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鄒城孟子:三遷擇芳鄰 七篇矩天下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6-10-28 22:49:43
標簽:

山東(dong) 鄒城孟子:三遷擇芳鄰 七篇矩天下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九月廿五日庚辰

          耶穌2016年10月25日

 



孟母

 

孟母,仉(zhǎng)氏,孟子的母親(qin) ,戰國時晉國人。孟子3歲喪(sang) 父後,她克勤克儉(jian) ,含辛茹苦,堅守誌節,數十年如一日撫養(yang) 孟子長大,並從(cong) 慎始、勵誌、敦品、勉學、約禮等方麵對孟子進行教育。既成就了孟子的“亞(ya) 聖”地位,更為(wei) 後世留下了可貴的教子之道。其“三遷擇鄰”“斷織教子”的佳話代代相傳(chuan) ,在中國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後人把她與(yu) 陶母(東(dong) 晉名將陶侃母親(qin) )、歐母(歐陽修母親(qin) )、嶽母(嶽飛母親(qin) )一起譽為(wei) “四大賢母”。

 

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dong) 省鄒城市)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與(yu) 孔子合稱“孔孟”。

 

孟子幼年喪(sang) 父,家庭貧困,在母親(qin) 仉氏的教育下成長,曾受業(ye) 於(yu) 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等,推行自己的仁政學說。晚年回到故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shu) 》,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七篇集中體(ti) 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性善論”及“仁政學說”。

 

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wei) 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孟子其人其書(shu) 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shu) 首次被列入科舉(ju) 考試科目之中;北宋神宗元豐(feng) 六年(1083年),孟子被追封為(wei) “鄒國公”;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加封孟子為(wei) “鄒國亞(ya) 聖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孟子被封為(wei) 僅(jin) 次於(yu) “至聖”孔子的“亞(ya) 聖”;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yu) 《論語》《大學》《中庸》合為(wei) “四書(shu) ”。

 

孟府

 

孟府,位於(yu) 山東(dong) 省鄒城市城南,是孟子嫡係後裔居住的宅第。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孟子被封為(wei) “鄒國亞(ya) 聖公”,孟府因此又被稱為(wei) “亞(ya) 聖府”。

 

孟府平麵呈長方形,南北縱長226米,東(dong) 西橫寬99米,共占地2.24萬(wan) 平方米,約合60餘(yu) 畝(mu) 。前後共有7進院落,擁有樓、堂、閣、室共計148間。孟府以主體(ti) 建築孟府大堂為(wei) 界,前為(wei) 官衙,後為(wei) 內(nei) 宅。

 

   

 

孟府大堂

 

孟府大堂在儀(yi) 門內(nei) ,共五楹。前有寬敞的露台,兩(liang) 側(ce) 有精雕夔龍石欄,東(dong) 南角置“日晷”,西南角置“嘉量”。堂正中門楣上懸有雍正三年禦書(shu) “七篇貽矩”匾額。大堂內(nei) 設有木製暖閣,案上放置文房四寶、簽筒、印盒等。在古代,孟府大堂是孟氏家族申飭家法、頒布孟氏家譜族規的場所。

 

內(nei) 宅的第一進院落是上房院,又名“世恩堂院”,是孟子嫡裔翰林博士居住處。這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四合院建築。院北是正廳,即“世恩堂”。堂內(nei) 陳列著古玩字畫、床榻櫥櫃等。正壁上有對聯一幅:“錦世澤莫如為(wei) 善,振家聲還是讀書(shu) 。”院東(dong) 南有一株古老高大的荼糜花(俗名十裏香)。每當春夏之交,滿樹潔白,盛開的花朵散發出陣陣清香。此外,院內(nei) 還種有石榴、核桃、月季、紫荊等花木,把小院點綴得格外幽靜典雅。

 

孟廟

 

