈次子,字陽德,號暘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進士,曆任常州府靖江縣令、常熟知縣、大名府知府、蘇鬆常鎮四郡兵備副使、右參政等職。為(wei) 官15載,政績突出。著作有《玉介園存稿》十八卷,其中詩歌七卷,文十一卷。

 

英橋王氏家族科名煊赫於(yu) 明清,而耕讀傳(chuan) 家的良好家風代代相承,延續不斷,至今人才輩出。數十位專(zhuan) 家教授服務於(yu) 社會(hui) 各個(ge) 領域,成績顯著,如電機專(zhuan) 家、曾任浙江大學代校長的王國鬆先生,著名戲曲學家、中山大學教授王季思先生等。

 

      

 

永昌堡·環海樓

 

永昌堡

 

永昌堡,位於(yu) 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永中街道,東(dong) 臨(lin) 東(dong) 海,西倚大羅山麓,建於(yu)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是兼具軍(jun) 事城防和生活色彩的明代全國唯一的私家抗倭古堡。永昌堡作為(wei) 浙江僅(jin) 存的兩(liang) 座民建古代城防堡壘之一,既為(wei) 軍(jun) 事遺存,又富水鄉(xiang) 風情,被列為(wei)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省國防教育基地和省科普教育基地。

 

據載,明代初期,永嘉鹽場因地處海防前沿,屢有倭匪侵襲,英橋王氏抗倭首領王沛、王德叔侄犧牲。王沛之侄王叔果、王叔杲意識到“固營壘以待敵”的重要性,會(hui) 同族中父老費時11個(ge) 月、捐7000餘(yu) 金修建永昌堡,用於(yu) 抵抗倭寇入侵,成為(wei) 沿海重要的抗倭重地。堡內(nei) 人民曾8次勝利地抗擊了倭寇的侵略,永昌堡由此聞名於(yu) 世。

 

城堡雄偉(wei) 壯觀,南北長達778米,東(dong) 西長445米,城高8米,基寬3.9米,周長2688米。城中有城堞900餘(yu) 個(ge) ,炮台12座,鋪舍20個(ge) ,具有極強的防禦功能。城堡整體(ti) 布局合理,設有四座城門、四座水門。城外四周有護城河環繞,城內(nei) 有兩(liang) 條南北走向的河流,河上築有形式各異的多座橋梁。兩(liang) 岸以方塊花崗石斜築,以利水陸交通、灌溉、浣洗。堡內(nei) 原有水田100多畝(mu) ,危急時可生產(chan) 自救,不怕久困,以促進軍(jun) 民兩(liang) 安。

 

堡內(nei) 王氏宗祠始建於(yu)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比永昌堡建城還早16年,由英橋王氏八世祖王澈興(xing) 建,為(wei) 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王氏宗祠占地13餘(yu) 畝(mu) ,七間三進,前進有三間石碑樓一座,中進儀(yi) 門五楹,後進三楹,旁分左右二廳,廊廡七楹,環列左右。王氏宗祠結構古重,鐫刻精微,保存完整,內(nei) 部結構精妙絕倫(lun) ,其飛簷、鬥拱、吻獸(shou) 、梁架、荷花抱梁等,都具有高度的藝術性,係浙南地區之最,是永昌堡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個(ge) 宗祠。今天的王氏宗祠內(nei) ,設有風情民俗室、鄉(xiang) 賢名人館室、抗倭築堡展覽廳等。

 

《王氏族約》

 

《王氏族約》共十章計12000餘(yu) 字,為(wei) 英橋王氏八世祖王澈所著。族約囊括祠儀(yi) 、餕儀(yi) 、簡任、記考、匯訓、冠婚、喪(sang) 祭、內(nei) 治、嘉言、善行等十部分,主要包括六大內(nei) 容,對家族成員敦宗睦族的訓誡;對子弟處世、為(wei) 官的訓誡;對子孫儉(jian) 勤持家的訓誡;對子孫修身為(wei) 善的訓誡;對處理家族、家族成員與(yu) 國家關(guan) 係的訓誡;家庭治理與(yu) 婚嫁的要義(yi) 。其訓誡方式是以古代聖賢格言、事例來說明做人、修身、治家的道理,傳(chuan) 遞修身正心、崇文重教、戒貪去奢、敦親(qin) 和鄰、保鄉(xiang) 愛國等浩然正氣,深入淺出、很有說服力。

 

《族約》不僅(jin) 有嚴(yan) 厲的約束處罰機製,還重視精神褒獎,如對行善舉(ju) 者,不限貧賤,均載錄於(yu) 族譜中頌揚;反之,有行不義(yi) 者,則據實在族譜中記錄警示。

 

正是王氏祖訓的諄諄教化,和良好家風凝聚起來的堅定意誌,讓英橋王氏舉(ju) 全族之力建成了全國罕見的私家城堡並八退倭寇,且世代簪纓、為(wei) 官不貪,50多名王氏官員中連續出過“鐵禦史”王諍、“清廉典範”王繼明等多位聲名卓著的清廉好官。

 

●視頻腳本

 

浙江溫州龍灣英橋王氏:風清氣正七百年

 

為(wei) 什麽(me) 一個(ge) 私家城堡,屢退倭匪,成為(wei) “巍然屹立的地方長城”?

 

為(wei) 什麽(me) 堡內(nei) 王氏一族,奕世簪纓,卻能始終做到為(wei) 官清廉?

 

為(wei) 什麽(me) 一部《王氏族約》,百年傳(chuan) 承,成為(wei) 古代官方推崇的家規民約?

 

永昌堡,位於(yu) 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永中街道,建於(yu)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雄偉(wei) 壯觀、保存完整,是明代溫州地區極具人文內(nei) 涵的文化中心,是浙江僅(jin) 存的兩(liang) 座民建古代城防堡壘之一,既為(wei) 軍(jun) 事遺存,又富水鄉(xiang) 風情,街道河渠呈井字,跨河橋造型各異,被譽為(wei) “東(dong) 海文化明珠”。

 

東(dong) 海之濱,大羅山麓,王氏族人用智慧和勇氣護衛下來的,不僅(jin) 是這座建於(yu) 明嘉靖年間的王氏宗祠牌坊,也不僅(jin) 是雄偉(wei) 壯麗(li) 的古堡,更是王氏一族的醇厚家風和綿長文脈。

 

農(nong) 曆正月十二,一年一度的古堡春祭,相傳(chuan) 延續至今已四百餘(yu) 年了。嚴(yan) 謹的祀儀(yi) 之中,司禮誦讀族訓,是最為(wei) 莊嚴(yan) 肅穆的環節。

 

在古堡繁衍生息的,是一方望族英橋王氏。據《英橋王氏族譜》記載,王氏肇始於(yu) 琅琊,宋遷永嘉(今屬溫州),其裏曰英橋。

 

自始遷祖萬(wan) 十一公王惠根植此地,悠悠七百餘(yu) 載,傳(chuan) 承二十九代,英橋王氏瓜瓞綿綿、家風悠長。

 

英橋王氏所在永嘉鹽場,地處海防前沿,故而民風彪悍。為(wei) 敦倫(lun) 子弟,教化民風,致仕歸鄉(xiang) 的八世祖王澈,將“為(wei) 官體(ti) 國,在鄉(xiang) 惠裏”的家國情懷,具化為(wei) 12000餘(yu) 字的《王氏族約》。《族約》囊括祠儀(yi) 、餕儀(yi) 、簡任、記考、匯訓、冠婚、喪(sang) 祭、內(nei) 治、嘉言、善行等十部分。

 

英橋王氏二十一世孫 王偉(wei) :

 

先祖王澈所著的《王氏族約》,一共一萬(wan) 兩(liang) 千多字。他以士大夫的身份,為(wei) 家族寫(xie) 了這個(ge) 《王氏族約》,目的是把家族的家風提升上來。有了這個(ge) 族約以後,才有永昌堡。

 

英橋王氏通過各種方式,對族人進行家風的傳(chuan) 承教化。甚至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裏,這團傳(chuan) 承之火也在族人心裏頑強地燃燒著。

 

體(ti) 悟這傳(chuan) 承不息的《王氏族約》背後的文化精神,我們(men) 大概就能破譯英橋王氏蔚為(wei) 望族的密碼。

 

《王氏族約》重視精神褒獎,對行善舉(ju) 者,不限貧賤,均載錄於(yu) 族譜中頌揚;反之,有行不義(yi) 者,則據實在族譜中記錄警示。

 

《王氏族約》還表現出強烈的“崇儒重教”風尚,這得益於(yu) 對先祖家風的傳(chuan) 承。三世祖王珍“辟家塾延師教弟子”,課外還“令其歌詩習(xi) 禮”。宗族還立義(yi) 塾、設義(yi) 田、置義(yi) 倉(cang) ,資助貧苦族人讀書(shu) 應試。獨特的教育方式,濃鬱的求學之風,讓英橋王氏不但成為(wei) 科甲蟬聯的官宦世家,還成為(wei) 博學好學的文化世族。這片麵積僅(jin) 0.34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先後走出進士13人,其中狀元1人、傳(chuan) 臚1人,另有舉(ju) 人副榜15人,庠生近1000人。英橋王氏可查著述70多部,為(wei) 浙南之冠。英橋王氏還先後創立眾(zhong) 多公共學習(xi) 場所,並資助府縣官學建設,以利地方百年樹人。近代以來,“重文興(xing) 教、格物致知”之風綿延,孕育了王國鬆、王季思、王鎮恒等專(zhuan) 家學者。