孟廟又稱亞(ya) 聖廟,位於(yu) 孟府東(dong) 側(ce) ,為(wei) 曆代祭祀孟子之所。廟內(nei) 古木森蔚,碑碣林立,廟周圍有紅牆護圍,總麵積65.3畝(mu) 。

 

   

 

亞(ya) 聖殿

 

孟廟總體(ti) 布局呈長方形,共五進院落,以主體(ti) 建築“亞(ya) 聖殿”為(wei) 中心,左右作對稱式配列,錯落有致,起伏參差,充分體(ti) 現了古代廟堂的特點。現有殿廡64楹,碑亭2座,木坊4座,石坊1座,規模僅(jin) 次於(yu) 孔廟,為(wei) 山東(dong) 省現存曆史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孟廟內(nei) 保存有秦、漢、晉、唐、宋、元、明、清曆代碑碣280塊,其主要內(nei) 容有曆代封贈聖旨、孟氏家族譜係、曆代維修擴建紀實、文人騷客詩詞讚頌等。1988年孟廟被國務院定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鄒城孟氏家訓

 

傳(chuan) 家世守三遷訓,七篇貽矩報國常。鄒城孟氏秉承《孟子》《三遷誌》智慧,牢記孝親(qin) 、修身、持家、處世、報國的諄諄教誨,以書(shu) 為(wei) 訓,形成了詩禮傳(chuan) 家的聖賢家風。一代代孟氏後裔,無論在怎樣的時代變遷中,無論在怎樣的生存環境下,他們(men) 都時刻銘記祖先的教誨,為(wei) 孟氏家族崇德重教、弘揚儒道的家風流傳(chuan) ,也為(wei) 中華民族連綿不輟的文化血脈傳(chuan) 承,始終不懈地努力著。

 

●視頻腳本

 

山東(dong) 鄒城孟子:三遷擇芳鄰 七篇矩天下

 

 

【童聲朗誦】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綠瓦紅牆,青鬆翠柏,清脆的讀書(shu) 聲,為(wei) 古樸典雅的古老殿堂增添了新的活力。

 

這裏便是山東(dong) 鄒城,孟子故裏!

 

兩(liang) 千多年歲月變遷,這位聖賢的影響從(cong) 未淡去,孟子思想的璀璨光芒照耀著這座千年古城,古老的文明啟迪著蓬勃的新生。

 

孟子(約前372年—約前289年),名軻,戰國時期鄒人(今山東(dong) 鄒城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被後世尊稱為(wei) “亞(ya) 聖”,與(yu) 孔子合稱為(wei) “孔孟”。

 

春日的一抹陽光浸潤著滿庭梨花的幽香,靜靜地灑進古樸的庭院,如水的時光斑駁了眼前的石碑,仿佛在講述一段兩(liang) 千多年前的故事……

 

三遷擇鄰

 

孟子年少時,孟家原在一處墓地附近,孟子“嬉遊為(wei) 墓間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旁。其嬉戲為(wei) 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複徙,舍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孟子讀書(shu) 中道而輟,正在織布的孟母揮刀割斷了辛苦織就的布,並說:“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智,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yu) 廝役,而無以離於(yu) 禍患也”,教育孟子貴在有恒,不可半途而廢,孟子自此“旦夕勤學不息”,“遂成天下名儒”。

 

傳(chuan) 家世守三遷訓。孟母“三遷擇鄰”“斷織教子”不僅(jin) 成就了一代亞(ya) 聖,而且對孟氏家風的形成也影響深遠。孟氏家誌曰《三遷誌》,從(cong) 明朝嘉靖年間至清朝光緒年間,凡六修。誌名“三遷”,因為(wei) “孟子作聖之功,由於(yu) 母氏蒙養(yang) 之正”。母教文化已經深入孟氏家族成員的血液中,甚至影響著中國的每一個(ge) 家庭。

 

家風是隨著家族的興(xing) 起而形成的。孟氏家族以孟子著稱,也隨著孟子地位的提升而日益受到尊崇。自宋代開始,孟子的政治地位不斷提高,南宋朱熹將《孟子》同《論語》《大學》《中庸》一起並列為(wei) “四書(shu) ”,取代了“五經”成為(wei) 新的儒學經典。孟子後人以《孟子》一書(shu) 作為(wei) 修身立業(ye) 之本,孟氏家族曆代名人輩出,乃至孟氏家風的形成,也與(yu) 《孟子》一書(shu) 關(guan) 係密切。

 

七篇貽矩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yi) 。”“七篇”指的就是《孟子》一書(shu) 由《梁惠王》、《公孫醜(chou) 》、《滕文公》等七個(ge) 篇章構成。雍正在繼位的第三年,為(wei) 孟府親(qin) 書(shu) “七篇貽矩”匾額,意思是要求孟氏後人要以“七篇”作為(wei) 修身處事、勵誌為(wei) 人的規矩。

 

孟子第76代嫡孫 孟令繼

 

第一,先祖孟子上承孔子思想的統緒,下啟宋明理學的端倪,繼往開來,被後世尊稱為(wei) “亞(ya) 聖”。在“七篇”當中記載了孟子一生的主要言論、活動和思想學說,總共有三萬(wan) 五千多字,包含了修身、持家、處事、報國的諄諄教誨。第二,作為(wei) 我國比較大的家族,千百年來,孟氏後裔人丁興(xing) 旺,雖然分散居住於(yu) 大江南北及海外,但都以“七篇”作為(wei) 傳(chuan) 家處世的祖訓箴言。雍正題寫(xie) 的“七篇貽矩”匾額,也有對孟氏後人以“七篇”為(wei) 家規家訓的讚許之意。第三,特別是亞(ya) 聖府,更是以“氣養(yang) 浩然”“居仁由義(yi) ”“規矩之道”作為(wei) 家規家訓傳(chuan) 承至今。“氣養(yang) 浩然”指的是養(yang) 正氣,敢擔當;“居仁由義(yi) ”指的是行仁義(yi) ,明是非;“規矩之道”指循規矩,知廉恥,這些裏麵都包含了我們(men) 先祖的智慧。

 

一、氣養(yang) 浩然(養(yang) 正氣 敢擔當)

 

 “我善養(yang) 吾浩然之氣。其為(wei) 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ang) 而無害,則塞於(yu) 天地之間。”

 

 “養(yang) 浩然之氣”的信仰和追求影響著孟氏子孫。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孟子第三十三代後裔,以“浩然之氣”取名,可見他終生的追求從(cong) 未離開孟子的教誨。孟浩然少年時就尚氣節、重義(yi) 氣,沒有嘩眾(zhong) 之心、不存媚世之態,為(wei) 開元詩壇開創了新氣象。

 

   

 

孟廟碑林

 

孟廟是後人祭祀孟子的地方,廟內(nei) 古木森蔚,碑碣林立,千百年來這些古樹青翠翁鬱,氣勢雄偉(wei) ,仿佛時時體(ti) 現著“大丈夫”的浩然正氣,這種正氣在現實中體(ti) 現為(wei) 擔當精神。

 

戰國時期,連年征戰,百姓貧窮困頓,顛沛流離,麵對這些,孟子高呼“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正氣凜然,為(wei) 民請命。孟子敢於(yu) 擔當的精神也砥礪著每一個(ge) 孟氏子孫為(wei) 國家富強、民族昌盛不畏艱難、前仆後繼。

 

二、居仁由義(yi) (行仁義(yi) 明是非)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yi)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yi) 者也。”

 

孟子要求後人行仁義(yi) 之道,秉持道義(yi) 的節操,在義(yi) 與(yu) 利發生矛盾衝(chong) 突時,為(wei) 了心中的公正道義(yi) ,可以“殺身成仁,舍生取義(yi) ”。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yi) 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明是非,就是在麵對各種誘惑時,要保持一種符合仁義(yi) 要求的判斷,才能算做大智慧。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孟子研究院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陳來:

 

先義(yi) 後利,義(yi) 高於(yu) 利,這個(ge) 價(jia) 值觀是貫穿整個(ge) 《孟子》七篇的一個(ge) 重要思想。任何時候道義(yi) 都應該放在第一位,私義(yi) 私利不能放在道義(yi) 的前麵,這個(ge) 價(jia) 值的順序不能顛倒。孟子這個(ge) “義(yi) 利觀”是針對官員講的。對於(yu) 官員、對於(yu) 有公共職務的人來講,這個(ge) 道義(yi) 必須放到前麵。

 

三、規矩之道(循規矩 知廉恥)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氏家訓中的規矩之道,引導、激勵著孟氏子孫無論在怎樣的時代變遷中,都要時刻銘記祖先的訓誨,秉持珠規玉矩,行人間正道。

 

晉代孟漏,布衣蔬食,隱居山林,權臣桓溫登門造訪亦不為(wei) 所動,安貧樂(le) 道不移其誌。

 

千百年來,孟氏後人以“氣養(yang) 浩然”“居仁由義(yi) ”“規矩之道”作為(wei) 祖訓族規,努力踐行,為(wei) 孟氏家族家風流傳(chuan) ,也為(wei) 中華民族連綿不輟的文化血脈傳(chuan) 承,始終不懈地努力著。

 

山東(dong) 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首席專(zhuan) 家、孟子研究院特聘院長 王誌民:

 

孟子的家訓實際上滲透、貫穿在《孟子》這本書(shu) 中。孟子跟他的弟子談,跟其他的人論辯,怎麽(me) 做人,怎麽(me) 做事,怎麽(me) 修養(yang) 道德,怎麽(me) 養(yang) 浩然之氣……這些既是他思想主張的宣揚,也是他家風家訓的一種體(ti) 現。當然,《孟子》這本書(shu) 不是專(zhuan) 門來教育孩子的,專(zhuan) 門進行家庭教育的。(孟子)他有非常高遠的理想,就是關(guan) 懷國家命運、關(guan) 懷民生和社會(hui) ,然後自己要做一個(ge) 對社會(hui) 有貢獻的人。我覺得要像孟子一樣有這種理想,而且要為(wei) 這種理想百折不撓地去奮鬥、去追求,這樣,我們(men) 這個(ge) 社會(hui) 一定能夠成為(wei) 一個(ge) 非常好的、也是孟子所理想的社會(hui) 。

 

澤被後世

 

元代鄒縣知縣在《謁孟廟》詩中寫(xie) 到:“雨苔寂寂迷書(shu) 屋,秋穀離離滿墓田。今日丹青重繪畫,邑人猶說子孫賢。”

 

“邑人猶說子孫賢”,子孫的賢良離不開《孟子》七篇的影響,其中的諸多至理箴言成為(wei) 孟氏後人為(wei) 人處世、為(wei) 官為(wei) 商的金科玉律。

 

《孟子》七篇治國為(wei) 政的主張和理念中,廉政被列為(wei) 治國安邦之要務,並成為(wei) 曆朝曆代為(wei) 官的座右銘。五代十國時期後蜀主孟昶將《孟子》七篇刻石勒經,同時立《戒石銘》訓示百官:“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孟子第六十九代孫孟洛川,是孟氏後裔實踐誠信理念實現巨大商業(ye) 成功的代表。孟洛川亦儒亦商,嚴(yan) 守祖訓,他為(wei) “瑞蚨祥”立下“貨真價(jia) 實,童叟無欺”的店訓,設義(yi) 倉(cang) ,修文廟,設義(yi) 學,捐衣施粥並捐資協修《山東(dong) 通誌》,因此博得慈善家的稱號,被譽為(wei) “一孟皆善”。

 