 

溫州市社科聯原副主席 洪振寧:

 

英橋王氏他們(men) 艱苦創業(ye) 、勤儉(jian) 持家,為(wei) 地方的公益事業(ye) 特別是人才培養(yang) 作出很大貢獻。他們(men) 這個(ge) 族約有個(ge) 很大特點,那就是把溫州的文化思想資源,尤其是南宋時期的永嘉學派的思想繼承下來。永嘉學派是一個(ge) 提倡務實、事功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挺有名氣的一個(ge) 學派。他們(men) 的很多思想被《王氏族約》所吸收、轉化。

 

《王氏族約》的立訓者王澈似有預料,日後家族必會(hui) 顯宦輩出,因此他在族眾(zhong) 如何“當好官”、“理好政”上,花費了大量筆墨。其中,既有“凡子孫居官,務要廉勤正直、盡忠體(ti) 國、恪守官箴”的叮囑,亦有“其治行卓越,惠澤及民,歿後於(yu) 譜傳(chuan) 之”的期許,更有“貪酷被黜者,於(yu) 譜上削其爵”的告誡。正因族內(nei) 精英們(men) 經家風訓化早早樹立“為(wei) 政以德”的誌向,才造就王氏一族不但科名顯赫,同時又門風清麗(li) 、朝野稱譽。明清以來,英橋王氏為(wei) 官者不下五十人,個(ge) 個(ge) 官聲清越。在明代被廣為(wei) 傳(chuan) 頌的清廉官員模範中,就有兩(liang) 位來自英橋王氏——“鐵禦史”王諍、“清廉典範”王繼明。王諍為(wei)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曆任溧陽縣令、山東(dong) 道都察院禦史、雲(yun) 南巡按及貴州巡撫。在溧七年,懲治豪強,為(wei) 民申冤。他還曾怒砸貪腐官員酒席,被稱為(wei) “硬骨頭”、“好禦史”。王諍一生清廉,致仕歸鄉(xiang) 時,僅(jin) 幾箱書(shu) 、一張琴而已。王諍族侄王繼明,初任直隸太平府當塗縣令,廉政善舉(ju) ,簡禮親(qin) 民。後奸官陷告,稱王家奴仆上百,家造府台大門。朝廷派人暗訪,到其老家,見埠頭有中年婦女漂洗苧線,問之正是王繼明繼室,探其府第,卻是三間小舊房,裏麵白發老婦正撚苧絲(si) ,婆媳倆(lia) 以小工為(wei) 孫兒(er) 湊錢念書(shu) 。

 

至今,永昌堡內(nei) 還流傳(chuan) 著這樣一句俗語,“王氏宗祠牌坊是穿草鞋的保下來的,王氏宗族聲望是十三進士撐起來的”。那《王氏族約》是如何讓“穿草鞋的”與(yu) “著官服的”一樣謹言慎行、遵規守法的呢?《王氏族約》在開篇祠儀(yi) 中寫(xie) 道:“毋作非法,而犯官刑;毋恃富強,以淩貧弱;毋好爭(zheng) 訟,而擾門庭。”《王氏族約》在德行上主張“事親(qin) 必孝,事長必敬,兄友弟恭,夫義(yi) 婦正”,在治家上要求無論“為(wei) 庶人,為(wei) 士,為(wei) 大夫卿佐”都應“本諸勤儉(jian) ”。對於(yu) 族中精英,則提出更高要求:“凡生員,當敦行好禮,崇尚氣誌。”《王氏族約》施行之後,因其卓然功效被縣府兩(liang) 級舉(ju) 薦,上升為(wei) 官方推崇的家規族約範本。但這一族約精神決(jue) 不止於(yu) 字麵紙上,王氏曆代先賢將其踐行為(wei) 施粥舍糧、扶貧濟困、鋪橋修路、抗倭建堡等務實義(yi) 舉(ju) 。

 