置身孟廟寧靜的小院裏,徘徊在高俊挺拔的鬆柏下,仿佛依然能夠聽到到孟子那些振聾發聵的時代強音。

 

如今,一塊明代萬(wan) 曆年間所刻的“仁廉公勤”官箴碑,在孟廟內(nei) 靜靜矗立著,警示為(wei) 官為(wei) 政要符合“仁廉公勤”的標準。其中碑文“右廉箴”中寫(xie) 道:“惟士之廉,苟一毫之點汙,為(wei) 終身之玷缺。”意思就是為(wei) 官者的廉潔,如果有絲(si) 毫的玷汙,就會(hui) 成為(wei) 終身的汙點和缺憾。“仁廉公勤”,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對為(wei) 政者的基本要求。

 

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孟子研究院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 顏炳罡:


 “仁廉公勤”在孟子的思想當中都能找到原型。儒家特別強調為(wei) 官要仁愛百姓,“為(wei) 人君,止於(yu) 仁”,你做領導就應該以仁愛之心,以高度的同情心,來關(guan) 懷、關(guan) 心百姓,體(ti) 恤百姓,為(wei) 官不仁就不足以為(wei) 官。“廉”,大家都知道,是為(wei) 官最重要的守則之一。我覺得它有兩(liang) 方麵的含義(yi) ,一方麵,廉就是廉潔,為(wei) 官要清正,為(wei) 官不要貪,這個(ge) 東(dong) 西就是廉;另一方麵,廉就是要方正,要有自己的原則,要有自己的擔當,要有自己的堅持,要有棱角。“公”,就是要憑著良心去做官,做事要公平、要公允,要“大公無私”,公平地對待你所要處理的事情,公平地對待每一個(ge) 百姓、每一個(ge) 下屬,公平地對待你的上司,這也是為(wei) 官的一個(ge) 基本要求。“勤”,如果做官惰政,那一事無成,隻有勤政才能夠興(xing) 一方之政,才能夠給一方的百姓帶來好處,謀來利益。

 

孟府大門上懸掛著一副楹聯:

 

始祖憲主勳勞大,

 

元宗亞(ya) 聖道脈長。

 

這既是對孟子的尊崇,更是對孟氏家風家教的繼承與(yu) 弘揚。

 

千年以下,浩氣長存。孟子以母教作聖,子孫以傳(chuan) 承是繼。這是曆史的佳話,更是現實的明鏡。孟子有言:“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國家、家庭與(yu) 個(ge) 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ti) 。修身齊家,方能治國平天下,好的家風才能不斷為(wei) 高尚的家國情懷培基固本,讓清廉的思想脈絡源遠流長。

 

 

“亞(ya) 聖廟”石坊

 

●《孟子》摘編

 

事親(qin) 守身

 

事孰為(wei) 大?事親(qin) 為(wei) 大;守孰為(wei) 大?守身為(wei) 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qin) 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qin) 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wei) 事?事親(qin) ,事之本也;孰不為(wei) 守?守身,守之本也。——摘自《孟子·離婁上》

 

【譯文】

 

侍奉之事,什麽(me) 為(wei) 最大?侍奉父母為(wei) 最大。操守之事,什麽(me) 為(wei) 最大?守住自身(不使自己陷於(yu) 不義(yi) )為(wei) 最大。沒有喪(sang) 失操守又能很好地侍奉父母親(qin) 的,我聽說過。喪(sang) 失了自身操守又能很好地侍奉父母親(qin) 的,我沒有聽說過。侍奉的事都應該做,但是侍奉父母是根本;守護的事都應該做,但是守護自己的操守是根本。

 

正德睦鄰

 

愛人不親(qin) ,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摘自《孟子·離婁上》

 

【譯文】

 

你愛護別人但人家不親(qin) 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愛夠不夠;你管理人民卻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夠不夠;待人以禮對方不報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夠不夠。任何行為(wei) 如果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都要反過來檢查一下自己,隻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的人自會(hui) 歸向他。

 

鄉(xiang) 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qin) 睦。——摘自《孟子·滕文公上》

 

【譯文】

 

鄉(xiang) 裏土地在同一井田的各家,出入相互結伴,守衛防盜相互幫助,有病相互照顧,那麽(me) 百姓之間就親(qin) 近和睦。

 

規矩之道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人倫(lun) 之至也。——摘自《孟子·離婁上》

 

【譯文】

 

不用圓規和曲尺,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圓規、曲尺,是方和圓的最高標準;聖人,是做人的最高典範。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恥之於(yu) 人大矣,為(wei) 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摘自《孟子·盡心上》

 

【譯文】

 

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不知道羞恥的那種羞恥,是真正的羞恥了。羞恥之心對於(yu) 人關(guan) 係重大,幹詭詐投機事情的人是沒有地方用得著羞恥之心的。如果不以趕不上別人為(wei) 羞恥,那又怎樣能趕上別人呢?

 

居仁由義(yi)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yi)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yi) 者也。——摘自《孟子·告子上》

 

【譯文】

 

魚是我所希望得到的東(dong) 西,熊掌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東(dong) 西,如果二者不可同時獲得,那我就放棄魚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東(dong) 西,道義(yi) 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東(dong) 西,如果兩(liang) 者不可以同時獲得,那我就犧牲生命而追求道義(yi) 。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yi) 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yi) 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摘自《孟子·告子上》

 

【譯文】

同情心屬於(yu) 仁,羞惡心屬於(yu) 義(yi) ,恭敬心屬於(yu) 禮,是非心屬於(yu) 智。這仁義(yi) 禮智,不是外人強加給我的,是我本來就有的,不過是沒有去思考追求罷了。

 

氣養(yang) 浩然

 

我善養(yang) 吾浩然之氣。其為(wei) 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ang) 而無害,則塞於(yu) 天地之間。其為(wei) 氣也,配義(yi) 與(yu) 道;無是,餒也。——摘自《孟子·公孫醜(chou) 上》

 

【譯文】

 

我擅長於(yu) 培養(yang) 自己的浩然氣。它作為(wei) 一種氣,是極為(wei) 偉(wei) 大極為(wei) 剛強的,如果用正確的方法去培養(yang) 而不是去傷(shang) 害它,那麽(me) 它將充滿於(yu) 天地宇宙之間。同時,它作為(wei) 一種氣,需要和正義(yi) 、道理相配合;否則的話,它就沒有力量。

 

  


孟府流蘇

 

 

●專(zhuan) 家觀點

 

《孟子》,家訓思想的精神富礦

陳來(著名哲學家、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

 

家風體(ti) 現價(jia) 值觀,優(you) 秀的家風體(ti) 現中華優(you) 秀文化的價(jia) 值觀。孟氏以《孟子》七篇為(wei) 家訓是個(ge) 大智慧。

 

雖然初看起來,《孟子》似乎與(yu) 家風家訓無關(guan) ,這裏麵並沒有提供怎麽(me) 解決(jue) 姑嫂之間、婆媳之間問題的具體(ti) 方案。但是從(cong) 另一個(ge) 角度來看,《孟子》裏麵不少內(nei) 容涉及了家庭教育、倫(lun) 理關(guan) 係,還論述了個(ge) 人、家庭、國家之間的關(guan) 係,比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親(qin) 其親(qin) 、長其長,而天下平”等等。

 

更重要的是,《孟子》一書(shu) 集中體(ti) 現了儒家的修身、齊家、為(wei) 政之道,傳(chuan) 遞著為(wei) 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和基本價(jia) 值取向。後來的家訓,都在不同程度上體(ti) 現了孟子的思想,不一定點到孟子具體(ti) 的哪一句話,但一定是指向孟子的做人道理,體(ti) 現孟子的價(jia) 值觀。從(cong) 這個(ge) 層麵講,《孟子》可以看作是一種更高層次意義(yi) 上的家訓。我們(men) 要充分挖掘和傳(chuan) 承其中的精神富礦。