這尊把劍持矛、威風凜凜的英雄塑像,銘記著英橋王氏殊死抗倭的悲壯曆史。明嘉靖年間,永嘉是海防前線。王澈的胞弟王沛自幼深受“惠澤及民”教誨,他與(yu) 族侄王德,招募了兩(liang) 千餘(yu) 人的“義(yi) 師”。這支自發的“義(yi) 師”,不但在本地屢退倭匪,還多次馳援鄰近衛所。後王沛、王德相繼為(wei) 國捐軀,分別被追贈為(wei) 太仆寺丞、太仆寺少卿。再後來,王沛之侄王叔果、王叔杲意識到“固營壘以待敵”的重要性,率眾(zhong) 籌資築建城堡。王叔杲傾(qing) 囊傾(qing) 家負擔大半,自家宅院卻隔在城外。王氏族人眾(zhong) 誌成城,曆時一年建起了一座民建的海防雄關(guan) “永昌堡”,成為(wei) “巍然屹立的地方長城”。400餘(yu) 年後,軍(jun) 事專(zhuan) 家範中義(yi) 觀堡後慨歎:“將當時管形火器的先進性能同城堡防禦巧妙結合起來,這是一大創舉(ju) ,是前所未有的。”

 

溫州市社科聯原副主席 洪振寧:

 

通過族約培養(yang) 自己家族裏麵的人才,培養(yang) 正氣。正氣養(yang) 成以後,形成發自內(nei) 心的行動,然後來影響社會(hui) ,影響當地的社會(hui) 風氣。

 

王氏一族的清麗(li) 門風,對潤化一方民風起到了莫大作用。鑒於(yu) 英橋王氏的家學淵源和嚴(yan) 正態度,明代地方官員還主動延聘英橋王氏精英主持編修《溫州府誌》及《永嘉縣誌》。

 

永昌一小的書(shu) 聲琅琅入耳,這是文化血脈的延續。

 

環海城樓的旌旗獵獵招展,這是英雄意誌的張揚。

 

古堡春祭的祀儀(yi) 虔誠恭敬,這是浩然正氣的傳(chuan) 承。

 

風清氣正,福運永昌。無論任何時候,古堡深處飄來的那一股清風,都會(hui) 讓我們(men) 平添一份慰藉和定力;曆史源頭湧出的那一股活水,都會(hui) 讓我們(men) 陡增一份智慧和勇氣。

 

“家風正,鄉(xiang) 風醇,民風清”,“守得住,攻不破,留得下”,這就是永昌堡作為(wei) 軍(jun) 事之堡、景觀之堡,更作為(wei) 意誌之堡、精神之堡,給予曆史、現在和未來的響亮回答!

 

    

 

永昌堡·古橋

 

●英橋王氏家規家訓摘編

 

廉勤正直

 

凡子孫居官,務要廉勤正直、盡忠體(ti) 國①、恪守官箴②,其治行③卓越,惠澤④及民,及有功德為(wei) 宗族鄉(xiang) 鄰所庇賴⑤者,歿後於(yu) 譜傳(chuan) 之;如貪酷被黜⑥者,於(yu) 譜上削其爵。——摘自《王氏族約》匯訓

 

【注釋】

 

①體(ti) 國:泛指治理國家。

 

②官箴:原指百官對皇帝的勸誡,後指對官吏的勸誡。如為(wei) 官忠於(yu) 職守的稱“不辱官箴”。

 

③治行:為(wei) 政的成績。

 

④惠澤:恩澤、德澤。

 

⑤庇賴:保護、依靠。

 

⑥黜:廢,貶退。

 

【譯文】

 

凡子孫擔任官職的,務必要廉潔勤政正直,竭盡忠貞治理國家,恭敬地遵守為(wei) 官的職責準則,政績卓越,恩德惠及老百姓,以及功業(ye) 和善行為(wei) 宗族鄉(xiang) 親(qin) 帶來好處的人,那麽(me) (他)死後在宗譜上立傳(chuan) 紀念;如果為(wei) 官貪婪殘酷被罷免貶斥,那麽(me) 在宗譜上不記載官職。

 

凡保家之道惟儉(jian) 與(yu) 勤,若習(xi) 惰好閑,用度無節,甚非久長之理由,為(wei) 庶人①、為(wei) 士、為(wei) 大夫卿佐②道則不同,本諸勤儉(jian) 一也。——摘自《王氏族約》匯訓

 

【注釋】

 

①庶人:泛指無官爵的平民百姓。

 

②大夫卿佐:泛指官吏。

 

【譯文】

 

大凡保住家業(ye) 的方法隻有節儉(jian) 和勤勞,如果遊手好閑,生活奢靡,絕非長久之計。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讀書(shu) 人,抑或是官吏,雖然思想方法各不相同,但勤儉(jian) 持家這一根本卻是相同的。

 

敦行好禮

 

凡生員①乃族中之秀,當敦行②好禮,崇尚氣誌,嚮③以為(wei) 族眾(zhong) 表帥。若唯利是營,不顧名義(yi) 出入公門,幹擾鄰邑可鄙甚矣,何以為(wei) 士耶。仕官家居者,尤宜以道自重,謝絕私謁④,以共維宗風可也。——摘自《王氏族約》匯訓

 

【注釋】

 

①生員:明清時代,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入府、州、縣學的,都稱生員,俗稱秀才。

 

②敦行:注重品行。

 

③嚮:通“向”,一向。

 

④私謁:以私事謁見請托。

 

【譯文】

 

大凡生員都是宗族內(nei) 的優(you) 秀人才,應當注重個(ge) 人品行和遵循道德規範,尊崇氣節和操守,族人曆來把生員作為(wei) 學習(xi) 的表率。如果唯利是圖,不顧名聲道義(yi) 出入衙門,幹擾鄉(xiang) 鄰,那就很可鄙了,還有什麽(me) 資格作為(wei) 士人呢!做官的人在家閑居,更應該以道義(yi) 自重,拒絕私事到官府請托,共同維護宗族的良好風氣。

 

孝親(qin) 敬長

 

事親(qin) 必孝,事長必敬,兄友弟恭,夫義(yi) 婦正,毋作非法,而犯官刑;毋恃富強,以淩貧弱;毋好爭(zheng) 訟,而擾門庭;毋為(wei) 賭博,以蕩產(chan) 業(ye) ;毋縱淫僻①,以隕②家聲;毋耽麴蘖③,以亂(luan) 厥④性;毋習(xi) 遊惰,而忘治生⑤,謄此訓誡,實係廢興(xing) ,言之再三,爾宜深省。——摘自《王氏族約》祠儀(yi)

 

【注釋】

 

①淫僻:淫亂(luan) 放蕩。

 

②隕:敗或毀敗。

 

③麴(qū)蘖:也作曲蘖,指酒。

 

④厥:其。

 

⑤治生:管理、處理好謀生之業(ye) 。

 

【譯文】

 

對待父母一定要孝順,對待老人一定要尊敬,兄弟之間要友愛謙讓,為(wei) 夫的行事要合乎正義(yi) ,為(wei) 妻的要守婦道。不要幹違法的事,招致官府的懲罰;不要依仗富有強勢,去欺淩貧窮弱小的人;不要爭(zheng) 強鬥勝好打官司,以致擾亂(luan) 宗族家庭的安寧;不要賭博,以致敗壞產(chan) 業(ye) ;不要淫亂(luan) ,以致毀壞家族聲望;不要酗酒,以致亂(luan) 了本性;不要遊手好閑慣於(yu) 懶惰,而忘掉謀生之業(ye) 。抄錄這條訓誡,實在關(guan) 係到我們(men) 宗族的興(xing) 衰。再三囑托,希望大家深刻反省。

 

推崇義(yi) 舉(ju)

 

凡周恤①族之貧難,及於(yu) 宗祠有義(yi) 舉(ju) ,在有餘(yu) 之家,即宜務行之。今累困廩②、連阡陌③以遺子孫,至言祖宗公事,則縮頸方丈。宴親(qin) 賓,綺羅填笥④,於(yu) 族人之饑寒罔恤,皆由大義(yi) 不明,未嚐念及一本之意。夫創業(ye) 累錙銖⑤,而後人用之如糞土⑥;富貴有時替,而人死貴留名。故家有餘(yu) 財,而不能樹恩於(yu) 族,謀盛舉(ju) 以垂不朽,是誠不智之甚也。——摘自《王氏族約》匯訓

 

【注釋】

 

①周恤:接濟、救濟;

 

②困廩:穀倉(cang) 、糧倉(cang) ;

 

③阡陌:田界或田間小路;

 

④笥:原指盛東(dong) 西的方形竹器,泛指箱子;

 

⑤錙銖:古代重量單位,比喻極細微的數量。

 

⑥糞土:此處比喻把先輩辛苦積聚的財富視如糞土,任意揮霍浪費。

 

【譯文】

 

凡是要接濟族中貧難者,及至宗祠發起賑濟義(yi) 舉(ju) 的,富裕的家庭就應該用行動來響應。但現在有的人家糧倉(cang) 多多、田地連片,用來留予子孫,至於(yu) 說及為(wei) 祖宗辦公共事務,就變成了縮頭和尚。宴請親(qin) 朋好友,綾羅綢緞排場闊綽,對族內(nei) 還在忍饑挨餓的人卻不救助。這都是由於(yu) 大義(yi) 不明,不顧念本是同根的緣故。先人創業(ye) 時把財富一點點積累起來,而後代卻不加節製地使用,視其如糞土。富貴是不會(hui) 長久的,可貴的是人死後給後代留下好名聲。因此,家有餘(yu) 財的富戶卻不能施恩澤於(yu) 宗族,不想謀劃善舉(ju) 而留芳於(yu) 後世,實在是很不明智啊!