 

《孟子》一上來就講了“義(yi) 利之辨”,闡述了基本的價(jia) 值觀——先義(yi) 後利,義(yi) 高於(yu) 利,這個(ge) 價(jia) 值觀是貫穿整個(ge) 《孟子》七篇一個(ge) 重要的思想。任何時候道義(yi) 都要放在第一位,私義(yi) 私利不能放在道義(yi) 的前麵。《孟子》還特別強調,這是針對官員講的,對於(yu) 官員、對於(yu) 有公共職務的人來講,道義(yi) 必須放到私利的前麵。

 

還有,孟子講大丈夫的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講得是富貴不能腐化你,貧賤不會(hui) 改變你的節操,威武不能使你屈服,也就是說任何外在的威脅都不會(hui) 改變你的操守。一旦你有這麽(me) 堅定的人格操守,那麽(me) 在什麽(me) 樣的環境下,你都不會(hui) 改變你的信仰,也就能保持自身的廉潔品性。再比如,孟子說“我善養(yang) 吾浩然之氣”,這種浩然正氣“至大至剛”,充塞於(yu) 天地之間。隻有行於(yu) 正道,光明正大,人們(men) 才能充滿浩然正氣,一身正能量,否則,所作所為(wei) 不能心安理得,心有虧(kui) 欠,正氣就不能充分伸張。

 

孟子所論“天爵”“人爵”也非常富有啟示意義(yi) 。孟子所說“天爵”是指由仁義(yi) 忠信而通達的道德境界、精神境界或者說是一種天地境界,而所謂“人爵”就是指公卿大夫之類的官位、官階。孟子說,古代人修其“天爵”,道德境界高了之後,“人爵”自然會(hui) 隨之而來。但是“現代的人”把修“天爵”,把仁義(yi) 道德作為(wei) 獲得“人爵”官位的工具,得到“人爵”之後,就放棄了“天爵”——仁義(yi) 道德的精神修養(yang) 。孟子認為(wei) ,這種放棄“天爵”修養(yang) 的人,顛倒錯亂(luan) ,最終會(hui) 崩塌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我們(men) 看到一些官員從(cong) 政之初,可謂小心翼翼,還是有一顆為(wei) 人民服務的公心的,有理想、有追求,但是到了一定高的位置,掌握了比較大的權力之後,往往就會(hui) 得意忘形,甚至膽大妄為(wei) ,黨(dang) 紀國法拋之腦後,完全放棄了道德修養(yang) ,乃至不知禮義(yi) 廉恥為(wei) 何物,正孟子所謂得其“人爵”而忘其“天爵”者也。

 

官員為(wei) 什麽(me) 會(hui) 腐化墮落?很重要的一個(ge) 原因就是,官員喪(sang) 失了理想與(yu) 精神追求,放棄了道德修養(yang) 。也有很多能幹的官員,非常愛民親(qin) 民,把造福一方百姓看作自己的一種精神修行,看作一種大我的完成。《孟子》“上下與(yu) 天地同流”“萬(wan) 物皆備於(yu) 我矣。反身而誠,樂(le) 莫大焉”等說的都是一種“大我”的精神境界,這種境界通於(yu) 天地浩然之氣,有了這種正氣,可以說就會(hui)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wei) 百姓服務中去。同時,有了這種正氣,就會(hui) “睟麵盎背”“施於(yu) 四體(ti) ”,全身的氣血都會(hui) 更加通暢,獲得一種自得其樂(le) 的精神滿足。有了這種追求與(yu) 滿足,自然也不會(hui) 去追逐物欲享樂(le) 。

 

可以說,《孟子》七篇飽含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我們(men) 要結合時代要求,更加深入地挖掘和闡發其中的思想內(nei) 涵,讓其更好地潤澤人心,教化世人。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