 

謹守國法

 

凡包攬侵欺,國法具在,小則辱身喪(sang) 家,大則禍害宗族,切宜深戒。——摘自《王氏族約》匯訓

 

【譯文】

 

凡是非法占有、侵吞欺騙國家錢糧,都難以逃脫國法的懲罰,輕者自身受到侮辱無家可歸,重者就會(hui) 禍害宗族,要引以為(wei) 戒,切記。

 

    

 

永昌堡·英橋王氏宗祠內(nei) 景

 

    ●專(zhuan) 家觀點


洪振寧:重家訓 養(yang) 家風 育良才

 

溫州發展史上,大約四五百年前,東(dong) 部永嘉場地區人文鼎盛,一批知識分子崛起與(yu) 集聚,成為(wei) 一股促進溫州經濟發展與(yu) 社會(hui) 進步的力量,影響力持續至今。其中英橋王氏,尤為(wei) 突出。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一向注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傳(chuan) 統家訓為(wei) 正心、修身、為(wei) 人處世的基礎,強調立誠修身,強調勤儉(jian) 持家,把自己家庭經營好的人,才可能去治理國家,為(wei) 社會(hui) 多做有益的事。因此,家訓家規家風成為(wei) 士紳望族特別重視的事情,長輩注重立家訓、家規,通過家庭教育,讓幼兒(er) 在家遵家訓,受教育,守清規。

 

溫州地區,前代的思想資源基礎較為(wei) 紮實。南宋時期產(chan) 生的永嘉學派,以經製言事功。在溫州做官的袁采為(wei) “厚人倫(lun) 而美習(xi) 俗”,寫(xie) 作了一部《袁氏世範》,是家訓名篇,以其語言通俗和規範便於(yu) 操作,被推為(wei) 《顏氏家訓》之亞(ya) ,頗具影響力。

 

英橋王氏家族,人才眾(zhong) 多,在明代中後期的溫州,是一麵旗幟,起到了領軍(jun) 示範的作用。因此,王氏家族重視自身的率先垂範,訂立家訓家規,強調不論是穿草鞋的還是著官服的,都要勤儉(jian) 持家,崇尚氣誌,清正廉潔,廣交賢能,強調做人要敦親(qin) 睦鄰,戒貪去奢,以德養(yang) 財,以利與(yu) 人。

 

王氏家訓,一是繼承了南宋時期永嘉學派的思想,如修實政,行實德,傳(chuan) 承了南宋袁采的《袁氏世範》,如忠信篤敬,公平正直,嚴(yan) 己寬人,近善遠惡。吸收了傳(chuan) 統文化的精華和養(yang) 分,通過家族組織實施家訓教化,注重可操作性和養(yang) 成教育。二是重視個(ge) 人節操和民族氣節的培育,注重優(you) 良家風的傳(chuan) 承。他們(men) 的家訓家規,側(ce) 重對孩子幼時的訓誡誘導,對他們(men) 進行品質培養(yang) ,使得他們(men) 養(yang) 成向往崇高、追求理想的浩然之氣,培育自覺抵禦不良社會(hui) 風尚的堅定毅力。

 

王氏家訓注重家庭教育,客觀上看,對培養(yang) 家族中的人才,帶動地區風氣的變化,起到了較大的作用。永嘉場地區人文興(xing) 起,出了十多位進士,有所謂的“溫之顯仕巨室多產(chan) 茲(zi) 土”。當時江蘇的著名文學家王世貞說:“永嘉故多賢士大夫,然無有如王氏。”

 

家庭是社會(hui) 的細胞,良好的家風對社會(hui) 而言,是一種道德的力量。這種力量助推了永嘉場地區的人文興(xing) 盛和知識群體(ti) 的崛起。(溫州市社科聯原副主席、溫州大學兼職教授洪振寧)

 

章方鬆:倡導家國人文情懷,踐履禮義(yi) 廉恥德行

 

明代溫州龍灣(舊時稱永嘉場),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民風淳樸,源於(yu) 純正家風的代代相傳(chuan) 。永嘉場一地重視引導鄉(xiang) 間宗族家風文化建設,凡鄉(xiang) 裏望族宗譜皆製訂族規族約,嚴(yan) 明家風家範。英橋王氏製定《王氏族約》十章,分為(wei) 祠儀(yi) 、餕儀(yi) 、簡任、記考、匯訓、冠婚、喪(sang) 祭、內(nei) 治、嘉言、善行等,規章完備,有規可循,有約可行,寬嚴(yan) 分明。王氏族規條約的可貴之處在於(yu) ,以文化為(wei) 根坻,倡導家國情懷,緊密聯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旨,將諸多行為(wei) 規範與(yu) 精神涵養(yang) ,融會(hui) 於(yu) 遵循社會(hui) 公共秩序的目標中。

 

從(cong) 曆史角度來認識,英橋王氏曆代先賢堅持儒學涵養(yang) ,禮樂(le) 誠信,以族約族規為(wei) 載體(ti) ,培育族人社會(hui) 公共行為(wei) 規範意識,啟蒙培育家風正氣,主要特征表現在:

 

一是傳(chuan) 承先賢文化傳(chuan) 統,堅持儒家禮樂(le) 理念,實施耕讀育人植德。家族人才輩出,曆代族內(nei) 有狀元、傳(chuan) 臚、進士等13人,舉(ju) 人副榜15人,庠生近千人。

 

 

二是倡導家國人文情懷,引領族眾(zhong) 護國愛鄉(xiang) 。明代英橋王氏組織鄉(xiang) 間民眾(zhong) 連續八次擊敗倭寇侵擾,王沛與(yu) 王德諸公為(wei) 抗倭殉難。王叔果、王叔杲兄弟為(wei) 此發動鄉(xiang) 親(qin) 捐資建堡抗倭,遷軍(jun) 隊入堡,軍(jun) 民聯防,為(wei) 曆代先例。王氏家族成員還情係桑梓,重視鄉(xiang) 間文化建設。明代溫州重要文化標誌建築,如江心嶼古塔、陳傅良書(shu) 院等,皆由英橋王氏出資與(yu) 主持修建。

 

三是奉行為(wei) 政以德,以為(wei) 官清廉、奉公守法為(wei) 榮,教育子孫不要貪汙枉法。曆代為(wei) 官者,戒貪去奢,清政廉潔。並在家山摩崖“濯纓”兩(liang) 字,為(wei) 洗心警示!

 

四是以敦倫(lun) 睦族為(wei) 準則,勤儉(jian) 持家,生活儉(jian) 樸,事親(qin) 必孝、事長必敬、兄友弟恭,夫義(yi) 婦正,凡人事往來講究仁、義(yi) 、禮、智、信。

 

五是踐履禮義(yi) 廉恥德行,嚴(yan) 格遵紀守法,奉行淡泊養(yang) 誌,寧靜明心,禮樂(le) 誠信,崇尚氣誌,杜絕習(xi) 惰好閑、培養(yang) 高尚誌趣。

 

作為(wei) 永嘉場望族,英橋王氏堅持弘揚地域文化,引領永嘉場眾(zhong) 多望族,以家國情懷為(wei) 先導,注重族規家風建設,倡導儉(jian) 樸生活,注重禮義(yi) 熏陶,以儒家大道的精神,教育熏陶曆代子孫,堪稱治家之典範。

 

今天我們(men) 重新點亮族規家風的文明古燈,更蘊含著弘揚先賢文化與(yu) 人文精神的價(jia) 值意義(yi) 。因此重溫英橋王氏祖先溫敦厚道、勤奮好學、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的踐履精神,對涵養(yang) 文明禮義(yi) 具有重要的社會(hui) 現實意義(yi) 。(當代辭賦家、知名學者章方鬆)

 

孫建勝:以犯《約》為(wei) 恥

 

浙江英橋王氏與(yu) 浦江鄭氏、河北博陵崔氏、江西江州陳氏,被明代浙江提學副使薛應旂列為(wei) 宗法相承僅(jin) 見四世家。英橋王氏以詩禮傳(chuan) 家,其家訓族規,及思想教化內(nei) 容和形式,至今仍有研究、解讀、學習(xi) 的價(jia) 值。

 

《王氏族約》為(wei) 英橋王氏八世祖王澈卸任還鄉(xiang) 後所編著,分為(wei) 祠儀(yi) 、餕儀(yi) 、簡任、記考、匯訓、冠婚、喪(sang) 祭、內(nei) 治、嘉言、善行十章,從(cong) 各個(ge) 方麵對族人進行規範與(yu) 教化,整肅家風。尤其是嘉言、善行兩(liang) 章,引用聖賢格言、事例,並作相關(guan) 評語,引導族人見賢思齊、效仿踐行。

 

《王氏族約》不止是紙麵上的說教,還專(zhuan) 門設立專(zhuan) 職人員,負責監督《族約》執行情況。如族正等負責裁處紛爭(zheng) 等事務;司恤負責對族內(nei) 貧困寡獨及生活不能自理者的賑恤等;又設立嘉善簿、愧頑簿、萃宗簿、紀倫(lun) 簿、紀生簿,記載族人善惡行為(wei) ,族中子弟及嫁娶生卒等,督促共守宗訓。

 

王澈在修訂《王氏族約》後,以身作則、帶頭踐行,敦禮舉(ju) 義(yi) ,仁施一鄉(xiang)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溫州出現大饑荒,王澈在宗祠內(nei) 施粥賑災,召饑民就餐,每日逾千人。前後共計兩(liang) 個(ge) 月,使數萬(wan) 人存活。王澈二子叔果、叔杲兄弟,堅持不懈地踐行並進一步完善《族約》,兄弟倆(lia) 捐私田四百畝(mu) 為(wei) 義(yi) 田,置義(yi) 倉(cang) 專(zhuan) 備恤貧,立義(yi) 塾以教益,建永昌堡以禦倭。王叔杲在《族約》基礎上,又寫(xie) 了《訓言》五章留給子孫,強調戒受用、受規諫、戒暴躁、厚親(qin) 族。

 

《王氏族約》對整個(ge) 王氏家族乃至社會(hui) 起到的教化作用不言而喻。時任溫州知府洪垣曾評價(jia) 《王氏族約》,“雖為(wei) 一家之訓,而國派民風係焉。”溫州府、永嘉縣為(wei) 振舉(ju) 族約、教化民風,將其作為(wei) 官方“宗法”範本,向全府縣推行。

 

王叔果曾說:“予家自行《族約》以來,既無狀至有司,少知自好學,亦以犯《約》為(wei) 恥。”《王氏族約》已經成為(wei) 族眾(zhong) 恪守的準則,遺族世守。明代王氏家族約有50餘(yu) 名出仕官員,俱為(wei) 官清廉,在任修城建學,關(guan) 心民生,政績顯著。並且王氏族人致力於(yu) 家鄉(xiang) 建設,如整修府縣學、東(dong) 甌王廟、江心嶼、沙城,創設書(shu) 院、修纂郡縣誌等,對明代溫州的人文建設,貢獻巨大。所有這些,都離不開《王氏族約》對族人的教化。

 

《王氏族約》及其治家理念,是英橋王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財富,是寶貴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遺產(chan) 。(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曆史學會(hui) 秘書(shu) 長孫建勝)

 

王偉(wei) :《王氏族約》彰顯家國情懷

 

英橋王氏八世祖王澈是家族發展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致仕告歸後,為(wei) 了家族的長期發展,圍繞家族組織的完善,修始祖墓、建宗祠、修輯宗譜、置義(yi) 田、立私塾、親(qin) 自製定《王氏族約》以期形成良好的家風。

 

《王氏族約》的家規家訓不僅(jin) 有硬性規定,也有勸勉訓誡,講明事理,告訴族人應該怎麽(me) 做。“嘉言”、“善行”兩(liang) 部分均以古代聖賢的格言、事例來說明做人、修身、養(yang) 生、治家的道理,令人信服。

 

《王氏族約》處處體(ti) 現家國情懷。如“匯訓”中一則曰:“凡公家糧料早宜輸納,毋得遲延,以速官戾。”此則是要求將及時交納田賦作為(wei) 家族首要任務,族人不可怠慢,必須遵守。另則“凡子孫淫佚賭博及一切悖禮法者,每朔望司糾會(hui) 族長以下告於(yu) 祠,量罪議杖,有不悛者加杖之,又不悛加杖之,不許入祠與(yu) 祭,能改者複之。”此則是保家之道,必須嚴(yan) 格執行,整個(ge) 家族才能有良好風氣。

 

清代乾隆年間榜眼洪亮吉,縱觀曆史上望族發展,指出“治天下之有法,必自士大夫之各修其家法始,觀風俗之媺惡,又以士大夫之家法修與(yu) 不修為(wei) 斷。家法壞則害及於(yu) 國矣,害極於(yu) 天下矣。士大夫之家法,轉移風俗之具也。”王澈所輯《王氏族約》家法嚴(yan) 明,形成了清正家風,並世傳(chuan) 家學、耕讀傳(chuan) 家,增強了家族凝聚力,將英橋王氏家族發展推向了鼎盛期,成為(wei) 科甲蟬聯、詩書(shu) 繼世的科舉(ju) 望族、文化世家。(英橋王氏宗祠管理委員會(hui) 會(hui) 長、二十一世裔孫王偉(wei) )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